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坐落於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入選中國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畫”,為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中國氣象人才培養聯盟成員,是第一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培養國防生的一般本科院校,是以信息學科和大氣學科為重點的省屬重點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創建於1951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空軍氣象幹部訓練大隊,原名成都氣象學院;1980年9月,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此後學校先後與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2000年,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2月27日,原直屬國家統計局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學校;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5年4月2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

成都氣象學校

短訓時期

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氣象管理處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氣象幹部訓練大隊,主要為西南培訓氣象技術幹部,並為西北、中南輸送人才,屬於軍隊編制。

1951年1月20日,氣象幹部訓練第一期正式開學,招生49人,教員4人,訓期5個月。

1953年9月,氣象幹部訓練大隊改為地方建制。

1954年12月9日,西南氣象處氣象幹部訓練大隊改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直屬中央氣象局領導,主要負責為西南、西北區培訓氣象技術幹部。

1955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原中央氣象局長春氣象通信幹部學校部分併入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

西南軍區氣象幹部訓練班第一團支部合影西南軍區氣象幹部訓練班第一團支部合影

中專時期

1956年6月13日,經高等教育部批准,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正式改建為3年制中等專業學校,定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直屬中央氣象局領導。設氣象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1957年5月10日,經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建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校第一屆委員會。

195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領導、四川省氣象局代管,更名為“成都氣象學校”,為4年制中等專業學校,增設農業氣象專業。

1959年9月11日,學校改由中央氣象局直接領導。

1959年10月21日,學校改由中央氣象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雙重領導。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招生。

1970年,成都氣象學校黨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建制和業務指導歸中央氣象局。

1970年4-8月,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和湛江氣象學校撤銷,部分師資、設備併入成都氣象學校;根據戰備需要,成都氣象學校當年恢復短期培訓教學工作,為全國培訓氣象通信報務、無線電機務和高空探測人員549名。

1971年11月27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成都氣象學校仍屬中央氣象局建制,中央氣象局負責計畫,由四川省革委會和省軍區領導,以省軍區領導為主。學校實行黨委制,主要任務為全國氣象部門培訓氣象雷達、通信機務、高空觀測和新技術使用等技術骨幹,並承擔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氣象人員的培訓;學校定額為600-800人。

1973年4月2日,經中共四川省軍區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校臨時黨委。

1973年9月,學校恢復中專招生,設氣象通信觀測專業。

1974年10月,學校調整專業設定,設氣象、高空氣象、通訊機務、氣象雷達4個專業,學制2年。

1976年,氣象、高空氣象、通訊機務、氣象雷達專業學制改為3年。

中專時期留影中專時期留影

四川統計學校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幹部訓練班成立。

1950年11月,定名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幹部學校”,由時任工業部副部長的萬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任學校第一任校長。

1953年8月,重慶市第一、二、三財經學校、江津財校、宜賓財校等部分或全部併入該校,更名為“重慶工業會計統計學校”。

1954年,改由國家統計局管理,更名為“重慶統計學校”。

1958年8月,下放給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並將學校由重慶遷至成都光華村,更名為“成都計畫統計學校”。

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學校遷至內江桐梓壩,更名為“四川省計畫統計學校”。

1980年11月,國家統計局決定收回四川省計畫統計學校,更名為“四川統計學校”;教育部(80)教專字011號文確定其為全國重點中專。

1981年9月,國家統計局決定學校實行國家統計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國家統計局領導為主,由四川省統計局代表省政府協助國家統計局管理的領導體制。

1983年3月,根據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簽署的cpr/85/p44項目意向書,決定在學校建立“四川人口統計與分析培訓中心”。

1994年9月,國家教委職教字(1994)10號檔案批准學校為國家級重點中專。

1994年11月,國家統計局黨組批准學校為地、師級單位。

1999年9月,經國家統計局批准,學校啟動由內江遷回成都的遷建工程。

1999年12月,教育部組織評估專家對學校辦學水平進行評估,批准學校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在全省51所重點中專中名列第五,文科學校中名列第一。

2000年2月,國務院決定學校下放給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1年2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2001年8月,四川統計學校遷建項目竣工,學校從內江整體遷回成都,同時完成並校工作,四川統計學校新校區改建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龍泉校區。

改革發展

1978年4月14日,經國務院和教育部批准,成都氣象學校改建為成都氣象學院,實行中央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中央氣象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

1980年9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

1981年3月16日,經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學校第一屆黨委、紀委成立。

1985年6月28-29日,學校召開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並通過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實施細則》,選舉和成立了首屆教代會主席團。

1985年,王柏鈞、張世鈞與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6年,經國家氣象局批准,學校成立氣象科學技術研究所。

1987年4月10-15日,東亞大氣環流國際學術會議在學校召開,來自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國內的60名氣象學家參加了會議。

成都氣象學院歷史照片成都氣象學院歷史照片

1990年11月6-11日,全國氣象教育工作會議在學校召開。

1991年10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簽署聯合培養定向研究生協定。

1995年,學校“八·五”實驗室建設通過中國氣象局檢查驗收。

1996年10月20日,學校舉行建校45周年校慶。

1996年11月11-16日,國家教委教學評價專家組一行對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本科教學工作評價工作。

1997年5月15日,國家教委通知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評價結論為“合格”。

1997年7月19日,國家教委轉發了《專家組對成都氣象學院本科教學工作的評價意見》。專家組認為“通過近兩年的評建工作,已推動了學校的教學基本建設、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998年6月8日,學校成立計算中心。

1999年9月30日,中國氣象局批准,學校“十五”期間本科專業核定數增加為16個。

1999年10月16日,學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89950部隊教導大隊簽訂合作辦學協定,共同建立成都氣象學院綿陽校區。

1999年11月,學校決定,從1999-2000學年開始,在全日制本專科學生中實行學分制。

1999年,學校決定新校區選址雙流航空港。

1999年12月10日,中國氣象局同意學校在成都航空港教育園區建設新校區。

1999年12月24日,學校黨委會議決定,在雙流航空港開發區征地300畝建立新校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五年達標”的思路進行建設。

1999年12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學校成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2000年2月22日,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新體制。

