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福音派聯盟

世界福音派聯盟

世界福音派聯盟成立於1846年,是現今世界上三大基督教機構之一,其餘兩大機構分別為羅馬天主教與世界基督教聯合會(WCC)。世界福音派聯盟的異象是要透過使萬國歸主及以基督為中心的社會變革來擴張神的國度。聯盟並為全球4.2億福音派基督徒提供身份認同、共同的聲音和平台,同時以此促進基督里的聯合。

簡介

世界福音派的異象是源於《聖經》馬太福音28:18——20,“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好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及以賽亞書54:2——3“要擴張你的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

世界福音派聯盟成立於1846年,是現今世界上三大基督教機構之一,其餘兩大機構分別為羅馬天主教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CC)。

世界福音派聯盟屬下包括來自全球7個地區的128個國家福音派聯盟,並有104個國際性合作機構。聯盟的異象是要透過使萬國歸主及以基督為中心的社會變革來擴張神的國度。聯盟並為全球4.2億福音派基督徒提供身份認同、共同的聲音和平台,同時以此促進基督里的聯合。

世界福音派聯盟網址為:http://www.worldevangelicals.org/

.

主席簡介

世界福音派聯盟傑夫·圖力克利夫
傑夫·圖力克利夫(Dr.GeoffTunnicliffe)博士:現任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EvangelicalAlliance簡稱WEA)主席。2005年5月傑夫博士被任命為世界福音派聯盟主席。世界福音派聯盟總部設在加拿大溫哥華傑夫博士常常來往世界各國,並與各國福音派領導人教會領袖及宗教引導人會談,期望福音普及世界。

傑夫表示,WEA主要有三大工作,首先是為在全球範圍的福音派信徒提供一致的身份認同並互相聯合。第二是為WEA成員機構提供平台,使它們在世界範圍內開展各樣事工。第三是成為全球範圍內福音派信徒共同聲音的代表,向世界發表福音派教會言論。

傑夫受訪視頻連結:

http://203.208.35.101/translate_c?hl=zh-CN&sl=en&u=http://www.youtube.com/worldevangelicals&prev=/search%3Fq%3Dhttp://www.worldevangelicals.org/wea/vision.htm%26hl%3Dzh-CN%26inlang%3Dzh-CN%26newwindow%3D1%26client%3Daff-9991%26channel%3Dsearchbutton%26hs%3DFOS%26affdom%3D2345.com&usg=ALkJrhi_jcnACb6ge9Jl40Z2nt6a_ZwFmw

有關福音派

什麼是福音派

在教會中,時常會聽到有人自己標榜是“福音派”,或說某人是“福音派”;在召請同工的時候,要求“福音派信仰”。不過,如果你問起“福音派”的定義,很少人能夠說得出。

世界福音派聯盟福音(好訊息)
“福音派”到底是甚么呢?
最簡單的解釋,“福音派”是接受福音,蒙福音的主保守,並傳揚福音的人。
說到“福音”,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1至4節,這樣解釋:

弟兄們,我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
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
然相信,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
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
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這是福音派信徒所共信的。換個說法:
福音派信全部的福音。福音(Euangelion)前面的Eu在拉丁系統語文中,是“好”的意思;直到現在從優生,褒揚美行,以至安樂死,都用這個字頭。當然,angelion我們容易認識,就是信息或信使。合起來就是說:“好訊息”,或“佳音”。
人很容易誤會,以為好訊息是基督死了,又復活了。不過,如果只是如此,那不是好訊息,而是新奇的訊息,引起雅典人興趣的“新聞”。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才是好訊息:因為我們都犯了罪,而“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乃是永生。”(羅六:23)基督為我們死,使我們因信祂在十字架的代死贖罪,免於永死,而得稱義(羅四:25)。從永死而得救,出死入生,這才是好訊息。這是不得自私,卻不得不個人化的事;如果與“我”無關,哪還說得上好?

有甚么根據?“照聖經所說”:是出於神的預定計畫,耶穌的死,不是偶然事件,不是殉道,犧牲;而是出於神的定旨先見。只有耶穌的死而復活,是先知早就預言,記載在聖經裡面。所以聖經又說:

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祂兒子
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戴維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
說,因從死里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2-4)

這是說,基督雖曾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祂卻原是神的兒子;祂原是無罪的,所以能夠代替人的罪;祂是神子,所以從童貞女而生,能在世行神跡,並從死人中復活。而且這就必須相信聖經是神啟示的話,是不可能錯誤的。

福音派為甚么?
福音派所以堅持相信,不是為了學說,不是意氣之爭,宗派之辯,而是關乎生命的事:惟有相信而持守,才可以得救;在基督以外,只有滅亡。

福音派作甚么?
正像使徒保羅和眾使徒,他們如此相信,如此傳遞;歷代的聖徒,也是如此相信,傳遞。他們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作主復活的見證人,傳揚這唯一能夠救人的福音,“因為知道…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一五:58)

