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生涯》

《舞台生涯》

《舞台生涯》是查理·卓別林導演的一部彩色喜劇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舞台生涯舞台生涯

更多中文片名:
舞台春秋
舞台人生
更多外文片名:
Candilejas.....Argentina/Mexico(cableTVtitle)/Spain
Lesfeuxdelarampe.....Belgium(Frenchtitle)/Canada(Frenchtitle)/France
LuzesdaRibalta.....Brazil/Portugal
Rampelys.....Denmark/Norway
Bateriadellums.....Spain(Catalantitle)
Lucidellaribalta.....Italy
Parrasvalot.....Finland
Rampenlicht.....WestGermany
Rampljus.....Sweden
Rivaldafény.....Hungary
Sahneisiklari.....Turkey(Turkishtitle)
Tafotatisrampas.....Greece(transliteratedISO-LATIN-1title)
Voetlichten.....Belgium(Flemishtitle)
導演: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
編劇: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story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story)/(screenplay)
主演: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Calvero
克萊爾·布魯姆ClaireBloom....Thereza(Terry)Ambrose
尼格爾·布魯斯NigelBruce....Postant
影片類型:
劇情/喜劇
片長:
137min/USA:141min(initialrelease)/UK:147min(Londonpremiere)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黑白
幅面: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Argentina:Atp/Australia:G/Canada:G/Sweden:Btl/Finland:S/USA:G/WestGermany:12
著作權所有:
CelebratedFilmCorp.
拍攝日期:
1951年11月19日-1952年1月25日
攝製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膠片長度:
3851m

上映日期

英國UK1952年10月16日......(London)

美國 USA1952年10月23日......(NewYorkCity,NewYork)

阿根廷 Argentina1952年10月29日

法國 France1952年10月31日

瑞典 Sweden1952年12月8日

比利時 Belgium1952年12月19日

日本 Japan1953年2月12日

芬蘭 Finland1953年4月3日

丹麥 Denmark1953年10月2日

葡萄牙 Portugal1953年11月2日

西德 WestGermany1954年9月24日

土耳其 Turkey1954年12月

芬蘭 Finland1964年4月24日......(re-release)

日本 Japan1974年3月16日......(re-release)

芬蘭
Finland1974年12月6日......(re-release)

德國 Germany1997年9月11日......(re-release)

阿根廷 Argentina2002年3月10日......(MardelPlataFilmFestival)

挪威 Norway2003年12月26日......(re-release)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CelebratedProductions[美國]
發行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美國](1952)(USA)(theatrical)
MK2Diffusion[法國](2001)(worldwide)(allmedia)
ImageEntertainmentInc.[美國](2000)(USA)(DVD)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2003)(USA)(DVD)/(2005)(USA)(DVD)
WarnerHomeVídeo[巴西](????)(Brazil)(DVD)
其他公司:
GlenGlennSound[美國]soundre-recording(uncredited)

演職員表

導演Director: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

編劇Writer: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story)/(screenplay)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story

演員Actor: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Calvero

克萊爾·布魯姆ClaireBloom....Thereza(Terry)Ambrose

尼格爾·布魯斯NigelBruce....Postant

巴斯特·基頓BusterKeaton....Calvero'sPartner

悉尼·卓別林SydneyChaplin....Neville

傑拉丁·卓別林GeraldineChaplin....LittleGirlinOpeningScene(uncredited)

奧娜·卓別林OonaChaplin....Extra(uncredited)