2000年6月,學校“大氣科學”、“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三個本科專業被列為國家管理專業。

開拓奮進

2000年7月18日,學校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2001年1月9-14日,學校決定採用清華大學的新校區建築設計方案,航空港新校區建設工程前期準備全面啟動。

2001年2月27日,原直屬國家統計局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學校。

2001年3月,學校被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為“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2001年8月31日,學校與重慶郵電學院(重慶郵電大學)簽訂協定,通過聯合培養研究生、開辦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等形式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

2001年10月26日,學校舉行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歷史照片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歷史照片

2001年11月9日,國家計委、信息產業部批准學校為“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

2002年6月15-1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組織的國際學術會議“強風暴、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學術討論會”在學校召開。

2002年9月5日,學校被教育部、公安部、總政治部確定為在普通高等學校畢業年級學生中施行選拔軍隊飛行學員的50所高校之一。

2002年9月8日,第一批2000多名學生由人南校區搬遷進住航空港新校區,標誌著航空港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2002年9月17日,中國氣象局和學校簽署局校合作協定。

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3年7月10日,學校黨委會審議通過了《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發展戰略》,確定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省屬重點、國內知名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學”。

2004年1月5日,學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簽署合作培養幹部協定,成為全國第一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培養後備軍官的普通高校。

2004年4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簽訂聯合培養研究生協定。

2004年6月9日,“國家統計局統計幹部培訓基地(成都)”在學校成立。

2004年7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學校承辦的“第八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暨兩岸青年大氣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2004年10月26日,成都軍區決定從2004年9月起依託學校選拔培養國防生。

2005年12月6日,學校被四川省教育廳批准為四川省IT類專業本科套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第一批試點院校。

展望未來

2007年,學校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

2008年,學校借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歐洲幾所大學提出並試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進行工程教育教學改革,並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再創新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電氣組組長單位。

2009年,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在全校所有專業實施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

2010年,學校成為中國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院校。

2011年,學校成為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

2013年,學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2014年6月5日,中國共產黨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第八次代表大會明晰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戰略,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思路,確定了學校發展的新總體目標:開放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信息工程大學。

2015年4月2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2015年7月15日,該校計算機硬體、軟體科研領域順利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審核,並取得GB/T19001-2008/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15年6月7-11號,學校舉辦了第11屆CDIO國際組織全球年會。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16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286人,在專任教師中的比例達到24.63%,具有碩士學位611人,占52.63%;教授168人,副教授331人,高級職稱在專任教師中的比例達到42.98%;有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3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聘請中國國內外院士7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

院士
序號 姓名 院士類別
學科方向 聘任職務
1 李澤椿 中國工程院院士 天氣與動力氣象 兼職教授
2 黃榮輝 中國科學院院士 天氣動力學 兼職教授
3 呂達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 大氣物理學 兼職教授
4 郭柏靈 中國科學院院士 計算數學 兼職教授
5 鐘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控制理論與工程 兼職教授
6 安娜-瑪麗·葛瑪 歐盟科學院院士 社會保障 兼職教授
7 侯朝煥 中國科學院院士 信號處理 兼職教授
國家級優秀人才
序號 姓名 學科 人才類型 職稱 備註
1 余萬倫 物理學 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教授 在職
2 余萬倫 物理學 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 教授 在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序號 姓名 學科 職稱 備註
1 肖弟權 電子 教授 調離
2 張世鈞 氣象 教授 去世
3 闞孔壁 歷史 教授 去世
4 王柏均 電子 教授 退休
5 許麗生 電子 教授 退休
6 張慶德 數學 教授 退休
7 繆錦海 氣象 教授 退休
8 盧敬華 氣象 教授 退休
9 萬軍 電子 教授 退休
10 陳金嶺 電子 教授 退休
11 王賢勤 電子 研究員 退休
12 錢壽宇 電子 教授 退休
13 黃宗捷 管理 教授 退休
14 董豹 電子 教授 退休
15 段廷揚 氣象 教授 退休
16 楊家仕 信息與通信工程 教授 退休
17 李祚泳 環境 教授 在職
18 余萬倫 物理 教授 在職
19 張志讓 數學 教授 在職
20 李國平 氣象 教授 在職
21 周激流 計算機套用 教授 在職
22 賀盛瑜 管理 教授 在職
23 陳麟 信息安全 教授 在職
24 杜江 信息與通信工程 教授 在職
教學名師
序號 姓名 主講課程 級別
1 賀盛瑜 管理信息系統 省級
2 張志讓 高等代數 省級
3 周激流 作業系統 省級
4 何建新 氣象雷達原理與系統 省級
5 王天寶 CMOS模擬積體電路設計 省級
6 謝明元 信號與系統 省級
教學團隊
序號 級別 團隊名稱 帶頭人
1 國家級 大氣探測技術教學團隊 何建新
2 省級 信號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謝明元
3 省級 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團隊 賀盛瑜
4 省級 大氣探測技術教學團隊 何建新
5 省級 大氣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國平
6 省級 大學數學教研室教學團隊 張志讓
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
序號 團隊名稱 帶頭人 獲評時間
1
四川旅遊大數據可視化決策研究團隊 黃萍 2015
2 四川經濟統計研究團隊 朱勝 2015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7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官網)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人):李國平、張志讓、周激流、賀盛瑜、賴廷謙、何建新、李貴卿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3人):杜江、周激流、何建新、范廣洲、李國平、朱興華、向安平、賀盛瑜、肖月強、劉敦虎、向武、舒紅平、何嘉

院系概況

截至2015年3月,學校下設22個教學系(部),開辦53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