歷史的福音派
在中古時期,“福音派”的用法,約略與正統派同義。到了宗教改革時期,這個字表明是改革派,或復原宗。美國兩次“大覺醒”復興運動的領導人,如愛德華滋(JonathanEdwards),和德韋特(TimothyDwight);如復興布道家芬尼(CharlesFinney),和慕迪(D.L.Moody)等人,都是福音派。
至十八世紀,啟明運動和理性主義興起,提倡自然主義,不信一切超自然的事物。於是在改革宗教會中,有一批人起來,批判聖經,不信神跡,就是所謂自由主義,或稱為新派,又叫現代派(Modernism)。到十九世紀,融合著達爾文的進化論,否認聖經創世的紀錄。自由派的火焰隨風傳播,占據了大學學府,以至神學院也相繼失陷。
約在1909年,陶雷(R.A.Torrey)等人,用兩位由平信徒的大筆奉獻款項,出版了一系列十二冊的書,並開始使用“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的名詞。約在同時,興起了“聖經學院”(BibleInstitute),反對神學院的注重學術,而以專注聖經和靈命為號召,以與自由派抗衡。所以基要派是從福音派出來的。
1910年,北美長老會提出五項基本教義:1)聖經無謬;2)基督由童貞女生;3)基督在十字架的代死贖罪;4)基督的肉身復活;5)神跡的歷史性。此五項基要信仰,為保守信仰的教會確認。
1920年,美國教會中開始用基要派(Fundamentalists)一詞,稱基要信仰的人,新派人士則含有輕視的意思,幾乎與“膚淺”和“愚昧”同義。純正信仰的聖經學者中,也有人不贊成,因為似是另一宗教。
1948年,普世基督教協進會(WorldCouncilofChurches),簡稱W.C.C.,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雖然並不儘是自由派,但成員混雜,只要“接受基督為主為救主”之團體,即可加入團契。
同年,麥堅泰(CarlMcIntire)等人,也成立了國際基督教聯合會(InternationalCouncilofChristianChurches),以與對抗,簡稱I.C.C.C.,反對普世基督教協進會。但由於其獨裁跋扈的作風,不斷的爭執和分離,埋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其“見人咬”的作風,“恨人主義”的教條,以至人數越來越少;他自己領導數千人的教會,後來剩下了四十人,他以九五高齡然離世。還有許多其它基要派教會,如浸信會;神學院如威斯敏斯德神學院,達拉斯神學院;教會領袖如法威勒(JerryFalwell)等,雖然遭受麥堅泰的反對破壞,卻從未參與I.C.C.C,則繼續發展,也有不少基要派人士,與福音派認同。
1951年,世界福音團契(WorldEvangelicalFellowship)也成立於荷蘭,為保守之福音組織。二十世紀是一個組織高度發展的時代。這三個鼎足而立的國際性組織,都是由美國教會人士主導。

現代福音派的興起
世界福音團契的前身,是世界福音聯盟(WorldEvangelicalAliance),於1846年成立於英國,為一保守派傳福音的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神興起葛培理(WilliamFranklinGraham)福音布道團,在英國三個月的聚會,是慕迪(D.L.Moody)以後的大復興,並震撼全球。葛培理是惠敦(WheatonCollege)出身,後來成為惠敦並高敦神學院(Gordon-ConwellTheo.Seminary)的董事長,他自然的成為福音派的領袖。
富勒神學院(FullerSeminary)1947年成立,是福音派復興開始的標識。神學家歐欽歌(HaroldJ.Ockenga),是首任院長。他洞燭基要派的缺點,提出“新福音主義”。他指明:基要派態度錯誤,只有理論爭辯,而缺乏實際行動,多疑而好戰;策略錯誤,只消極的分離;結果錯誤,未能體察神學界和社會形勢的轉變,不關心社會問題。亨利(CarlFerdinandHowardHenry)是教務長。由於歐欽歌經常缺席,三十四歲的亨利實際擔當艱巨。
那時,福音派顯然需要一個期刊為喉舌。於是有興辦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月刊的決議。葛培理特地登門敦請亨利籌措一切,並任主編。亨利邀請了世界福音派的精英,F.F.Bruce,JohnStott,G.C.Berkouwer,BernardRamm,與ClarenceE.McCartney等為特約撰稿編委,陣容健全,水到渠成,今日基督教於1956年創刊。以後,並增加了十多個期刊,成為極有規模的傳播集團。亨利鑒於基要派分離和反知識的錯誤,並著書撰文,從神學方面發言,促使基督徒作光作鹽,影響文化與社會。他中庸的福音派神學主張:“如果只創新立異,則陷入異端;如果只抱殘守缺,則缺乏價值。”他的理想是持守歷史的基督教正統信仰,宣揚絕對的真理,注重合一,教育,福音,並社會倫理。這成為福音派教會共同的信仰基礎,在二十世紀的後半,穩定的建立增長。
葛培理布道團更積極倡辦了世界福音會議,於1966年在西柏林舉行,由亨利任主席,葛培理為榮譽主席;各地代表集議,發表福音派宣言,劃定立場,共同興旺福音。1974年,更有洛桑國際福音會議。基督教福音派融合基要派,由此從閉門固守,進而揚起真理的旌旗。
今天,福音派已經重新成為世界的光。福音信仰的學者,不僅在神學院占了多數,也再進入著名學府的神學研究機構,在學術上占重要地位。福音派神學院的學生,遠超過自由派神學院。在教會中,大多數的教會,特別是復興的教會,都屬於福音派。而在全世界各地,每天約有二十萬人信主。

