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話劇]

《車站》[話劇]
《車站》[話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行健創作的《車站》刊登於1983年第三期的《收穫》雜誌上,7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劇情十分簡單:周六下午,郊區,沉默的人,老大爺,戴眼鏡的,愣小子,做母親的,姑娘,師傅,馬主任幾個人為不同的目的進城,在馬路旁等車,期間鬧出些無著緊要的矛盾,過了幾輛車都不停,後來到了夜裡,下雨下雪,突然人們發現已經等了一年了。他們發現沉默的人走了,或許已經走到城裡了,又發現這是個停用了的車站,但還是不甘心離開。

簡介

《車站》[話劇]《車站》[話劇]

《車站》是一出輕鬆的喜劇。它透過一群不同背景的人在象徵著人生交叉點的車站等車的過程,反映了馬來西亞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演員們以輕鬆的藝術風格,精湛的演技,刻畫了劇中各式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人生的不同態度,引起了觀眾的思考與共鳴。

該劇的編導賀世平先生曾榮獲2001年馬來西亞表演藝術傑出青年薪傳獎。《車站》是他近幾年來推出的力作之一。

內容介紹

故事說來也很簡單,講述城郊一個小公車站上,一群人久等而車不至的故事。他們有各樣的身份,和各樣的原因,要坐車進城。車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站牌上的字跡也已模糊不清。他們從晌午等到傍晚,車卻遲遲未到。也許,這根本就是一個廢棄的車站?沒有答案。讀這個劇本的時候,我和劇中人一起焦急、惶惑和猶豫。車一次次駛來,卻沒有一輛停下。有人看了看自己的手錶,竟然發現已經等了整整一年。在等待中,母親惦念著自己的孩子,姑娘心痛於未赴的約會,木匠師傅擔心自己的手藝最終無人繼承,老大爺希望能趕得上去和朋友下棋,戴眼鏡的低聲讀著英語,供銷社的主任誇誇其談,插隊打人罵髒話的楞小子也悄悄的惋惜逝去的青春,而沉默的人卻早已靜靜的走了。大雨夾著冰雹,寒風裹著夜色。他們是繼續等?掉頭回家?還是走著去?人們最終選擇了後者。

劇本寫於八十年代初,發表的時候引起很大爭議。選集中收錄了正反兩方面的看法,我沒有太認真看。對於我來說,文藝作品的魅力在於能讓我沉浸其中,與劇情的跌宕起伏一同喜怒哀樂。無論小說還是劇本。是否有什麼意義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的時候我感到了同樣的彷徨。當等待主宰的挑選時,生命如同草芥。你不知道那班車何時到來?或者,會不會來。唯有手是你的,腳是你的,身體是你的,生命是你的。當你做出自己選擇的那一刻,你就是命運的主宰。 《車站》是很值得一讀的劇本,應該也是很值得一看的話劇

劇情介紹

高行健創作的《車站》刊登於1983年第三期的《收穫》雜誌上,7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劇情十分簡單:周六下午,郊區,沉默的人,老大爺,戴眼鏡的,愣小子,做母親的,姑娘,師傅,馬主任幾個人為不同的目的進城,在馬路旁等車,期間鬧出些無著緊要的矛盾,過了幾輛車都不停,後來到了夜裡,下雨下雪,突然人們發現已經等了一年了。他們發現沉默的人走了,或許已經走到城裡了,又發現這是個停用了的車站,但還是不甘心離開。

劇本副題是“無場次多聲部生活抒情喜劇”,場景是破舊的站牌,呈十字形的鐵欄桿,東西南北各端長短不一,“有種象徵的意味,表示的也許是一個十字路口,也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交叉點或是各個人物生命途中的一個站。”人物可以從舞台的各個方向上場。在這部劇作里,沒有所謂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有名有姓的人都沒有,不要說高大的人物形象了。也沒有一個中心矛盾在其中起承轉合,就是那么一堆亂七八糟的人在自言自語,自作自受似的。

