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是著名作家馬可的作品。

作品背景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

 一、作者:馬可
(一)歷史學家優西比烏當時引述帕皮亞公元140年左右所寫的一份作品,要點如下:
1.馬可是彼得傳譯者(interpreter),此字意義可能是比較廣義的。馬可可能是使徒彼得中心的傳達者、代言人、或代筆人。
2.馬可由彼得那裡得到關於耶穌基督的言行資料,也很準確的寫下來,雖然他並沒有依照一定的次序而寫。
3.雖然馬可沒有親自跟隨過耶穌,卻是彼得的門徒
4.馬可曾根據彼得的見證及回憶按照讀者或聽眾的需要而編寫。但是所寫成的並非是耶穌語錄的整套系統。
5.馬可並無任何可責之處,因為他將所能記得的都寫了下來,並儘量小心不遺漏任何事件以及不說虛假的事。
(二)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歌羅西書四章10節),很早就參加了對外的宣道工作(使徒行傳十二章25節),並與保羅、巴拿巴及路加等人同工。
(三)馬可參與保羅第一次旅行布道的行程,但在別加脫隊,返回自己的家——耶路撒冷(使徒行傳十三章)。保羅在第二次旅行布道時拒絕馬可參加,原因是因為馬可脫隊過,於是巴拿巴與保羅分開。後開保羅在提摩太后書中讚譽馬可,並期望他能陪伴左右。顯然馬可在這一段時間之內已經有相當的改變了。

二、寫作日期:西元六十五年左右。
三、寫作地點:羅馬。
四、寫作特點:
(一)著重於耶穌基督的受苦。
(二)書中充滿了各樣的「動作」。
(三)本書的鑰節是十章45節。
(四)本書的對象應該是外邦人(非猶太人),而且很可能是給羅馬的外邦人

作品簡介

馬可福音中未提到作者的名字,但從第一世紀起,就已經有人指證馬可寫了福音書,傳統一直認定本書是他寫的。
馬可又名約翰(使徒行傳第12章25節),家鄉在耶路撒冷,家境富裕。有人猜測他母親認識耶穌最後的晚餐就是在他家進用的,五旬節前門徒禱告的地點也在他家(使徒行傳第1章13節),耶路撒冷教會曾以他家為總部,彼得出監時也先到他家去(使徒行傳第12章12節)。果真如此,則馬可在教會剛開始時已經熟識信徒領袖了。

馬可的表兄是巴拿巴歌羅西書第4章10節),巴拿巴信主之後奉獻了家產,後來就專心從事福音工作。他把馬可帶到安提阿(馬可福音第12章25節),又帶馬可往小亞西亞從事遊行布道(馬可福音第13章5節),但不久之後馬可便因故返回耶路撒冷(馬可福音第13章13節),

《馬可福音》聖經《馬可福音》中的地圖
此事使得同行的保羅相當不滿(馬可福音第15章37-39節)。耶路撒冷會議後,巴拿巴又帶馬可往居比路傳道(馬可福音第15章39節),從此關於馬可的記載就暫時消失。

歌羅西書第4章10節證明後來馬可曾與保羅同在羅馬,提摩太后第4章11節保羅也說馬可“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可見馬可必是頗有長進。當時馬可可能與彼得在一處(彼得前書第5章13節),傳說他後來建立了亞歷山大的眾教會,並在主後68年殉道於此。

馬可福音是四福音中最早寫成的書,傳統認為馬可在主後六十年左右於羅馬寫成,馬可雖然不是十二門徒之一,但對耶穌生平必是耳熟能詳,加上當時他與彼得同在一處(也有人認為他是在彼得殉道後才寫的),把彼得的宣講記錄下來,所以他的記錄是極為可靠的。當時羅馬信徒正遭逼迫,馬可平實地寫下主降卑的生涯,其中不乏舍己的呼籲(馬可福音第8章34節-38節、第10章38節、第13章9節-13節)。他用心解釋猶太的傳統及辭彙(馬可福音第7章24節、第15章42節、第3章17節、第5章41節),時而選用拉丁化的詞句,文章簡潔清晰,以順應羅馬人的習慣,以玫本書迅速流傳在外邦教會中。

特色重點

馬可福音寫作的主要目的,是要向羅馬信徒說明耶穌是降卑的神子。書中一開始就指明耶穌是神的兒子(馬可福音第1章1節),書中又一再重複(馬可福音第1章11節、第3章11節、第5章7節、第9章7節、第14章61節、第15章39節)。但是馬可不但強調耶穌是神的兒子,也強調他是降卑成為僕人的兒子。他沒有記載主的家譜,主出生受朝拜,主的童年。其中沒有多記主的教訓,對主的稱呼也少用“主”而多用“夫子”一詞,也極少直接引用舊約中關於主的預言,這些都像是在描述較卑微的人。由於教訓不多,神跡所占的比例相對就提高了;而且本書中“立刻”或相近的詞共出現了四十次,比其它福音書多得多,這些都可看出馬可所要描述的主是充滿服侍行動的

《馬可福音》清朝時傳入中國的《馬可福音》
主。

馬可福音是與眾不同的,因為它沒有記載耶穌的生平,僅只記載了耶穌作為上帝僕人的所行和他的侍奉。這部福音書的敘述是簡明扼要的。在經文的前言部分,馬可只用了13節介紹這部福音的要點和主題,而且也包含了耶穌的公開傳道的預備期。馬可著重強調的是耶穌做為神的僕人的所行,而不是他的教導,馬可只引用了基督的35個比喻之中的四個比喻,相比之下,馬太福音引用了18個比喻,馬可福音的主題是耶穌基督作為神僕人的侍奉。在馬可福音中耶穌被描述成神的僕人和救主,他服侍人並且順服天父的旨意,甚至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做了贖價

既然多記載行動,較少記載話語,馬可對事跡的描述就格外生動,他常用進行式的動詞,使人的腦中自然浮現當時的圖畫;他也常描寫目擊者的反應,如“驚訝”,“懼怕”,“稀奇”等情緒的字眼就用了至少二十多次。馬可對基督生平的介紹如此生動簡潔,以致許多同工都建議初讀聖經的人由馬可福音開始讀,讀者不必知道很多背景即可領會書中含意,此建議不失為良好參考。

作品大綱

壹、耶穌傳道之始 (一章1-13節)
一、施洗約翰的傳道 v1-8
馬太福音三章1-12節、路加福音三章1-9節、15-17節、約翰福音一章19-28節。
(一)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的預言,有人先來預備道路。 v1-3
●「耶穌」:就是「約書亞」的意思,「約」指耶和華,「書亞」是動詞的祈使語氣,意思是「幫助」。意思就是「耶和華啊,幫助我!」。
●「基督」:這字的希伯來文和亞蘭文是「彌賽亞」或「受膏者」的意思。
●「福音」:好訊息。
●「記著」:原文是現在式的「寫」,強調過去的動作所造成的持久果效。暗示檔案的規範性和權威性。
●「先知以賽亞」:有些抄本沒有指明是「以賽亞」,這可能是後來修正的結果,因為第二節中有一部份是瑪拉基書的經文,而主要部份仍然是以賽亞的經文。這樣把兩個先知的話組合的事情,在猶太的文獻中是常見的。
●「預備」:「預備」、「提供」、「建造」。
◎「預備道路」:這是東方王侯出遊的慣例,要派遣先鋒預告他們的來臨,並且會為這些王侯填平坑窪、剷平山丘,修直道路。

(二)施洗約翰應驗了預言,成為開路先鋒,傳悔改的洗。 v4-8
1.施洗約翰的工作地點:曠野、約但河邊。 v4
2.施洗約翰的工作重點:傳悔改的洗禮。 v4
●「傳」:「宣告」。
●「悔改」:主要意義是「改變心思意念」。

