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指的是崇德元年(1636年)至崇德二年(1637年)清朝入侵朝鮮的戰爭。這是滿族人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後第二次大規模入侵朝鮮的戰爭,韓國史書中又稱之為“丙子胡亂”。

簡介

背景

16世紀末建州女真部在中國東北崛起,努爾哈赤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後金政權,與明朝對抗,作為明朝的從屬國,朝鮮曾經同明朝三次聯合出兵攻打建州,血洗建州山寨。特別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建州受到明朝和朝鮮雙方面軍隊的打擊,朝鮮派了一萬多軍隊。

皇太極皇太極
皇太極繼承大位之後,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命二貝勒阿敏等率3萬大軍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用“潛師夜襲,急如風雨”的戰術,過鴨綠江,陷義州,占平壤,勢如破竹。朝鮮內部,慌亂一團,戰守無策,大官紛逃。朝鮮國王李倧(仁祖)攜王妃、子女,逃到江華島。李倧反對主戰派的主張,請求同後金議和。三月五日,後金代表和李倧及其代表在江華島按照女真人的習俗,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定盟後,阿敏命官兵縱掠3天,給朝鮮百姓造成一場災難。然後按照皇太極的汗諭,自朝鮮撤兵,只在義州留下一支監視性的部隊,後撤出。皇太極第一次用兵朝鮮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其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違於明朝和後金之間的立場;其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其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但朝鮮同明朝關係很深,不久後金與朝鮮又發生新的摩擦。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立而不跪,清朝的官員按著他跪,雙方撕扯,仍不屈服。大典之後皇太極大怒,認為這是朝鮮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皇太極決定再次用兵朝鮮。歷史

1636年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先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積累近10年的憎惡、羞辱情緒一併迸發。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乾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氣氛下,仁祖拒不接見後金使團,不接受其來書。後金使團憤然離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該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極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決定舉兵再征朝鮮。該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京畿之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之切,毫無鬥志,乃對其迫降,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飢。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不禁長嘆。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復書“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請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見朝鮮方面還在糾纏於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占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訊息傳來,見大勢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皇太極降旨赦之。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明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瀋陽就義,號稱“三學士”。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胡亂”。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後一顆釘子。

戰爭經過
大清皇帝功德碑大清皇帝功德碑
崇德元年即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初二日,崇德帝皇太極親自統帥滿洲八旗和蒙古兵,進攻朝鮮。清軍渡過鴨綠江,攻陷義州,占領平壤。前鋒直至朝鮮的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把他的妻子、兒女、重臣送到江華島,自己逃到南漢山城。清軍聞訊,急馳進攻,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朝鮮軍隊前來救援,均被清軍擊敗,皇太極又派多爾袞用船渡海到了江華島,把朝鮮國王的王妃、子女、大臣都俘虜了,多爾袞對他們以禮相待。崇德二年即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皇太極向李倧發出通牒,要他投降。明朝見死不救,李倧內困外絕,決計投降。其條件是: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長子等留駐瀋陽作人質。於是,皇太極在漢城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幄築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清朝和朝鮮的“君臣之盟”。
此役歷時兩月,二月二日,皇太極班師回朝,李倧帥群臣出王京十里跪送。後在這裡樹立“三田渡碑”,碑文正面漢文鐫刻“大清皇帝功德碑”7個大字,碑陰以漢文、滿文合璧鐫書碑文,至今仍存。入侵朝鮮

1636年4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同年12月,皇太極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準備入侵朝鮮。派濟爾哈朗瀋陽阿濟格阿巴泰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托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馬福塔、多鐸等部襲敗了漢陽守軍,朝鮮仁祖遷王族於江華島避難,自己則退守南漢山城。隨後清軍主力渡鎮江,占領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戰而降。清軍乘臨津江結冰之際渡江攻占漢陽,會合各部包圍南漢山城。
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但先後被清軍擊敗。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清兵先後擊敗全羅道忠清道等地的援軍。朝鮮仁祖向清軍求和。皇太極恐朝鮮再次反清,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皇太極遣使,要求朝鮮仁祖出城投降。仁祖將親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縛獻清軍,隨後出城,在三田渡拜見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雙方簽訂和議: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
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薴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萬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時,朝鮮應該出兵、出戰船協助。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
在一系列儀式之後,朝鮮服屬了清朝統治,並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皇太極隨即撤軍歸國。

戰後

根據協定,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接受清朝冊封,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朝鮮建立迎恩門以迎接清朝敕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間,朝鮮先後161次接待清朝敕使。朝鮮每年四次向清朝進貢1644年後改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為止。

