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城市]

上海[中國城市]

上海市(Shanghai Municipality)位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因吳淞江支流上海浦而得名。上海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是中國的優秀旅遊城市,素有“東方巴黎”的美譽。上海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按城區人口數比較,上海目前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同時亦被認為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及金融和貿易中心城市之一。2008年,上海GDP總值為13,698.15億元人民幣,按常住人口(在上海居住半年及以上的人口)計算的人均GDP為73124元人民幣。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的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線。上海正當中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名稱來歷

“上海”名稱來歷

上海上海

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

另一種說法認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

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定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亶之的《水利書》中。至元代改稱上海縣。

1928 年設定上海特別市,兩年後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

“滬”的來歷

上海簡稱“滬”,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申”的來歷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歷史沿革

古代上海

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國時屬楚國。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松江區),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定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誌著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上海開埠至1912年

1843年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開闢為中國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法國陸續在上海設立了居留地;

1855年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於小刀會的廣東人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三次占領部份上海發生戰役,1854年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於清朝地方政府行政與司法管轄權之外的租界。此後,在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閘北區和原南市區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為互不相連的兩塊。開埠後的近代上海迅速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被稱為“十里洋場”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繫,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

2、北洋政府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此時,上海從法律上正式脫離江蘇管轄,同時併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20世紀初,在上海陸續發生了一系列影響到中國命運的政治事件。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因此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隨後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四大

1925年5月30日,由於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進行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從而引發全國性的反英運動。

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閘北發生了四·一二事件國民革命軍第26軍對工人糾察隊強行繳械,造成大規模流血事件,開始了國共分裂。在事件的前夜,上海黑社會領袖杜月笙誘捕並殺害了上海總工會負責人汪壽華

此後,中國共產黨(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的中央機關仍然隱藏在公共租界中區鬧市的雲南路達數年之久,直到1933年江西蘇區穩固後才遷往那裡。

1931年6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三任最高領導人向忠發在上海被國民政府抓捕,隨即叛變並被殺。

3、國民政府時期

1928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成立,上海因為地理優勢,隨即成為全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直至今日。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藉口5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實業社門前被中國工人毆打,而挑起一二八事變,中日兩國在上海閘北區激烈的軍事衝突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以至於南京國民政府也暫時遷移到洛陽

1937年8月13日,蔣中正調動大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軍隊兵員),但最終實力占優勢的日本軍隊擊敗了中國軍隊,武力占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日人並將上海改名為大道市,取自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偉烈抗日戰爭。在淞滬會戰期間,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楊浦兩區作為日軍防區和日本勢力範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則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領。後日本將租界“交還”給其扶持的傀儡汪精衛政權,美英也放棄租界。

1942年起,具有一個世紀歷史的租界便不復存在了。1945年上海由中華民國接管。

此後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國民政府統領的中華民國國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

1949年5月28日,解放軍擊敗國軍後控制上海全境,此間,許多與國民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追隨國民黨撤離上海。

現代上海

(圖)上海上海
(圖)上海上海
(圖)上海上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直轄市。後成為中國工業中心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是四人幫張春橋王洪文活動的基地,在上海發生了很多重要事件。

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是經濟特區的挑戰。在1989年六四運動中,上海各界人民和學生也積極參加了反腐敗、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

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

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10%以上的增長。目前,上海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浦東與浦西連線通道的建造進程也標誌著上海的發展進程,為浦江兩岸的共同繁榮奠定了基礎。

1971年,松浦大橋建成,改寫了黃浦江無大橋的歷史。

1991年12月1日,上海第二座跨黃浦江大橋南浦大橋通車。

1993年10月,楊浦大橋竣工通車直到2003年6月28日盧浦大橋的建成,黃浦江上已經有了6座大橋;

同時1970年9月,打浦路隧道建成;

1989年10月24日延安東路越江隧道通車至2003年9月29日大連路隧道通車。越江通道的發展,使得處在市中心金融貿易區的陸家嘴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1994年11月,東方明珠電視塔完工;

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廈正式開張營業;

1999年8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業。

2008年,中國最高建築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正式開放。同年,上海中心籌建,預計將成為中國新的最高建築。

上海自從浦東開放後承辦過許多重要國際會議,增加了其國際影響力,同時也顯示了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