最新動態

世界福音派聯盟大會泰國圓滿閉幕

世界福音派聯盟世界福音派聯盟泰國聚會合影(圖:WEA)
當地時間本周四(10月30日),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EvangelicalAllianc,簡稱WEA)全球大會於泰國芭提雅閉幕。五天集中的會議與對異象的重新探討,使約100個國家的500多名福音派領袖們更新了他們對“將福音傳到地極”的整體宣教異象的認識,帶著飽滿的世界宣教熱情重新出發,圓滿的達成了本次大會舉行的初衷。

世界福音派聯盟設日內瓦辦事處加強對聯合國的影響
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EvangelicalAlliance,WEA)本周於瑞士日內瓦設立了新辦事處,期望對聯合國帶來更大影響力。WEA國際總主任GeoffTunnicliffe說:「全球局勢日漸複雜,WEA必須在全球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他表示日內瓦的辦事處能對世界帶來新視角,影響世界的領袖。

宗教自由委員會執行主任JohanCandelin亦認為此辦事處能加強福音派教會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聲音,聯盟認為長遠來說亦能幫助世界各地受逼迫的教會發聲。

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歡迎世界福音派聯盟主席首次來訪

世界福音派聯盟左起:傑夫,闞保平(圖:福音時代
2008年4月9日上午,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EvangelicalAlliance簡稱WEA)主席傑夫·圖力克利夫(Dr.GeoffTunnicliffe)博士訪問了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受到中國基督教協會總幹事闞保平牧師等同工的熱情接待。陪同訪問的人員有WEA北美理事、福音時代網站同工等。

此次訪問為世界福音派聯盟對中國基督教兩會第一次正式來訪。闞保平牧師代表中國基督教兩會歡迎傑夫博士此次來訪,並對中國基督教情況及兩會工作做了介紹。
傑夫博士表示,此次來華訪問雖然時間很短,但看到中國教會有很多新的變化。WEA希望與中國教會交朋友,並建立更多的合作渠道。他也對WEA在全球範圍內的事工做了介紹。

世界福音派聯盟宣布與更好每小時合作,在全球推動關於威廉•韋伯弗斯的信仰活動

加拿大溫哥華–世界福音派聯盟(WEA)國際主席•圖尼克利夫博士(www.worldevangelicals.org)、EssentialsinEducation分支THEBETTERHOUR主席查克•史達森(www.thebetterhour.com)日前宣布,WEA將與電視紀錄片THEBETTERHOUR:TheLegacyofWilliamWilberforce的贊助商合作,在世界各地發起一場改變信仰與社會的運動。加拿大溫哥華-世界福音派聯盟(福音)國際主席•圖尼克利夫博士(www.worldevangelicals.org),精華教育分支更好小時主席查克•史達森(www.thebetterhour.com)日前宣布,福音將與電視紀錄片更好小時:遺產的威廉威伯福斯的贊助商合作,在世界各地發起一場改變信仰與社會的運動。

WEA對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布托的家人及巴基斯坦全國表示慰問
12月27日星期四,巴基斯坦反對派領袖、前總理貝娜齊爾•布托在該國拉瓦爾品第遭遇自殺炸彈襲擊,不幸身亡。

WEA歡迎CCK成為其最新國家聯盟成員福音歡迎膽囊收縮成為其最新國家聯盟成員
12月12日,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EvangelicalAlliance)歡迎CCK(ChristianCouncilofKorea)成為其屬下各國福音派聯盟之一。雙方自此建立起正式的合作關係。12月12日,世界福音派聯盟(世界福音派聯盟)歡迎素(韓國基督教總聯合會)成為其屬下各國福音派聯盟之一。雙方自此建立起正式的合作關係。

世界福音派聯盟表示氣候協定“欠缺關鍵路標”
聯合國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終於達成里程碑式的國際協定。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EvangelicalAlliance)本周六對此表示歡迎,但警告說,如果各國政府不在2009年舉行的下一屆大會之前確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這一協定便很可能無法得到成功執行。聯合國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終於達成里程碑式的國際協定。世界福音派聯盟(世界福音派聯盟)本周六對此表示歡迎,但警告說,如果各國政府不在2009年年舉行的下一屆大會之前確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這一協定便很可能無法得到成功執行。

福音派在環球基督教里打開新的一頁
2007年11月6至9日,國際基督徒論壇(WorldChristianForum)在肯亞奈洛比舉行。世界福音派聯盟國際總主任傑夫•圖尼克利夫博士表示,他對基督教領袖們在此次論壇上發出的聯合聲明十分支持。2007年11月6日至9日,國際基督徒論壇(世界基督教論壇)在肯亞奈洛比舉行。世界福音派聯盟國際總主任傑夫•圖尼克利夫博士表示,他對基督教領袖們在此次論壇上發出的聯合聲明十分支持。

非洲基督教福音派領袖呼籲各國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投入更多努力
10月11日晚,來自世界各國的基督教福音派領袖在維吉尼亞州伯靈頓參加國際領袖晚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出席了這次歷史性的宴會。10月11日晚,來自世界各國的基督教福音派領袖在維吉尼亞州伯靈頓參加國際領袖晚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出席了這次歷史性的宴會。