影響

從朝鮮的角度說:後金/清朝的入侵,給朝鮮人民造成巨大災難;使朝鮮成為清朝從屬國;加重了朝鮮經濟的負擔,加速了朝鮮王朝的衰落。
從清朝的角度說: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使朝鮮和清朝由敵對關係變為君臣關係;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由敵人的基地變為自己的後方,從而解除了西征蒙古、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史籍記載
朝鮮又稱韓國。清初王朝鮮者李琿,事明甚謹。太祖天命四年,琿遣其將姜弘立率師助明來侵,軍富察之野,戰而大敗,姜弘立以兵五千降。帝留弘立,遣其部將張應京等十餘人還國,遺琿書曰:“昔爾國遭倭難,明以兵救爾,故爾國亦以兵助明,勢不得已,非與我有怨也。今所擒將吏,以王之故,悉釋還國。去就之機,王其審所擇焉。”先是明萬曆中,日本豐臣秀吉大舉侵朝鮮,覆其八道,明為用兵七年。會秀吉死,兵罷,朝鮮乃復國,故書中及之。朝鮮不報謝。又出境拒征瓦爾喀之師。烏拉貝勒布占泰侵朝鮮,帝與布占泰有連,諭止其兵,朝鮮亦不謝。及帝崩,復不遣使弔問。而明總兵毛文龍招遼民數萬守皮島,與朝鮮犄角,屢出師襲沿海城寨。
會朝鮮叛人韓潤、鄭梅來歸,請為鄉導,構兵端。時太宗天聰元年,朝鮮國王李倧嗣位之三年也。正月,命貝勒阿敏等率師征朝鮮。渡鴨綠江,敗文龍兵於鐵山,遁還皮島。遂克義州、定州及漢山城,屠其軍民數萬,焚糧百餘萬。長驅而進,渡青泉江,克安州,進師平壤,城中官民番遁走。乃渡大同江,次中和。倧惶遽甚,遣使求成,阿敏責數其罪。二月,師次黃州,國中震恐,求成之使絡繹於道,遂逼王京。倧勢蹙,挈妻子遁江華島,來告曰:“敝邑無所逃罪,惟上國命是從。”乃許其和。江華島在開州南海中,遣使赴島諭倧,而駐軍平山以待。倧遣族弟原昌君李覺等獻馬百、虎豹皮百、綿綢薴布四百、布萬有五千,於是遣劉興祚、巴克什庫爾纏往江華島蒞盟。三月庚午,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和議成,約為兄弟之國。初,朝鮮之求成也,諸貝勒等議以明與蒙古兩敵環伺,兵不可久在外,且俘獲已多,宜許其成。而阿敏慕朝鮮國都城郭宮殿之壯,不肯鏇師。貝勒濟爾哈朗及岳托、碩托密儀,令阿敏軍平山,而先與朝鮮盟,事成始告阿敏。阿敏謂己不預盟,縱兵四掠,乃復使李覺與阿敏盟於平壤城。帝馳諭阿敏:“毋復秋毫擾!”分兵三千戍義州,振旅而還,以李覺歸。九月,從倧請,召還義州之兵,並許贖俘虜,定議春秋輸歲幣、互市。
二年二月,開市中江。是年,明經略袁崇煥殺毛文龍於皮島,諸島兵無主。五年,謀乘虛征諸島,徵兵船於朝鮮。使至其國,三日乃見。倧覽書曰:“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自是漸渝盟。六年,巴都禮、察哈喇等使朝鮮,頒定貢額。還言倧於所定貢額止供什一,金銀、牛角非國所出,不肯從。七年正月,賜倧書,責其減歲幣額,並竊葠畜、匿逃人之罪,欲罷遣使,專互市。二月,遣備御郎格等往會寧城互市,倧拒之。是夏,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等叛明,以舟師二萬人渡海來降,帝遣使徵糧朝鮮,並索會寧城瓦爾喀逃人及布占泰之人,倧屢書陳辯,復加築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白馬等十二城。帝歷數倧負義州互市之約。八年春,帝欲價倧與明議和,倧以書告皮島守將,迄無成議。冬,倧使羅德憲來,拒索逃人及互市,詞甚厲,且欲坐滿洲使臣於朝鮮大臣之下。帝怒,卻其幣,留德憲不遣,仍以書諭倧。