這無疑是一部探索性的劇作。那個時候各種探索的藝術創作還有一些,譬如探索電影《海灘》、《一個和八個》等等。要知道我們的社會剛剛從十年動亂中走出來,在這之前舞台上只有八個樣板戲,後來有了常香玉的激昂高亢、繞樑三日的著名唱腔:“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揪出‘四人幫’----……”那時候聽聽鄧麗君的流行歌曲,就好比現在去了趟帶有包間的歌舞廳或者格調曖昧的酒巴,有被視為墮落的危險。我還清楚地記得就在這1983年,我們中學的校長還不止一次地把我拎出來,強烈譴責我的蓋過眉毛的頭髮,令我去剪成平頭。我要是紮起小辮、再染出一縷火紅的或金黃的頭髮來,他非當場掐死我不可。從一個貧乏的時代走出來,象高行健這樣一個勇於探索的劇作顯得十分的珍貴,但也顯得十分的刺眼。就好象一個挨餓太久、奄奄一息的人,吃得太猛就會撐死一樣。不久,《車站》被禁演了。

有人指出這部劇作是在模仿荒誕劇《等待戈多》,思想頹廢,屬精神污染。五十年代的西方劇壇上,興起了荒誕劇,出生於愛爾蘭、生活於巴黎的塞繆爾森·貝克特是其中的領袖人物之一。《等待戈多》是一個兩幕劇,是該劇作家和該流派的代表作。劇中的主人是兩個老癟三式的流浪漢,渾身散發出下水道的味道,莫名其妙地在等待戈多——一個莫名其妙、子虛烏有的人物,而且終於也沒等到。塞繆爾森·貝克特1969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者稱貝克特的作品“具有希臘悲劇的淨化作用”。《等待戈多》揭示了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對自身命運的無知,反映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的人們的茫然心態,同時在戲劇形式上也一反亞里斯多德一來的傳統,不講情節,沒有行動,在西方也被視為反戲劇。《車站》揭示了從動亂中走出來的被耽誤的一代人的複雜心態,無論從思想,還是從戲劇形式,都對《等待戈多》一劇有所借鑑。但借鑑又有什麼不好?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主題之一就是借鑑,在借鑑中求創新、謀發展。沒有借鑑,恐怕還沒有中國話劇,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和藝術,沒有現代人的生活,我們還得長袍馬褂、叩頭作揖呢。

