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口》

《街口》

《街口》是王晶執導的一部兩小時二十分鐘的長片。是講山西戚縣的一所高中,裡面的小混混學生聚集了兩個幫派,一個叫天地會,一個叫龍幫。兩個幫派的小孩矛盾越來越多,積怨越來越深,最終要火拚。每個小孩都那么不同,但最終發現自己變成了討厭的父親那樣討厭的人;有一個紈絝子弟,炫耀父親的錢是他的最大樂趣,他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其實還是有一點天真的;有一個好學生,他的父親做生意失敗了,還有一個小老婆,總是不回家,他不能容忍別人提起這個;有一個普通的秀氣的孩子,他的爸爸只能掙幾百塊,他的姐姐不得不要嫁給一個不愛的人,他喜歡一個文章寫得很好的女孩;還有一個已經當了老大的孩子,他崇拜一個黑幫老大,當他知道老大也栽了的時候,他感到絕望,萌發了退意;還有一個小嘍羅,他總是被人打,現在總算可以打人了,他竟然當了老大,一定要抖一回威風……當然,還有女孩。還有笨拙的愛情。還有大人。大人的成分不多,這是一個少年的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法度,自己的原則,自己的愛恨。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是煞有其事的,他們力量飽滿的,一點兒也不頹廢也不虛無的活著。活得色彩鮮艷,暢快淋漓。電影結尾,一切都散去了,青春即將結束了,都回歸正途了。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街口》《街口》

“太陽底下無新事”。北方縣城,高中生在學校集結幫派,以高三的天地會和高二的龍幫為首。天地會有社會幫派頭目老狐狸撐腰,龍幫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將同在一所學校的縣城首富的兒子張曉龍拉入龍幫。

小波對於幫派的事情不感興趣,而他身邊的人都捲入幫派紛爭之中。他現時的好友二寶加入天地會,小時候的玩伴馮冬與龍幫結怨,高一一起混過被開除的賈鵬飛新開張了一樁小生意卻受到龍幫的刁難。小波對這些都不關心,他注意到了一個對地圖上所有地方都知道卻從未離開過縣城的女孩,重點班的林紅。而林紅一直暗戀成績好的馮冬。林紅的好友小芳攛掇林紅和馮冬,馮冬開始注意從城市裡來的小芳。小芳和龍幫的頭目喬軍成為朋友,馮冬寫給小芳的情書被喬軍看到,喬軍當面羞辱馮冬。馮冬為了報復準備加入天地會。

與此同時,小波家裡也面臨一系列的狀況。房子即將被拆遷,父親被懷疑和文物失竊案有關被抓走,最後因為查明並抓獲老狐狸團伙而出獄,但姐姐卻因此不得不嫁給為父親之事出力的縣領導的兒子。

林紅知道了馮冬喜歡小芳,林紅去找小芳告訴她沒有關係,她們還是好朋友,小芳在林紅的平靜之中爆發。小波帶失意的林紅去田野,遠處去北京方向的火車開過,林紅說家人想讓她考上北京的大學,而她從未坐過火車。小波買了去下一站的車票,準備和林紅只坐一站就回返,而兩人因為等不到返程的車票滯留在下一站的候車室里一臉頹敗。

另一邊,二寶帶著馮冬去入幫,而天地會老大紅偉因為老狐狸被判死刑的事件心灰意冷,準備退幫。二寶因不滿龍幫越來越欺橫的行為,表示要出面為馮冬出氣,而小波的好友賈鵬飛從二寶嘴裡得知此事,告密龍幫。是夜,二寶等人在去堵龍幫的路上被堵,在巷子裡等待的馮冬聽到打架聲最終沒敢出來,而正要離開之際遇到張曉龍,在張曉龍的肆意嘲笑下,馮冬將事先準備好的板磚拍向張曉龍。

林紅轉學了,小波寫信告訴林紅,馮冬等人都被開除,小波為那天坐火車的事向林紅道歉。林紅回信說她一點都不怪小波,那是她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坐火車,雖然最後很狼狽,但是她不會忘記。林紅勸小波好好學習,以後就能一起坐那趟車去北京了。

“太陽底下無新事”。生活還是照舊,二寶被開除後離開縣城混不下去又重新回來,姐姐要結婚了,拆遷的計畫並沒有變,張曉龍的父親出資興建的牌樓要動工了……周遭的世界一片喧譁,所有的人依然在太陽下興頭地活著。

導演簡介

王晶,女,1981年生,山西稷山人,現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研究生,即將畢業。該片為導演的第一部影像作品。

