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五則》

《老舍五則》

林兆華執導的《老舍五則》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推介,遴選了老舍先生最獨特的五個短篇小說《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斷魂槍》、《上任》、《兔》首度搬上舞台。

簡介

導演:林兆華導演:林兆華
為紀念老舍誕辰111周年而創作的話劇《老舍五則》三月在香港首演後博得滿堂彩,5月27日至29日,林兆華將帶著劉佩琦雷恪生孫寧等把這部話劇搬上保利劇院的舞台。5月5日下午,《老舍五則》北京演出發布會在首都博物館舉行,據悉該話劇是首次將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搬上話劇舞台,首都博物館也將收藏這部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

背景知識

《茶館》《龍鬚溝》等老舍先生親任編劇的作品以及根據《駱駝祥子》長篇小說改編的話劇早已成為中國戲劇舞台的經典,但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以前還未曾有人觸及,《老舍五則》遴選了老舍先生最獨特的五個短篇小說搬上舞台。林兆華告訴媒體,這是舒乙先生的創意,五個短篇以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串成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喜劇,京劇、功夫、黑社會、自殺、三角婚姻等元素在舞台上進行集中體現。
“老北京文化”是老舍作品的一大標籤,以往的諸多作品都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老舍五則》也不例外。從顧問舒乙、導演林兆華、編劇王翔到劉佩琦、雷恪生、孫寧等主要演員都是地道的老北京或者在北京生活了很長時間,對老北京文化都有一些研究,配角也特別邀請了北京曲劇團的藝術家擔任,因此林兆華在談到這部戲的排練時說自己挺輕鬆,“語言沒費多大力,他們在排練場自己走出來的。”

京味兒作家劉一達稱,“我執著京味兒文化研究多年,卻越來越感覺京味兒的窮途末路,首都博物館此次精心收藏《老舍五則》,不僅是對老舍先生和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也給了喜歡京味兒文化的讀者和觀眾一片歷史的天空,希望京味兒文化能走進更多博物館。”
成首個被博物館收藏的話劇
在《老舍五則》里挑大樑的劉佩琦和雷恪生都是老戲骨,雷恪生更是經歷過曹禺焦菊隱等幾代戲劇大師的點撥,他說他曾演過魯迅的戲、曹禺的戲,老舍的戲這還是第一次演,“我們在香港演出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成功,這我沒想到,說明香港觀眾對京味文化很感興趣。”香港觀眾的反應也讓劉佩琦感到振奮,首都博物館收藏《老舍五則》更讓他感到驚喜,“我好幾年不演話劇了,冷不丁演個話劇還被收藏了。”

劇情

《老舍五則》包含五個故事:《柳家大院》講述了受盡公公、丈夫和小姑子欺凌的倒霉媳婦懸樑自盡的悲劇;《也是三角》挖掘了一對當兵的拜把子兄弟共娶一個媳婦的心裡掙扎;《斷魂槍》隱喻了文化的失傳,由於洋槍、火車的發明致使功夫、鏢局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上任》以戲謔的手法,呈現了曾混跡黑社會的偷人成為治安官之後與以前同黨的紛爭;《兔》是一首悲歌,上演了一個下海的男戲子與包養者之間的同志之戀。

創作背景

2010年是老舍先生誕辰111周年,這位影響世界的中國作家,其大量作品是以老北京為社會背景,市井民風無不體現出老北京的文化魅力。《茶館》《龍鬚溝》等老舍親任編劇的作品、以及根據《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改編的話劇早已成為中國戲劇舞台的經典,然而,老舍的短篇小說卻從未有人觸及。此次林兆華執導的《老舍五則》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推介,遴選了老舍先生最獨特的五個短篇小說《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斷魂槍》、《上任》、《兔》首度搬上舞台。

作品風格

一向以實驗精神著稱的導演林兆華,此次在《老舍五則》中充分保持了老舍先生的現實主義風格,京劇、功夫、黑社會、三角婚姻都被融入其中。在同一舞台上呈現五部完全獨立的戲劇作品,但並未使用五種布景,而是創意了一個獨特而中性的空間,道具以質樸簡約的竹簾、桌椅為主,讓五個毫無關聯的短篇形成一個完整而統一的作品,並呈現出強大的戲劇張力。