教學部門
大氣科學學院 光電技術學院 套用數學學院
資源環境學院 文化藝術學院 管理學院
電子工程學院(大氣探測學院) 政治學院 外國語學院
通信工程學院 商學院 軟體與服務外包學院
控制工程學院 統計學院 體育部
計算機學院 電子實驗中心 繼續教育學院(培訓中心)
軟體工程學院 物流學院 計算中心
信息安全工程學院
專業概況
序號 所屬院系 專業名稱
1 大氣科學學院 大氣科學、套用氣象學
2 資源環境學院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
3 信息安全工程學院 網路工程、信息安全
4 軟體工程學院 軟體工程
5 計算機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信息對抗技術
6 光電技術學院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套用物理學
7 數學學院 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8 外國語學院 英語
9 統計學院 統計學、經濟統計學
10 管理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旅遊管理、工程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勞動與社會保障
11 商學院 市場行銷、會計學、財務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
12 文化藝術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社會工作
13 控制工程學院 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電子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14 電子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15 通信工程學院 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16 物流學院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電子商務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7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官網)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借鑑麻省理工學院等美歐大學倡導並實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全校推進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電氣組召集單位、四川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院校。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特色專業1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6門、國家級卓越計畫專業8個、省級卓越計畫專業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

特色專業
序號 專業名稱 學科門類 級別 獲評年份
1 電子信息工程 工學 國家級 2007
2 通信工程 工學 國家級 2008
3 大氣科學 理學 國家級 2008
5 電子科學與技術 工學 國家級 2009
4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 國家級 2009
6 電子商務 管理學 國家級 2010
7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學 國家級 2010
8 環境工程 工學 省級 2008
9 網路工程 工學 省級 2009
10 統計學 理學 省級 2010
11 軟體工程 工學 省級 2010
12 地理信息系統 理學 省級 2010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
序號 級別 專業名稱 獲批年份
1 教育部 電子信息工程 2010
2 教育部 通信工程 2010
3 教育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010
4 教育部 電子科學與技術 2011
5 教育部 軟體工程 2011
6 教育部 網路工程 2013
7 教育部 自動化 2013
8 教育部 環境工程 2013
9 四川省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2012
10 四川省 數字媒體技術 2012
11 四川省 環境工程 2012
12 四川省 測控技術與儀器 2012
13 四川省 信息安全 2012
14 四川省 微電子學 2012
15 四川省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2013
16 四川省 網路工程 2013
17 四川省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2013
精品課程
序號 課程名稱
學科門類
負責人 級別 年份
1 動力氣象學 大氣科學類 李國平 國家級 2010
2 套用密碼學 電子信息科學類 張仕斌 省級 2010
3 微分方程數值解 數學類 楊光崇 省級 2010
4 感測器與檢測技術 儀器儀表類 蔣世奇 省級 2010
5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 地理科學類 劉志紅 省級 2010
6 數字邏輯設計基礎 電氣信息類 楊明欣 省級 2009
7 軟體製造工程 電氣信息類 岳希 省級 2009
8 資訊理論與編碼 電氣信息類 陳運 省級 2009
9 氣象雷達原理與系統 電氣信息類 何建新 省級 2009
10 自動控制原理 電氣信息類 巨輝 省級 2008
11 Java程式設計 電氣信息類 何嘉 省級 2008
12 單片機原理及其套用 電氣信息類 何建新 省級 2007
13 信號與系統 電氣信息類 謝明元 省級 2007
14 現代通信原理 電氣信息類 王天寶 省級 2007
15 天氣學原理 大氣科學類 袁東升 省級 2007
16 數學物理方法 物理學類 向安平 省級 2007
17 模擬電子技術 電氣信息類 楊明欣 省級 2006
18 中長期天氣預報 大氣科學類 肖天貴 省級 2006
19 統計學原理 經濟學類 朱勝 省級 2006
20 電子商務概論 工商管理類 賀盛瑜 省級 2006
21 高等數學 數學類 張志讓 省級 2005
22 大學物理 物理學類 陳敏 省級 2005
23 管理信息系統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賀盛瑜 省級 2005
24 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 數學類 張志讓 省級 2004
25 電路分析基礎 電氣信息類 巨輝 省級 2004
26 作業系統原理 電氣信息類 徐虹 省級 2004
27 動力氣象學 大氣科學類 李國平 省級 2003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7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官網)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8個):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仁寶電腦(成都)有限公司、四川匯源光通信有限公司、中國華雲技術開發公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大氣探測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大氣探測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公共基礎實驗室、基礎物理實驗中心

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大氣探測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電氣信息類CDIO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大氣探測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教學成果

2007年-2014年中,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0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0項。

教學成果獎一覽表(2007-2014年)
序號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前三名) 類別 級別 年份
1 西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周定文、謝明元、何晉 國家級 二等獎 2014
2 基於“三個緊密結合+全面素質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王祖麟、羅嗣海、楊玲 國家級 二等獎 2014
3 西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周定文、謝明元、何晉 省級 一等獎 2013
4 借鑑工程教育理念構建電子商務專業創新教育體系 賀盛瑜、朱萍、趙卓寧 省級 一等獎 2013
5 構建數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套用能力與創新精神 楊韌、楊光崇、張志讓 省級 一等獎 2013
6 強化實踐育人,構建素質教育實踐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敬楓蓉、袁世斌、饒華 省級 一等獎 2013
7 構建面向氣象防災減災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本科生天氣預報綜合實踐創新能力 肖天貴、范廣洲、周筠珺 省級 二等獎 2013
8 地方工科院校公共電子技術實踐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楊明欣、王建波、吳四九 省級 二等獎 2013
9 以專業建設為主線,實施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謝明元、周定文、彭靜 省級 二等獎 2013
10 校企合作,構建個性發展的生態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計算機和電子卓越工程師 魏維、何嘉、周立功 省級 三等獎 2013
11 以知識、能力與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大學物理工程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 陳敏、朱興華、代群 省級 三等獎 2013
12 以“知行合一”為導航,深化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科基礎系列課程教學改革 巨輝、周蓉、孟芳 省級 三等獎 2013
13 面向統計事業發展的套用型統計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蔣志華、鄒永紅、范喬希 省級 三等獎 2013
14 構建課程教學群體式評測平台,實現過程化考評方法創新 陳高雲、劉胤田、許源平 省級 三等獎 2013
15 氣電結合,以電為主”的氣象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周定文、何建新、謝明元 省級 一等獎 2009
16 以電子設計競賽為平台,切實提高四川高校學生創新能力 楊亞培、余魅、孫明義 省級 一等獎 2009
17 電子技術課程群模組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王天寶、楊明欣、王建波 省級 二等獎 2009
18 探索螺鏇式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實用型軟體工程師 李超、盧軍、陳高雲 省級 二等獎 2009
19 一般工科院校信號處理課程群改革與實踐 謝明元、姚振東、楊玲 省級 二等獎 2009
20 構建一般本科院校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楊家仕、敬楓蓉、程衛東 省級 二等獎 2009
21 高等代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張志讓、劉啟寬、楊光崇高 省級 三等獎 2009
22 主動適應氣象行業需求,培養套用型大氣科學人才 李國平、肖天貴、繆燕平 省級 三等獎 2009
23 構建高校實踐性德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敬楓蓉、向武、劉松淘 省級 三等獎 2009
24 一般本科院校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與實踐 朱勝、蔣志華、劉全 省級 三等獎 2009
25 基於層次模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統建設與研究 程衛東、張偉利、吳四九 省級 三等獎 2009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等官網)