演職員表

《街口》《街口》

出品人:王春曉

監製:張獻民

製片:戴宇

現場製片:楊冬菊、楊因菊

編劇/導演:王晶

副導演:王品

攝影/燈光:王綏琛

攝影/燈光助理:鄒維德

錄音:韓璐

錄音助理:徐萌

美術:范小鎮

剪輯:王晶

場記:蔣利楠

主要演員:

小波——吳紅青

馮冬——鄭一凡

二寶——史興慧

喬軍——翟會文

林紅——王珊

小芳——裴曉靜

基本技術參數:

片長:150分鐘

對白:山西方言

字幕:中文、英文

顏色:彩色

拍攝媒介:數字高清

聲音系統:數字

聲音處理:杜比立體聲

每秒格數:24格

相關信息

日期和首映的地點:第4屆北京電影學院金字獎,2007

已參加的電影節或藝術展:

37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08年

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2008年

第4屆北京電影學院金字獎2007年

影想放映,中國新電影論壇2007年

已獲獎項:第4屆北京電影學院金字獎,一等獎

參賽者情況(須為擁有著作權的製片人或導演)

姓名:王晶

出生年份(年/月):1981年9月

籍貫:山西省

學歷:碩士研究生

主要作品:《街口》

主要參展情況:37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08年

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2008年

第4屆北京電影學院金字獎2007年

主要獲獎情況:第4屆北京電影學院金字獎,一等獎

影片評價

《街口》是一部小調式的作品。

比如,同樣講高三那點事兒的呂樂作品《十三棵泡桐》,便相對是一部大調式的作品。

起碼《十三棵泡桐》是對生活有截取、選擇和提煉的,符合正統電影的常規要求,吸引眼球的東西非常明顯,色情暴力以及女主角的特立獨行等等,一個也沒少。而《街口》在前一半以上的內容中,全部是些絲毫不值得放到電影裡面去的毫不起眼的過場。劇情上,哪怕就在《十三棵泡桐》挑剩下的生活素材中,再挑出一部電影的素材量,《街口》裡面的那些人和事也屬於要被剩到最後的邊角廢料。

老輩人說,沒有生活。這話乍一聽,令人不寒而慄。何著這十幾二十年都不是活過來的?

光陰的故事,就是沒有故事。“我沒有什麼故事”,《街口》裡面小芳的對白。越是學習好、家境好的乖學生,越是沒有什麼故事,這是肯定的。 我們向來被要求,電影中的人物形象要鮮活生動、性格鮮明有立體感,故事情節要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撲朔迷離。

但是《街口》裡面什麼都沒有,連個生離死別、難捨難分什麼的都沒有。 我自己從上大學開始,直到現在,都在聽江湖上的人們說,你們這些人什麼都沒有經歷過,你們有什麼生活,你們能寫出什麼劇本來?常被告誡,要想搞得成創作,非得先去體驗生活,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拋向生活的大染缸,要么就得多談戀愛。但這種建議實在是既法西斯又極其愚蠢還滑稽得很。

按著他們的意思是,非得經歷個八級地震九級颱風的,才算得是有生活。按照這個標準,我同齡的朋友里,只有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有生活”。是我中學之前的一個小夥伴,她的名字叫LYF。後來吸毒死掉了,死的時候肚子裡還有個孩子,同時被發現攜帶有愛滋病。我轉學離開那個城市的時候是1993年,那時候LYF才12歲。我還記得我走的那一天,在院子裡碰到她,把欠她的三毛錢還給了她,從此再沒見過。後來聽人家說她吸毒了,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2001年的夏天,我放暑假回家去時,就聽人家說LYF死掉了,好像是因為一次注射地過了量,倒在馬路邊上,就沒再醒來。LYF是個美女,還很聰明,有人說她是一個聰明到極致的女孩,就是這種女孩最容易廢了。廢了——是別人對LYF的評價。

LYF該是個極其鮮活的形象了吧,但畢竟十幾年過去了,而且我和LYF也只不過做了兩年半的朋友,現在我回憶這樣一個人的點點滴滴,首先想到的還是她過生日。LYF過生日很隆重,在家裡大擺宴席,請全院子的孩子來,吃蛋糕,收一堆禮物。兩年半的時間裡,我一共參加過三次她的生日。這就是我曾經很羨慕的。還有在國小的時候,就有男生跨越班級給她送禮物,對此我當時也是羨慕不已。