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在上海舉行。

2010年,上海還將要承辦世界博覽會。此外,每年還有各種主題的大小展會在上海大量舉行。會展業已經成為上海的重要產業之一。

2009年3月,國務院通過加快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兩個中心”)的意見。專家預計於2020年時,上海會成為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國際航運中心。

其他基本信息

市花:白玉蘭

生產總值:13,698.15億RMB(2008年)

時區:UTC8

車牌號:滬A、B、D、E、F、G、H(市區)滬C(郊區)

市委書記:俞正聲

市長:韓正

政府駐地: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人民大廈

政府網站:http://www.shanghai.gov.cn/

方言:吳語(上海話)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

1992年建立的浦東新區,由原黃浦區浦東部分、南市區浦東部分、楊浦區的浦東部分、上海縣的浦東部分和川沙縣組成。

原南市區和原黃浦區於2000年合併成為新的黃浦區。

各郊縣也從1980年代末起先後改為市轄區,具體的是:寶山區(1988年)、閔行區(1992年,之前大部為上海縣)、嘉定區(1992年)、金山區(1997年)、松江區(1998年)、青浦區(1999年)、奉賢區(2001年)、南匯區(2001年),2009年5月6日上海市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國務院已批覆了上海關於浦東擴區的申請,同意撤除南匯區,將南匯區行政區域併入浦東新區。

目前,上海的行政區劃內僅存一個郊縣:崇明縣

至2009年6月,上海共有17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

地質氣候

氣候

上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7年平均氣溫18.5℃,日照1416.6小時,降水量1208.8毫米。全年6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土地面積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

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範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1949年的10倍。

2007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積為6340.5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3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為坦蕩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島嶼

在上海市區的北部,長江的出口處有三個島嶼和一些剛出水面的沙洲。三個島即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這是上海市最大的三個島嶼,另外還有南部的金山嘴,大金山等島,崇明島以東35公里有佘山島。此外位於上海市區東北部、黃浦江下游有一座上海唯一的內河島嶼—復興島

崇明島是由長江攜帶下來的大量泥沙沖積而成,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僅是長江中的兩個小沙洲,面積只有十餘平方公里。後幾經變遷,現在東西約80多公里,南北寬約10-15公里,面積為1041平方千米,是中國的第三大島和最大的沖積島

長興島和橫沙島位於崇明島以南的江口,將江水分為南北二水道。長興島俗稱鴨窩沙,露出水面不過百年左右,分為石頭沙、瑞豐沙潘家沙、鴨窩沙、金帶沙五個部分。近40年來才逐漸成一島。與吳淞相對。橫沙島在長興島東面,由橫沙島和元沙島組成,面積約為40平方公里。

九段沙是在長江口深水航道南側新淤積形成的沙島,總面積為420平方公里(-6米),其中吳淞0米線以上面積145平方公里。目前無常住人口,2000年建立上海市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

河流

黃浦江蘇州河吳淞江)貫穿市區。黃浦江將上海分為浦東和浦西。淀浦河銜接澱山湖與黃浦江。大治河銜接黃浦江於長江出海口。

人口

(圖)兒童兒童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開始已連續15年負增長。2007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7.34‰,死亡率為7.44‰,自然增長率為-0.1‰。

人口來源

從1843年上海開埠到1949年,上海被稱為“十里洋場”,曾經吸引了很多外國僑民前來定居。

毛澤東發起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中,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後經歷25年,很多上海的青年被發放到大陸各地,也改變了其他地區的人口組合

(圖)上海市1990年起人口自然變動圖表,其中:橙色為出生率,紫色為死亡率,紅色為自然增長率上海市1990年起人口自然變動圖表其中:橙色為出生率,紫色為死亡率,紅色為自然增長率

1990年代後期,上海再次成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陸各地有很多人搬遷到上海定居。台灣人、香港人在滬常住的數目眾多。由於很多外國公司在上海常年設有辦事處,所以很多外國人也常年定居在上海。小部分猶太人仍然在上海經營家族生意,為上海帶來了商機。日本韓國人很多都聚集在“古北”小區附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陸續在上海市長寧區集中居住。

姓氏

上海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除了沈姓和陸姓外,其餘姓氏都是中國首二十個姓氏之內。這個排名亦與鄰近的江蘇和浙江接近。

文化

(圖)豫園、明代庭園豫園、明代庭園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影響上海的歐美等各國文化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方言