艾德娜·珀薇安絲EdnaPurviance....Mrs.Parker(uncredited)NormanLloyd....BodalinkAndreEglevsky....DancerMelissaHayden....DancerMarjorieBennett....Mrs.AlsopWheelerDryden....Thereza'sDoctorBarryBernard....JohnRedfernStapletonKent....ClaudiusMollieGlessing....MaidLeonardMudie....Dr.Blake(asLeonardMudi)LoyalUnderwood....StreetMusician'Snub'Pollard....StreetMusician(asSnubPollard)JulianLudwig....StreetMusicianRichardDean....(scenesdeleted)DorisLloyd....Terry'sMother(scenesdeleted)TrevorWard....(scenesdeleted)JosephineChaplin....ChildinOpeningScene(uncredited)CharlesChaplinJr.....Clown(uncredited)MichaelChaplin....ChildinOpeningScene(uncredited)HarryCrocker....MusicHallPatron(uncredited)BillyCurtis....MidgetinAgent'sOffice(uncredited)JackDeery....emissary--DressCircle(uncredited)CyrilDelevanti....Griffin,aClown(uncredited)TimDurant....MusicHallPatron(uncredited)DorothyFord....PatricianLadyinDressCircle(uncredited)FrankHagney....ExtrainDressCircle(uncredited)CharlieHall....newsboy(uncredited)SamHarris....OldFogeyinDressCircle(uncredited)StuartHolmes....DinnerGuest(uncredited)KennerG.Kemp....PubExtra(uncredited)ColinKenny....MusicHallPerformer(uncredited)JudyLandon....ExtrainDressCircle(uncredited)HaroldMiller....DinnerGuest(uncredited)FrankMills....ManinMusicHallAudience(uncredited)SherryMoreland....ExtrainDressCircle(uncredited)MilicentPatrick....ExtrainDressCircle(uncredited)CharleyRogers....ManinSaloon(uncredited)ElizabethRoot....ExtrainDressCircle(uncredited)GusTaillon....Derelict(uncredited)ValerieVernon....ExtrainDressCircle(uncredited)EricWilson....ExtrainDressCircle(uncredited)EricWilton....MajorDomoatDinner(uncredited)

製作人Producedby: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producer(uncredited)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

攝影Cinematography:
KarlStruss....(directorofphotography)

剪輯FilmEditing:
JoeInge

美術設計ArtDirectionby:
EugèneLourié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Director:
羅伯特·奧爾德里奇RobertAldrich....assistantdirector

劇情介紹

卡維羅曾是個受人尊重的喜劇演員,現在變成了一個酒鬼。一日,他回到公寓時,偶然發現隔壁的女孩塞瑞拉躺在床上,企圖開煤氣自殺——原來,塞瑞拉是個芭蕾舞演員,因為患了腿疾而要告別舞蹈了。善良的卡維羅悉心照顧她,試圖用自己的幽默細胞打消卡維羅的自殺念頭。六個月後,塞瑞拉再次站在了舞台上——因為經過診斷,她的腿疾只是緣於自己的心理作用。後來塞瑞拉開始和一個作曲家墜入情網,而卡維羅卻只能承受愛情的煎熬。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14年初夏的倫敦。在倫敦暮色瀰漫的街道上,一位衣著整潔、舉止大方的紳士回到了家門口。他曾經是倫敦遊藝場裡紅極一時的大演員,但是他現在落魄了···他喝的醉醺醺的,用鑰匙捅了幾次門才把公寓的門打開。當走到樓上時,這位曾經輝煌的大演員——卡弗洛聞到了一股特殊的氣味,他又返回了樓下。

在一個小房間裡,有個少女正靜靜的躺在床上,企圖用煤氣自殺。卡弗洛破門而入,把少女抱進了自己的小房間,叫來了醫生。醫生救活了這位少女。在卡弗洛的照料下,少女的病情開始逐漸好轉。卡弗洛不能把少女送進醫院,因為在當時的英國,自殺是要被法庭判罪的。

少女的名字叫做梯麗,還不到二十歲。她曾經夢想當一個偉大的女舞蹈家。並且暗戀著一個青年音樂家,在梯麗作文具店售貨員時他常常來買樂譜紙。後來梯麗因為經常多給他紙或多找給他零錢而她失業了。後來,她的雙腿麻痹,不再聽她的使喚,無法再跳舞。梯麗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也不再思念那個音樂家了,於是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少女和老人之間產生了一種很純潔的友誼。一位朋友知道了他的困窘的處境,就資助了卡弗洛幾個星期。原先的遊藝場老闆答應讓卡弗洛改名登台演出——因為沒有人再願意觀看卡弗洛的演出了。

然而他還是繼續著好夢。他一直在客座稀少的遊藝場裡演唱一首歌:

後悔不該荒唐胡鬧,

只落得家產都倒掉,

有人說我好酒貪杯,

有人說女人是禍水。

始夢想梯麗是他的伴侶,他夢想和這個癱瘓的女演員合唱一首《沙丁魚之歌》,夢想自己變成海浪、石頭或魚,夢想自己在梯麗的幫助下又恢復了聲譽······

梯麗現在下床來了,她扶著家具在屋子裡挪動。卡弗洛告訴她,她的病是想像的,是由於老想著自己悲慘的童年時代而造成的。卡弗洛也決心戒酒。他滿懷希望地等待有一天他能出現在一家三流遊藝場的舞台上。觀眾的態度很糟糕,他們對卡弗洛做的鬼臉,說的笑話,表演的滑稽動作都無動於衷。他們哈欠連天,接二連三的抽身走了。