傑夫回顧2008年4月中國教會之行

傑夫Tunnicliffe博士訪談:零八年四月中國之行

世界福音派聯盟傑夫(圖:WEA)
May06,20082008年5月6號2008年4月5日至10日,WEA國際主席GeoffTunnicliffe博士展開了東亞訪問行程。他此行除了包括一次對中國的重要訪問,還到訪了泰國、越南及韓國。在下文的訪談中,Tunnicliffe博士介紹了他與中國基督教領袖及政府官員的會晤,以及這些會晤對WEA事工和中國基督教現狀的重要意義。
2008年4月5日至10個日,福音國際主席傑夫Tunnicliffe博士展開了東亞訪問行程。他此行除了包括一次對中國的重要訪問,還到訪了泰國,越南及韓國。在下文的訪談中,Tunnicliffe博士介紹了他與中國基督教領袖及政府官員的會晤,以及這些會晤對福音事工和中國基督教現狀的重要意義。

1.1。這次對中國的訪問讓您得出什麼結論呢?這次對中國的訪問讓您得出什麼結論呢?

這次我只到了北京和上海,因此我的結論也會有所局限。不過就我所看到的狀況來說,中國正發生著明顯的改變。作為一個世界經濟大國,中國對外的影響力將會不斷增加。然而,中國國內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大的貧富差距、通貨膨脹加劇、以及在某些地區頻發的動亂,都極大地影響著整個國家。這次我只到了北京和上海,因此我的結論也會有所局限。不過就我所看到的狀況來說,中國正發生著明顯的改變。作為一個世界經濟大國,中國對外的影響力將會不斷增加。然而,中國國內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大的貧富差距,通貨膨脹加劇,以及在某些地區頻發的動亂,都極大地影響著整個國家。

除此之外,我想說,基督教在城市的教會中不僅存在,而且還在發展。雖然我只能訪問在政府登記過的教會和相關機構,但是,我也清楚地了解到基督教大家庭的各個部分都在增長。而且我還發現了有趣的一點:從信仰內容來看,在政府登記的教會當中百分之九十都能歸入福音派。人們也似乎能比較方便地得到聖經和其他基督教書籍。不過,我對農村地區的情況仍然不太了解。除此之外,我想說,基督教在城市的教會中不僅存在,而且還在發展。雖然我只能訪問在政府登記過的教會和相關機構,但是,我也清楚地了解到基督教大家庭的各個部分都在增長。而且我還發現了有趣的一點:從信仰內容來看,在政府登記的教會當中百分之九十都能歸入福音派。人們也似乎能比較方便地得到聖經和其他基督教書籍。不過,我對農村地區的情況仍然不太了解。

我還觀察到,中國的領導人對外界非常敏感。他們反覆告訴我說,西方媒體對中國有強烈的偏見。(在我訪問期間,CNN和BBC對奧運聖火傳遞的一些報導遭到了中國官方的封鎖。)我還觀察到,中國的領導人對外界非常敏感。他們反覆告訴我說,西方媒體對中國有強烈的偏見。(在我訪問期間,美國有線新聞網和英國廣播公司對奧運聖火傳遞的一些報導遭到了中國官方的封鎖。)

2.2。您與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國家宗教局的會見有怎樣的重要性?您與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國家宗教局的會見有怎樣的重要性?

這些會晤是十分重要的。從很多方面來看讓我們認識了彼此。中方的代表們明顯在會面之前對WEA進行了一番了解,這對我們充分領會對方的觀點和意見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先前對對方的印象中存在著偏差與成見,也在這些會談中得到了解釋和澄清。這些會晤是十分重要的。從很多方面來看讓我們認識了彼此。中方的代表們明顯在會面之前對福音進行了一番了解,這對我們充分領會對方的觀點和意見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先前對對方的印象中存在著偏差與成見,也在這些會談中得到了解釋和澄清。

我認為,我們的會談對教會當下的狀況、宗教自由、以及中國在達富爾問題中所起的作用都有建設性的意義。我認為,我們的會談對教會當下的狀況,宗教自由,以及中國在達富爾問題中所起的作用都有建設性的意義。

我還欣喜地看到,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的領導們都表示,他們認為教會將在中國社會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不過,他們也承認中國的教會正面臨著一些考驗:缺乏受過培訓和裝備的領袖,亟需發展有關整全使命的神學理論,與未登記教會之間的關係緊張等。我還欣喜地看到,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的領導們都表示,他們認為教會將在中國社會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不過,他們也承認中國的教會正面臨著一些考驗:缺乏受過培訓和裝備的領袖,亟需發展有關整全使命的神學理論,與未登記教會之間的關係緊張等。

3.3。這些會談對WEA今後在中國的事工有何幫助?這些會談對福音今後在中國的事工有何幫助?

WEA希望與中國基督徒的關係能長期不斷地發展。因此,我此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我們和中國領導人之間開始建立互相理解的橋樑。本次訪問確實推動了這一目標的達成。福音希望與中國基督徒的關係能長期不斷地發展。因此,我此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我們和中國領導人之間開始建立互相理解的橋樑。本次訪問確實推動了這一目標的達成。

4.4。對於與中國國家宗教局及中國官方教會之間的合作,WEA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計畫呢?對於與中國國家宗教局及中國官方教會之間的合作,福音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計畫呢?