上海話(也有人稱為滬語)是上海地區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其語音和蘇州話發音接近,保留很多古漢語語音,而在辭彙方面與寧波話頗多類似,如“阿拉”。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人文歷史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上海文廟位於上海老城廂,黃浦區文廟路215號,是上海市區唯一一座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古建築群。另外,“文廟書刊交易市場”也是著名的書市。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u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另,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是上海的標誌,在市中心,還有當時占地廣大的上海跑馬廳

電影

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即是在上海的徐園又一村,時間是1898年8月11日。直到1949年前,中國電影業基本上集中於上海。

電影攝製與電影公司

上海電影的攝製,始於義大利僑民勞羅1908年3月在上海拍攝的新聞片與風景片。1909年,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在上海成立,由猶太裔美國人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投資經營。

民營電影企業占到上海電影公司總數的90%以上。但是,大多數公司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銷聲匿跡,而稍具規模、能均衡製片生產的,約十幾家。

電影放映

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擁有最多且最先進設備電影院的城市。但後來大部分被拆毀或改建,保存至今的有大光明電影院、國泰電影院、南京大戲院、平安大戲院等。

導演與演員

伴隨著當時極其發達的電影產業,幾乎所有最優秀的中國電影導演與明星都集中在上海。導演有:蔡楚生、鄭君里、萬籟鳴、石揮、張石川等;女演員有:胡蝶阮玲玉周璇陳燕燕白楊王人美黎莉莉、上官雲珠、徐來、陳娟娟、袁美雲談瑛、黃宗英等;男演員有:趙丹劉瓊、金焰、金山、魏鶴齡、韓蘭根、周伯勛、孫道臨等。毛澤東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經在上海做過演員,當時的藝名為“藍苹”。

著名影片

《三個摩登女性》《太太萬歲》《不了情》《漁光曲》《十字街頭》等。

流行音樂

與此電影產業相應的,1949年以前上海的流行音樂產業也極其發達。30年代已經出現仙樂斯夜總會歌唱大賽這樣由唱片公司通過比賽選拔新人歌手的形式。當時中國的流行音樂家與歌手均活躍在上海:陳歌辛、黎錦光、聶耳、姚敏、姚莉、李香蘭、吳鶯音、白虹、龔秋霞、白光、周璇等。較為知名的歌曲有:夜上海、蘇州河畔、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玫瑰玫瑰我愛你、如果沒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

廣播

1920年11月2日,世界最早的美國匹茲堡的KDKA廣播電台開始播音。兩年後的12月,美國人E.G.奧斯邦就把一套無線電廣播傳送設備由美國運到上海,在外灘廣東路三號大來洋行的屋頂開辦起“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台”。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廣播電台。該台於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同年1月26日,該台播了孫中山當日在上海發表的《和平統一宣言》。對此,孫中山特向《大陸報》發表談話表示稱讚。

電視

上海現存電視放送基本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負責。SMG是在2006年,由1958開播的上海電視台、1993開播的上海東方電視台和上海有線電視台合併而成的。除SMG外,上海教育電視台也在上海放送節目。

2006年,上海電視台大廈設立SMG電視新聞中心,並將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東方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和東方衛視的優秀新聞評論資源組合,並將優秀的時事欄目如原本只有在東方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小宣在現場》等組合分發到三個頻道的節目中。

2008年1月1日,SMG成立了上海外語頻道(ICS),用英語和日語兩種語言播出。

文學與出版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出版中心,在當時的四馬路(福州路)一帶聚集了中國規模最大,帶來最新思想的出版社。民國三大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全設立在福州路上。

1949年後,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被遷至北京,其他出版社則大都被關閉。如今的上海被戲稱為“失落的文化高地”。

上海是中國新文學的重鎮。20世紀40年代,年輕女作家張愛玲創作了一系列以上海為背景或以上海人觀點描寫香港故事的小說。《十八春》原名《半生緣》描述三十年代上海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另外,上海新感覺派是20世紀20年代末興起的文學流派。該派的文人有:劉吶鷗戴望舒施蟄存穆時英郭建英等。

戲曲

1949前,上海擁有中國最豐富的戲曲資源。在上海可以欣賞到幾乎所有地方的戲曲演出,而各類戲曲的大師也多活躍在上海。

京劇

民國時期,京劇是上海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任何一個角兒在上海不紅就不能算真的紅。當時定居上海的京劇大師有:蓋叫天周信芳林樹森、馮子和以及沈寶鈞等。梅蘭芳壯年的時候便移居上海,他曾直言不諱地說:“我雖然出生在北京,但上海是我最愛之地。”