那天晚上,卡弗洛很晚才和梯麗見面。他對梯麗說,遊藝場的老闆不再聘請他了,他感覺完全失敗,完全絕望了。梯麗卻鼓勵他說:“現在你必須發揮你的力量。必須奮鬥,奮鬥,奮鬥。”

奮鬥。她說這兩個字的時候,居然站了起來,在屋子裡大踏步走來走去。梯麗時而大哭時而大笑······她的意志征服了病魔,她想像的麻痹症一去不復返了······她快樂的和卡弗洛在倫敦走了一夜,並鼓勵卡弗洛。

梯麗又當上了舞蹈演員。她的演出很成功,獲得了一張聘約,將要演出一出豪華的舞劇——《科洛賓娜之死》。這齣舞劇需要很多演員,卡弗洛被梯麗介紹去當一個配角。這是在舞劇里最可憐不過的角色。但是,他以自己的毅力保證了梯麗的成功——梯麗在舞台後躊躇良久,不敢出台,覺得自己又癱瘓了。卡弗落打了梯麗一記耳光。她由於扮演科洛賓娜十分成功,從而名聲大振。

舞台劇的作家竟然是梯麗曾經暗戀的那個青年音樂家。他其實也暗戀著梯麗,一直忘不了他。梯麗首演成功之後,卡弗洛大醉後提前離開慶祝會回家,在門口裡面睡著了。音樂家送梯麗回家,在門口外面告訴她他一直愛著他,並要吻她。但是梯麗拒絕了,她告訴他她失業的理由,還告訴他她不愛他而是愛著卡弗洛,要和卡弗洛結婚。老人已經睡醒,在門裡聽到了談話。他不想耽誤梯麗,悄悄的出走了。他去參加街頭藝人的班子。

幾年過去了,梯麗在倫敦、巴黎、在各國的首都,羅馬、莫斯科······都大獲成功。戰爭爆發了,青年作家被征入伍。在一個偶然的場合,作家發現了卡弗洛,他正在和一些街頭藝人在乞討。梯麗得知這個訊息後,為老朋友組織了一場盛大的義演。

卡弗洛在演出前做了細緻的準備,他想把這次最後的演出當成他準備登台演出的前奏。他邀請了老朋友來幫助他。他已經恢復了酗酒的習慣,不顧醫生的禁令,冒著突發心臟病的危險,大喝威士忌。

卡弗洛要演三個大節目——分別扮演富於感情的流浪漢,出色的玩蚤者和笨拙卻喜歡抒情的提琴手。台下的掌聲越來越多,節目演完後,台下一片歡呼。在卡弗洛的面前,似乎出現了東山再起的遠景······

提琴手的節目快結束時,卡弗洛像事先準備好了似的掉進了樂隊席,陷在了一面大鼓中。最後的這個絕妙的動作引起了狂熱的彩聲。但是老人再也爬不出來了。過度的疲勞和酗酒,讓卡弗洛的心臟承受不了。人們趕緊去叫救護車。他感到很痛苦,但是他不想讓觀眾知道,要求人們把他抬到舞台上,用一個笑話巧妙地圓了場。

卡弗洛在臨時搭起的床上痛苦的呻吟著。他要求別人把他抬到靠近上場門的地方。舞台上,全身穿著潔白舞衣的梯麗正在一幅神秘深邃的森林布景前跳舞。救護車還沒來,卡弗洛向梯麗投去了最後一眼,就死去了。

影片看點

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無數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卓別林的小人物喜劇堪稱世界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但背後卻隱藏著其人生的孤獨與淒涼。5月19日和21日,以色列舞蹈界新銳力量—卡米亞舞蹈團將在海淀劇院和天橋劇場用現代舞演繹卓別林1952年的作品《舞台生涯》。

卡米亞舞蹈團2002年創建於以色列比爾歇瓦,與久負盛名的拜特德比爾歇瓦市舞蹈中心有密切的聯繫,藝術總監泰米爾·金茲曾是該中心的舞蹈演員和編舞。在短短几年中,卡米亞演出了近十個劇目,其中《舞台生涯》尤其成功。《國際先驅論壇報》評價現代舞《舞台生涯》:“加入了個人的思考、靈感和洞見,產生了現實與幻想的對立,既有水銀燈下的光彩,也有伴隨成功而來的陰暗。”