《馬可福音》在曠野里施洗的約翰
●「使罪得赦」:「使」這個字原文不一定解釋成「達到....目的」,比較好的翻譯也許是「關於」或者是「由於」。
●「洗禮」:當時如果外邦人想改信猶太教,猶太人就替他們施行這種象徵意義的洗禮。
3.施洗約翰的工作果效: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都受影響。 v5
●「承認」:公開承認。
4.施洗約翰的生活方式:穿駱駝毛織的衣服,腰束皮帶,吃蝗蟲野蜜。v6
●「蝗蟲」:雖然今日有人想要證明「蝗蟲」是一種豆類,但此字實際上就是指「昆蟲」,可以做為食物。蝗蟲被烤乾、曬乾並壓碎後與麵粉和水混合後可以烘成餅乾。
●「野蜜」:「野蜂蜜」,可以在猶大曠野的岩石隙縫中找到。

5.施洗約翰的傳道內容:有一位更尊貴的要來,他要用聖靈施洗。 v7-8
●「來」:原文是現在式,強調其「即刻性」,表示很快就將來到。
●「在我以後來的」:是一專門術語,特指拉比圈中的師徒關係。因此施洗約翰有可能是說要來的那一位是我的跟從者。
●「解鞋帶」:指最低賤的服事,這件工作連希伯來奴隸都不必為主人做。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在猶太古史中記載有施洗約翰的事跡,與新約聖經所記相近。

二、耶穌受洗 v9-11
○馬太福音三章13-17節、路加福音三章21-22節
(一)耶穌由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到約旦河受約翰的洗。 v9
(二)受洗後聖靈天父都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v10-11
●「一....就」:「立即」的意思,此字是馬可福音常出的字(出現四十多次)。
●「裂開」:指衣服或幔子的撕裂。
●「鴿子」:其他猶太文學記載中很少有把聖靈和鴿子連在一起的記載。
●「愛」子:含有「獨特」、「唯一」之意。
●「喜悅」:「衷心喜悅」、「心裡認為好」之意。
三、耶穌受試探 v12-13
○馬太福音四章1-11節、路加福音四章1-13節
(一)耶穌到曠野受試探是聖靈的催促與帶領。 v12
●「催」:丟出去、趕出去、遣開去。
(二)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撒旦的試探。 v13
●「試探」:試驗。

☆路加福音四章3-13節中的試探內容詳細記載
(一)第一次試探 v3-4
1.試探:要耶穌以神兒子的身份,把石頭變為食物。 v3
2.回應:食物不是唯一的要素,上帝的話也是人生活的要素之一。亦即他不應該單單倚靠自己的身份來為自己行神跡。 v4耶穌引申命記八章三節的經文來抵擋魔鬼的試探。

◎這試探引誘耶穌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單單因為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就決定行神跡來解決自己飢餓的問題。基本上和伊甸園中對亞當夏娃的引誘相當,就是期盼自己能脫離上帝的心意,自己決定一切。而當日亞當的環境優渥,耶穌的環境卻是飢餓艱困,其間的成敗差異,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耶穌並不否認人對食物的需要,這是我們思考時不能偏廢的。

(二)第二次試探 v5-8
1.試探:要耶穌用拜撒旦的方式來換取全世界的榮耀。 v5-7(耶穌本來是要用受苦與死亡來贏得榮耀的)
2.回應:唯有上帝是應當敬拜的。耶穌引用申命記六章13節。 v8
◎這試探引誘耶穌不要用十字架的巨大代價(可以看看耶穌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來贏取榮耀,而透過向撒旦屈膝的簡單方式換得榮耀。

(三)第三次試探 v9-12
1.試探:要耶穌用神兒子的身份,測試上帝的保護與應許。 V9-11
撒旦引用詩篇九十一篇11-12節,卻歪曲了詩中的原意。
2.回應:不可試探上帝。 v12
耶穌引用七十士譯本申命記六章16節。
◎這試探引誘耶穌測試上帝的保護與應許,當耶穌一跳下去,就顯示耶穌並不是真的相信上帝會在必要的時候保護他,所以他必須在不必要的時候測試一下證明給別人以及自己看一看。

貳、在加利利的工作(一章14節到七章23節)
一、基督在加利利開始傳道(一章14-15節)
○馬太福音四章12-17節、路加福音四章14-30節、約翰福音四章43-45節
(一)時間:約翰下監以後。 v14
●「下監」:被捉拿。
(二)地點:加利利 v14
(三)傳講內容:日期滿了,神國近了,當悔改信福音。 v15
●「近了」:原文時態表示「已經很靠近、卻還沒有完全抵達」的意思。
●「神的國」:主要是指「上帝的主權臨在」。
◎耶穌到加利利跟約翰被抓拿可能有關係。根據約翰福音,耶穌到加利利前曾經到比利亞、加利利、猶太和撒瑪利亞等地傳道。

二、第一批門徒的呼召(一章16-20節)
○馬太福音四章18-22節
(一)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先呼召兩個漁夫西門和安得烈。 v16-18
●「撒網」:指在船的兩邊下網。
●「來跟從我」:是「來!跟從我」的意思,在當時有「來作我的門徒」的意思。
●「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直譯是「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
●「舍」:「留下」、「離開」。
(二)又呼召兩個正在補網的漁夫雅各和約翰。 v19-20
●「補網」:修復魚網的意思,為下次的打魚做準備。
●「招呼」:原文的意義是呼召與選召。
◎依照約翰福音的補充,我們知道彼得和安得烈原來都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他們已經跟隨耶穌一年左右,他們並目睹耶穌施行第一個神跡,後來才返回漁業。

三、在會堂趕鬼(一章21-28節)
○路加福音四章31-37節
(一)地點:迦百農的會堂。 v21
●「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西北岸,那時是蓬勃的市鎮及交通要塞。
●「會堂」:一般認為是西元前第六世紀猶太人被放逐到巴比倫後才產生的。會堂主要扮演三方面的角色:崇拜、教育、社交活動。會堂是猶太人生活的中心。
◎耶穌到達迦百農前,已經在外面遊行傳道一年了。
(二)時間:安息日。 v21
(三)眾人的反應:稀奇耶穌的教訓,因為耶穌的教訓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一般的經學教師。 v22
●「希奇」:被某種強烈的情緒給擊昏了頭。
●「文士」:主要的任務是對聖經的研究、講解和教導,尤其是對律法的解釋與判斷。
(四)主要人物: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 v23
●「污鬼」:污靈。
(五)污鬼的反應:承認耶穌是神的聖者,質問耶穌是不是要來滅他們。 v24
●「上帝的聖者」:「The holy one of God」,基本上與「上帝的兒子」或「至高上帝的兒子」意義相近。
●「我們與你有甚么相干」:意思為「我們與你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呢?」、「為什麼你要干涉我們」、「別多管閒事」。
◎「我們」:顯然污鬼不指一個。

(六)耶穌把鬼趕出去,眾人驚奇污鬼居然被趕走。 v25-27
●「不要作聲」:是一個強烈的命令,要對方住嘴。
●「抽瘋」:「抽筋」。
●「喊叫」:發出尖叫聲。
●「新」:不指表示時間上的新,更重要的是指一件事情在本質上的與眾不同。
◎耶穌要污鬼不作聲,可能跟要避免狂熱的彌賽亞崇拜有關。

(七)影響:耶穌的名聲傳遍了加利利。 v28

《馬可福音》耶穌的神跡

四、醫治西門的岳母(一章29-31節)
○馬太福音八章14-15節、路加福音四章38-39節
(一)離開會堂後,耶穌和幾位門徒進入西門和安得烈的家。 v29
(二)耶穌拉西門岳母的手、治好她的病。 v30-31
◎耶穌在溫暖親切的攙扶中醫治了西門岳母的熱病。
◎西門的岳母被醫好了以後立刻起來服事耶穌,我們領受了上帝的恩典,是不是也回應以服事呢?