評彈

蘇州評彈在19世紀中期大規模進入上海,又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經營,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以在商業電台的播放時間計算,評彈是民國時期上海最受歡迎的戲曲。

越劇

從1930年代起,越劇在上海得到蓬勃發展,上海也成為中國的越劇活動中心。民國時期的越劇“十姐妹”尹桂芳、筱丹桂、袁雪芬、竺水招、徐玉蘭、張桂鳳、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紅、吳小樓全部集中在上海。1949後,上海的一大部分越劇團和精英越劇演員被遷往北京或西部城市,發展遭嚴重打擊。

崑曲

1860年後,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崑曲活動中心。馳名江南的晚清姑蘇四大昆班———大章、大雅、鴻福、全福紮根於上海。至民國時期,蘇州惟一昆班———“傳字輩”也主要活動於上海。自清道光年間至1949年,上海城內較為出名的曲社總數超過50個,遠遠超過其他中國城市。有名的曲社組織者與崑曲家有:俞伯陶、殷震賢、徐凌雲、管際安、殷震賢、穆藕初、謝繩祖、俞振飛等。

滬劇

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開始把申曲改稱為“滬劇”。滬劇的曲調優美,富有江南水鄉的氣息。著名演員有: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楊飛飛、汪秀英、王雅琴等。

淮劇

流行於上海的蘇北籍人士中。

滑稽戲

產生與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腳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因為方言隔閡,只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比較著名的滑稽演員有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嚴順開、周柏春、姚慕雙、楊華生和王汝剛等。

報章雜誌

1949年前,上海作為“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橋頭堡”兼中國的文化中心,在報刊種類和發行量上均據中國首位。

外文報刊

上海出版最早的報紙即是英文的《北華捷報》,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門(Henry Shearman)創辦,周刊。上海是中國出版外文報刊數量最多,品種最繁的城市。據統計,截至1911年,在中國境內共出版過136種外文報刊,其中54種由上海出版,近40%。其中有英文34種,法文10種,德文3種,日文7種。影響較大的有:

英文:《北華捷報》、《宇林西報》、《泰晤時報申報》、《大陸報》等;

法文:《法國七日報》、《進步》、《上海差報》、《上海回聲報》、《中國差報》等;

德文:《德文新報》等;

日文:《上海新報》、《上海日報》、《上海時報》等。

中文報刊

上海第一份中文報紙為《上海新報》,1861年12月創刊,是《字林西報》的中文版。截至1911年,中國共出版中文報刊1753種,其中460種是在上海出版的,超過四分之一。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申報》和《新聞報》,世稱“申新”。

1949年後,上海所有的中外報社均被接收,報紙或改組或停刊,上海報業至此衰落。

今滬上報業大體由解放日報和文匯新民兩大黨報集團壟斷,主要公開發行的報刊有:

解放日報集團

黨報:解放日報 新聞時政類:新聞晨報、新聞晚報、天天新報

生活時尚類:申江服務導報

英文報:上海學生英文報

文匯新民集團

新聞時政類:文匯報、東方早報、新民晚報;

生活服務類:外灘畫報、上海星期三;

體育類:東方體育日報;

英文報:Shanghai Daily

刊物:新民周刊

其他知名的報紙還有: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青年報、Shanghai Star等。 此外,在上海的軌道交通站點和主要寫字樓,每個工作日還有免費時政新聞類報紙派送,著名的有《時代報》和《M2F五日金報》。

重要文化節日

上海電視節是中國創辦最早的國際電視節,1986年創立至2006年,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創辦於1993年,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

上海旅遊節

上海國際藝術節

上海國際音樂煙花節

上海書展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上海博物館是1952年在當時的市長陳毅的支持下,合併了原有的幾個博物館而成立的。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由此開始了它的發展之路。1959年10月遷入河南中路16號舊中匯大樓

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1995年底,新館正式建成。上海博物館是與北京、南京、西安齊名的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

文化名人

在近代、現代與當代上海文化名人中,除了本來就是上海人,也包括曾經在上海寓居過的文化名人。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亦包括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而被埋沒與封存了許久的前輩。