其實對於LYF,我也沒什麼更多的要說的。

按照“生活”的標準,就非得要把LYF搬出來,是否才算能震得住場面?就非得是有過這樣的經歷,才搞得成創作。

而《街口》是這個的反面。前面一大半部分的劇情,無聊的瑣碎的,類似密電碼,看著就是那么幾個數字,你再睜大了眼睛也什麼都看不出來,但它有它自己編排與組合的序列,這些信息在劇情呈現到一定量的時候,漸漸清晰起來。

教室

所有在教室發生的事情都很無聊。

比如,在凳子上放圖釘這件事情,我記得我高中時候的情景是這樣的。有個同學上黑板上去做題,然後他後面的那個同學就把一根玫瑰刺刺兒頭朝上放在了他的座位上,那個上黑板做題的同學是個胖子,等他回來後,一屁股坐下去,屁事沒有,該幹嘛還幹嘛,周圍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盯著他,一片譁然,搞得放刺的那位很沒面子更別提什麼成就感,這時,那個胖子在凳子上扭了一下,才“啊——”一聲大叫,這才算是陰謀得逞化干戈為玉帛一場虛驚啦。我覺得這事真是沒勁,真是無聊得很呢,怎么都沒法把它寫進劇本裡面去。但是《街口》裡面的狀況,人家是這樣的:老師發現後,問,誰放的,站出來,見沒人站,她就說了句“真無聊”,就完了,然後她就又接著上課了。還能有比這更無聊的劇情嗎?可是這種東西在《街口》裡面從頭到尾都有,而我可能有的所有期待全都沒有出現。

《街口》在劇情上,信息量非常大,看的人不容易讀得進去它裡面所有的東西,也絕對是個大悶片,所以很多人看半個小時就會走掉,或者睡著。

非常巨觀的敘事,核心話題是光陰的故事,周邊關係非常複雜,很繞。爸爸的領導的小姨子的鄰居家的保姆的老師……一個縣城,能有多大,總有一些所有人都認識的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總得議論別人,茶餘飯後談什麼,還不是別人的桃色新聞。而所有提到人都是有名字的,或者外號。包括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社會關係網。也是如果考不上大學需要繼續留在這個地方的話,主要要面對的社會關係。

小調式的含義還包括,與大調式的作品相比,它的主角根本不像電影中的主角。

《街口》講的是一群人的事,它不把一群人里最出類拔萃最鶴立雞群的那一個人作為主要人物,它的那些主人公,放到別的電影裡面去,充其量只能是個民眾,連配角都夠不上。誰都不像是電影中的主角。最接近電影主角的應該是那個從太原來的小芳同學,說國語,是從大城市來的,即使是在這部她不是主角的電影中,她也仍然挺“搶戲”的。

《街口》當然不是唯一的小調式作品,但它是最徹底的小調式,無論從角色、劇情還是影調與思想上,都非常含蓄、內斂、封閉、陰鬱,整個調子也很不年輕。影像非常黑白,人物也肯定談不上色彩。充滿了孤獨和隱忍。

操場

王晶,我沒有過接觸,也不認識,所以不便斷言《街口》自傳性質的成分,但有些東西也是一目了然的。

《街口》是她目前唯一一部長劇情片作品。屬於“拍自己的電影”,相對於的大部分的劇情片是“拍別人的電影”。

《街口》里的主人公們處在一個未成年與成年的交界點上,也處在一個學校內與外的交界點上。這些主人公,在身份的斷代上,也非常尷尬。

比如,80後的小孩,他們不認為80年和81年出生的人也是80後,80後的概念起碼是從82年以後算起。這一撥人還沒有80後的倒行逆施,頂多是表面叛逆,其實內心可乖了。反正就是“沒有生活”的一代和他們自己的“沒有生活”的電影。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街口》。 一部分一直在指責獨立電影過分小資過分孤芳自賞的人,會拿《街口》說事。

那種台灣電影和歐片裡的文藝腔,在《街口》這裡不但絲毫沒有加以克服,反而大有是順其自然豁出去了的架勢,它的分寸不在於量的積累導致質的飛躍,而來自於沉悶到就快過分了的時候,總有一些結點來穩住大局,而這個結點可能不是人為的。從來沒有一部作品如此專心執著地將這種內心世界的洶湧澎湃反映在作品自身的韌勁兒上,而表面始終平靜。《街口》堅持走了一條最樸素的路,最後把它走通了,非常不可思議。黯然心驚過後,對此我總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感覺。作者的意念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也是拍自己的電影可能爆發的後勁。

大陸獨立電影之劇情片

在中國大陸,由於現階段審查的存在,那些不經審查而拍攝的電影,被這些電影製作者自稱為“獨立電影”,而更貼切的稱謂則是“地下電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