人物設計

高行健的《車站》寫於80年代初,是一部當時看來很有開拓性實驗性的先鋒話劇。其中的人物設定得很普通,也把社會上各個類型的人都包含了進去:大爺、姑娘、愣小子、戴眼鏡的、做母親的、師傅、馬主任以及唯一一個不像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沉默的人。全劇讓人很容易想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講的同樣的是等待的故事,也同樣是沒有結果的無望的等待,人們在等待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的對話,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出出於現實卻又是近乎荒誕的戲。
下面來分析一下裡面的人物。
大爺、姑娘、愣小子、戴眼鏡的、做母親的、師傅、馬主任,這些都是普通各色人的典型代表。大爺代表的是上了年紀的隨著中國歷史走來一路艱辛的人,姑娘代表的是普通的謹小慎微被動等候的女性,愣小子代表的是沒有足夠高素養的但是卻還沒有喪失希望理想的青年人,戴眼鏡的自然是知識分子的標誌,做母親的則是婦女的集中代表,師傅是手藝工人即普通的靠技術吃飯的工人,馬主任特殊一點,是個常常為人走後門的商場主任,即一個“官”。
戲劇在前後期都有一個人物是較特殊一點的,劇情也圍繞著這一特殊人物展開衝突矛盾。一開始是愣小子,他和別人都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不遵守秩序,還出語粗俗、行為令人生厭,其他人——大爺、姑娘、戴眼鏡的、做母親的都受過他的氣。而後來當馬主任出現時,矛頭立即就從愣小子身上轉向了馬主任,同樣是一個不排隊等車的人,馬主任似乎比愣小子更讓人無法原諒。因為他是一個圓滑的自以為是的“官”,在地位上似乎就和其他人不是一個級別的。而之所以我對馬主任更討厭一點,也是因為後面,當人人都是為了一個堅定的目的要執著等車的時候,馬主任卻像是一個專門用來拖人後腿的角色,他想去城裡只是因為有人請他喝酒,而這種目標不是他人生的目標,所以,車子久等不來的時候他想回去,還希望有人陪他一起回去。於是,他扮演了一個企圖動搖人們理想的誘導者的角色,而這時的愣小子就顯得不那么壞了,儘管他身上有著流氓氣息,但是他也有著堅定的理想——雖然進城喝優酪乳怎么都談不上是高尚理想。但是人活著有理想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在這方面來說,馬主任就遠遠不如愣小子了,至少愣小子在個人素質上是可以被改造的,但是像馬主任那樣的“老油條”卻更像是無可救藥的沒有人生希望的人。
而作者的設計更像是一個諷刺,拖理想後腿的本來應該是在社會建設中沖在最前面的“官”,他們作為社會成員的領軍人,現在卻失去了理想和熱情,失去了正直和抱負,一心只想著如何走後門,如何得好處。但是作為一個批判對象,馬主任並沒有受到猛烈的抨擊,在劇本的最後他並沒有走回頭路,而是跟著大家一起走向進城。“俺有手藝,城裡要俺的手藝!人家要你個啥?”一句話,點中了馬主任的要害,他沒有被人需要有也沒有需要別人,似乎是沒有很強烈的進城的動機的。我認為這樣的安排旨在說明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就算是在拖著大家的後腿,但只要是他自己願意,他就還是會跟在大家後面,隨著社會的自然發展亦步亦趨。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利用這個社會的進步,混著過日子,也成為社會甩不掉的包袱。
在一場場衝突中,我們看到戴眼鏡的總是站在愛打抱不平的角色上,他見到不公平不守紀的現象,就算是明知道自己在體力上敵不過別人也要勇敢地站出來說兩句。這樣的知識分子形象我認為在以往的戲劇中還是很少見的,但也是很合理的,知識分子向來是自認為必須擔負起改造社會重任的,面對不合理的社會也是很容易衝動的,哪怕只是一逞口舌之快。但是知識分子也是很彷徨的,尤其是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戴眼鏡的和姑娘一樣,在回與不回之間猶豫著,反而是不如愣小子那樣的無知青年來得果斷。放到寫作劇本的社會大環境裡來看,當時對知識分子的看法待遇等等都有了改變,不同於十年浩劫時期,他們剛剛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這一切是不是僅僅只是臨時性的,只是短暫的呢?知識分子的命運又將往何方去,這是一個許多知識分子都不得不猶豫思考的事。
大爺、姑娘、做母親的,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命運也被作者關注著,大爺代表著跟著中國革命一路走來的人,他們對社會的理想是很高的,但是真正到了社會主義了,卻不像原來想像中的那么美好,在很多時候,也是有很多讓人無奈悲涼的一面的。“為了這局棋,我等呀等呀,足足等了一輩子啊。”“人下棋下的就是這點勁,就這點精神!人活在世上就得講點精神啊!”“就這樣耽誤,永遠耽誤下去嗎?”“有時候,我也真想做個夢……”“誰叫我們是女人呢?我們命中注定了就是等,沒完沒了地等。先是等小伙子來找我們,好不容易等到出嫁了,又得等孩子出世,再等著孩子長大成人了,我們也就老了……”老人和女人的苦其實從古到今都沒有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對於女人,作者是含著同情去寫的。姑娘就好像是青年時代的做母親的,姑娘是靦腆的膽小的,她從來不會去積極爭取,只等著別人來給她安排方向,給了她方向,她又會有猶豫,不知道應不應該義無返顧的去走,而到了做母親的年紀,想重新來過都不行了。她們互相理解,互相安慰,互相幫助,但是她們卻不去改變這樣的命運,實在是讓人感到遺憾。
師傅這個人物我認為作者並沒有寫得很出彩。作為一個手工藝者,他的生活命運在新時期中有所改善,“城裡外貿公司要聘俺開班帶徒弟!”,他的手藝讓他會衣食無憂,他是有準備的,就像他會隨時帶著雨布一樣。看來看去只有他是最不會有彷徨猶豫和苦惱的,他希望他的手藝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更大的肯定,這也許就是他的最大的苦惱了吧。