九年,平察哈爾林丹汗,得元傳國璽,八和碩貝勒及外籓蒙古四十九貝勒表請上尊號。帝曰:“朝鮮兄弟之國,宜與共議之。”於是內外諸貝勒各修書遣使約朝鮮共推戴,朝鮮諸臣爭言不可,且以兵守使臣。使臣英俄爾岱率並奪馬突門,倧遣人追付報書,又以書諭其邊臣戒嚴,有“丁卯年誤與講和,今當決絕”之語,英俄爾岱眾奪之以獻。十年四月,改國號“清”,朝鮮使李廓等來朝賀,不拜。賜書令送質子,復不報。
十一月,帝以朝鮮敗盟,將統大軍親征。先遣其使臣李廓等歸國,遺書國王,並馳檄朝鮮官民。十二月辛未朔,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居守,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分屯遼河海口,備明海師援襲之路。睿親王多爾袞、貝勒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潛往圍朝鮮王京,豫親王率護軍千人繼之。貝勒岳托等以兵三千濟師。帝親率禮親王代善諸軍進發。庚辰,渡鎮江。壬午,次郭山城,降定州、安州。丁酉,次臨津江。江在國都北百餘里,與都南漢江夾拱王城者也。時江冰未合,車駕至,冰驟堅,六師畢濟。馬福塔等以是月甲申潛襲王京,敗其精兵數千,倧倉皇遣使迎勞城外款兵,而徙其妻子江華島,自率親兵逾江保南漢山城。大軍入都城,多鐸、岳托亦定平壤,抵王京,合軍渡江圍南漢山城,連敗其諸道援師。帝至,分兵搜剿都城,而親率大軍渡江,益軍圍南漢。二年正月壬寅,擊敗全羅道援兵,遣使齎敕往諭朝鮮大臣。甲辰,大軍北渡漢江,營王京東二十里江岸。丁未,擊敗全羅、忠清兩道之師。其多爾袞、豪格左翼軍由長山口克昌州城,敗安州、黃州兵五百,寧邊城兵千,截殺援兵一萬五千,至是來會師。貝勒杜度送大炮至臨津江,冰泮複合如前。
城圍益急。癸丑,倧請成,不許。己未,再請成。庚申,降。敕令出城親覲,並縛獻倡議敗盟諸臣。是日,倧始奏書稱臣,乞免出城。帝命多爾袞以輪挽小船由陸出海,炮沉其大艦三十。小船徑渡入島城,獲王妃、王子、宗室七十六人,群臣家口百六十有六,客諸別室。甲子,諭倧速遵前詔出城來見。倧乃獻出倡議敗盟之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詣軍前。帝敕令去明年號,納明所賜誥命冊印,質二子,
奉大清國正朔;萬壽節及中宮皇子千秋、冬至、元旦及諸慶弔事,俱行貢獻禮;遣大臣內官奉表、與使臣相見及陪臣謁見、並迎送饋使之禮,毋違明國舊例;有征伐調兵扈從,並獻犒師禮物;毋擅築城垣;毋擅收逃人;每年進貢一次,其方物黃金百兩、白金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薴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倧以孤城窮蹙,妻子被俘,八道兵皆崩潰離散,宗社垂絕,乃頓首受命。庚午,從數十騎朝服出降。二月,築壇漢江東岸三田渡,設黃幄,帝陳儀衛渡江,登壇作樂,將士擐甲肅列。
倧率其群臣離南漢山五里許步行,令英俄爾岱、馬福塔迎於一里外,引至儀仗下立。帝降坐,率倧及其諸子拜天。禮畢,帝還坐,倧率其屬伏地請罪,宣詔赦之,令坐壇下左側西向,位諸王上。賜宴畢,還其君臣家屬,盡召回諸道兵,振旅而西。詔以朝鮮新被兵,先免丁丑、戊寅兩年貢物,以己卯年秋為始,如力有不逮,臨時定奪。朝鮮臣民樹碑頌德於三田渡壇下。四月,倧送質子澄、淏至。

相關信息

南漢山城守御將台南漢山城守御將台
左圖為南漢山城的守御將台,丙子胡亂期間朝鮮仁祖曾避居於此
時間 1636年—1637年
地點 朝鮮半島北部
結果 清朝勝利,成為朝鮮的宗主國
參戰情況
參戰方 清朝 朝鮮
指揮官 皇太極 朝鮮仁祖
多爾袞 林慶業
馬福塔 申景瑗
代善 洪命耇
多鐸 金俊龍
豪格 閔泳
岳托
兵力 128,000人 不詳
文字書寫

漢文:丙子之役
諺文:병자호란
朝鮮漢字:丙子胡亂
文觀部式:Byeongja horan
馬賴式:Pyŏngcha hora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