在卡米亞的同名現代舞劇中,卓別林在超現實的環境中遇到了今天的舞蹈演員。卡米亞舞蹈團是否能用別樣的藝術語言窺見演員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困難和雄心、愛情與激情?沒有語言的舞蹈是否仍然能像電影那樣,讓我們熱淚縱橫。

幕後創作

《舞台生涯》是卓別林向有聲電影時代“屈服”的一部情感電影。人物心理描寫頗為細膩,但作品的銳氣卻明顯遜色於20年代的默片。卓別林深知自己終究不屬於有聲時代,於是在本片中“挖空心思”地向那個所向披靡的無聲片時代致敬:一是首次拉來57歲的默片喜劇巨星巴斯特·基頓,客串了本片男主角的表演搭檔,在這個大勢已去的年代,他們再也不必為既生瑜何生亮的尷尬而糾纏;二是邀請了與他早年合作過多次的女演員埃德娜·普維恩斯,在片中扮演了一個角色;三是在片中為卡維羅加了一句台詞;“我就是那個流浪漢”,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過往年代致敬。

《舞台生涯》的主題曲由卓別林親自創作,但直到1973年才得到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肯定,原因是本片直到1972年才在美國洛杉磯地區公映,因此根據奧斯卡的評片範圍規定,《舞台生涯》成了奧斯卡獲獎片歷史上壓倉時間最長的影片。

影片段預告絮

【舞台春秋】是卓別林的第77部電影,他在該片之前就因為【大獨裁者】【維杜爾先生】中主題的政治傾向而為懷疑為偏共產黨而驅逐出美國,所以【舞台春秋】是在倫敦舉行首映到羅馬,沒想到一路都獲得極高評價,被「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要求禁演,美國在二十年後才得以公開上映。

作品內涵

舞台春秋以一個舞台的搭起與消亡讓觀眾歷歷回顧時代的巨人曾經這樣蜿蜒的一段路,感覺不勝唏噓。這部電影是由卓別林原來十萬字的長篇小說《Footlight》改變成的劇本,這部極其細膩和私密的作品讓我們閱覽了大師的家族傳記。

這部描寫藝界人生的作品以感傷的筆觸,懷舊的口吻,見證了星海的浮沉,卻也為卓別林的表演做了一次精彩回顧。

影片賞析

影片題材是一個老喜劇演員,和一個年輕的芭蕾舞女演員之間發生的故事,主題是藝術作品的永恆主題:愛。他說“世人無論披上什麼新的外衣,他們骨子裡喜歡的仍是愛情故事。正如黑茲利特所說,情感要比智力更能吸引人,所以它對一件藝術作品的貢獻也更大。並且,和《凡爾杜先生》那種冷酷的悲觀主義相比,它完全是別具一格的。更重要的是這個主題鼓舞了我。

《舞台生涯》的劇本長達750頁,1950年他修改了初稿,精簡刪節了不少,到1951年完成了分鏡頭劇本。此期間,《城市之光》於1950年4月,在美國再版重映,獲得了巨大成功,這無疑給了他頗大的安慰與鼓舞。同期他還編寫了一部芭蕾舞劇《科洛賓娜之死》,本來是想交給兩個舞蹈演員演出的,但為了豐富《舞台生涯》的內容與藝術性,他把它放入影片中。

影片的背景是1914年夏天的倫敦,曾紅極一時到老喪失了青春、健康、名氣的卡伐羅(卓別林飾),身上似乎有著卓別林父親那一輩人的影子,他的被人遺忘和喝倒彩,與卓別林本人當時在美國的遭際幾乎一樣。

影片開頭是暮色蒼茫的街道,孩子們(由卓別林的孩子們扮演)圍住一個演奏管風琴的老藝人。這時,一個衣著整潔的紳士回到了小公寓,卻老也開不了門,原來落魄的名演員卡伐羅喝得大醉……他好不容易開了門爬上樓,一股特別的氣味又使他轉回樓梯底下,……他破門而入,救了一個用煤氣自殺的少女。

名叫梯麗的少女是舞蹈演員,她夢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然後嫁給一個青年音樂家。但她生病雙腿麻痹,丟掉了工作,也失去了愛情……為了給少女治病,卡伐羅將他最好的東西小提琴抵押給高利貸者,並想重操舊業。一個遊藝場老闆告訴他,沒有一家遊藝場願聘請年老的他了。