文學界:陳望道、李伯元、曾樸、陳獨秀、魯迅、瞿秋白、儲安平、茅盾、巴金、張愛玲、史量才、王元化、王造時、蘆芒、吳強、王安憶、葉辛、陸星兒、葉永烈、程乃珊、余秋雨、陳伯吹、施蟄存、趙超構、陸谷孫、曹禺、胡適、蔡元培、柔石、鄒韜奮、陶行知、黃炎培、郭沫若、卞之琳、周子亞、宗白華、吳晗、季羨林、柳無忌、馬寅初、梁實秋、馮友蘭、傅雷、費孝通、朱自清、錢鍾書、葉聖陶等。

美術界:任伯年、吳昌碩、劉海粟、張大千、林風眠、朱屺瞻、楊可揚、謝稚柳、張樂平、朱宣鹹、胡一川、程十髮、龐薰琹、鄭野夫、陳鐵耕、陳煙橋、沃渣、馬達、力群、江豐、黃新波、李樺、王琦、余白墅王麥稈、黃永玉、邵克萍、汪刃鋒、陳逸飛、陳丹青、趙延年、沃渣、荒煙、沈柔堅、沈鴻根、沈尹默、陸儼少、朱明、黃丕謨、施大畏、李磊、許德民、韓天衡等。

戲劇界:汪笑儂、梅蘭芳、周信芳、尚長榮、蔡正仁、岳美緹、梁谷音、李炳淑、評彈三傑、馬莉莉、焦晃、王汝剛、茅善玉、袁雪芬、傅全香等。

影視界:王家衛、趙丹、謝晉、孫道臨、陳冲、寧靜、潘虹、張瑞芳、秦怡、奚美娟、藍苹(江青)、於伶、白楊、黃佐臨、周璇、阮玲玉等。歌舞界:陳燮陽、黃豆豆、廖昌永、舒巧、辛麗麗、杜聰、周潔、毛阿敏等。

音樂界:聶耳、賀綠汀、周小燕、朱踐耳、陳傳熙等。

飲食

上海菜,簡稱滬菜,又叫本幫菜,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較早時候的本幫菜口味較重,後來為了適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別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幫菜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汲取別幫別派之長,菜餚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邦之特色。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糟,別具江南風味。上海本邦菜館中,德興館和上海老飯店兩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竹筍醃鮮等名菜。還有油爆蝦等等家常菜。

經濟

(圖)從外灘眺望浦東陸家嘴從外灘眺望浦東陸家嘴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亞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和遠東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同時是當時外國金融進入中國的首選之地。據統計,到1936年外國在華銀行家數共有32家;其中,上海就有27家,而香港同年只有17家外國銀行。這些外國銀行大多集中在外灘一帶:英國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及台灣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

上海當時的金融市場非常發達,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最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3116萬條,折合美元1100餘萬元。這一數字既遠遠超過日本的東京大阪之和,也遠遠超過法國的巴黎。“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印、日之上”。

現今的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08年人均GDP10,529美元,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38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3.3%。第三產業在上海的經濟占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產業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

上海工業發達,國民政府時期和計畫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來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

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區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國最大的港口。2008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5.82億噸,比上年增長3.6%,連續第四年位居全球第一;貨櫃吞吐量完成2800.6萬標準箱,增長7.1%,保持世界第二。港口吞吐量約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設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稅港設計年貨櫃吞吐量為2200萬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開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經濟也受到其周圍省份的非經濟方面的競爭。上游省份GDP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黃浦江上游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交通

市內交通

(圖)東海大橋東海大橋

海的市區交通較為發達,公共運輸設施有:公交汽車(包括大客車和小客車)、公交電車(目前只有無軌電車)、黃浦江上輪渡、軌道交通(以前3號線被誤稱為輕軌,現在統一更名為軌道交通),基本上每一個住宅區周圍會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公交線路停靠。以上這些公共運輸設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運輸卡,從而方便付費。

上海全市公交有1350多條公交線路,並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調整50多條公交線路的記錄持續擴充。線路編號按運輸工具分,1-10原為有軌電車,現已全部由公共汽車代替,11-30為無軌電車,部分已有公共汽車代替,40以上為公共汽車。

鐵路

上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營運鐵路的城市,這第一條營運鐵路是吳淞鐵路,橫跨今天的寶山區、楊浦區、虹口區和閘北區,全長14.5公里,連線吳淞碼頭和江灣鎮,於1874年12月開工,1876年12月全線建成。今日的淞滬鐵路早已進行多次擴建,總里程達到23.04公里,已成為上海鐵路網北環貨運的主要通道。

