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稱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成長。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稱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
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成長

概述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巨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巨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總量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個體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總量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聯繫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個體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巨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紮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歷史背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衝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繫,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衝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套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鬥豔。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式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4)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之所以從巨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巨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稅收理論

凱恩斯及其繼承人都把財政稅收看作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並使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他們都很重視對於財政稅收理論和政策的研究。

一、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04--07年中國稅收

凱恩斯認為,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經濟危機和“非自願失業”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費和投資不足。解決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場經濟的自發調節,而必須靠國家的干預,特別是財政稅收的干預。他主張不應把年度財政收支平衡作為理財的基本原則,只要能夠促成經濟的平衡發展,增加就業和國民所得,國家可以用發行公債,實行赤字財政的辦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資,以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同時,國家必須用改變租稅體系等辦法,指導消費傾向,增加消費。凱恩斯認為,收入分配懸殊,會降低消費傾向。因為富人雖然收入很多,但他們只把一小部分用於消費,把大部分儲蓄起來;而窮人會把新增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消費,但他們的新增收入卻很有限,這是一個矛盾。他主張用收入再分配的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進稅的辦法集中於國家手中,再通過政府轉移支出的辦法分配給窮人,或由政府興辦公共工程這樣既可解決由消費傾向過低造成的消費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資,從而達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業的目的。新劍橋學派更加強調發揮稅收在縮小貧富差距,實現“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張實行高額遺產稅和累進稅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並儘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稅收減免。

二、補償稅收政策
補償稅收政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漢森等人提出的一種稅收理論。漢森把稅收看作是迅速調節經濟、“熨平經濟波動”的一種工具。這種調節,通過補償稅收政策和用年度財政收支不平衡的辦法實現。他認為這種稅收的目的在於限制繁榮時期的過分擴張,而在衰退時期停止徵收這些稅款,並退還以前所徵稅款,就可以刺激消費。同時,租稅減免的作用也很大,推行租稅減免,有時也可以制止恐慌的侵襲。但是並非所有的稅種在所有的場合,都能發揮這種作用。他認為,對擴展中的經濟來說,社會保險稅和營業稅是發揮這種作用的理想稅種,主張對這些稅種實行機動稅率制度。在繁榮時期的後半期,逐步提高累進稅率;在繁榮達到頂點時,累進幅度要達到最大,以形成剩餘基金。在繁榮由頂點轉向下降時,即應停止徵收。一旦衰退開始,就應提用以前所徵集的剩餘基金。提用的方法是將基金退還納稅人,如果退還有困難,即應利用此項基金來抵補政府為公共事業或救濟支出的擴張所形成的赤字。為了實行補償稅收政策,必須打破年度財政收支平衡的觀念。因為在實行累進稅制的條件下,保持財政收支平衡,經濟繁榮,稅收收入自動增加,則政府的支出也必須增加,這樣勢必增加投資和消費,加大經濟膨脹的壓力;經濟衰退,稅收收入自動減少,則政府支出也必須減少,又勢必減少投資和消費,加速經濟的萎縮。因此,只有在繁榮時期增收不增支,造成財政盈餘;在衰退時期減收不減支,造成財政虧損(赤字),才能消除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衡發展。不過,打破年度收支平衡,並不是不要收支平衡,而是要周期收支平衡。繁榮時期的財政盈餘同衰退時期的財政虧損相抵,即可實現周期內的財政收支平衡。
漢森的補償稅收理論在實踐上很難行得通。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源於其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因而在國家干預經濟的過程中也充滿荊棘。比如,在繁榮時期增稅,必然同納稅人的利益相矛盾,增稅很難推行。另外,預測繁榮和衰退發生的時間不可能很準確,補償稅收政策很難起作用;即使預測準確,由於利益集團的矛盾和立法程式限制而產生的“時滯”,也會影響補償稅收政策的實現。

三、自動穩定器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稅收·發展·民生

自動穩定器主要是指失業補助金、其他福利轉移支付和自動改變的稅收制度。美國是實行以累進所得稅為主體稅制的國家。這種稅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動伸縮性:一旦衰退開始,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就會下降,這時即使不降低稅率,稅收收入也會自動減少。而且由於實行累進稅制,稅收收入減少的幅度還要大於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減少的幅度。這種減少,同政府在衰退時期應當實行減稅政策以刺激需求的意圖是一致的;一旦繁榮開始,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隨之增加,這時即使不提高稅率,稅收收入也會自動增加,同樣由於實行累進稅制,稅收收入增加的幅度還要大於公司利潤和個人收入增加的幅度。這種增加,同政府抑制需求過旺的意圖是一致的。因此,薩繆爾森認為:累進稅收制度是一個有力的和作用迅速的自動穩定器。不過,他也承認,這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保證從根本上消除經濟波動。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為了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在財政稅收上,政府應採取兩方面措施。
①根據經濟活動的趨向,及時實施有助於經濟穩定的財政稅收政策;
②要使財政稅收制度具有使經濟自動穩定的內在性能他稱前者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後者是自動穩定器。他認為“自動穩定器”很重要,時時都在幫助政府進行總需求管理和穩定經濟的活動。

四、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的挑戰
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風行了半個多世紀,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曾奉若神明。在生產相對過剩的歷史條件下,凱恩斯主義及其稅收思想對於緩和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與需求的矛盾,減輕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都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因此,國家對經濟干預過多,過分強調刺激需求,稅收負擔重,政府開支大,規章制度繁瑣,必然會影響資本家投資和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凱恩斯主義的稅收理論和政策失靈,受到西方經濟學界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等的挑戰。
從重商主義開始到今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尤其是20世紀以來,政府干預和經濟自由兩大思潮的分歧和爭論從未停止過。凱恩斯革命前,主張經濟自由的新古典理論始終居上風;凱恩斯革命後,主張政府干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了主流,但主張經濟自由的聲音仍相當強烈。

與新古典總量經濟學區別

新古典總量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西方總量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總量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基德蘭德
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干預的必要性。
新古典總量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1)如果政府才卻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行動,儘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利少弊多。(2)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么精緻、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
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3)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儘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致、完善,而且說法不一,(4)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干預是必要的。
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那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總量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於,新古典總量經濟學關於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眾所周知,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為了自己的利益,儘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其中是一切錯誤。但由於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為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總量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普雷斯科特
的。新古典總量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抽象,儘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為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干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注意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著對經濟進行巨觀調控的角色。
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缽,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5)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總量經濟學建立在一個紮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儘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
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總量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並不在於認為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與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於認為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於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這一標準看,新古典總量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

參考詞條

凱恩斯 凱恩斯主義 西方經濟學 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 財政學 市場 市場出清 價格粘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