但卡伐羅一直在座客稀少的小地方,演滑稽的馴虱者……他晚上回到家,做夢有了個伴侶即梯麗。他與梯麗合唱著一首《沙丁魚之歌》,並在梯麗的幫助下恢復了昔日的聲譽……

梯麗可以下床,但沒有卡伐羅扶助就不能走一步。卡伐羅告訴她由於老想著悲慘的童年,所以患上了心理病,要堅強起來。為此,卡伐羅自己戒了酒,希望重登大劇院舞台……然而,他的笑語、噱頭觀眾卻不欣賞,喝倒彩、起鬨、扔雜物。這是因為他老了,變得內向而矜持,過去與觀眾之間的那種親密默契關係消失了。老闆請他不必再去……

他很晚才與梯麗見面,說自己完全失敗了、絕望了。但梯麗卻把老人以前鼓勵她的話回贈給他“現在你必須奮鬥,奮鬥,奮鬥。”她激動地說著用足了力氣,竟站了起來踱著大步。看到自己這樣,她不由自主地又笑又哭,心理作用導致的麻痹症,被堅強的意志征服了……她一遍遍喊道:“我能走了!”那晚,她快樂地與老人在倫敦的街上走了一晚。

梯麗又練習起來,卡伐羅以一個行家的目光認定她是塊跳舞的材料,鼓勵並陪她上劇院應徵。姑娘演得很成功,被聘在一部舞劇《科洛賓娜之死》中當主角。她介紹卡伐羅去演一個小配角……梯麗上台之際躊躕不前,她覺得腳又邁不動了,卡伐羅嚴厲地訓她並抽她一記耳光……

被逼上台的梯麗忘了一切,演得十分成功。舞劇的青年作曲家愛上了她,但梯麗卻愛上了卡伐羅,老人不願意接受。劇院經理唯恐卡伐羅干擾了梯麗,另找人代替他。卡伐羅為了不讓梯麗的事業受到影響,並成全她與作曲家,躲開她出走……

幾年過去,梯麗紅遍歐洲。她在戰爭爆發時榮歸倫敦,但青年作曲家應徵入伍。偶然一次,作曲家發現了卡伐羅,昔日的老藝術家已成了深受凌辱的人。卡伐羅靠拉小提琴沿門行乞……作曲家臨上前線時告訴梯麗,梯麗為老朋友組織一次盛大的義演……

卡伐羅想把這最後的演出機會,變成他重登舞台的風光前奏。他不顧醫生警告,冒著心臟病復發的危險,大喝威士忌。他先演一個理智而富感情的流浪漢,再演出色的玩跳蚤者,最後演笨拙但愛抒情的提琴手……越演越精彩,觀眾如痴如狂,有人喊“偉大的卡伐羅”。東山再起的光芒,在老人眼前閃現……

節目快結束時,卡伐羅力竭,不幸掉進樂隊席的大鼓裡。這個“絕妙噱頭”引起了觀眾的狂熱,但疲勞使他再也爬不起來,梯麗驚慌……

痛苦的卡伐羅拒絕宣布停演,他要求人們把他抬到上場處……身著潔白舞紗的梯麗,正在神秘深邃的森林布景前翩翩起舞……老人向她投去最後一眼……

這部悲劇影片,採用心理劇的形式,表演和對話十分精彩,每一句、每一個動作都有豐富涵義。卡伐羅的命運看似悲慘,但其靈魂卻憑藉人的尊嚴和抗爭的力量,繼續生存在一位“跳著舞、充滿了活力的明天”的女舞蹈演員身上,生存在他親手發掘出來的人才身上。影片有力地肯定了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崇高的地位。法國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和日本電影評論家淀川長治都認為,《舞台生涯》是一部深刻的和真正的莎士比亞式的傑作。

關於卓別林

《舞台生涯》《舞台生涯》

查爾斯·卓別林

英文名:Charles Chaplin

全名: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

譯名:查爾斯·卓別林

身高:1.73米

出生地:英國倫敦

生於:1989年4月16日

逝於:1977年12月25日

星座: 牡羊座

卓別林出生於英國倫敦南部地區的一個演藝家庭,父母都是藝人。他在簡陋的出租房間、國立貧民院及一所孤兒院中度過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貧困生活啟發了他後來創造流浪漢的靈感;小鬍鬚、細手杖、大號褲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禮服,暗示了在兒童天真的想像中的威嚴的成人,意在用一個天真無邪的形象重新塑一個下層階級的代表。