五、替民眾治病(一章32-34節)
○馬太福音八章16-17節、路加福音四章40-41節
(一)時間:安息日後,天晚日落時。 v32
●「天晚日落」:安息日是周五晚上六點到周六晚上六點,因此這時安息日已過,人可以自由行動。
●「帶」著:原文時態顯示病人是繼續不斷的被帶到耶穌跟前來。
(二)許多病人和被鬼附的都到耶穌面前,許多人都聚集在耶穌那裡。 v32-33
●「門口」:應該是指彼得家的門口。
(三)耶穌醫病、趕鬼並禁止鬼說話。 v34
●「鬼認識他」:有些抄本作「鬼認識他是基督」。
◎耶穌禁止鬼說話的理由應該是為要避免狂熱的彌賽亞崇拜。

六、走遍加利利傳道(一章35-39節)
○路加福音四章42-44節
(一)次日清晨,耶穌天未亮就到曠野去禱告。 v35
●「曠野」:應該指「偏僻的地方」。
◎耶穌前一天醫好一個城市內所有的病人,想必也應該疲倦了,可能也很晚睡,卻在一早就起床禱告。

(二)西門和同伴找到耶穌,表達眾人正找耶穌。 v36-37
●「追」:意思是「緊跟著後面追逐,跟蹤下去」。
●「眾人都找你」:似乎有責備的意思,他們可能認為耶穌理當繼續留下來服事眾人。

(三)耶穌的回應是要離開當地到其他地方,目標是四處傳道,耶穌以傳道為
自己的主要工作。 v38-39
◎耶穌顯然拒絕了名利聲望的誘惑,不以一地的神醫布道家為滿足,而選擇了四處傳道的生活,因為他認清楚自己來世間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傳道」。行神跡、醫病、趕鬼都不是首要的工作。這樣的選擇,是不是讓這世代過度追求神跡奇事的基督徒可以有所思考?

七、潔淨長大麻瘋的人(一章40-45節)
○馬太福音八章2-4節、路加福音五章12-15節
(一)人物:一個長大麻瘋的人。 v40
●聖經中的「大麻瘋」是一種集合名詞,泛指各種慢性皮膚病,當然也包括今日醫學上的麻瘋病。對於此病症的規定,可參考利未記十三、十四章。而一般文士所定的規定比摩西更嚴格,一般人如果不小心靠近他們,也會被算為不潔淨,因此一般人總是儘量避開他們。

(二)麻瘋病人舉動:跪下、求耶穌,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 v40
◎這人相信耶穌有能力使他潔淨。而且這人的禱告顯示他對上帝主權的尊重,與今日許多基督徒的作法回異。

(三)耶穌的反應: v41,v43
1.動了慈心。 v41
●「動了慈心」:有些抄本作「動怒」。如果是動怒的話,顯然也不是為病人的行徑,而應該是對麻瘋病本身。
2.伸手摸麻瘋病人。 v41
◎大麻瘋病是當時被視為不潔的病(利未記十四章),耶穌冒著被傳染以及禮儀上不潔的危險去觸摸病人,他本不需要如此麻煩,卻願意同時醫治病人的心靈。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人沒有人願意摸他,他一生都必須面對隔離與他人的厭棄,到耶穌面前不過像乞丐想懇求王的憐憫,我們可以想像耶穌摸他時,他心靈的震撼。耶穌的愛也在這樣禁忌的觸摸中表達無遺。
3.說「我肯,你潔淨了吧」。 v41
◎耶穌在此也不否認他擁有權柄,可以醫治這人的病。一般先知應該會以上帝的權柄來執行神跡,而耶穌並非如此。

4.嚴嚴囑咐不要為他傳揚名聲,盡上應盡的禮儀。 v43
(四)結果: v42,v45
1.大麻瘋立刻好了。 v42
2.那人把神跡傳揚開,使耶穌不能明明進城,人群開始追隨耶穌。 v45

◎耶穌要避開狂熱的彌賽亞崇拜,因此囑咐這人不要宣揚,想不到這人沒有智慧的感恩居然阻撓了耶穌的工作,我們實在應該小心過度而不智的熱心可能反而會壞了大事。

八、醫治癱子(二章1-12節)
○馬太福音九章1-8節、路加福音五章17-26節
(一)地點:迦百農的房子裡。 v1
(二)很多人聚集聽耶穌講道,以至於門前都沒有空地。 v2
(三)人物:四個人抬一個癱子來找耶穌。 v3
(四)因為擠不進去,這些人就拆通屋頂,把癱子放到耶穌前面。 v4
●「不得近前」:直譯是「不能帶到他的面前」。
●「拆了屋頂」:巴勒斯坦的屋頂多是平的,屋旁有梯級可上去。這些屋頂是用瓦塊或樹枝和黏土混合蓋成的,因此易於拆通。
(五)耶穌宣告癱子的罪赦免了,引起文士的議論與批判。 v5-7
●「你的罪赦了」:原文的時態表示「在這個時刻被赦免了」。
●「僭妄」:「褻瀆」。
◎由此看來,「罪」可能是這個癱子的病因。

(六)耶穌質問文士,並說明他宣告赦罪的目的。 v8-10
(七)耶穌行神跡醫好癱子。 v11-12
◎以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宣布某人的罪獲得赦免很容易,因為無從對證。
但叫癱子起來行走比較困難,因為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耶穌在此藉
著醫治癱子的神跡,表明他有神的權柄,能赦免人的罪。如果耶穌真的褻瀆上帝,上帝就不會給他力量行後面的神跡了。
◎癱子得醫治的關鍵是:1.抬他的人及他都相信耶穌有能力醫治。2.他們採取行動把癱子抬到耶穌面前。
九、耶穌與利未(二章13-17節)
○馬太福音九章9-13節、路加福音五章27-32節
(一)耶穌呼召利未,利未就由收稅的地點起來跟隨耶穌。 v13-14
●「利未」:又叫「馬太」,「馬太」是「神的恩賜」的意思。
●「稅關」:收稅的地點。可能設在海邊或大路邊,以便向往來商家徵收路稅、營業稅或關稅等。

(二)耶穌參與利未家裡的宴席,與收稅者和罪人同席。 v15
●「稅吏」:專為羅馬帝國徵收稅款(如關稅、路費)的猶太人,常訛詐人以飽私囊,並因其與外邦人常有來往,故於宗教上而言視為不潔,與妓女、罪犯同列。
●「罪人」:可能指:(1)生活邪惡、違背舊約道德律法的人。
(2)不守文士、法利賽人所定禮儀規條的人。

(三)文士質疑耶穌與罪人混雜,耶穌說明他來是要召罪人。 v16-17
●「法利賽人」:字義是「分離者」,當代法利賽人的人數大約有六千,散布在整個巴勒斯坦。他們是會堂里的教師,人們心目中的宗教楷模,自命是律法的護衛者,監管人們正確的遵行律法。他們認為傳統上對律法的解釋和規條,具有實質上和聖經同等的權威。
●「一同吃飯」: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與人同席」的舉動背後有其特殊的含義,表示把平安、信任、原諒給予同席的人。人們藉著同桌吃喝,建立交情、表明互相的接納。
●「康健的人」:指「強壯的人」。
●「召」:「呼叫」、「邀請」。
◎然而我們深深的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健康的人,也沒有義人,只有自以為義的人。也因此只有知道自己有問題的人才懂得回應耶穌的呼召,懇求耶穌的醫治,麻木無知而自以為義的病,恐怕是最為危險的一種病。福音的本質不是在告訴人他是沒有病、沒有罪的,而是要人知道自己的病與罪,進而到上帝面前來求醫治求憐憫而得到救恩。知道自己的罪,是進入上帝恩典的第一步。

十、論禁食(二章18-22節)
○馬太福音九章14-17節、路加福音五章33-39節
(一)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禁食,他們質問耶穌其門徒為何不禁食。 v18
●「禁食」:摩西律法規定百姓一年一次(贖罪日)禁食,表示為罪痛悔。(利23:27)日後猶太人增添了其他紀念國難的禁食日。(斯9:31;亞7:5;8:19 )耶穌時代法利賽人一周禁食兩次,在周一和周四禁食。施洗約翰的門徒亦用禁食表明他們悔改的心志。

(二)耶穌以現在新郎同在,所以不需要禁食來回應。 v19-20
●「陪伴之人」:字面意義是「新郎的兒子」,指的是婚禮上的客人或伴郎。
●「新郎」:耶穌自稱新郎,可能是把自己看為是舊約和西阿書中的「新郎」(和西阿書二章19節),就是與以色列人立了約的神。另外施洗約翰也稱耶穌是新郎(約翰福音三章29節)。
●「日子」、「那日」:「日子」原文是複數,「那日」原文是「單數」,應該都是指耶穌死後的一段時日而言。
●那日他們就要「禁食」:原文是未來式,只是陳述一件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而且不是「被動」,也沒有強調「為自己禁食」,因此不是一個命令,而是耶穌對未來的一個預言。
◎當耶穌與門徒同在時應當歡喜快樂,而非禁食。但當耶穌離開他們之時,禁食是合宜的表現。
◎顯然法利賽人以禁食為敬虔的應有表現,而不顧禁食應有的內涵。但耶穌的回答顯示他深知禁食的內涵。如果不是真心的傷心,又何必裝成吃不下飯呢?

