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壽華

汪壽華

汪壽華(1901年4月-1927年4月11日),原名何紀元,曾用名何今亮,字介塵,中國浙江諸暨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工運領導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先後參與指揮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使上海總工會所屬工會會員到1927年2月底即達到28.9萬人;1927年4月11日被青幫流氓頭目杜月笙活埋於上海城西楓林橋。汪壽華曾任中共江浙區委(上海區委)常委、區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上海總工會代理委員長等職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第一位犧牲的共產黨員,也是五卅反帝愛國鬥爭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汪壽華,1901年出生於浙江諸暨檀溪鄉泉畈村的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汪壽華的父親是個前清秀才,在其教導下,幼年時的汪壽華學習勤奮,很受鄉親們讚許。

1917年秋,汪壽華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學校進步氛圍的感染下,他的思想隨即發生變化。在校期間,汪壽華閱讀了大量的《新青年》、《星期評論》等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他還聯契約學,組織了學生“書報販賣團”,以“鍛鍊心身,改造社會”為宗旨,積極推銷全國進步書刊。

汪壽華汪壽華

1920年9月,經俞秀松介紹,思想激進的汪壽華參加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3年,汪壽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作為遠東職工代表,赴莫斯科出席了國際反帝同盟會議。

1925年初,汪壽華奉命從莫斯科回國,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做關於職工運動的報告。

從1926年5月開始,作為上海區委軍事特別委員會成員的他,多次發動上海各行業工人進行大規模罷工鬥爭,並參與領導了上海工人的第一、二次武裝起義。

192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聯席會議,總結前兩次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認為上海區委在領導前兩次起義中不夠有力,決定組織特別委員會作為武裝起義的最高領導機關,開始積極準備進行第三次武裝起義。特別委員會以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為首,主要成員有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汪壽華、尹寬、彭述之等。汪壽華負責聯絡上海國民黨及各方人士共同反對北洋軍閥。

在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時,汪壽華作為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就曾與上海的國民黨頭面人物和商界人士廣泛接觸,進行統戰聯絡工作;在領導第二次武裝起義時,他還一再強調:“我們的目標是對付軍閥,而非對付資本家。”此時,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確保第三次起義的成功,汪壽華積極活動,與上海的國民黨人士、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青洪幫頭目等廣泛聯繫,做他們的工作,並從他們那裡了解政治、軍事等各種訊息,及時向中央和上海區委匯報。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爆發。整個行動由特別委員會會議指揮,緊急情況時由羅亦農、周恩來、汪壽華、陳獨秀指揮。整個起義期間,汪壽華和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全面指揮戰鬥,日夜不息,把眼睛都熬紅了。同志們勸他休息,他說:起義這么緊張,工人兄弟們都在和敵人廝殺,我怎么能休息呢?說完,仍繼續守在指揮部里,密切關注著工人糾察隊的最新戰況。

起義開始時,汪壽華曾派人到龍華請北伐軍東路總指揮白崇禧派部隊配合工人起義,希望能內外夾攻,消滅軍閥。但白崇禧已接到蔣介石的密令,按兵不動,妄圖借軍閥之手消滅工人武裝。汪壽華知道後十分氣憤地說:他們不來,我們自己乾!經過28小時的血戰,起義軍最終消滅了敵人,占領了除租界以外的整個上海地區,起義取得了勝利

起義勝利的當天,在上海南市召開了有4000多人參加的第二次市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汪壽華當選為臨時市政府委員。稍後,黨內亦決定羅亦農和汪壽華等為市政府黨團幹事會成員。次日,在市政府委員會議上,經汪壽華的說明,決定接受總工會在第三次起義前提出的22條政治經濟總要求。1927年3月28日,區委主席團會議上又內定汪壽華兼任市政府勞動局局長。