在淞滬鐵路的建設過程中,同時還闢建滬寧鐵路,1908年4月1日建成通車。

如今上海市最主要的兩個火車站:上海火車站(俗稱新客站)和上海火車南站。

航空

上海第一個民用機場,是虹橋機場,位於上海市西郊。

上海第二個民用機場,是位於龍華地區的龍華機場,龍華機場的建造日期比虹橋機場要早,但是在建成伊始,一直用作軍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虹橋機場成為空軍機場,龍華機場則繼續作為民用機場。1963年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虹橋機場擴建為國際機場。之後虹橋機場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修建擴建,1988年6月25日正式對外宣布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並且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未啟用前成為中國前三大航空民用機場。而龍華機場最終在1991年降為供小型固定翼和直升機使用的通用航空的機場。

浦東開發開放後,上海以浦東為發展龍頭,發展速度驚人,虹橋國際機場已不堪重負。上海市政府決定建設浦東國際機場。目前,浦東機場是中國大陸最繁忙的機場,上海也是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兩座機場和唯一擁有4條民用跑道的城市。

水運

上海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亦是僅次於新加坡的世界第二大貨櫃港口,2007年全年吞吐量為2615.2萬標準貨櫃。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從上海港出發的客貨輪,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個港口。由於乘船旅行速度太慢,目前除公平路碼頭尚有四天一班往大連的車客渡航線外,其餘沿海沿江的長途航線均已停航。

上海港2005年的貨物總吞吐量達到4.4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港。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2005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標誌著上海正向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大踏步地前進。

旅遊

(圖)南京路商業街南京路商業街

每年秋季(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上海都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上海國際旅遊節。誠邀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來上海參觀遊玩,2004年上海國際旅遊節於年9月18日-10月6日舉行。

2004年上海舉辦F1大獎賽中國站的比賽,吸引了數以十萬計的遊客前來觀看比賽。賽道位於嘉定,擁有各種室內外賽車運動,有著亞洲第一大的卡丁車場地。2005年至2008年,上海將連續舉辦三屆網球大師杯賽。“體育旅遊”已成為申城熱點之一。

名勝古蹟

上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至2006年末,上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5處。迄今仍保留著中國唐、宋、元、明、清以來的若干古蹟和富有特色的園林。包括:龍華寺孔廟豫園玉佛寺、方塔、朱家角。

革命遺址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包括: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二大會址、孫中山故居魯迅故居周公館毛澤東故居

旅遊景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相繼建成了一批享譽國內外的功能性建築,構成了迷人的都市風景線,同時也成為上海的旅遊新景觀,向世人展示了上海的新風貌。 包括:外灘、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人民廣場、金茂大廈、上海海洋水族館、上海新天地、上海科技館、上海野生動物園

飲食購物

上海素有“美食天堂”、“購物樂園”之稱,擁有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和經典時尚的購物激情。包括:老城隍廟、雲南路美食街、南京路商業街、淮海路商業街、徐家匯商業圈。

宗教

目前上海和中國大陸其他地方一樣,有5種宗教是得到政府承認的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上海市現開放宗教活動場所348處,其中基督新教164處,天主教100處,佛教65處,道教12處,伊斯蘭教7處。歷史上上海還曾經存在過許多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東正教、錫克教等,現在僅存遺址。

教育

(圖)復旦大學復旦大學

上海擁有100多所科研機構,10萬科研人員,及100多所專業技術培訓機構。

上海3歲至未滿6歲適齡幼兒入園率為 99%。2007年,上海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為99.99%,國中學生淨入學率為99.99%,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為98%,普通高等學校錄取率為82.1%。

上海共有包括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上海中學,交大附中,控江中學在內的50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大學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套用技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學院、上海電機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建橋學院、上海金融學院、上海商學院。

中國首家高校技術市場——上海高校技術市場2010年1月16日揭幕,該市場將致力於打造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的產學研公共服務平台。 上海高校技術市場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市場將集聚企業技術需求、高校科技成果項目、中介機構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政策,通過校地、校企、政府部門之間的加強合作,推進高校科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體育

足球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上海申花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上海東亞、上海浦東中邦

中國女子足球超級聯賽:上視SVA

籃球

中國籃球協會聯賽:上海匯中(上海東方大鯊魚)

領事館

上海是設立外國領事機構最多的一個中國大陸城市。到2008年底,有64個國家在上海設立領事機構,其中多數為總領事館,領區範圍大多包括上海及臨近的江蘇、浙江、安徽等省。