(三)新舊難合,舊傳統不能承受新生命。 v21-22
●「新」布:「還沒有縮過水的」、「新的」。
●「新布與舊衣服」:舊衣服已經縮水過了,而新布還沒有縮過水,所以補再一起時,新布將縮水把舊衣服抓破了。
●「帶壞」:「撕」、「扯」。
●「新酒與舊皮袋」:當時用羊皮袋裝酒,當新鮮的葡萄汁發酵成酒時,會產生氣體,而新皮袋可隨著伸展膨脹。但舊皮袋是已經膨脹過的,所以會被脹破。
●「裂開」:「扯破」的意思。
◎這些比喻都是表示耶穌帶來的新啟示是與傳統的「儀式主義」不合的。然而傳統的影響力還是十分驚人,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傳統。我們有什麼傳統是敵對真理的嗎?

十一、安息日爭論(二章23節到三章6節)
○馬太福音十二章1-14節、路加福音六章1-11節
(一)安息日時門徒掐了麥穗,法利賽人因此質問耶穌。 v23-24
●「掐麥穗」:這件事本是被許可的(申命記廿三章25節),但在法利賽人眼中,掐麥穗等於「收割」,即犯了安息日不可做工的條例(出埃及記卅四章21節)。這應該是小麥的麥穗。

(二)耶穌以大衛的事件來回應法利賽人。 v25-26
●放在聖所金桌上的陳設餅,每安息日要換上新的,而舊的撤下後便給祭司做食物。大衛及隨從違例吃陳設餅一事(撒母耳記上二十一章1-6節),表明照顧人的需要比墨守陳規更重要。
◎顯然耶穌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律法雖然很重要,但是在人緊急的需要下,還是可以作適當的調整來滿足律法的真正精神。拯救飢餓者的生命特殊情況,比一般情形下表達對上帝尊重的陳設餅規定還重要。
◎是不是我們可以由這段經文歸納出「只要為了人的需要,任何律法都可以被修改」?我想應該不是如此。而我們由耶穌這裡所提的倫理原則,只能謹慎的得到一個結論:「人維持生命的需要比禮儀性的律法重要」。更何況這裡耶穌所面對的不是安息日的律法,而是曲解安息日原意的繁複規條。

(三)耶穌說明安息日是為人設立,並他自己是安息日的主。 v27-28
●「人子」:耶穌最常用在自己身上的名稱,在福音書中共出現八十一次,除耶穌外,沒有人用過這名稱。舊約聖經中但以理書七章13-14節中所描繪的人子,是一位屬天的人物,在末世時上帝要託付他權柄、榮耀和統治權。
◎安息日是上帝為了人的好處而設立的,沒有附帶任何關於行動舉止的條文。而文士們似乎把人看成是為安息日而造,因此定出許多繁文縟節來規範人。我們也可以想一想「地方堂會(教會)」是不是也是為了人的好處設立的呢?

(四)耶穌進入會堂,遇到枯乾一隻手的人。 v1
●「枯乾」:「肌肉萎縮」。原文顯示這人的手是「變成枯乾」的,因此是後天的意外或疾病所致,而並非是先天的缺陷。

(五)法利賽人要看耶穌到底在安息日治不治病,打算要控告耶穌。 v2
●「眾人」:應該翻譯為「他們」,指第六節的法利賽人。
●「窺探」:「在旁註視」的意思。
●「控告」:意思是「出聲指控」。
◎在眾人心中,此處病人顯然無生命危險,耶穌若在當天醫治他,便算乾犯安息日。

(六)耶穌以安息日行善行惡哪樣可以來質問法利賽人,暗示出安息日的真正意義。 v3-4
●「不作聲」:「靜默」的意思。

(七)耶穌為眾人剛硬的心憤怒而憂愁,並醫治了病人。 v5
●「憂愁」:「憂傷」、「同情」。
●「剛硬」:原文有「對真理盲目」的意思。
●「復原」:「復原」、「復興」、「恢復至原來的狀況」。
●原文中的「怒目而視」是過去式,表示是一段時間之內的舉動。而「憂愁」的時態卻是現在式,表示一種繼續不斷的狀態。
◎耶穌要右手枯乾的人伸出手來,這不是強人所難嗎?而一個右手枯乾的人又怎能伸出手來呢?而當這個右手枯乾的人相信耶穌的呼召,伸出手來時,他的手就好了。我們是否肯伸出我們心靈中枯乾的手?

(八)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出去商議如何除掉耶穌。
●「希律黨」:可能是希律安提帕或希律家族的擁護者,同時效忠於羅馬政府。這種人本來應該是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死對頭,但為了除掉耶穌,法利賽人和文士居然會找這群人合作。
●「除滅」:「毀滅」、「殺」。

◎文士和法利賽人因耶穌的善舉而竟想在安息日謀害耶穌。『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多么強烈對比的一句話。而耶穌給他們「救命、害命」的質問和選擇,他們立刻選擇了「殺害」耶穌。

◎為什麼文士和法利賽人想殺耶穌呢?以下是我的推測:
文士和法利賽人之所以能夠得人尊敬,是因為有一堆繁複的律法規條可以憑藉以顯示自己比其他眾人敬虔,也因此可以高人一等。而耶穌多次把這種倚靠外顯行為顯露自己虛假虔誠的心態戳破,並把律法中上帝真正的心意顯露出來,不但拆毀法利賽人和文士藉以高人一等的虛假規條,並顯出法利賽人與文士的「不是真虔誠」。這樣的舉動應該相當讓這群宗教領袖難堪,並且這樣的行為直接拆毀了他們自高的憑藉,再加上耶穌多次坦白的顯露自己神子的身份,羞愧加上對傳統(因為他們是傳統的既得利益者)的護衛心態,自然使他們欲把耶穌除去而後快。

十二、耶穌接納一般人(三章7-12節)
馬太福音十二章14-21節
(一)耶穌和門徒退到海邊,有許多人跟隨耶穌。 v7-8
●「許多人」:直譯是「大量的民眾」。
●「以土買」:在猶太地的東南方。
●「約但河外」:即「比利亞」,在猶太地的東邊和東北邊。
●「推羅、西頓」:加利利的西北方。
◎這裡顯示出耶穌的名聲幾乎傳遍整個巴勒斯坦地區。

(二)耶穌吩咐門徒準備船,避免擁擠。 v9
●「伺候」:「常在一旁」,意思是把小船停放岸邊,以備耶穌隨時之需。
◎這裡的意思是人潮洶湧,因此耶穌要門徒準備一隻船在岸邊,以便人
太擠時可以登船,好方便教訓眾人。

(三)耶穌醫病、趕鬼、阻止污鬼顯露他的身份。 v10-12
●「災病」:意思是「災難」、「鞭打」,引申為「疾病」。
●「囑咐」:原文有「命令」、「禁止」、「警告」的意思。

十三、揀選門徒(三章13-19節)
○馬太福音十章1-2節、路加福音六章12-16節
(一)耶穌挑選了十二個門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並差他們去傳道,給他們趕鬼的權柄。 v13-15
●第十四節中有少數抄本加上「他就設立十二個人,『他也稱他們作使徒』」這一句話。
◎路加福音提到耶穌是在山上整夜禱告後下山決定十二使徒的。而到底這一座山是哪一座,就無法知道了。

《馬可福音》《最後的晚餐》
(二)十二使徒的名單。 v16-19
●「奮銳黨」:大概成立於主後六年。主張絕對效忠律法,反對希律家系及羅馬政權,在主後六十八至七十年間的革命占重要地位。
●「巴多羅買」:有人認為這就是拿但業約翰福音一章45節)。