學生獲獎

在5·12汶川地震中,學校有4萬多人次投身到志願者行動當中,他們受到了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的接見和慰問,學生蒙祖海作為全國唯一一名大學生志願者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並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稱號”。

2009年-2014年,該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和創業計畫、電子專業人才設計與技能大賽等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勵近187項,其中,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連續五屆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前七位,位列一般高校第一;參加CDIO國際組織第10屆全球年會舉辦的國際聯賽中,“基於移動嵌入式系統四鏇翼飛行器項目”摘得第二名。

在第六屆“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大賽”中,該校獲全國總決賽特等獎1項,成為該屆比賽西部獲得唯一特等獎的高校,同時還獲得了全國二等獎9項、三等獎7項。此外,該校成為全國唯一一所在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連續4屆獲得全國特等獎的高校,並連續4屆獲得了大賽優勝學校獎。

學科建設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作為中國兩所專門培養中國氣象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在大氣探測技術與裝備、大氣科學理論與套用、現代氣象服務方面構建了完整的學科體系。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5個、碩士專業學位點(含7個專業領域)2個、交叉學科2個。

省級重點學科(5個):氣象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套用技術、環境科學、基礎數學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序號 一級學科名稱 二級學科名稱 備註
1 信息與通信工程 通信與信息系統
2 信號與信息處理
3 電子微系統工程
4 光電集成技術與系統
5 氣象探測技術
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套用技術
7 信息安全
8 物聯網技術
9 環境科學與工程 環境科學
10 環境工程
11 軟體工程 暫未分設二級學科
12 大氣科學 氣象學
13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14 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15 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
16 3S集成與氣象套用
17 數學 基礎數學 獨立設定的二級學科
18 套用數學 獨立設定的二級學科
19 管理科學與工程 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
20 災害管理工程
21 信息資源管理
22 項目管理
23 套用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
24 金融學
25 產業經濟學
26 統計學
27 數量經濟學
28 統計學 經濟與社會統計
29 商務與金融統計
碩士專業學位
序號 專業學位類別 專業學位領域 備註
1 農業推廣碩士 農業資源利用
2 農村與區域發展
3 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
4 農業信息化
5 工程碩士 電子與通信工程
6 積體電路工程
7 計算機技術
8 環境工程
9 社會工作碩士 暫未分設專業領域
交叉學科
學科名稱 所涉一級學科
氣象探測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大氣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物聯網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

(以上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7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官網)

合作交流

校際交流

截至2015年3月,學校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法國第五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加拿大謝爾頓學院、泰國藍實大學等20所大學開展教師進修訪問、科學研究、學生留學等合作與交流;同汕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40多所高校共同推進CDIO改革;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開展科研合作。

校地合作

截至2015年3月,學校同中國氣象局、國家統計局等部委,四川省保密局、四川省經信委等部門,同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華雲公司、Wipro等企業,成都、攀枝花等市(州)開展產學研合作。

詳細信息如下:

2001年9月,世界最大的IT產業化職業教育培訓公司——印度NIIT公司決定在學校設立NIIT信息技術學院。

2002年4月22日,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學校與成都銀杏管理軟體開發有限公司聯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國際飯店管理學院”。

2002年5月13日,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學校與漢都有限責任公司聯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網路商學院”。

2002年7月2日,學校與美國CSM亞太商務發展中心聯合成立CSM西南培訓中心。

2003年4月30日,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學校與成都新氣象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軟體學院”。

2003年5月16日,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學校與成都市澳新美經濟文化教育發展公司聯合舉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國際經濟學院”。

2006年6月8日,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軟體和協同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SAP公司在學校成立西南地區首家SAP Business One研究中心。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成信之美成信之美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成都市重點實驗室1個、成都市校院地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省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

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實驗室、國家統計局統計信息技術與數據挖掘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高原大氣與環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大氣環境模擬四川高校重點實驗室、物理場生物效應儀器四川高校重點實驗室、氣象信息與數據挖掘重點實驗室、氣象信息與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套用重點實驗室。

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網路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個):氣象災害預測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與經濟統計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四川省氣象探測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套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備註:牽頭校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與其他六大單位參與共建)。

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圖形圖像智慧型系統協同創新中心。

成都市重點實驗室(1個):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點實驗室。

成都市校院地協同創新中心(1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科技園(備註:四川省第三家通過認定的省級大學科技園)。

建設成果

服務社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二級保密資格,在新型氣象雷達系統、中國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環境系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評價、高原動力學、信號處理、衛星通信、信息技術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時,該校自主研製的艦載、機載氣象雷達晶片、高精尖信息化軟體及產品、北斗衛星定位射頻晶片、抗核輻射晶片等被廣泛套用于海軍、空軍、陸軍、民航等部門。

該校創新性地研製了多個型號的新一代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系統,改變了同類裝備依賴中國國外進口的局面,在中國國內全面布網,並銷往中國海外,其中學校主研的XDPR雙極化雷達被美國權威氣象雷達專家Dusan S.Zrnic評論為“世界上首部套用於氣象業務的雙極化雷達”。該校主持並研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雲計算核心基礎平台系統,處於中國國內領先水平;參與東方電氣集團、攀鋼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等大型製造企業的核心軟體開發,在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9月24日起,歐洲中長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正式在業務預報系統中啟用中國研發的風雲三號B星微波濕度計資料,這是ECMWF第一次在業務系統中使用中國的衛星數據,該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參與研發。此外,該校參與殲10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發,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殲-10功臣單位”稱號。