在起義勝利後的日子裡,整個上海到處都是慶祝的人群,民眾的革命熱情達到頂點。汪壽華的工作也更加緊張、繁忙。3月 23日,他下令工人糾察隊協助北伐軍維持地方治安,同時通知,除武裝糾察隊外的全體工人於24日一律復工。24日,上海總工會遷至湖州會館辦公,各工會及學生代表紛紛前來祝賀、慰問,汪壽華又為接待事宜忙得不亦樂乎。27日,在汪壽華的主持下,上海總工會召開了全市工人代表大會,有1000多名工人代表參加。會上,汪壽華報告了起義的經過,並提出收回租界、肅清一切反動派、工人武裝自衛、改善工人生活、發展和整頓工會組織等17項任務。會議還選出了汪壽華等40人為上海總工會執行委員。次日,執行委員會推選汪壽華為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此後,在汪壽華的領導下,上海工人運動發展迅速,至3月底,加入總工會的工會即達到502個,會員82萬人;工人糾察隊經過整編,成立14個大隊共2700人,擁有機槍20多挺、步槍4000餘支。

上海工人運動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和工會力量的不斷壯大,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恐慌。他們無視總工會的命令,阻撓工人復工,並非法逮捕工人。汪壽華得知後,立即向英租界工部局總辦愛德華、法捕房總巡費沃禮提出強烈抗議,並限時答覆,否則將取消復工命令,重行總同盟罷工。由於汪壽華領導工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帝國主義被迫答應工人復工,並同意改善工人待遇。汪壽華在工人中的威望進一步提高了。

上海總工會有一名財務人員,與汪壽華是同鄉。有一天,那人對汪壽華說:現在形勢這樣緊張,我們發點財算啦!汪壽華聽後,厲聲問道:你講什麼?那人說:我們拎幾箱銀洋走掉算啦。汪壽華憤怒地說:你這樣是來革命的嗎?你把箱子留下,馬上給我滾!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此時,蔣介石已暗中與青幫大流氓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互相勾結,利用流氓冒充工人糾察隊招搖撞騙,敲詐勒索,諉罪於工人糾察隊,並在社會上散布工人糾察隊要衝擊租界等種種謠言。面對種種誣衊和挑釁,汪壽華領導上海總工會接連採取了一系列反擊措施,戳穿國民黨右派的陰謀和藉口,表示了革命到底的堅強決心。27日,汪壽華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面見蔣介石。在第二天的上海區委主席團會議上,汪壽華匯報了會見蔣介石的情況:昨見老蔣,先加慰勞,他並無讚揚上海工人。我報告一點上海工人暴動的經過,他不大注意。蔣介石提出外交方面要工會方面聽軍事當局指揮,我沒有答覆。

為防患於未然,上海總工會在汪壽華的領導下,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1927年4月11日,杜月笙邀汪壽華晚上去其府上赴宴,汪壽華即向組織上作了匯報。中共上海區委書記羅亦農等人勸汪壽華不要去,時任工人糾察隊總隊長的顧順章提議即使去也至少要帶一個排的人去。為了摸清敵人的底細,揭露敵人的陰謀,更好地團結工友們與敵人進行鬥爭,汪壽華泰然表示:我過去常和青洪幫流氓打交道,為了黨和工人階級的利益,寧願犧牲一切。為安全起見,組織上決定由李泊之陪同前往。但就在兩人即將到達杜宅時,汪壽華要李泊之在華格臬路杜月笙住處附近等他,如果兩小時他還不出來,即有意外,要李泊之立即報告組織。進入杜宅後,汪壽華即被杜月笙指使手下打手芮慶榮、高鑫寶、馬祥生和葉焯山等人打昏後裝入麻袋,殘忍活埋於滬西楓林橋。汪壽華犧牲時年僅26歲。