十四、別西卜的指控(三章20-30節)
○馬太福音十二章24-32節、路加福音十一章15-22節、路加福音十二章10節
(一)耶穌工作繁重,而耶穌的親屬以為耶穌癲狂了,要勸止耶穌。 v20-21
●「他連飯也顧不得□」:原文應該是「他們連飯都顧不得吃」,是指「眾人」沒有吃飯,而不是「耶穌」。
●「拉住」:「捉住」、「逮捕」,可能是耶穌的親屬打算管制耶穌的行動。

(二)耶路撒冷來的文士指稱耶穌是被鬼王附著,靠鬼王趕鬼。 v22
●「說」:原文的時態表示這些文士們是「不斷的說」。
●「別西卜」:此字是由希臘文直接音譯過來,意思是「土地的主宰」或「土地之神」。雖然在猶太人的觀念之中,撒旦沒有正式被稱為「別西卜」,但在耶穌的答辯之中,別西卜很明顯的是指撒旦。

(三)耶穌質問文士們,撒旦如何趕出撒旦? v23-26
●「站立不住」:直譯是「不能站立」。

(四)耶穌表明自己是捆綁了撒旦,然後救出撒旦的擁有物。 v27
●「搶奪」:徹底的掠奪。
●「壯士」:比較好的翻譯是「強者」、「強人」或「壯漢」。
◎「壯士」:指撒旦。「家具」:指被魔鬼附著的人。因此耶穌說明自己乃是捆綁住團結的撒旦權勢,才能徹底的掠奪回被附之人。

(五)褻瀆聖靈的永遠不能赦免。 v28-30
●「實在」:音譯就是「阿們」,意義是「確實」、「實在」。用來強烈的加重語氣用。
●「褻瀆」:指對上帝尊榮、能力的直接或間接冒犯。
◎褻瀆聖靈,由上下文看得出來這是指文士們的行動,他們不斷的把聖靈的恩典與救贖污衊成撒旦的作為。既然明知道是出於聖靈的工作,卻持續不接受還污衊成撒旦的工作,這樣的舉動,當然無法進入救恩之中。

十五、家屬的反對(三章31-35節)
○馬太福音十二章46-50節、路加福音八章19-21節
(一)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找耶穌。 v31
◎此處沒有提到耶穌的父親約瑟,可能是已經去世了。

(二)當時正有許多人圍繞在耶穌身邊,他們轉告耶穌其家人來找他。 v32

(三)耶穌趁機說明遵行神旨意的就與耶穌有親屬關係了。 v33-35
◎此處看起來耶穌的話對其親屬十分不敬,但是顯然耶穌在此是要因材施教,告訴門徒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與耶穌有親屬關係。

十六、撒種的比喻(四章1-20節)
○馬太福音十三章1-23節、路加福音八章4-15節
(一)耶穌在海邊教訓人,在船上講道,而眾人就靠海聽他,耶穌用比喻教訓眾人。 v1-2
●「比喻」:舊約中大概可歸為四類:1.箴言
2.諷刺、嘲笑
3.謎
4.寓言

新約中大概可歸為五類:1.箴言
2.暗喻
3.明喻
4.故事比喻
5.寓言
解釋比喻時有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只強調比喻的中心思想或信息,而不強求其中細節上的意義。

(二)撒種的遇到四種情況:路旁、土淺石頭地、荊棘里、好土。 v3-8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直譯是「因為沒有深的土、它立刻就發芽」。
●「擠住」:「緊緊地壓著」、「擠壓」。

(三)耶穌呼籲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v9
◎雖然是比喻,但耶穌仍然提出警告,要大家注意比喻的內涵。甚至他大聲喊著要有耳的就應當聽。

(四)用比喻的原因是要叫有心的人有收穫,不小心聽的人無法明白。 v10-12
●「無人的時候」:直譯應該是「單獨的時候」。
●「跟隨耶穌的人」:直譯是「在他周圍的人」。
●「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引自以賽亞書六章9節,原來是上帝用諷刺的口氣差遣以賽亞去傳上帝的話給那些故意不領受的百姓知道。這一段經文需要深入去了解以賽亞書才能有比較正確的解釋,

《馬可福音》《耶穌傳》插圖——撒種的比喻
上帝呼召以賽亞,當然是要以賽亞去傳遞上帝的信息給背逆的百姓,而以賽亞領受了上帝的信息之後,也的確是費盡心血、不怕危險的傳達上帝的心意,無奈以色列人並不領受。因此我們綜觀以賽亞書六章的記載,就知道上帝用這段話是因為他預先知道以色列人要背棄他,所以用諷刺的話語告訴以賽亞他所要面對的情況。而耶穌在這裡使用這段話,聽眾立刻可以了解他的意思是百姓不聽背逆,而他的努力將有如以賽亞對以色列人發言般的付諸東流。

(五)撒種的比喻是描寫人聽到信息之後的四種情況。 v13-20
●「道」:「話語」、「word」。意思可能是指神的信息或話語。
●「聽」:v15、v16、v18的「聽」原文時態都是表示過去一次的聽,而v20的聽確是表示「繼續不斷的聽」。
●「領受」:第20節的「領受」意思是「歡喜收納」,原文時態也是表示「繼續不斷的領受」。

十七、用比喻的因由(四章21-25節)
○馬太福音五章15節、十章26節、十一章15節、七章2節、路加福音八章17-18節、十二章2節、六章38節
(一)耶穌表明說比喻是希望大家能了解,正如把燈放在燈台上。 v21

(二)天國的原則也是「隱藏的事要被顯露」。 v22
●「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應譯作「因為沒有被掩藏的,除非為要被顯明」。本句的句法與路加福音八章17節不同。

(三)所以要注意聽,因為關切真理的,會有更豐盛的回報,「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是天國的原則。 v23-25
◎雖然耶穌沒有隱瞞的意思,天國的原則也是「顯明隱密事」,但是要小心,因為認真的會有更多的給他,不認真的連他原來所有的也會不見。正如用比喻,認真的會懂,不認真的反而要弄糊塗了。

十八、種子生長的比喻(四章26-29節)
(一)天國有如種子被撒在地上。 v26
(二)種子自然生長而結實纍纍,而撒種的人並不知道為何如此。 v27-28
●「睡覺」、「起來」:表示持續進行的動作。意思是日復一日的睡覺、起來。

(三)穀子成熟,用收割,因為時候到了。 v29
◎這個比喻用種子自然生長的力量來表達天國的自然成長力量,雖然撒種的人(傳福音的人)不明白天國必然成長的道理,但是天國的擴張潛力還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直到這世界的終了。

十九、芥菜種的比喻(四章30-34節)
○馬太福音十三章31-32節、路加福音十三章18-19節
(一)神的國好像芥菜種,一開始比百種都小。 v30-31
●「芥菜種」:猶太民間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小的種子。長大以後會高達十到十二尺。

(二)後來長大起來,就比各樣的菜都大,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蔭下。 v32
◎這比喻是用來形容天國開始時,勢力雖然不大,但擴張力卻不容忽視,終究要長到相當的勢力。雖然有人要解釋「飛鳥」到底是表示什麼,有人以為應該與前面的飛鳥解釋成撒旦一樣的解釋這裡的飛鳥,但似乎沒有絕對的必要作如此解釋,這裡的飛鳥可能只是形容芥菜的大小用。

(三)耶穌用比喻對一般人講道,私下才把講解告訴門徒。 v33-34
●「講」:「解釋」、「解開」、「斷定」的意思。
◎「照他們所能聽的」:意思是依照聽眾的領受程度,不超過也不低於聽眾的能力。
◎顯然耶穌認為一般聽眾的領受程度只能接受比喻方式的表達,而門徒則可以接受進一步的教導,因此私下把比喻說清楚給門徒聽。