項目承擔&科技獲獎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子項目、國家“973”子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7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163項,其他縱向科研項目339項,各類橫向科研項目近1500項,共爭取各級各類(含橫向)科研經費總計到賬3.34億元,年均科研經費達6671萬元;共獲授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等智慧財產權194項,發表論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檢索論文近1000篇次,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45項。

在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有19項課題獲得立項資助,進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陣。

在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有15項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其中由該校大氣科學學院范廣洲教授申報的“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經費(直接經費部分)300萬元,這是該校首次獲得基金委該類型項目的資助。

論文發表

2009-2014年,該校教師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論文被SCI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百餘篇論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氣候雜誌》)、《Optics Express》(《光學快報》)等中國國內外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立足該校、面向中國國內外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期刊。創刊於1986年,雙月刊。主要刊登電子、電氣信息類學科,如電子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信息安全、以及大氣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同時刊登數學、物理學等學科的基礎研究與工程套用論文,該學報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位化期刊全文資料庫等資料庫收錄。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3月,圖書館有紙質文獻165萬餘冊,生均85.55冊,常年訂購的中外文紙本期刊1700餘種。數字資源有超星數字圖書、方正Apabi電子圖書、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庫、萬方學位論文資料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EBSCO公司的英文全文資料庫等共20餘種,其中有83萬餘冊電子圖書已做本地鏡像;同時自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位論文資料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是不同年代、不同類別的氣象學書籍,大氣科學類文獻資料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大氣科學類文獻信息中心。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賴廷謙
校長 周激流
黨委副書記 倪鳴,敬楓蓉
副校長 余萬倫,於世祥,賀盛瑜,向武,何建新
二炮選培辦主任 王拂為

歷任領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歷任領導(不包括四川統計學校歷任領導)
姓名 性別 職務 任職時間
彭平 教學主任 1951.1-1954.4
姚國士 政委 1951.1-1954.4
校長 1954.5-1955.7
計新民 副校長 1955.8-1978.4
黨委書記 1957.5-1966.5
革委會第一主任 1970.12-1976.10
黨委書記 1973.6-1976.10
鄧忠德 校長 1957.9-1978.4
革委會副主任 1970.12-1976.10
黨委副書記 1973.6-1976.10
張志良 革委會主任 1963.6-1970.12
副校長 1963.10-1978.4
副校長 1970.12-1976.10
黨委副書記 1973.6-1976.10
張玉昆 黨委書記 1979.9-1989.12
院長 1979.9-1983.12
渠劭 副院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1979.10-1983.6
王明山 副院長 1979.10-1983.6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1983.-1986.4
張世鈞 院長 1983.12-1986.4
陳志明 黨委副書記 1986.4-1989.4
黨委書記 1989.4-1993.4
盧敬華 副院長 1986.4-1988.10
院長 1988.10-1993.4
繆綿海 黨委書記 1993.4-1997.12
院長 1993.2-1997.6
段廷揚 黨委副書記 1993.4-1997.12
黨委書記 1997.12-2006.7
院長 1997.6-2004.9
楊羽 副院長 1995.11-1997.12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1997.12-2001
段廷揚 黨委書記 1997.12-2006.7
院長 1997.6-2004.9
楊羽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1997.12-2001
周定文 副院長 2000.8-2004.9
院長 2004.9-2012.9
黨委副書記 2004.9-2012.9
伊長江 紀委書記 2001.4-2009.8
四川統計學校歷任領導
姓名 性別 職務 任職時間
李亞明 大隊長 1949.12—1950.12
副校長 1950.12-1952.10
黨支部書記 1949.12-1952.10
黨支部副書記 1950.05-1952.10
溫伯川 大隊副 1949.12-1950.12
萬里 校長 1950.12-1952.08
孟功才 副校長 1952.09-1952.10
校長 1952.10-1961.05
黨支部書記,黨總支部書記 1952.10-1961.05
尹光榮 副校長 1955.02-1973.05
黨總支部副書記 1963.02-1967.02
1973.05-1976.12
黨總支部書記 1963.03-1964.02
1965.03-1967.02
代校長 1963.03-1964.02
1965.03-1967.02
革委副主任 1973.07-1977.12
校長 1978.02-1984.05
黨總支部書記,黨委書記 1978.02-1985.02
孫世義 校長 1961.05-1963.03
1964.02-1965.03
1967.02-1969.08
黨支部書記 1961.11-1963.03
1973.05-1978.02
革委會主任 1969.08-1970.08
革委會副主任 1970.09-1977.12
革委會主任 1973.01-1974.12
李長生 軍代表 1970.09-1972.12
楊承湖 副校長 1978.08-1984.05
校長 1984.05-1990.09
黨委副書記 1985.02-1991.01
王德吉 副校長 1978.08-1985.02
黨委書記 1985.02-1991.01
廖克敏 黨總支部副書記,黨委副書記 1979.11-1985.02
調研員 1985.07-1991.04
周鼎權 副校長 1984.05-1990.09
校長 1990.09-1999.01
黨委副書記 1991.01-1995.02
巡視員 1999.01-2001
鍾沛然 黨委副書記 1990.01-1999.04
黨委書記 1999.04-2001
譚平祥 校長 1999.01-2001
黨委副書記 1999.04-2001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7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官網)

院系概況

大氣科學學院:

本科:大氣科學、套用氣象學

研究生:大氣科學、農業資源利用

電子工程學院:

本科: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研究生: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農業信息化

大氣探測學院:

本科:大氣探測、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

研究生: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農業信息化

通信工程學院:

本科:通信工程、微電子學

研究生: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

統計學院:

本科:統計學

研究生:統計學、套用經濟學

計算機學院:

本科:計算機工程、計算機套用技術、數字媒體技術

研究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技術、農業信息化

資源環境學院:

本科: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工程、環境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

研究生: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農業資源利用

光電技術學院:

本科: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套用物理

研究生:電子與通信工程

商學院:

本科:金融工程、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

研究生:套用經濟學

套用數學學院:

本科: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

研究生:基礎數學、套用數學

網路工程學院:

本科:物聯網工程、網路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對抗

研究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技術、農業信息化

控制工程學院:

本科: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與自動化、自動化

文化藝術學院:

本科:社會工作、對外漢語、漢語言文學、藝術設計

管理學院:

本科:工程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旅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技術與管理、行政管理

研究生:管理科學與工程

軟體工程學院:

本科:軟體工程

研究生:軟體工程、計算機技術、農業信息化

外國語學院:

本科:英語

物流學院:

本科:電子商務、物流工程、物流管理

校園環境

概況

學校現有航空港和龍泉兩個校區,占地總面積1900餘畝,擁有校舍建築面積58.4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超過13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1065.09萬元,圖書館藏書170多萬冊,電子圖書60多萬冊,計算機網路服務體系完善,校園網設備先進建設水平高,運動場及體育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建有142個校外實習基地,辦學經費有保障,領導班子結構合理,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學校是信息產業部確定的“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是“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是中國氣象局確定的氣象幹部培訓單位和國家統計局確定的統計幹部培訓基地。

經過60多年的艱苦奮鬥,學校成為氣象事業、信息產業、統計事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辦學思想理念不斷提升,辦學條件、辦學規模和辦學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一、改善辦學條件,育人環境良好

學校現有航空港和龍泉兩個校區,占地總面積1800餘畝,擁有校舍建築面積50多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3億多元;圖書館藏書豐富,有紙質適用圖書170多萬冊,電子圖書60多萬冊;計算機網路服務體系完善;建有142個校外實習基地;辦學經費有保障;領導班子結構合理,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

二、堅持“質量立校”,教育教學水平高

學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8000餘名。學校全面推進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大力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和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強。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和創業計畫等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勵280多項,其中,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在2005、2007、2009年連續三屆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第六或第七位,位列一般高校第一。

學生綜合素質高。學校湧現出了以“全國抗震救災模範”蒙祖海、“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丁睿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生。

三、堅持“特色興校”,多學科協調發展

學校學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人文學科、社會學科等學科門類,有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型,22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學校有四川省重點學科3個。學校形成了以氣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為特色,以大氣科學和大氣探測為優勢學科,以信息技術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為主幹學科,以管理學和經濟學為主要學科,以數理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為基礎學科,學科間交叉融合、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四、大力加強科學研究,科研水平高、實力強學校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

長期以來,學校矢志不渝地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突出氣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特色,加強氣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研究,重視科技創新,推進產學研合作,不斷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學校是國家重要的氣象科技創新基地,長期致力於青藏高原氣象學、大氣探測技術、氣象業務信息系統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在新型氣象雷達系統、中國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等方面的研究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學校大力加強信息科技研究,在國內較早從事雲計算核心繫統研究,主持了國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雲計算核心繫統的研製。學校積極促進信息技術學科同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積極服務四川信息產業,服務地方和行業信息化,套用研究水平較高,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學校探索出了網際網路時代統計數據的蒐集與分析方法,為政府統計及統計信息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學校還在數學、套用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套用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增強了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

五、堅持開放辦學,交流與合作成效顯著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大力加強和國內外高校及相關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緬因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法國第五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泰國藍實大學等20多所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學生留學等合作與交流。同汕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40多所高校共同推進CDIO改革,並加強同其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學校為中國氣象局、國家統計局、中國民航等單位開展業務培訓,為第二炮兵部隊培養國防生,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開展科研合作。同中國氣象局、國家統計局等部委,四川省保密局、四川省經信委等部門,611所、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華雲公司、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東駿雷射、長虹集團、TCL、廣州周立功單片機有限公司等企業,成都、攀枝花、綿陽等市(州)開展產學研合作。

師資隊伍

學校具有較強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水平高。學校擁有專任教師1100餘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753人,博士231人,高級職稱469人,教授117人。學校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國家級和省級專家50餘人。一大批出國深造回國的中青年教師已成為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為促進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還長期聘有外國專家從事英語課教學和部分專業課教學。邀請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訪問、講學,並與美國Temple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伊利諾宜大學、華盛頓大學、南新罕布夏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日本氣象廳氣象科學技術研究所、印度mysore、愛爾蘭卡洛理工學院、日本千葉大學等國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友好科學合作交流關係。

校區分布

1.龍泉校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陽光城幸福路10號

郵編:610103

2.航空港校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一段24-28號

郵編:610225

校園文化

校訓

校訓:成於大氣信達天下

其一,“成於大氣”主要指辦學、做人、做事成就於大氣精神和成功於大氣品質。大氣精神主要是指堅定奮鬥方向、統觀事物大局、把握髮展大勢的氣度;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氣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拼搏進取的大無畏的氣概;立大志、幹大事、創大業的氣魄。大氣品質主要是指寬廣的胸襟、豁達的心境、積極的態度、博大的愛心和厚重的責任。

其二,“信達天下”最基本的是做人的要求,即以誠取信,以良好的信用和信譽達於天下;其次指成信院和成信人在資訊時代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現代化,開拓開放,通達天下。成功、成才之人大都是志存高遠、胸懷寬廣、豁達大度、誠實守信、包容和諧、氣量宏大和奮鬥不已的人,是以社會為己任的人,是小我服務於大我的人。

其三,校訓蘊含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簡稱“成信”及諧音“誠信”,同時蘊含了我校由氣象學院到信息工程學院的發展。

校風

校風:愛心責任行動

愛心:關愛之心是人的基本屬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特殊動力。孟子云:“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愛心使自己和他人、學校和社會充實、幸福、溫馨、和諧!