我認為,我們已經在本次對中國的訪問中踏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以此作為基礎,我們期待著未來幾年中更大的發展。WEA的國際理事會和其他領導團隊也可能在明年對中國展開一次正式的訪問。我認為,我們已經在本次對中國的訪問中踏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以此作為基礎,我們期待著未來幾年中更大的發展。福音的國際理事會和其他領導團隊也可能在明年對中國展開一次正式的訪問。

5.5。您訪問了燕京神學院,並在那裡作了演講。請問您對中國年輕一代基督徒有怎樣的印象?您訪問了燕京神學院,並在那裡作了演講。請問您對中國年輕一代基督徒有怎樣的印象?

這些學生渴慕認識神,希望侍奉神,與他們見面讓我感到非常激動。這些學生渴慕認識神,希望侍奉神,與他們見面讓我感到非常激動。

6.6。關於此次中國之行,您還想說些什麼呢?關於此次中國之行,您還想說些什麼呢?

我們需要為中國和中國的弟兄姊妹們禱告。以下這篇文章會告訴您該怎樣禱告:我們需要為中國和中國的弟兄姊妹們禱告。以下這篇文章會告訴您該怎樣禱告:

http://www.worldevangelicals.org/news/view.htm?sid=1741http://www.worldevangelicals.org/news/view.htm?sid=1741

福音派與美國大選

又是四年一度美國總統的大選了。傾向保守(conservative)的共和黨和傾向開放(liberal)的民主黨再次角逐這塊政治大餅。美國人似乎對總統這個位子特別抱著崇高的期望。這個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國家,作為憲政民主的先驅,宗教與政治如何互相影響,互相較勁,就非常值得探討,值得參考。

世界福音派聯盟布希
政治行為與聖經原則

政治宗教間的互動關係往往引起激烈的爭論(注1)。早年清教徒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在應許之地(美國)設立“山上的城”(注2)。其實這世界的政權不是上帝的國,它的性質是世俗的,不是宗教的。只有無形的“大公教會”才可以作為山上的城,照亮世上的國。我們不能把世上的國,當做“山上的城”,而用宗教原則來治理。

美國的憲法支持政教分離的原則,但是近來反對的聲音也多。人們引用耶穌的話:“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以證明這世界與他的國無關,甚至屬於撒旦。其實耶穌是說:“我的國不是從這世界來的”(注3),從上下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國雖然不是從這世界來的,但卻是為了這世界的需要而設的。

當年耶穌教導人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個禱告顯明了,耶穌關心這世界的事務,希望天國行事的原則可以在地上(的國)實現。所以,所謂“凱撒的物歸凱撒,上帝的物歸上帝”指的是,這兩者雖有權力領域的劃分,卻沒有關懷上、價值上的分割。

為了避免以往被政治利用的誤區,一批基督徒領袖在今年五月初發表了《福音派宣言》(注4),以闡明、劃分政治與宗教間的互動關係。可惜,這雖然是由廣受尊敬的基督徒知識分子金訥斯(OsGuinness)所發起的,但是,就像任何由委員會設計的產品一樣,為了要兼容各方面的意見,經過一年的努力,它的信息被沖淡了,目標變得不明確了。然而,它政教分離的原意仍然是值得重視的。

基督教信仰對候選人的影響

不論是為了拉選票還是表明心跡,今年幾位候選人都紛紛表明自己基督教信仰的立場。但是,這批人是政治人物,不是傳道人。愚民是政治人物的第二天性,所以打“宗教牌”的人,不一定信仰真誠。信仰真誠的人,也不一定就可以做個好總統,因為他是在政治的領域里行使職權。

以小布希為例,他的信仰或許真實,但是他的政績確實值得爭議。例如,經過幾年的調查,《參院情報委員會》在2008年6月提出報告(注5),指證布希和其政府官員在伊拉克戰爭之前,有意歪曲事實,誤導美國民眾。可見,當時發動戰爭,是有其它主觀因素的,政府似乎並沒有做到誠信的原則。又如違反關塔納摩監獄犯的人權,和處理《中央情報局》探員身份曝光事件(注6),也都不合正直誠信的原則。可見,重要的不是他自稱信仰什麼,而是,到底宗教信仰對他行事為人有什麼影響,和他是否勝任。這兩者間並沒有一定的關係。

麥凱恩

世界福音派聯盟麥凱恩
直話直說的約翰•麥凱恩(JohnMcCain)是個政治怪傑。他出身於《聖公會》的背景,多年來一直在《美南浸信會》聚會。

他在北越戰俘營有5年半之久,備受折磨,好幾次頻臨死亡的邊緣。甚至因為受不了虐待,他曾企圖自殺。終於因著信仰的力量,和同袍難友的支持,他活了下來。

縱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仍然保持著個人的尊嚴。例如,在他被俘半年後,他的父親接任美國海軍駐太平洋的總司令。為了做宣傳,越共意圖釋放麥凱恩回國。但是根據美國軍人的行為指南,他拒絕被釋,除非所有在他以前的俘虜全體被釋!他為了不讓自己的釋放成為敵人宣傳的口實,這種擔當和勇氣叫人由衷敬佩。

他幾次大難不死,後來回憶說:“你如果看我的一生,邏輯上我沒有活著的理由,因此我將餘生投入於比個人更偉大的事業中。”

