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小說]

《青衣》[小說]
《青衣》[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衣》包括作者畢飛宇的四部中篇《青衣》《楚水》《敘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是對人性進行最深入探索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本書包括畢飛宇的四部中篇《青衣》《楚水》《敘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是畢飛宇創作道路上最具轉折意義的作品。

作者簡介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於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同年赴南京任教。1992年調入《南京日報》社,從事新聞採訪、編輯工作。1998年入江蘇省作家協會。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玉米》《青衣》《平原》《推拿》等。

編輯推薦

畢飛宇多次榮獲各種國內外文學獎項(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小說家獎等),2010年度又擊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獲得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畢飛宇作品主題能夠與時代同步,多次獲國內外文學獎,作品有十多個語種的譯文。
馮牧文學獎給了畢飛宇這樣的獲獎評語:畢飛宇的小說優雅而銳利地分析了人生滿布夢想和傷痛的複雜境遇,呼應和表現著社會生活與內心生活的矛盾、焦慮,對人的激情和勇氣做了富於詩性的肯定。
《青衣》無疑是對人性進行最深入探索的作品之一。

媒體評論

《青衣》的魅力首先來自於它的主人公筱燕秋。畢飛宇是一個特別善於把握和發掘人性與人心中最柔弱、最敏感的那部分內容的作家。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心緒與人性的細節經由他的細膩而傳神的描寫往往會化為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泛悲劇的”傷感藝術氛圍叩擊你的心懷、觸碰你的神經,讓你心有千千結。……
其次,《青衣》的魅力還來自於小說藝術上的成熟。畢飛宇是一個對現代小說的敘述技術非常熟稔的作家,但在他的小說中那種“外顯”的突兀的“技術”痕跡總是非常少見的。他總是採用一種舉重若輕、從容不迫的敘述方式去展開故事情節、刻劃人物性格。 ——吳義勤評《青衣》
《青衣》代表了畢飛宇藝術能力的全面成熟。不知為什麼,讀《青衣》時我想到了80年代諶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不禁感嘆今日小說家對前輩作家的單一社會意義主題超越得竟然如此乾脆利落,同樣的心身交瘁,重任在肩,而內心澄澈“奉獻”精神的典型陸文婷的犧牲與不甘落伍的“個人主義”者筱燕秋的瘋狂,兩者間的反差竟然如此巨大,這證明,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小說藝術意義上的中國文學進化、飛躍中的新老交替已是驚心動魄的事實;新一代作家走向前台,以豐富的人性、心理的探照和不露雕痕的完美的藝術表現力,取代前一輩作家相對單向度的社會思考和相對粗疏生硬的敘事手法,已成不可抵擋的勢頭。 ——施戰軍《畢飛宇論》

作品目錄

青衣
楚水
敘事
雨天的棉花糖

歷屆百花獎獲獎小說

歷屆獲獎作品代表了中國當代小說的創作水準,在這些獲獎作家中,無論是雄風猶在的老作家,還是實力出眾的中年作家,以及出手不凡的後起之秀,他們的精心力作,更加緊扣時代與社會的脈搏,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加直面人生的靈魂深處。他們通過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時代的精神以及社會生活的變遷,進一步拓展了讀者的視野,給人以啟迪,並獲得審美藝術享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