林兆華說,“這部戲的創意來自老舍之子舒乙,而如果沒有王翔德編劇也排不了這個戲。我對老北京的東西了解很少,很多東西是演員在排練中發揮出來的。”他還介紹,演出該劇的劉佩琦、雷恪生、孫寧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林兆華表示,將老舍的寫實故事與大段心理描寫轉化成舞台行動,是此次排演中最難的部分,此外,劇組加入了“黑色幽默”和“荒誕派”手法,讓整部作品呈現出一種強大的戲劇張力,充分體現了老舍既是幽默大師也是悲劇大師的特點。他坦言,“這部劇的看點不是新奇的導演手法,而是老舍先生強大的文學力量。”

作品內容

《老舍五則》遴選了老舍先生最獨特的五個短篇小說首度搬上舞台:《柳家大院》講述了受盡公公、丈夫和小姑子欺凌的倒霉媳婦懸樑自盡的悲劇;《也是三角》挖掘了一對當兵的拜把子兄弟共娶一個媳婦的心理掙扎;《斷魂槍》則隱喻了文化的失傳,由於洋槍、火車的發明致使功夫、鏢局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上任》以戲謔的手法,呈現了曾混跡黑社會的頭人成為治安官後與以前同黨的紛爭;《兔》是一首悲歌,上演了一個下海的男戲子與包養者之間的同志之戀。

《老舍五則》將故事都設定在北平,以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串成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喜劇,人物對白京味兒十足,充分體現了老北京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其中涉及的京劇、功夫、黑社會、自殺、三角婚姻等等內容,都成為獨特的看點,並賦予了舞台以濃重的色彩。儘管這些文學作品完成於六七十年前,但其展現出來的老舍先生對人類生存與生命價值的思考,卻具有絕對的現實意義。

作品意義

舒乙先生評價說,《老舍五則》充分體現了老舍既是幽默大師也是悲劇大師的特點。《老舍五則》在老舍短篇小說的戲劇改編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讓更多的人發現,老舍的短篇小說同樣是一片戲劇的沃土。[1]

演員信息

劉佩琦一人飾四人挑戰多角色表演,雷恪生首演老舍話劇稱“圓夢”

《老舍五則》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劉佩琦、雷恪生、孫寧擔綱主演,每個人都要飾演多個角色,比如劉佩琦,一人飾演四個人物:《柳家大院》的算命先生、《也是三角》的孫占元、《斷魂槍》的沙子龍、《兔》的票友俞先生。每個人物,其身份、氣質、形體、語言等都要有不同的變化,對於表演者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除此之外,根據劇情需要,《斷魂槍》和《兔》中還專門請來了精通武術、京劇的特型演員,分別在表演中大炫功夫與京劇的唱腔,博得滿堂彩。曾在《秋菊打官司》、《離開雷鋒的日子》、《大宅門》等影視作品中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劉佩琦,坦言“好幾年沒拍戲,一不留神拍了部戲就被首都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收藏了,我太幸運了,感謝老舍先生。”

老藝術家雷恪生說,“演了一輩子的戲,還沒演過老舍的。這次能演老舍的戲,很榮幸,終於圓夢了。一個晚上,能扮演好幾個角色,太過癮了!”

相關信息

首博收藏《老舍五則》成國內博物館歷史上首個戲劇藏品

老舍的文學藝術建立在老北京文化的根基之上,而首都博物館作為北京歷史與文化的專業收藏機構,承載著對老北京文化的挖掘整理、收藏展示、傳播傳承的重任。根據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改編的話劇《老舍五則》,集中體現了九門之下的京味兒文化與市井民風,隨著博物館展陳科技的不斷更新,互動與體驗成為未來博物館的發展方向。此次首都博物館將以最新的數位技術對話劇《老舍五則》做全景記錄與三維展陳,《老舍五則》也將成為國內博物館歷史上第一個被收藏的戲劇作品。

京味兒作家劉一達稱,“我執著京味兒文化研究多年,卻越來越感覺京味兒的窮途末路,首都博物館此次精心收藏《老舍五則》,不僅是對老舍先生和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也給了喜歡京味兒文化的讀者和觀眾一片歷史的天空,希望京味兒文化能走進更多博物館。”

林兆華導演相關知識

林兆華,北京人藝大導演,至今導演了70多部舞台作品,是中國小劇場話劇的開創者,是中國戲劇當之無愧的大師級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