二十、湖中的風浪(四章35-41節)
○馬太福音八章23-27節、路加福音八章22-25節
(一)耶穌和門徒一同上船渡過加利利海。 v35-36

(二)海上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船幾乎要滿了水。 v37

《馬可福音》倫勃朗《耶穌在加利利海風暴中》

●「暴風」:指「鏇風」或「一般的暴風」。加利利海在水平線以下七百尺,周圍的山嶺上常有氣流由峽谷中吹下,在水面上形成大風暴。

(三)耶穌在船尾睡覺,門徒搖醒他,告訴他處境的危險。 v38
◎耶穌睡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已經很累了,或者他在風暴中仍享有平安,或者兩者皆有。

(四)耶穌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止住了。 v39
(五)耶穌責備門徒沒有信心,門徒懼怕且驚訝耶穌居然能夠控制自然律。v40-41
◎我們很少看到世界上有奇蹟異能是能夠控制自然界力量的,但耶穌在這裡表達他對自然界力量的主權,正顯示出他神性的明證。
二十一、醫治被群鬼所附的人(五章1-20節)
○馬太福音八章28-34節、路加福音八章26-39節
(一)地點:格拉森。 v1
●事情發生的地點不同的福音書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抄本說法也不一致。馬太、馬可、路加都有「格拉森」、「加大拉」、「Gergesa」三種不同的說法。
●「格拉森」:大概是今日加利利海東岸,名叫「卡爾沙」之地。
●「加大拉」鄰近東岸的峭岩邊,有一個地點就叫「格拉森」。
●「Gergesa」:地點不明。

(二)主角: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 v2-5
1.常住在墳塋里。 v2
2.沒有人能捆住他,甚至用鐵鏈捆他也被掙斷了,沒有人能制伏他。
v3-4
3.這人晝夜在墳塋和在山中喊叫,用石頭砍自己。 v5
●「迎著」:遇見。
●「污鬼」:直譯是「污穢的靈」,馬太福音用「鬼附」的人直譯是「魔鬼化」、「化做魔鬼」的人,路加福音用「鬼附」的人,直譯是「擁有鬼」的人。
●「常住」:「持續的住在」。
●常住在「墳塋」里:「埋葬死人的洞穴」,也供活人居住,這在當時並非罕見。十分貧窮的人常住在這些洞穴內。
◎馬可、路加只提到一個被鬼附的人,可能是單指兩個被鬼附的人中間較為凶暴的一個人。

(三)被鬼附著的人去迎見耶穌。 v2,v6-8
1.從墳塋里出來迎著剛下船的耶穌。 v2
2.遠遠看見耶穌就跑過去拜耶穌。 v6
3.承認耶穌是至高神的兒子,並求耶穌不要叫他受苦。 v7-8
●「至高神」:這是「非猶太人」對耶和華上帝的稱呼,而不是一般猶太人的用法。
●「我們與你有甚么相干」:意思為「我們與你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呢?」、「為什麼你要干涉我們」、「別多管閒事」。
●「受苦」:「折磨」、「考驗」的意思。
●「吩咐」:原文的時態顯示耶穌「一再地吩咐」污鬼由那人身上出來。

(四)耶穌答應群鬼的要求讓他們去附著在豬群中。 v9-13
●耶穌問的是「被鬼附的人的名字」,而回答的卻是鬼。
●「群」:原為羅馬軍隊編制的名稱,每群大約五、六千人。

(五)兩千頭豬闖下山崖、掉在海里淹死了。 v13
●猶太人不吃豬肉,所以這群豬應該是非猶太人養的,這地區也是外邦人居住的地區。

(六)旁人的反應: v14-17
1.放豬的逃跑,告訴眾人這訊息。 v14

2.眾人來看到所發生的事情就害怕。 v14-15
●「心裡明白」:「思想、意志清醒」。

3.眾人彼此傳述事情經過,並要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地方。 v16-17
●都「告訴」了眾人:「徹底述說」、「詳述」。
格拉森人的畏懼,可能是因為耶穌的神奇能力或豬只死亡的財物損失

(七)事件的結局 v18-20
1.耶穌離開時,被鬼附著的人要求與耶穌同在,耶穌不允許,要他在當地傳揚所遭遇的事情。 v18-19
◎這與耶穌的一貫作風不合,應該是因為這裡是外邦人地區,不會有彌賽亞狂熱的危機,而上帝的救恩尚未被人了解,所以要這人回去傳揚。
2.被鬼附的人聽命在當地傳揚,使眾人以為驚奇。v20
◎至於耶穌為何允許鬼進入豬群並鬼為何懇求要進入豬群呢?我想應該找不到確定的答案,當然我們可以想到許多可能的答案,但是對於不能確定的事情,我們還是承認無法確知比較好。

二十二、使睚魯的女兒復活(五章21-24節、35-43節)
○馬太福音九章1節、18-19節、23-26節、路加福音八章40-42節、49-56節
(一)地點:格拉森對面的海邊。 v21

(二)管會堂的睚魯來求耶穌去救他的女兒 v22-24
1.管會堂的睚魯來見耶穌,並俯伏在耶穌腳前。 v22
●「睚魯」:此名字的意義是「他(神)賜亮光」。
●「管會堂的人」:一般是指負責「看管會堂」和「安排各樣聚會」的「會堂領導人或主席」,此職位由選舉產生,算是受人敬重的職位。

2.睚魯求耶穌去按手在他女兒身上以救病重的女兒,耶穌答應並與他同去。 v23-24
●睚魯對耶穌的語氣是央求又命令的,一面求耶穌去救女兒,一面希望耶穌用按手的方式去拯救。

(三)有人報信說病人死了,耶穌安慰管會堂的。 v35-36
●「不要怕,只要信」:原文的動詞型態顯示耶穌制止管會堂的人正在進行中的害怕,而要他不斷的信靠下去。

(四)耶穌使管會堂的女兒復活 v37-43
1.耶穌聽到睚魯女兒死掉的訊息,就只帶三位門徒同去。v37
◎耶穌只帶少數門徒,並禁止傳揚神跡訊息的背後原因,應該都是為了避免引起錯誤的彌賽亞狂熱。

2.當場有許多人哭泣亂嚷,耶穌宣告孩子只是睡著,引起眾人的取笑。v38-40
●「嗤笑」:帶蔑視的嘲笑。
◎顯然這些哭泣的人中間有職業哭喪者,由他們對耶穌的嗤笑,可以知道他們並不是真心的哀哭....。在那么久遠的日子之前,就有這樣虛偽與儀式存在。

3.耶穌帶孩子父母與跟隨的人進到孩子所在的地方,拉孩子的手叫她起來,孩子立即復活。 v40-42
●「大利大,古米」:是用亞蘭文發音的句子。亞蘭文應該是女孩的母語。
◎理論上,耶穌碰觸屍體,會讓自己不潔淨,但是結果卻是帶來生命。
4.眾人就驚奇,耶穌囑咐不可泄漏這件神跡,並囑咐給女孩東西吃。v42-43

二十三、醫治血漏的女人(五章25-34節)
○馬太福音九章18-22節、路加福音八章43-48節
(一)主角:一個患十二年血漏的女人。 v25-26
1.在許多醫生手裡受許多苦。 v25
2.花盡一切所有的。 v26
3.病沒有好,反而更重了。 v26
●「血漏」:婦科病症、就是月經不停。於宗教禮節上被視為不潔淨。可以參考利未記十五章25-31節。
●「見好」:「受益」。
●「病勢更重」:原意是「變得更壞」。
◎一個長期患血漏的女人,經歷與眾人的人際關係斷絕,並身體長 期失血的痛苦,可說是身心都嘗盡痛苦,我們可以想像她求醫之 心的渴切
(二)這女人聽見耶穌的事,由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服,因為她認為只要摸耶穌衣服病就會痊癒。 v27-28
●「從後頭來」:從後面靠近耶穌。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作「摸他的衣裳□子」。

(三)結果:女人血漏就好了。 v29

(四)耶穌覺得有能力出去,就轉過來問「誰摸他的衣服」。 v30
●原文的時態顯示耶穌是「不斷的問」而且周圍觀看,要找出摸他衣服的人。
(五)門徒奇怪耶穌的反應,因為眾人都擁擠著耶穌。 v31
◎眾人擁擠耶穌,不知道有多少人摸到耶穌,所以門徒對這問題覺得疑惑。而馬可福音描述門徒回答耶穌詢問時所用的語氣是「責備性質」的,很明顯的表達門徒對耶穌問這種「傻問題」的看法與心態。
(六)耶穌還是執意要這女人出面,女人恐懼戰兢的出面說出實情。 v32-33
●「周圍觀看」:原文時態顯示是「繼續周圍觀看」。
●「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直譯是「發生在她身上的事」。
●「實情」:直譯作「全部事實」。

