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鐵路

吳淞鐵路

吳淞鐵路是中國第一條辦理營業的鐵路,但這條鐵路是帝國主義分子用欺騙手段,非法修建的,通車後16個月就拆除了。美國駐上海副領事奧立維·布拉特福(Oliverb.Bradford)於1872年,詭稱修築一條“尋常馬路”,騙取上海道台沈秉成的允許。後由於資金短缺,轉讓給英商。1876年1月20日,上海至江灣區段開始鋪軌。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灣段約6.3公里鐵路竣工;7月3日,鐵路正式營業;當年12月1日,上海至吳淞全線通車。因其新奇便捷,一時“鐵路兩旁觀者雲集,欲搭坐者已繁雜不可計數”。

歷史背景

國人對修建鐵路意見不一

中國人認識鐵路,大約是從19世紀30年代末開始的。息力在《英國論略》中介紹道:英國“又造(車力)轆路,用火車往來,一時可行百有八十里”。郭實臘在《貿易通志》中比較詳細地記載了西方的鐵路情況,並提出鐵路“亦中國所當法”。洪仁玕更在《資政新篇》中提出修築鐵路的計畫:“先於11省通11條大路以為全國之脈絡”。

19世紀中葉,經過二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敲開了中國國門。但中國土地廣袤,交通閉塞,為追求更多的利益,以英美為主的西方商人和官員採取建議、請求、利誘等各種手段試圖在中國興建鐵路。然而,西方殖民者給中國所帶來的許多事物,都具有侵略性或具有殖民主義象徵意義,因此,儘管到洋務運動時期,洋務官僚們看到了鐵路的優越性,但出於維護主權方面的考慮,堅決反對鐵路的興建。

當時清朝的官員,認為修築鐵路弊端有三:一為“資敵”,對洋人入侵國土長驅直入有利;二為“病民”,占用大量農田、拆遷民宅墳墓,破壞風水;三為“失業”,鐵路修成後,沿線舟車挑夫、行棧鋪房無以為生,必將聚為流寇。

西方商人為修鐵路設騙局

吳淞鐵路上的先導號機車吳淞鐵路上的先導號機車

在上海經商的洋人都抱怨黃浦江水淺,起卸貨物不便。同治五年(1866年),英國公使阿里國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要求,在上海租界到吳淞口之間修築一條鐵路,以解決黃浦江岸邊裝卸貨物不便的問題。但和以往一樣,這一要求還是遭到拒絕。

一心想在中國賺錢的洋商們,在一次次碰壁後得出結論:“想從中國政府得到正式的許可是徒勞的”,只有“先正式買地,然後突然把鐵路造起來,也許能受到(中國當局的)容忍。”

同治十一年(1872年),美國駐滬副領事奧力維·布拉特福成立了一家“吳淞道路公司”,向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請購地修築一條“尋常馬路”。沈秉成被蒙在鼓裡,批准了他們的購地申請。光緒二年(1876年)2月14日,一公里的試驗軌道鋪成,“先導號”機車由6名壯工抬上線路試運行並獲得了成功。汽笛嗚嗚一叫,美英合夥設計的騙局也就露了底。

吳淞鐵路事件簡介

吳淞鐵路吳淞鐵路

1866年,英國公使威妥瑪向清政府提出:吳淞上海之間河道淤塞,疏通困難,大噸位輪船無法停靠上海港,請求修築從吳淞到上海的鐵路,以便大噸位輪船停泊吳淞後,能和上海辦理聯運。這時的清政府尚對修建鐵路心存疑慮,沒有批准威妥瑪的請求。1875年初,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個花招,組織了吳淞道路公司,聲稱修築吳淞上海間的馬路,而實際是要在築好的路基上鋪設鋼軌,開行火車。清政府未能識破騙局,就同意徵購土地。1876年初路基完成,在鋪軌完成四分之三時首次試車。當地民眾因切身利益受到損害而強烈反對,上海的政府官吏也出面與英國領事交涉,制止鐵路繼續建設。怡和洋行陽奉陰違,表面上遵令停車而鋪軌工程卻照常進行。1876年4月,全長4.5公里的吳淞鐵路全線完工,7月1日正式通車營業。這是一條軌距為0.762米的窄軌鐵路,採用每米重13公斤的鋼軌,列車速度為每小時24~32公里。

吳淞鐵路吳淞鐵路

然而,火車僅運行了一個多月就軋死了一名過路行人,當地民眾被壓制的不滿終於爆發,群起而攻之,阻止火車開行。英國人不甘“損失”,於1876年10月,與中方議定,由清政府用28.5萬兩白銀買下這條鐵路,款項在一年半內分三次付清,末付清前允許照常營業。款項如期付清後,清政府決定拆毀線路,準備修築台灣鐵路。後因種種原因,台灣鐵路未能即時開工成,吳淞鐵路的這些設備鏽蝕成為一堆廢鐵。

吳淞鐵路粉墨登場,火車這個現代交通工具終於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亮了相。

對於吳淞鐵路從修築到拆毀,《申報》給予了詳細的報導:

《申報》1874年8月4日第三版所載《吳淞將行火車》一文:相傳上海吳淞之火車所需銀已湊齊,其器料亦未幾可到。上海此火車公司先欲上海西商入股,茲聞各股份在英國買齊其承辦鋪鐵購車各事,系舊著名之火輪車大行也,或 此後六月可乘車納涼,一刻之間而便可逕抵吳淞,豈非中西人所之快者哉。

