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學從1931年起培養研究生,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經國家批准,上海交通大學於1984年4月試辦研究生院,並於1996年2月首批被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目前,已建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等全部12個學位門類的研究生培養體系。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47個(其中26個為自設博士點),共

涉及63個一級學科;一級學科碩士點1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6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共11個(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會計碩士(MPAcc)、公共管理碩士MPA)、法律碩士(J. M)、獸醫碩士、風景園林碩士農業推廣碩士(種植、農村與區域發展)、臨床醫學碩士(M.M)、口腔醫學碩士(S.M.M)、翻譯碩士(M.T.I)、工程碩士),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臨床醫學博士(M.D)口腔醫學博士(S.M.D))。

招生規模

截止到2009年9月,研究生在校規模達到23736人,其中博士生4581人,全日制碩士生8983人,專業學位碩士生10172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超過1:1。

師資力量

上海交大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截至2008年,有專任教師3135人,其中教授780人、副教授1458人、博士生導師104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8名,兩院院士1名,11名"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畫)首席科學家11名;學校現有49個全國重點學科,26個博士後流動站;先後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8人,其中2人擔任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槱張煦沈天慧徐祖耀周堯和
雷嘯霖陳竺張傑顏德岳賀林
鄧子新劉永坦李家明徐僖盧柯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友聲翁史烈饒芳權阮雪榆潘健生
陳亞珠 劉永坦 王振義張滌生邱蔚六
陳賽娟戴尅戎曾溢滔楊勝利顧健人
項坤三葛修潤謝友柏

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力學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固體力學 流體力學 工程力學
機械工程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 車輛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物理與化學 材料學 材料加工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工程熱物理 熱能工程 動力機械及工程 流體機械及工程 製冷及低溫工程化工過程機械
控制科學與工程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系統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導航、制導與控制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
船舶與海洋工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輪機工程 水聲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凝聚態物理
光學
遺傳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通信與信息系統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內科學
心血管病 血液病 呼吸系病 消化系病 內分泌與代謝病 腎病 風濕病 傳染病
兒科學
外科學
整形 骨外
口腔臨床醫學

學科建設

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4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覆蓋理、工、醫、管、法、經、農、文等8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3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9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點,1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0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國家實驗室(籌),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863”國家技術網點開放實驗室,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主要業績

2005年在國際、國內率先成立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2005年申請發明專利1049項,發表國際國內論文1338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169篇,EI收錄論文2951篇;2006年科研經費達11.84億元。2004~2006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15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9項。科研經費逐年增加,至2008年總經費達16.55億元。論文總數、SCI論文數等連續多年名列國內高校前茅。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學SCI收錄論文數2736篇,較上年大幅增加405篇,繼2005年保持全國高校第三以來首次居全國高校第二。MEDLINE收錄論文數1385篇,較上年增加192篇,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三。國內期刊收錄論文數8478篇,較上年增加449篇,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一。上海交通大學部分學科產出SCI論文數居全國前列,其中,醫學學科論文645篇,居全國第一。1991~2008年累計申請專利6218項。擁有“‘勝利二號’極淺海步行座底式鑽井平台”、“中、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輔助解剖分析系統”、“深潛救生艇”、“潛艇噪聲振動控制設計及其套用”、“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系統關鍵技術與設備”、“阻燃鎂合金及其套用關鍵技術研究”、“轎車車身製造質量控制”、“無纜水下機器人”、“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 DNA大分子上的一種新的硫修飾”、“白血病、紅細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統相關疾病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08年14項成果獲國家獎,其中第一完成單位10項,列全國高校第一

歷屆英才

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培養制度以來,已經有兩萬多名研究生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學校培養的研究生因基礎知識紮實,知識面寬,知識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前沿意識、良好的專業特色和發展個性,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讚譽,在全國高校、科研、管理等各條戰線上發揮著骨幹作用,用知識和智慧報效祖國、報效母校,為國家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實業家、工程技術人員和醫務工作者。

社會影響

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碩士生、博士生的錄取數與報名數之比分別上升至1:5和1:3左右。工程碩士入學成績我校已經連續六年綜合排名全國第一,MPA入學成績多次名列全國前茅。上海交大共獲得28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38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我校SCI、EI等高水平論文增長較快,分別位居全國高校第3和第2,其中以研究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在占總數的75%以上。

合作交流

上海交通大學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進程。我校MBA教育在新加坡已有16年歷史,2002年10月又在新加坡成立了我國在海外的第一個研究生院,成為新加坡政府要引入的世界十所一流大學中的第九所,為海外高層次辦學積累了一定經驗。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與密西根大學合作培養研究生已有六屆研究生獲得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學校與法國聯合高礦六年制本碩連讀項目簽署,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六年制本碩連讀項目,管理學院與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工程碩士與MBA雙學位項目,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等4個單位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合作項目進展順利。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與悉尼大學普渡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與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材料學院與倫敦大學等都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

承擔課題

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繼續走在全國高校前列。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在滬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協作組"遵循"市場、服務、信息、協調"的工作方針,在研究生就業改革、服務和管理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承接了國務院學位辦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劃課題的研究,以及教育部委託課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研究",出色地完成並獲得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承接了上海市教委關於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學位點審核辦法改革等課題的研究,以改革創新的思路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發展前景

面對新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將繼續貫徹"穩定規模、提高質量、最佳化結構"的工作方針,以培養具有突出創造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對話的專門精英人才為工作目標,努力加強學科建設,最佳化結構,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培養質量,樹立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品牌,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而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