(七)耶穌表明女人已經得救,可以平安回去。 v34
●「救」:「拯救」、「痊癒」。
◎耶穌讓婦人有機會說出尋醫實情,以便當眾讚揚她的信心,並宣告她得痊癒。
◎根據利未記的記載,這女人這樣摸耶穌,不免有讓耶穌有染了不潔淨的可能。而這女人這樣的舉動,暗地裡做了可能讓耶穌不潔淨的動作而換取自己的被醫治,可能讓她良心不安。耶穌讓她在公眾場合中面對現實,並公開稱讚她的信心,公開原諒她,是要她的身體跟心理都被醫治。
二十四、耶穌在拿撒勒遭反對(六章1-6節)
○馬太福音十三章53-58節
(一)地點:耶穌自己的家鄉。 v1
●「自己家鄉」:應該是指「拿撒勒城」。

(二)時間:安息日,背景:耶穌在會堂教訓人。 v2

(三)眾人本來希奇耶穌的能力與智慧,但後來因為熟悉耶穌的家世與親屬,反而不接受耶穌的奇特。 v2-3
●眾人聽見,就甚「希奇」:原文的時態顯示眾人是一邊聽,一邊不斷的覺得稀奇。
●「木匠」:第二世紀的Justin Martyr提到耶穌會作犁、軛和別的農具。有關耶穌木匠身份的討論,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中文聖經注釋 29 馬可福音裡面有更深入的討論。
●「厭棄」:「絆倒」、「跌倒」,引伸為「拒絕」、「否定」。
◎「馬利亞的兒子」:這樣指認某人是少見的一件事,一般都是說「某人是某某(父親名字)的兒子」。此處這樣記載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出於神學的動機,強調耶穌是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2.影射耶穌不是結婚生的
3.約瑟已死,馬利亞守寡
4.馬可福音一次也沒有提到耶穌的父親(馬可的習 慣?)
5.這是屬於非正式的描述,透過聞名的母親來指認耶穌
(四)耶穌感嘆先知在本地不受尊敬,並詫異同鄉人的不信,於是沒有行什麼異能奇事,就到周圍鄉村繼續教訓人了。 v4-6
●「本地」:直譯是「他的家鄉」。
●「親屬」:「他的親屬」。
●「本家」:「他的家人」。
●「不得」行什麼異能:「不能」。
◎這裡很令人驚訝的用「耶穌『不能』行什麼異能」來表達耶穌面對不信的人群的反應。顯然的我們知道上帝的能力不能受人的「不信」所影響,所以這個「不能」應該不是「能力上」的不能,而是「使命」或「場合」上的不能。我們可以很輕易的體會耶穌不用「異能」來吸引不信的人信靠他,異能、神跡是給那些信的人當證據、領受上帝恩惠用的。因此在一個不信的環境中,耶穌不行異能,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反倒是我們應該反省自己所參加的「特會」會不會陷入依賴醫病與神跡來吸引人的陷阱中?而「醫病」這種似乎是被很多人看重的恩賜,在耶穌與馬可福音心目中,似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非主流」工作而已。
二十五、十二使徒傳道(六章7-13節)
○馬太福音九章36節到十一章1節、路加福音九章1-6節
(一)耶穌差遣十二個門徒兩個兩個出去實習,並給予他們制伏污鬼的權柄。v7
●「賜給」他們權柄:原文的時態可能表示耶穌持續的在整個布道的過程中賜給門徒制伏污鬼的權柄,或者表示耶穌連續地,一隊一隊地把權柄賜給門徒。
◎「兩個兩個出去」:這種兩人一組出動的方式在猶太人中似乎是相當普遍的習慣,馬可福音也記載了另外兩次耶穌打發門徒兩兩齣去的事(馬可福音十一章1節、十四章13節)。這種外出的方式除了有夥伴的意義外,可能也有「彼此為證」的作用。
(二)耶穌吩咐門徒除了必備的東西,不必攜帶任何備用的用品。 v8-9
●「掛子」:指「貼身的裡衣」。
◎這裡的幾樣東西,馬可和馬太、路加的記載似乎有衝突,馬可是提到可以帶□杖和穿鞋。不過實際上馬太的記載是禁止購買另一雙鞋,路加是禁止把另一雙鞋子當行李提在手上。而馬太所提的,也是另外購置另一根□杖。而雖然馬可和路加對於□杖用的動詞都是「攜帶」,不過很可能馬可說的是「走路用的□杖」,路加和馬太說的是「防身用的大棍子」。
(三)耶穌要門徒固定寄居的地方。v10
◎當時的猶太人常以接待遠方來的人為美德,因此門徒很可能會在各處被人接待。為了表達接納主人的善意並免去過份的應酬與尷尬的事情發生(以便專心實習傳福音),耶穌要門徒不要在同一個地方隨意更換住宿的人家。
(四)耶穌要門徒用踱塵土的方式對待不接待他們的人。v11
●「腳上的塵土踱下去」:是一種斷絕關係的記號,表示使徒將自己和該地有關事物的隔離動作。可見使徒行傳十三章51節。當時虔誠的猶太人途經外地,返回本土時,習慣將衣服和鞋子所沾的塵埃拂去,以表示脫去外邦異教的污穢,宣布與外邦當受的刑罰無關 。
(五)門徒出去傳道叫人悔改、趕鬼、醫病。v12-13
◎可以看得出門徒所做、所傳的和耶穌一致。
◎這個事件可視為耶穌要門徒出去實習,學著倚靠神的能力和供應來作神國度的事工。而並不是一個恆久性的教訓,可參考在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6-38節,在耶穌被賣之前所對門徒說的:「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
二十六、施洗約翰之死(六章14-29節)
○馬太福音十四章1-12節、路加福音三章19、20節、九章7-9節
(一)希律王聽見耶穌的名聲,反應就是認為:「他所殺的施洗約翰復活了」,眾人對耶穌的看法分歧,但希律王卻認定耶穌就是復活的施洗約翰。v14-16
●「希律」: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兒子(馬太福音二章1節)。西元前四年到西元39年管轄加利利和比利亞,耶穌稱他是「狐狸」(路加福音十三章32節)。
●希律王聽見了,「就說」:古抄本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指「希律王聽見就說」,一種是「希律王聽見了。人們說」,大部分的譯本採取後面這種說法,亦即14節岔開去說百姓也有傳聞耶穌是施洗約翰死里復活。
●「以利亞」:瑪拉基書三章1節、四章5-6節提到以利亞會再回來。
●「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原文的時態顯示希律是「不停的說」。可見希律內心實在是焦慮不安的。
◎其實以希律的希臘信仰來看,他應該不會相信復活才對。再者施洗約翰生前從來沒有行過神跡而希律可能認為施洗約翰透過與死亡的世界接觸而獲得了行異能的神秘能力。而「我所斬的」這個宣告,其實透露出希律內心的痛苦與害怕,想想,自己殺害的人復活,而且具有神秘的力量,這該是一件怎樣令人害怕的事啊。
(二)施洗約翰被殺的前因:v17-20
1.約翰責備希律王娶希羅底不合理,因此被關在監牢里。v17-18
●「不合理的」:「不合法的」、「不許可的」。
◎傳說希羅底的丈夫還活著的時候,希律不惜休妻,然後把希羅底搶過來,而這是律法明令禁止的事情。
2.希羅底恨施洗約翰,卻因為希律保護約翰而無法殺他。v19-20
●希羅底「懷恨」他:原文的時態顯示希羅底是「一直不停的懷恨」。同樣的「想殺」約翰,也是一直不停的想殺。
●「是義人,是聖人」:是「公義聖潔的人」。
●「就多照著行」:有些抄本是說「他行了許多」,有些抄本是說「他非常困惑」。由上下文看起來,這裡翻譯成「非常困惑」或者是「游移不定」比較可能。但即使是「非常困惑」,希律王還是「喜歡聽他」。
(三)施洗約翰在希律的生日宴會時被殺。v21-28

