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賣身》

《董永賣身》原文及解釋

十三、董永賣身【漢】
 
書
 董永家貧,賣身葬親。天遣仙女,織縑完緡
董永,性至孝,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往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同至主家,令織縑三百疋乃回。一月完成,主大驚,聽永歸。至槐陰會所,婦辭永曰,吾織女也,天帝感君之孝,令我相助耳。言訖凌空而去。
王應照謂,父死則葬,理之常也。孝子當貧乏無措時,賣身為之,亦求心之安而已。償工之日,仙女忽逢,織縑一月,已清債累。此時賣身窮人,債主不得役之,且不能學之,於以知久停親柩者之罪大矣。
1.貸:借債也。償:還也。
2.縑:重絹而其色微黃者。
3.凌:升也。
4.乏:無之盡者。
5.役:役使也。
漢朝時候,有個叫董永的人,非常孝順。但是家裡很窮苦,父親去世後,沒有錢辦理喪葬,董永就賣身為奴,用賣得的錢來安葬父親。
葬了父親以後,就依約要去做工償債。走到半路上,忽然遇到了一個女子,這位女子說自願和董永結為夫妻,就一同到債主家裡去做工。債主嚴苛地命他要織好三百匹的紗羅布料,才能抵掉賣身的錢,才可以回家。哪裡曉得,董永得到了妻子的幫助,不到一個月工夫,就全部織完了。債主非常驚訝,但還是要讓董永離開。
他們走到了槐樹下(從前和妻子相會的地方),妻子就要辭別董永,並說道:「我是天上的織女,天帝被你的孝心感動,特地派我來幫助你。」說完話,就騰空而去了。

楚劇經典劇目概覽

楚劇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鹹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