時隔22年,終於有人為這樁血案付出了代價,遭到了報應。上海解放前夕,參與殺害汪壽華的兇手芮慶榮和高鑫寶已於此前相繼離世,杜月笙逃往香港,而另兩名兇手馬祥生和葉焯山因沒有來得及逃出大陸,於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被共產黨逮捕,在楓林橋汪壽華的遇害地點舉行萬人公審大會,馬祥生和葉焯山二人被執行槍決。遠在香港的杜月笙在報紙上看到馬祥生和葉焯山被處決的訊息後,一病不起,不久便死於香港。

人物資料

汪壽華汪壽華

姓名:汪壽華

別名:何紀元

生辰:1901年

忌日:1927年4月12日

國家:革命家

信仰:諸暨檀溪

革命經歷

汪壽華的革命經歷汪壽華的革命經歷

1917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在校期間,受俄國十月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尋求救國救民道路,並參加了聲援北京五四學生運動的鬥爭。

1920年初,趁回家鄉機會,在親友中宣傳蘇維埃革命,講蘇俄人民的幸福。6月,進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並參加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4月,赴蘇俄考察、學習。因一時無法去莫斯科,在西伯利亞的伯力、上烏金斯克一帶從事華工教育,擔任赤塔遠東職工會中國工人部主任。

1922年,被選為海參崴工人蘇維埃委員。作為遠東代表,赴莫斯科出席國際反帝同盟東方局會議。

1924年10月回國,參與了上海學生聯合會的領導工作。

1925年1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作職工運動的報告。

“五卅”運動爆發後,被選為上海總工會宣傳部主任、上海總工會黨團負責人、上海總工會代理委員長,領導開展工人運動。

1926年5月,參與領導“五卅”慘案周年活動,舉行6萬餘人集會遊行。接著,又參與領導了6月至9月的上海罷工風潮,參加罷工的人數達20萬人以上。不久,擔任中共江浙區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仍兼上海總工會代理委員長。10月至次年3月,參與發動領導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任上海區委軍事特別委員會工人自衛團指揮處負責人,積極組織工人武裝糾察隊,進行聯絡協調工作。

第三次武裝起義時,任中共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領導上海總工會,並負責聯絡上海國民黨及各方人士,共同反對北洋軍閥的統治,籌建上海民眾政權,任上海市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3月21日至22日,參與領導上海80萬工人起義,獲得勝利。上海特別臨時政府成立,當選為委員,黨內任市政府黨團幹事會成員。在全市工人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上海總工會執行委員,上海總工會委員長。4月初,針對大流氓黃金榮、杜月笙等陰謀破壞工人糾察隊,領導工人進行堅決的反擊。同月11日,杜月笙要他赴“晚宴”,被杜月笙指使手下的“四大金剛”活埋殺害。

人物故居

汪壽華故居,坐落在趙家鎮泉畈村。從村裡的橫街進去,離何文慶故居大約百米,可以看到一個很小的台門。與氣勢恢宏的何宅相比,汪壽華故居門楣低矮,天井逼仄,也沒有石匾,更顯得破舊。汪壽華故居坐南朝北,築重檐式樓屋。正屋面闊三間,屋架穿斗式,築封護山牆頂,平面布局呈三合院封閉式建築。這是清代建築,早在1985年,就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由於年久失修,汪壽華故居已經毫無“重點保護單位”的樣子,瓦屋零亂,屋面漏水;梁、柱、檁、椽、樓板、擱柵等,也有部分霉變,屋頂甚至已經出現坍塌。而由於門樓橫樑與天盤等木構件已經朽蝕霉爛,大門開合困難。

人物評價

汪壽華的評價汪壽華的評價

律己甚嚴,生活儉樸,所住為一閣樓,寒冬僅薄被一條而已。

個人榮譽

汪壽華烈士紀念碑汪壽華烈士紀念碑

追封為“革命烈士”

泉坂村外山上汪壽華烈士紀念碑

紀念館

汪壽華故居汪壽華故居

暨市趙家鎮泉坂二村汪壽華故居,1985年9月公布為諸暨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