麥凱恩還有一個可貴的地方,就是不自以為義。他多次表明,自己並沒有完全按照理想生活。他為第一次婚姻的失敗自責,他也承認自己在“基廷五傑”(Keating’sFive)弊案中所犯的錯誤。在這次選舉中,他自許不為爭取選票而妥協,他在伊拉克戰爭上的立場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在所有的候選人中,他可能是最不把信仰掛在口裡,當作政治資本的人。他也不用簡單的意識形態來劃分鴻溝。他的從政記錄顯示,他追求建立一個公平、有自覺心、輔助弱勢、和強大的美國。無疑地,基督教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他的人格。

歐巴馬

世界福音派聯盟歐巴馬
歐巴馬是美國大選的候選人中,唯一沒有深厚宗教背景的競選者。然而,再沒有其它政治人物的信仰像他的一樣,受到如此多的質疑。所以,去了解他信仰的心路歷程就更具有特別的意義了。

他在芝加哥從事社區工作,和做民權律師的時候,常常有機會與一些美國黑人教會接觸。這些接觸堅定了他參與公眾事務的決心,也讓他肯定自己的膚色,尤其讓他認識到,就是凡人也有完成非凡任務的可能。

這些社區服務的經驗幫助他成熟,但也讓他意識到,跟母親一樣,他不屬於任何群體,也沒有可與他人分享的傳統可言。他與黑人教會的交往,彼此價值觀相近,給了他些許歸屬感。他對聖經有相當的了解,對詩歌也挺為熟悉。但是他深感自己的價值觀並沒有落實在堅固的信仰基礎上,也沒有投身於有共同信仰的群體。他雖然自由自在,但卻是孤立的,無根的。

他所參加的的教會不屬於“基本教義派”,他們關心世間的疾苦,不排除理性的批判思維。這些做法消除了他心裡的障礙。最後,他終於走向聖壇,接受洗禮。他說,他的決志“並不是頓悟,而是經過長期思考的抉擇。我的問題並沒有一下子消失。但是,當跪在教堂的十字架前時,我感受到上帝的靈在向我呼喚。我把自己交託給他的旨意,獻上我的一生去尋找他的真理。”

歐巴馬的背景使他更能夠尊重各種的文化和各種的信仰,不會執著於某種特殊的教義,但也因此遭受到許多“宗教右派”的批評。他對社會公平、公義、福祉、與和諧的關懷與他的信仰不可分割。不論是理念還是實行,他認為他的價值觀和基督的教訓非常吻合。

他或許與一般基督徒典型的“悔改”經驗不同,可能沒有經過所謂“信心的跳躍”那種忽然開悟的經驗,也或許沒有經歷過那種“我一無是處”的心路歷程。但是,他的信仰歷程是真實的,是個人的,是經過反思的,也並不是出於政治目的的。

美國近年信仰與選舉的互動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原先的分野,主要是經濟政策的不同。因為並沒有很鮮明的意識形態的分割,所以組成也比較複雜。大體上說,民主黨圍繞在《羅斯福新政》(NewDeal)的旗幟下,注重保障窮人的社會福利,提高勞力報酬,和公共建設。共和黨注重自由市場,和縮減聯邦開支。

宗教信仰之成為議題,開始於甘迺迪競選的時期。因為他是天主教徒,當時一批新教的領袖召開記者會,為美國政治可能會受到梵蒂岡的左右,造成政教不分而擔心。甘迺迪立即在德州發表演說,呼籲選民把候選人個人的宗教信仰排除在選舉政治之外。這個著名的演講,加上公眾對新教領袖記者會的反彈,使得總統宗教信仰的議題在未來16年內沒有再出現過(注7)。

卡特的崛起是選民對尼克森總統政治醜聞的反動。卡特作為“重生”基督徒的清純形象,終於讓福音派的信徒放下了對政治的疑懼,在1976年的選舉中強力地支持他打敗福特總統。但是好品性的基督徒不等於就是能幹的總統,伊朗人質危機和美國的經濟困境,使得選民迅速地拋棄了他。他不願意公開反對《柔對魏》(Roev.Wade)的墮胎判案,也得罪了許多基督徒選民。

在1980年的選舉中,里根雖然可能是當時候選人中最世俗的,但是他的競選策略卻是美國政治與宗教相結合的轉折點。他成功地凝聚了所謂“里根聯合陣線”的保守勢力。這聯合陣線有三條脈絡:一是“社會保守派”,也就是在宗教、倫理、和道德的問題上採取保守立場的人;一是“國防保守派”,也就是軍事、國防上的鷹派;一是“納稅保守派”,也就是贊成縮小聯邦政府開支,減少稅收,鼓勵企業投資的重商派。

里根的大勝強固了《道德大眾》(MoralMajority)運動的聲勢。以法威爾(JerryFalwell)牧師為首,這個所謂“宗教右派”(religiousright)意識形態的群體,是宗教與政治大結合的開始,也是被利用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比爾•柯林頓屬於美南浸信會。他重新定義了黨派政治,他在社會議題上開放激進,在經濟議題上卻支持自由經濟,因此分化了“里根聯合陣線”的傳統勢力。他兩次選戰的對手(老布希與多爾)走的都是政教分離的路子,沒有刻意去凝聚“宗教右派”的力量。所以他雖然是醜聞不斷,飽受攻擊,但總算有驚無險,兩度過關。他下任時經濟穩定,當時“新經濟”的泡沫還沒有破裂,9-11還沒有發生,他的民調支持率居然達到了歷史性的高峰,這是“宗教右派”的晦暗期。但是,柯林頓的醜聞也為小布希鋪了路,許多選民希望找到一位形象“清潔”,注重核心價值的總統,