責任:責任是和諧社會和文明生活的本質體現,強烈而厚重的責任感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責任是道德建設的基本元素,是自律和他律品質的結合,它基於人的良知、信念、覺悟和制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盡其責,泰山可移”!有責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愛,讓人放心。

行動:“點燃一燭,勝過咒詛黑暗”說明行動勝於一切!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為人不齒。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細節做起,求真務實,躬行踐履,我們將共同成就宏大的事業。

學生榮譽

多年以來,學生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競賽、英語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榮獲國家級獎勵102項,省(部)級獎勵145項。

200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獲一等獎數並列全國參賽高校第六名,位居一般高校第一名

2007年“NEC杯”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了7個全國獎,全國獎獲獎數量排名全國第七位,一般本科院校第二

2009年“NEC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結果揭曉,我校2支參賽隊伍獲全國一等獎,7支獲全國二等獎,全國獎獲獎數量排名全國第6名的成績

2009年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榮獲一個全國二等獎、兩個全國三等獎,並獲得全國“校級優秀組織獎”的榮譽稱號

2010年獲得全國第八屆中國優秀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

錄取規則

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根據考生德、智、體、美綜合擇優錄取:

(一)根據各省(市、區)生源情況確定調檔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計畫的120%以內。

(二)學生進校後各專業開設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考生在填報志願時要慎重考慮。

(三)男女比例:國防生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下發的計畫執行,其他類別考生男女比例不限。

(四)身體健康情況要求:國防生參加軍檢,其他類別考生遵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鑒於相關行業對從業者的身高、體貌要求,報考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請慎重考慮。新生入學後進行體檢複查,凡體檢不合格者或體檢中弄虛作假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五)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理工類專業學習對數理基礎要求較高,進檔考生安排專業時參考數學、物理等相關科目成績:報考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套用物理、材料物理、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遙感科學與技術、大氣科學等專業要參考數學、物理成績。

金融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網路工程、軟體工程、信息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要參考數學成績。

(六)英語專業要求加試口語,英語成績原則要求達到滿分的70%。

(七)學院優先錄取第一志願考生。如一志願錄取未滿,則錄取非第一志願符合條件的考生。加分或降分投檔考生的處理按各省(市、區)相關規定執行。

(八)進檔考生根據總分順序,按關科目成績、專業志願安排專業。對於專業志願不能滿足且不服從專業調配的考生學校將予以退檔。

(九)根據教育部規定,新生進校後學院根據招生政策和錄取標準進行複查,凡不符合錄取條件或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學資格。

傑出校友

截至2014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累計培養了包括院士、傑青、神六功臣、全國勞模、國家首席天氣預報員和氣象局領導在內的2萬多名氣象人才,他們廣泛分布在氣象、民航、航空航天、部隊、農業等行業或領域。中國氣象局70%以上的大氣探測業務骨幹和科技人員、30%以上的氣象預報員,中國民航系統約50%的氣象預報、氣象裝備保障人才均來自於該校,中國四大衛星發射基地的氣象保障工作者中大部分是該校培養的畢業生。

學界領域

李澤椿:52級,氣象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科技顧問

劉再德:78級,美國Syracuse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北京快網董事長、總裁兼執行長

王澄海:79級,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朝鮮:79屆,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李國平:79級,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閆幫華:80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與國家航空與宇宙航行聯合中心資深科學家

曾慶安:80級,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宇航:82級,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漢軍:83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高級物理科學家

古松:83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鄧愛軍:83級,賓法尼亞大學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科學家

張韌:83屆,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賀盛瑜:83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常委

何光碧:83屆,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咼平:84級,原新疆氣象局通信台任計算機室主任、高工,現任天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楊芳林:85級,美國馬里蘭國家環境探測中心科學家

李曦:85屆,中國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何建新:87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

劉和平:87級,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李雙林:88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百人計畫”研究員

周率:90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高級工程師

諶芸:91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預報系統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黃剛:94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王桂華:96屆,美國海軍研究生院訪問學者、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

黨政領域

氣象領域

陳耆驗:55級,湖南省長沙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農業氣象和生態農業專家

李繼烈:63級,四川省人工降雨辦公室處長

陳泮勤:65屆,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劉光軒:69級,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書記

杜繼穩:70級,陝西省氣象局副局長

楊少傑:73級,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廣州市氣象局局長

莊國泰:79級,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

趙平:80級,中國科學院氣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鄧樹民:80級,黑龍江省氣象局副局長

羅德海:82級,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教授、青島市氣象學會副理事長

王仁喬:82級,湖北省武漢中心氣象台台長、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謝璞:83屆,北京市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方立清:83級,河南省氣象局氣象台台長

陳忠明:84屆,貴州省氣象局副局長、山地氣候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

羅雲峰:86級,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

祝燕徳:湖南省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左雄:87級,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張強:87屆,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所長

劉漢濤:89屆,神六發射功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主任

張洪衛:95屆,山東省東營市氣象台台長、高級工程師

統計領域

滕采模:73級,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劉啟義:75級,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李川渝:78級,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王琪敏:82級,四川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

多吉戰都:84級,西藏自治區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光彩:84級,四川省經濟學會理事、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統計師

馮久先: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副總隊長

(以上為部分校友,詳情請參考資料)

文化傳統

人南記憶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矗立在成都人民南路的成都氣象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是成都人引以為豪的城市文化地標。隨著學校的發展,該校校區由原來的人南校區搬遷至航空港。根據成都市政府的統一規劃,學校原人南校區將被打造為科技商務一條街的商務中心,人南校區即將成為歷史的記憶。學校在人南校區有著58年的悠久辦學歷史,是學校開始起步並不斷走向成熟的見證地,其間培養了幾萬名優秀畢業生,許多校友已經成為中國氣象、國防、民航等行業的領導者和建設者。

該校許多老校友得知母校即將搬遷的訊息後,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向學校和自己的老師表達了對母校的懷念之情。校友們希望母校搬遷時能留下建校初期的傳統建築,讓他們能夠藉由舊建築捕捉當年校園裡的點點滴滴,懷念逝去的純真年代。同時,對於在人南校區工作了幾十年的老領導、老教師來說,這裡是他們為之奮鬥並奉獻了一生的地方,他們對學校的發展歷史有著深刻的記憶,對維繫著深厚師生情誼的老校區有著難以抹滅的特殊感情。

為保存學校歷史的傳承性,尊重歷屆校友們對學校的懷念,學校決定在新校區按照人南東校區傳統建築樣式,選址重建西南空軍氣象大樓(行政樓)、教學樓(含禮堂)等房屋以及其間的道路和中心花園。按照學校總體規劃及項目遷建規劃,將人南東校區遷建至航空港校區大氣觀測場東側的新征地範圍內。遷建的內容主要包括行政樓3087平方米、一教樓(含禮堂)3669平方米以及其間的道路和中心花園。