友好城市

2007年,上海分別與瑞士的巴賽爾州和德國漢堡中心區結為友好城市。至年末,上海已與世界上52個國家的70個城市(省、州、大區、道、府、縣或區)結成友好城市或建立友好交流關係。2007年,萬那杜、越南駐上海領事機構分別開館。年末在上海設立領事機構的國家已達62個友好城市。

德國漢堡中心區(2007)瑞士巴塞爾州(2007)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2006)愛爾蘭科克(2005)奧地利薩爾茨堡(2004)
賽普勒斯尼科西亞(2004)丹麥奧胡斯州(2003)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州(2003)瑞典哥德堡(2003)斯里蘭卡科倫坡(2003)
韓國全羅北道(2003)義大利倫巴底大區(2002)羅馬尼亞康斯坦察縣(2002)挪威奧斯陸(2001)西班牙巴塞隆納(2001)
智利瓦爾帕萊索(2001)厄瓜多瓜亞基爾(2001)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2001)阿聯杜拜(2000)泰國清邁府(2000)
莫三比克馬普托(1999)英國利物浦(1999)墨西哥哈利斯科州(1998)芬蘭埃斯波(1998)阿根廷羅薩里奧(1997)
日本長崎縣(1996)英國倫敦(1996)古巴聖地亞哥省(1996)韓國全羅南道(1996)納米比亞溫得和克(1995)
葉門亞丁省(1995)葡萄牙波爾圖(1995)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1994)紐西蘭達尼丁(1994)萬那杜維拉港(1994)
越南胡志明市(1994)韓國釜山(1993)以色列海法(1993)俄羅斯海參崴(1993)埃及亞歷山大省(1992)
土耳其伊斯坦堡(1989)澳大利亞昆士蘭州(1989)俄羅斯聖彼得堡(1988)巴西聖保羅(1988)法國馬賽(1987)
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大區(1986)摩洛哥卡薩布蘭卡(1986)德國漢堡(1986)美國芝加哥(1985)波蘭濱海省(1985)
希臘比雷埃夫斯(1985)加拿大蒙特婁(1985)比利時安特衛普(1984)巴基斯坦喀拉蚩(1984)菲律賓大馬尼拉(1983)
朝鮮鹹興(1982)日本大阪府(1980)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1980)美國舊金山(1980)荷蘭鹿特丹(1979)
義大利米蘭(1979)日本大阪(1974)日本橫濱(1973)

申城——城市事記

公元前(320——238)春秋時期,戰國四公子之一黃歇(河南潢川)封為春申君
1292年,元朝設立上海縣
1832年,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率眾疏浚吳淞江、黃浦江、肇家浜、浦匯塘等水系。
1843年,上海開埠
1872年,《申報》創刊
1874年,黃包車進上海
1851年,小刀會起義
1908年,有軌電車運營
1922年,孫中山提出“大上海計畫”
1928年,上海特別市從上海縣中分置
1932年,(一 · 二八)淞滬抗戰
1937年,(八 · 一三)淞滬抗戰
1938年,《文匯報》創刊
1949年,上海解放,陳毅元帥任市長、《解放日報》創刊
1956年,完成公私合營
1958年,江蘇省的上海縣、寶山縣、嘉定縣、川沙縣、南匯縣、松江縣、青浦縣、奉賢縣、金山縣、崇明縣劃入上海市,上海電視台成立
1986年,上海電視節創立
1990年,浦東大開發、上海證券交易所創立
1991年,《上海證券報》創刊
199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創立,上海東方電視台成立
1993年,上海捷運1號線徐家匯至新龍華(今上海南站)段通車
1995年,上海捷運一號線(軌道交通一號線)全線(上海火車站—錦江樂園)建成通車
1999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建成啟用
2000年,上海東方網成立、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創立,南市區併入黃浦區
2005年,洋山深水港建成、東海大橋通車、上海南站建成
2009年,南匯區併入浦東新區、上海長江隧橋通車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虹橋交通樞紐建成使用
2010年,滬杭高鐵10月1日即將開通,縮短上海與杭上海世博會 中國館州距離。

新聞動態

50年後,上海部分地區或被淹沒?

近50年來的研究數據表明,上海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中國城市。專家認為在上海發生紐奧良颶風此類極端氣候事件的機率正在上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