小布希在幾位一流策士的籌劃下,刻意用“有同情心的保守派”(compassionateconservatives)這個口號來競選,在社會議題上保守,在經濟議題上(向克林頓學習)兼容並蓄。尤其是在宗教道德的議題上,利用對手(高爾、克理)政教分離的立場,以及對手淡化“核心價值”論戰的策略性錯誤,將墮胎、同性戀,等分化性強烈的議題提升為合格與否的石蕊試驗,積極動員“宗教右派”和一般保守的基督教會,以打擊試驗不及格的候選人。尤其是在2004年的大選,這種動員和分化的做法,對小布希的連任發揮了決定性的效果,是政治利用宗教的最高表現。

過去兩次大選,無論是政黨還是媒體,左右兩派最後都用狹窄的“核心價值”的石蕊試驗作切割。這種煽動情緒,簡化問題的愚民作風,不但影響了總統大選的結果,它也毒化了國會裡兩黨間的合作關係(只問派系,不問是非),和深化了升斗小民間的隔閡,使得社會變得兩極化(互貼標籤)。所以至終,所謂“有同情心的保守派”不過是句口號,不但沒有同情心的實質表現,反倒突出了人性中醜惡的一面。物極必反,這是為什麼今年的選民不再“聞歌起舞”的主要原因。

“核心價值”之爭的改變

由於2004年的刺激,雙方在這次的選舉中都有了180度的改變。首先,幾乎所有的候選人都注重“核心價值”,也都主動表明自己的信仰,以及信仰對自己價值觀的影響。這樣,守可以預防對方打宗教牌,攻可以爭取選民的認同。其次,最讓人吃驚的,乃是選民拋棄了用意識形態作選擇的方式,不再用石蕊試驗來決定選票。

麥凱恩為例,他是在“宗教右派”強烈的反對下贏得了共和黨的提名。事實上,保守派的開口秀名嘴口徑一致。他們不僅是反對,簡直是痛恨麥凱恩。例如,最著名的保守派名嘴林波(RushLimbaugh),在今年一月的廣播節目裡宣稱,如果麥凱恩取得共和黨被提名人的資格,“那就會毀掉共和黨,使它永遠地改變,共和黨將會壽終正寢。許多人將不會去投票。”二月,他更加強地說:“難道麥凱恩以為他可以任意把我們踩在腳下,把棒子戮入我們的眼睛,而不需要付出代價?”

甚至在他的本州亞利桑那,麥凱恩都得不到黨內“核心分子”的支持。例如今年一月,Maricopa縣的《共和黨委員會》對內部作了個非正式的投票,結果麥凱恩只得到11%的票,排名第五,其中有59%的人認為他是不能被接受的人選。然而,另外一個對全州共和黨人所作的民調,他得到了4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這種差距的確耐人尋味。

為什麼這些把小布希送上總統寶座的黨機器和保守派的媒體,會把他看成大毒草呢?廣大黨員對他的支持,是不是又表示這些黨機器和喉舌與社會現實脫節了呢?

從投票的紀錄來看,我們可以肯定,麥凱恩是保守的,但是他不能被歸納為傳統的“保守派”。也就是說,他無法通過石蕊試驗,因此被黨內的核心分子唾棄。

由於他一向同情弱小,追求公平、公正和互惠,無論是競選籌款改革法案,處理非法移民,全球暖化,減稅法案,等等,他的立場往往不跟著意識形態走,因此觸怒了共和黨保守陣營的基幹。尤其他支持“同性公民結合”卻反對“同性婚姻”的立場,使得他兩方面不討好。在意識形態上,他既不屬於“里根聯合陣線”,也不屬於“開放派”,因此被視為異數,但是,他受到廣大共和黨選民的支持。這說明了民心的向背,經過了八年的經驗,人們已經厭煩了再用意識形態做簡單的切割,人們心目中的核心價值已經在轉變,不再只限於墮胎和同性戀。

再以歐巴馬為例,人們或許以為,他的特色是強調變革和希望,但我認為,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意識形態的框架,思考如何實際地解決問題。他不追求在意識形態上得分得點,卻強調常識處理,減低陣營間的對立,不用簡單的口號、標籤來分割,不把對方妖魔化。

他認為,我們面臨的,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各種不同立場和背景的人聯合起來,凝聚共識。在歐巴馬眼中,全球是一個互相關連的有機體,而不只是一些孤立的,彼此競爭的利益集團。人類的命運是彼此息息相關的,我們只有在除去意識形態上的藩籬,增進彼此的了解,才能有希望解決問題。