形象標識

校徽
設計來源:由學校的中文名稱、英文名稱、英文縮寫和地球圖案組成,是校訓生動化、形象化的體現,寓意“胸懷世界,信達天下。”
55周年校慶徽標
設計解讀:校慶徽標圖案中包括了學校中英文名稱、校名英文縮寫、建校年代。 中英文校名分列徽標上下,突出中華文明地位; 鮮亮的黃色圓塊代表充滿希望與生機的地球,中間突出的是紅色調並具動感的校名,英文縮寫及下方的建校年代,說明學校地位、歷史及影響; 兩道白光線條是星球划過的軌跡,表示地球運轉,充滿活力; 三條錐狀條塊,表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閃光,同時又寓意地球文明正處信息爆炸時代,從而與學校宗旨相符。 設計含義:正處信息爆炸時代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閃亮的文明之星;具有55年歷史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地球上傳播信息文明的佼佼者。與地球一樣,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充滿活力與希望,已成為國際性的傳播信息與文明的重要的高等學府,必將在地球人類文明中放射出璀璨之光。 55周年校慶徽標

校訓

成於大氣、信達天下
其一,“成於大氣”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學校最初因為大氣專業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二主要指辦學、做人、做事成就於大氣精神和成功於大氣品質。大氣精神主要是指堅定奮鬥方向、統觀事物大局、把握髮展大勢的氣度;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氣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拼搏進取的大無畏的氣概;立大志、幹大事、創大業的氣魄。大氣品質主要是指寬廣的胸襟、豁達的心境、積極的態度、博大的愛心和厚重的責任。 其二,“信達天下”最基本的是做人的要求,即以誠取信,以良好的信用和信譽達於天下;其次指成信大和成信人在資訊時代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現代化,開拓開放,通達天下。成功、成才之人大都是志存高遠、胸懷寬廣、豁達大度、誠實守信、包容和諧、氣量宏大和奮鬥不已的人,是以社會為己任的人,是小我服務於大我的人。 其三,校訓蘊含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簡稱“成信”及諧音“誠信”,同時蘊含了學校由氣象學院到信息工程大學的發展。 校訓碑

校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旗白色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旗

優良傳統

校風

愛心、責任、行動

愛心:關愛之心是人的基本屬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特殊動力。孟子云:“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愛心使自己和他人、學校和社會充實、幸福、溫馨、和諧。

責任:責任是和諧社會和文明生活的本質體現,強烈而厚重的責任感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責任是道德建設的基本元素,是自律和他律品質的結合,它基於人的良知、信念、覺悟和制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盡其責,泰山可移”,有責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愛,讓人放心。

行動:“點燃一燭,勝過咒詛黑暗”說明行動勝於一切。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為人不齒。從細節做起,求真務實,躬行踐履,我們將共同成就宏大的事業。

教風

愛生、敬業、求實、創新

愛生:愛生是教師對“愛心”的具體實現。教師的慈愛之心和真摯關愛是陽光,溫暖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愛生使教師在傳授知識中塑造著和諧人格,在追求真理中充滿著熱情和激情。

敬業:敬業是教師“責任”的最好體現。“教書育人,育人為本”是教師敬業的天職。教師遵從事業的召喚,熱愛自己的事業,在投身事業的過程中兢兢業業和甘於奉獻才必將收穫事業的輝煌。

求實:求實即求真務實,是教師“行動”的靈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以實為本,在誠實、樸實、務實和求實中才能將愛心附諸實施,才能把敬業落實到行動上。求實是事業成功的起點和人生高尚的基石。

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教師“行動”的精髓。面對未知的領域和科技的前沿,教師必須用創新的理念和創新思維訓練頭腦,既照亮自己前行之路,又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

學風

尊師、好學、勵志、篤行

尊師:尊師是學生愛心的體現。尊師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精神美德;尊師既是莘莘學子對教師嘔心勵血的回報的感恩之親情,也是大學生人格自我塑造的應有之義。

好學:勤奮好學是學生“責任”的最好體現,也是人生髮展之必需。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前人以程門立雪、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為後人作了有關“好學”的極好詮釋,今天的學子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更應以勤奮好學和學以致用為終身樂事,因為“業不止,學無涯”。

勵志:勵志即磨鍊意志、砥礪志向。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沒有遠大志向(理想和抱負)就沒有奮進的目標和靈魂;缺乏堅韌的意志,則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

篤行:是學生對“行動”的詮釋。“篤”是專一,是忠實,是堅定;“行”是實踐、是行動。古人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沒有“篤行”的“學問思辯”皆為坐而論道;沒有“篤行”的理想抱負都是空中樓閣。成功成才的路有千條萬條,但有一條是必經之路,那就是堅定不移和持之以恆的行動和實踐。

國防文化

國防綠文化

該校作為國防建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國防綠”文化創新育人實踐受到中國總政治部、二炮和教育部的肯定;“國防綠”文化建設成果先後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全國“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研究成果”優秀獎、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氣象文化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活動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活動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活動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活動是由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氣象學會共同主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牽頭承辦的大型防災減災和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活動。

宣講隊深入廣大鄉村、中國小、城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宣傳颱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和霾等各種氣象災害及土石流、山洪等次生災害的預警和防禦知識,宣講《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在廣場、車站、碼頭等人員密集場所舉行防災減災知識圖片展、知識講座,散發科普宣傳資料,播放科普短片,並對民眾進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調查。

該活動作為《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9—2020年)》和中國科協“十二五”計畫的重要內容之一,“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活動從2007年開始,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十餘所985、211高校參與其中。2007-2014年間,總計有13000餘名志願者組成1100餘支小分隊奔赴各地開展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深入到7369個行政村、2213所學校、392家企業,發放1370餘萬份宣傳資料,客群超過570萬人。該活動是中國國內開展規模最大、參與單位與人數最多的專題科普服務活動,曾先後榮獲2009年中國氣象局創新工作特別獎、2011年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特別獎、教育部第八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優秀獎、2015年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