內涵意義

上面所說的,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可以找的到的普通人的典型,但是我們這時還不得不把眼光放到另一個特殊的人物身上,那就是“沉默的人”,這個人從頭至尾就沒有講過一句話,甚至可以說沒有一個較為實在的反應,沒有任何細節可以看得出這個人物的特點、性格、身份、背景等等,但是可以看的出來,作者安排這樣的一個人物是有著獨特的意義的。
我的觀點是,這個沉默的人就是作者本人。他不說一句話,就像是作者在劇本背後不用話語來體現思想一樣;他一直拿著書看,同樣的,作者也應該是這樣的形象,在第一輛車過去沒有停下後,他就默不作聲地走了,劇中人物把他的出走看作是獨自一人向城裡去了,他似乎是知道車子是不會停的,與其空等,不如靠自己去走,這樣理解,沉默的人的境界就高了起來。但是不妨把他與作者聯繫起來,他之所以不說話,是因為他不知道說話是否會有用,他之所以先走是他在覺得希望實際是無望後的一種逃離,也許是逃離向正確的地方,也許是逃離到自己認為正確的地方,正如高行健自己經常用的一個詞——流亡。我不認為他的流亡是一種被迫的落魄的舉動,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追求,但是我們都不能肯定的是,他是否就想劇中其他人認為的那樣,是走向“城裡的”,也就是說,他是否真的是在朝著希望,朝著所有人心靈中的社會理想在靠近?也未必肯定。
看完《車站》,不得不對其中的內涵意義產生一些思考。這裡有三個顯性存在:車站,普通的人,沉默的人。還有三個是隱性的存在:車站,車,和城市。
城市可以解讀為我們的社會希望達到的理想彼岸,可以是完成了均富目標的社會,可以是真正人權自由的社會,可以是人人都能實現願望夢想的社會,可以是人人都擁有高素質的社會……
車從這裡通向城裡,可以說就是負載我們願望理想去向的媒介,也可以說是帶領著我們朝理想方向前進的力量,人們對於車子寄予厚望,但是在一輛又一輛的車子呼嘯而去之後,人們怪罪車子,怪罪開車的人沒有做到為顧客服務,覺得是被欺騙了,這讓我不得不想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十年浩劫讓很多人對理想的社會失去了信心,覺得是被欺騙了被拋棄了,他們等待著被再次給予理想和信念,但是卻落了空,於是很多人都在彷徨猶豫,究竟要不要回去呢,要不要放棄自己原來的理想?而後,終於明白,只有自己主動的去追求才會有理想的實現,等待給予是不可靠的也是無望的。沒有人會被拋棄,只有自己拋棄自己。
之所以把“車站”有看作既是顯形的存在,又是隱性的存在,原來以為的車站其實早已經不是車站了,它的含義早就變成了一個地點而已,同義於一個里程碑,一個歷史的痕跡。人們站在過去的車站等候現在的車子,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那么究竟車站到底代表著什麼呢?我認為是一種舊的觀念和舊的社會體制。它讓人誤以為付出了等待就會有回報,但其實它只是空留了外殼,內容早已經背離了初衷了。

林兆華導演相關知識

林兆華,北京人藝大導演,至今導演了70多部舞台作品,是中國小劇場話劇的開創者,是中國戲劇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