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要主義

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在美國新教中,是對抗現代主義(試圖調和基督教教義、科學發現和聖經學說)的保守派運動。基要主義者之所以反對現代主義,是因為他們認為現代主義挑戰《聖經》的權威。雖然對抗現代主義的觀點早已存在了幾十年,但此運動真正開始,是始自一群保守的教會領袖出版了一套名為《基要真理》的小冊子(1910-15年)。基要主義運動以特定的基要主義教義為基礎,包括:(1)《聖經》是準確無誤的,聖經的字面意思都是真理;(2)耶穌基督是童貞女所生,具備完全的神性;(3)耶穌基督的身體復活,所有死去的人將來都會經歷肉身復活;(4)耶穌基督為贖世人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獻上自己為祭;(5)耶穌基督以肉身形式再來。

基要主義

正文

近現代基督教新教神學思潮之一。起源於美國。反對現代主義尤其是聖經考證學。基要主義一詞始見於1920年美國浸禮會《守望稽刊》,為該刊主編羅斯所創。嗣後,凡反對現代主義並自認堅守聖經權威基要者常被泛稱為基要派,但無統一的組織。
基要主義思想淵源可溯自1895年美國尼亞加拉城聖經研討會所提出的“五點基本要道”:包括恪信耶穌由童貞女所生、由死里復活並具有神性、代人受死完成救贖、最後基督還將“肉身再臨”,以及確認聖經的權威及其字句無訛。近年不少學者認為該五點要道與基要主義運動並無直接關係;其起源乃是20世紀初一些英、美保守派學者為反對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和自由主義神學,於1910~1915年陸續出版12本內容與上述五點要道大致相同的小冊子,總稱《基本要道》,在英、美各地廣泛贈發。因而在一些英語系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各派教會中引起強烈反響,並在保守派和現代派間發生激烈爭論。20年代初基要主義思潮曾在一些美國教會中占優勢,一些不接受《基本要道》的人被排擠出教會和神學院。1925年現代派著名神學家富司迪被迫辭去長老會牧師職務。同年田納西州德通城中學教師施科普斯因講授達爾文進化論,被控違反聖經的創世教義而被法庭判罪。在這場大論戰中基要派主要代表為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聖經學者梅村。20年代後期現代派轉居優勢。1929年梅村被迫退出普林斯頓大學,另創威斯敏斯特學院,成為基要派的學術中心。這期間,美國許多教會和神學院因兩派鬥爭而分裂。30年代以來,美國的重要神學院多由現代派占主導地位,但基要主義在教徒民眾中仍有廣泛影響。
40年代末,基要主義又有新的發展。許多新保守派神學家改稱新福音派。他們仍堅持基要主義的原則,但較重視聖經和神學的學術研究;除強調個人得救外,還對各種社會問題表示關注。現代美國新福音派的中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福勒神學院,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奈爾、亨利和比利·格拉罕姆等。主要刊物為《今日基督教》。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