1.背景:希律生日,宴請大臣、首領和官員。 v21
●「大臣」:指「大公」、「貴族」、「社會上的要人」。
●「作首領的」:原文是「首要的」,意思是「社會上的名流顯要」。

2.希羅底的女兒跳舞使大家歡喜,於是希律王允諾要給她禮物。v22-23
●「希羅底的女兒」:有些抄本作「他的女兒,希羅底」。
●「女子」:「年輕女子」或「小女孩」,接近適婚年齡,大約十四歲左右的女性。
●「又對他起誓」:原文是「又再三的對他發誓」、「又熱切的對他發誓」。
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提到,希羅底有個女兒叫撒羅米(Salome,莎樂美),後來做了分封王腓力的妻子。
◎有解經家認為宮廷里那种放縱、淫佚的舞蹈通常由專門的舞女來表演,官府或正規人家的女人是不會作這種是的。因此,若不是希律家族道德實在不怎樣,不然就是希羅底處心積慮的設計。
◎希律大概高興昏頭了,希律上面還有羅馬皇帝,要分裂希律的領土得要羅馬皇帝同意呢。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只是當時一種格言式的慷慨豪語,表示「一定會答應」的意思。
3.希羅底示意女兒求施洗約翰的頭,於是為了希律王面子的緣故,施洗約翰被殺。v24-28
●「就」急忙:「立刻」。
●「憂愁」:此字在馬可福音只用過兩次,是意義相當強烈的字眼,另一次是用以形容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心情。
●「誓」:原文是複數,表示希律王起了兩個以上的誓言,保證一定會答應女兒的要求。
●「護衛兵」:負責「守望」和「處決」的工作,引申為「行刑者」的意思。
◎在25節中,一連用了「立刻」、「急忙」、「立時」三個意義相近的字眼,可以想見希羅底母女殺約翰的心的確相當急切。
(四)施洗約翰的門徒領去其屍首將之安葬。v29

二十七、讓五千人吃飽(六章30-44節)
○馬太福音十四章13-21節、路加福音九章11-17節、約翰福音六章1-14節

(一)使徒回報實習經過。 v30
(二)耶穌要門徒和自己坐船到曠野休息。 v31-32
●「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直譯是「來,你們自己到曠野去休息一下」。
◎這時門徒也許十分興奮,急著與耶穌分享自己的成績,然而耶穌卻選擇帶領門徒暗暗的到偏僻的地方。這樣的舉動,是不是讓我們有所反省?我們在乎自己或同工的身心靈的休息嗎?
(三)眾人徒步比耶穌一行人先到對岸。v33

(四)耶穌憐憫眾人,放棄休息,教訓眾人。v34
●「許多的人」:直譯是「很大的民眾」。
●「教訓」:原文的時態表示耶穌不停的教訓民眾。
●「許多」道理:原文可以解釋成「許多道理」或者是「詳盡的教訓」。
◎我們看見民眾,是怎樣的心態呢?

(五)處境:天色晚了,地點在野地,所以門徒建議讓眾人四散自己買食物。v35-36

(六)耶穌要門徒給眾人吃,門徒質疑其可能性,然而耶穌還是要門徒算他們所擁有的食物。 v37-38
●當時一兩銀子大約是一個勞工十天的工資。

(七)耶穌吩咐門徒讓眾人分組坐好,就祝謝用魚和餅餵飽人群(人群中男人的數量約有五千人),並且還有餘。
●「坐」在青草地上:「斜倚」,這是當時的人進餐時的坐姿。
●根據約翰福音六章4節,當時的時間接近逾越節,大約在陽曆三、四月間,所以野地長有青草。
●「遞給」:原文的時態顯示耶穌是不停的將剝碎的餅遞給門徒。
●「籃子」:是一種用柳條編制的籃子,猶太人用來攜帶食物之用。
●五千人是男人的數目,小孩和女人沒有計算在內(馬太十四章21節)。這個數目相當令人驚訝,因為鄰近的迦百農和伯賽大兩鎮,人口也不過各約兩、三千人,可見耶穌當時的影響力實在很大。
◎這是除了耶穌復活外,唯一四福音都記載的一個神跡。
◎約翰福音第六章還有後續的記載,整個神跡過後,眾人要逼耶穌作王,耶穌積極避開眾人的請求。最後耶穌講了一篇道,眾人於是離棄了耶穌,只剩下十二個門徒願意繼續跟隨。神跡並不一定帶來正確的信心。
二十八、耶穌在海面行走(六章45-52節)
○馬太福音十四章22-33節、約翰福音六章15-21節

《馬可福音》《馬可福音》

(一)耶穌要門徒坐船到對岸,然後就自己上山禱告。v45-46
●「催」:「強迫」的意思。
◎根據約翰福音六章14、15節,眾人開始要強逼耶穌作王了,所以情況變的有點緊急,所以耶穌要門徒立刻上船離開。
(二)到了晚上,耶穌看到門徒駕船辛苦,就要由海面上走到門徒的船上。v47-48
●「苦」:「考驗」、「折磨」、「受苦」的意思。
●「約有四更天」:羅馬人把夜間分為四更,猶太人只分為三更,這裡應該是用羅馬人的算法,時間大約在清晨三到六點之間。
●「意思要走過他們去」:直譯是「想要經過他們」。這裡用「經過」,很可能跟耶和華在舊約「經過」摩西(出埃及記三十三章19-23節、三十四章6節)面前有關。在馬可心目中,耶穌在海面行走有「自我顯現」的意思。
◎耶穌完成了一件大神跡,又面臨眾人強逼作王,他的反應是「禱告」,甚至我們可以由48節中看到,是因為門徒遇到風浪才使耶穌停止禱告,我們平日怎樣看待禱告呢?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門徒聽耶穌的話坐船離開」才遇到暴風,我們會不會太快把困難都當成攔阻了?
(三)門徒以為是鬼怪,就害怕,耶穌要門徒放心,上船後風就停了。 v49-51
●「鬼怪」:一般的猶太人相信晚上出現的精靈會帶來災難。
●「放心」:「放心」、「勇敢」的意思。
●「是我」,不要怕:這個「是我」的用詞跟舊約耶和華自稱的的「I am」類似。
(四)門徒對這件神跡感到非常驚奇,原因是因為他們尚未理解使五千人吃飽的神跡背後的意義。v51-52
●「愚頑」:「剛硬」、「內在感覺的遲鈍」。
◎顯然神跡不一定帶來正確的信仰,門徒經歷了大神跡,對耶穌的了解仍然相當有限。不過我們卻也可以由此看到上帝的慈愛,他並不在乎門徒的無知,還千方百計的用神跡、語言等等方式來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身份,這讓我們對自己的未來應該會有更堅定的把握。
二十九、耶穌在革尼撒勒治病(六章53-56節)
○馬太福音十四章34-36節
(一)地點:革尼撒勒。 v53
●「革尼撒勒」:若非指加利利海西邊進北端那塊平原(約六公里長,不足三公里寬),就是指該平原中的一個市鎮。
(二)眾人認得耶穌就把病人帶來。 v54-55
◎由此可以想見民眾的狂熱,到處抬著病人找耶穌。或者五餅二魚的神跡對附近的民眾有相當的激勵作用吧!
(三)眾人求耶穌讓病人摸衣裳□子治病。 v56
●「街市」:「市場」。
●「□子」:指猶太男人穿的袍子底邊的「□子」,這種袍子共有四條□子,兩條在前,兩條在後,由藍白線織成。這種「□子」用來提醒配戴的人「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民數記十五章37、38節,申命記二十二章12節)。
◎不同於睚魯按手的要求,這裡的人相信只要摸到耶穌的衣服邊病就會好。可能血漏的婦人的神跡也傳遍了當地。而耶穌也慷慨的治好所有的病人。

線上閱讀

 http://www.o-bible.com/cgibin/ob.cgi?version=hb5&book=mak&chapter=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