《申報》1876年1月31日第二版載《火車路將成》一文:上海往吳淞鋪設鐵路一舉,沿途經早將泥恐高,惟俟鐵條橋料及車器由外洋到來,然後可陸續落成。茲聞各器料業已到齊,數日以來,復為開工。鐵條經已鋪設些須,第一橋亦 經落樁,以故越時,不久中國第一火車路將屬落成之事也。聞此舉諸事皆從儉以完工,其鐵條相距甚狹,僅有二尺六寸之寬雲。

1876年6月吳淞鐵路告罄,《申報》1876年6月14日第一版載《鐵路告成》一文:本埠恐火輪車路已至江灣鎮,相傳西曆七月初一日慶賀落成,可以駛行矣。再俟半月則直達吳淞,來往之客隨時附坐火車,頃刻往還,不啻身有羽翼也。

6月30日,上海至灣江一段鐵路落成通車,7月1日,正式營業運行。但在8月3日,“火輪車”於江灣北首試演的火車壓死一名中國人,馮道台會商英領事,飭令英商停止行駛, 並將此事稟報直隸總督李鴻章。英領事麥華陀奉威妥瑪傳諭, 令火車暫停行駛, 聽候威妥瑪在煙臺與李鴻章的會商。《申報》1876年8月23日第一版載《火車暫停》一文:本埠新設之火輪車路,現聞威公使有勸令該公司暫行停止之說,是以本館中所有火輪車公司告白已函來囑為褪去,然自江灣至吳淞一帶公司鋪填鐵路仍未停工月杪,月初 當可葳事也,至因何欲暫行停止,尚未詳知,大約威公使與李伯相面商,或由中國自行購造歟。

1876年l0月24日,中國政府總理衙門出面將鐵路運行權買斷。同年l2月1日,上海至吳淞全線通車。《申報》1876年11月29日第二版載《鐵路復行》一文:上海至吳淞鐵路前報曾述西曆十二月初仍由公司開行,嗣經中外官及公司之洋人協同復勘,並經議立章程亦均在報,茲悉月之十六日即禮五開車,所有道憲告示照登於左 ,從此往游者欲覽吳淞風景,頃刻間可以來回矣……

贖回拆除

光緒三年九月十四日(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如期付清了贖買鐵路的第三筆銀兩,英國人只好辦理移交手續。清政府贖買之後,如何處置這條鐵路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時任兩江總督的沈葆楨以異乎尋常的速度下令拆毀鐵軌、剷平路基、推倒車站。

吳淞鐵路拆除後,經福建巡撫兼台灣學政丁日昌奏準,將鐵軌等器材運至台灣,擬於台北敷設鐵路使用,後由於無力籌款,築路被長期擱置,運至高雄的吳淞鐵路鋼軌,亦因日久銹爛,不堪再用。

線路設施

吳淞鐵路吳淞鐵路

吳淞鐵路是一條輕便窄軌鐵路,全長14.5公里,軌距寬0.762米。路基約寬4.6米,高1米。使用輕型鋼軌每米重13公斤,枕木長1.4米,寬約15厘米。

沿線橋樑均為木結構,有跨越小河木橋15座、涵渠20座。鐵路與其他道路交叉處大都設有平交過道,兩側道口設有防護柵欄,全線道口約50處。

全線設旅客乘降車站3處,即上海站、江灣站和吳淞站。上海站設於今河南路橋北堍,車站東面為陸家宅和孫家宅,北側為陸家墳山,西為徐氏未園,這一帶原為棉花種植田地。站屋為木結構,共2間,一為票房,一為行李房、值班室。站內建有單側式月台,長約50米。

再建過程

再建經過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張之洞,援北洋修築軍用鐵路之例,先後兩次向清政府總理衙門建議修築吳淞-上海-江寧之間的鐵路,並建議此路分為5段籌辦,同時提出預算及籌款辦法。

其時,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迫於全國輿論,宣布施行“力行實政”政策,表明要改變過去在建設鐵路問題上的拖延態度。

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1897年1月3日),鐵路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盛宣懷為督辦,同時在上海設立事務所。總公司因兼辦淞滬鐵路,不久便移總公司於上海。

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1897年2月27日)淞滬鐵路開工,由盛宣懷親自駐滬督造,並聘德人錫樂巴主持造路事宜。線路大體循原吳淞鐵路走向,利用舊路基約3/10。翌年六月十八日(1898年8月5日)全線竣工,七月十六日(9月1日)正式通車。

線路設備

淞滬鐵路江灣站舊址淞滬鐵路江灣站舊址

淞滬鐵路沿線所經均為沖積平原。建路之初,自上海站(今閘北區東華路)至吳淞炮台灣,全長16.09公里。

全線共用地7273公畝。路基全為填土,寬5.34米。鋼軌每米重32公斤,每根長12米,採用1435毫米標準軌距。所鋪軌枕均為德制鋼枕,每公里舖1250根,道床全用碎石。沿線有曲線27處,最小半徑為327米,在上海、江灣之間。最大坡道為3.3‰,全線有2處,各長320米。有橋樑8座,涵渠17座。

建路初期,設上海、江灣、張華浜、薀藻浜、炮台灣等5個車站。除張華浜外,各站都有交會車股道,江灣站為三股道。

鐵路變遷

光緒三十年(1904年),淞滬鐵路歸併滬寧鐵路管理後,改稱“淞滬支線”。

民國21年(1940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淞滬鐵路沿線站屋全部損毀,線路橋樑被炸。停戰後,線路修復,但沿線站屋延至民國23年(1942年)才重新建成,客貨運輸逐步恢復至戰前水平。民國28年(1937年)“華鐵”成立,淞滬鐵路更名為“吳淞線”。

1949年至1962年,淞滬鐵路繼續辦理市郊旅客運輸。1963年初,淞滬支線旅客列車全部停駛。其後,淞滬鐵路何家灣至寶山路區段改作貨物運輸線使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