例如,為了說明不同族群間的缺乏了解,他在2006年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注8),敘述他2004年競選參議員募款的時候,常有機會與“大律師,銀行投資家,風險投資家”這些“精英人物”見面。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聰明、有趣的人物”。他們雖不要求甚么特殊的回報,但是他們無意間常常會表露出自己的“階級”心態。他們的生活面使得他們無法了解其他族群的想法,例如:工會的忠實會員,福音派教會,或是國家槍枝協會的那些人。這些富人堅決相信精英領導,以及按能力得報賞的原則。這些捐款者以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問題,是《學術能力測驗》(SAT)考試成績優異的人無法解決的。

歐巴馬認為,國會議員如果整天與這批人接觸,他很可能會對世界上很多的問題視而不見,就像飢餓、失望、害怕、無理性,或是其它那些99%的人所遭遇的艱難。然而,後面這些人才是他要服務的對象。像這種超越階級、族群,超越利益集團,和超越歷史包袱的視野,正是今天的社會所需要的。

這種觀念上的質變也反映在一些對人口研究的報導里。《巴拿研究所》是服務美國基督教界的研究組織。他們最近出了一本書(注9),談到“成長中的成年期”(EmergingAdults)這一代,也就是從18歲到大約30齣頭的這個族群,認為他們對基督教的印象十分負面。

他們發現,教會以外的人用下面這些詞句來描述今日的基督教:

反對同性戀(91%)
好論斷人(87%)
偽善的(85%)
古板的(78%)
過分把問題政治化(75%)
與現實脫節(72%)
對他人的感覺遲鈍(70%)
無趣的(68%)

教外的年輕人認為,他們所接觸的基督教已經失去耶穌的原味,而變成“非基督化”(unchristian)了。當然,任何有堅定信仰的人都會受到批評,受批評的本身並不代表對錯,但是,它顯明了,今天的基督教,特別是有組織的基督教,在年輕人的眼中,有了嚴重的形象問題,基督教在他們中間已經被邊緣化了。

這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說年輕人世俗化了,遠離基督教的信仰,連他們的是非心都已經被污染了。他們應該徹底悔改,接受上帝的福音。另一個態度(書的作者)是:今天的基督徒遠離了基督教訓的原意,信仰僵化了,信息也僵化了,無法切合時代的需要。他們不是厭棄信仰,他們在追求更真實、直接和寬容的信仰,這也是許多年輕的尋道者參與《新興教會》的原因。

但真正關鍵的問題還是:什麼是基督徒的核心價值?什麼是聖經的核心價值?

這次選舉帶給我們的提示

世界福音派聯盟選舉帶來的啟發
對有歷史感的美國人來說,選舉總統不僅要選出一位能幹,勝任的國家領導,他們還要尋找一位“先知”。這雖然好像不近情理,但卻是一個無言的期望。

開國時的美國有著偉大的理想,先賢們把國家從君主統治的殖民地,成功地轉型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尊重民權的憲政體系,成為所有追求自由、民主與尊嚴的人類的燈塔。今天的美國似乎已經失去了那種超越世俗的視野和方向。人們不自覺地,仍然希望這個國家能夠與那種先驗、崇高、善良的立國精神相接軌。人們希望能夠投身於一個超越自我的理想中。所以每次總統選舉,人們總期望有這樣一位有遠見,有理想的“先知”出現,不但能帶領他們脫離困境,更能讓他們回到“美國特殊”(偉大)的經驗。這是當年甘迺迪獲勝的主要原因,因為他給了他們希望。

這所以,在選舉時討論候選人的宗教信仰是有其更深一層的意義的。今年,美國人似乎更成熟了,人們厭棄了那種“政治化的信仰”和“信仰化的政治”的愚民作風,不認為信仰的價值,或是總統的資格,可以簡化為一組石蕊試驗。人們認識了,信仰的重要乃在於它能從(人的)內在和從(社區的)邊緣來影響政治,而不是在推行政教的合一。

這次選舉也讓我們看出,美國社會的政治氣候正在改變,傳統觀念中的保守派與開放派的界限開始模糊,甚至混亂。美國的政治逐漸向多元化傾斜,包容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關心社會的公正問題(全民健保),關心社安退休金的破產,關心能源危機,關心全球暖化,關心經濟大餅。核心價值不再是任何一個黨的專利,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對倫理問題的著重點開始改變,他們更關心宗教右派所忽視的倫理價值,他們期望能找到更有包容性的正面信息,不僅僅是由“不可以”所界定的負面信息。

我們都需要從一個更高的視野來審視今天人類的困境,認知人類真正的核心價值和需要。如果我們從初期基督教會的角度來看,這種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社會公正、公平的要求,以及對大自然(上帝的創造)的關懷其實也正是聖經中所最重視的(注10)。

一個沒有中心信仰的社會是可悲的,因為它貧乏、無根,沒有精神的支柱。強制把某種教義加諸於多元化的社會是可怕的,它帶來專斷、腐敗和不寬容。用政治意志和意識形態控制人們的中心信仰是更可怕的,因為它扼殺了人們的生機和熱情,帶來偽善和犬儒主義。

保護人的尊嚴和信仰自由是任何政權最高的使命,但是當我們面對人類的醜惡和今天的困境時,政治人物能夠主動放下各自的利益,作公正的抉擇嗎?近一百年的血腥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無法在上帝的慈憐和公義之外找到答案。這次的大選給了我們一些啟示,讓我們看到人類命運的共同性,不再用狹隘的石蕊試驗作判斷,卻願意用對話,用同情心和務實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