1900年他的哥哥為他在在倫敦競技場上演的啞劇《灰姑娘》中扮演一隻戲劇性的貓的角色。1903年他獲得了一個新角色,後來不久他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正式角色,扮演《歇洛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報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這個角色。此後他在一個雜技團里工作,次年在弗萊德·卡爾諾(Fred Karno)的喜劇團里扮演小丑。

1912年10月2日隨同卡爾諾啞劇劇團進入美國的。當時卡爾諾啞劇劇團的成員還包括斯坦·勞雷爾,卓別林和勞雷爾在旅店裡分享一屋。後來勞雷爾回到英國,而卓別林則留在美國。

1918年卓別林創建了他自己的好萊塢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對自己的電影的藝術和經濟上的控制。在此後的35年中他使用這個獨立性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娛樂價值和影響力。

1919年卓別林與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和戴衛·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組織成立了一個電影發行公司聯美公司。他們的意圖在於逃避好萊塢正在形成的製片公司系統中發行公司和資助人不斷增強的權利。聯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製片公司保障了卓別林對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獨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聯美公司的理事。

影片意義

與它的審美範疇

恩格斯說:“我們現在關於資本主義生產行將消滅以後的兩性關係的秩序所能推想的,主要是否定性質的,大都限於將要消失的東西。但是,取而代之的將是什麼呢?這要在新的一代成長起來的時候才能確定: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於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於男子,或者由於擔心經濟後果而拒絕委身於她所愛的男子。這樣的人們一經出現,對於今日人們認為他們應該做的一切,他們都將不去理會,他們自己將知道他們應該怎樣行動,他們自己將造成他們的與此相適應的關於各人行為的社會輿論——如此而已。”

恩格斯的這段文字已經為我們前面論述的那個“謎”找到了一把打開的鑰匙。卓別林並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處在美國這個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國家中,他的接近資本主義社會底層人民及其生活的經歷與他的人道主義世界觀,已經使他在《舞台生涯》中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接近了馬克思主義者的水平。悲劇女主人公梯麗的精神世界與她的戀愛觀,之所以得不到社會的反應,之所以為其周圍人所不容,之所以受到種種歪曲與冤枉,就在於她已經在自由戀愛婚姻的兩性關係問題的認識上先行了一步,達到了超越時代的高度,因此,她的以及她與卡伐羅在現存社會秩序與輿論下的悲劇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影片悲劇性的進步意義,就在於卓別林通過塑造女主人公梯麗的形象,堅持了而不是放棄了對這種人生理想的希望與追求的努力。“這是一支愛和希望之歌,它以最慘痛的細節表現了一種極苦的境遇。”很顯然,表現了這種“極苦的境遇”的《舞台生涯》決不是一出“樂觀的悲劇”,恰恰相反,它成了“苦戲”,所以正應該是一出哀怨的悲劇。只有“哀怨”這兩個字,這一審美範疇,才客觀地符合了這齣處在悲劇作品特定背景下兩個悲劇主人公特別是梯麗的崇高美好的人性和精神品格的內涵意義。

“哀怨”並不消極,它本身就是單個的小人物在龐大的黑暗社會面前的惟一可能的一種控訴與抗議的鬥爭方式。因此,作為《舞台生涯》最高成就的梯麗的悲劇形象,它的審美範疇,也就應當歸屬一種“哀怨美”。說到哀怨美,我想起了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在他那本作為《電影美學》全書結束的第24節的最後談到瑞典籍電影女星“嘉寶的美”的兩段文字。巴拉茲對這種美的最高價值的闡述,也許可以作為對梯麗的“哀怨美”的最高價值評價的註腳:

“……嘉寶的美是一種更優雅、更高貴的美,這恰恰是因為它帶著憂傷和孤獨的痕記。因為不論面部的線條如何美,如果它布滿著歡樂的笑痕,如果它是開朗和愉快的,如果它在我們這樣一個世界裡能夠是開朗和愉快的,那么它一定是屬於那種缺乏高尚情操的人的臉。即使一般不大敏感的人也能懂得:一種憂傷的受難的美、對骯髒的世界表示畏懼的姿勢,要比微笑和狂喜更能表達出人類的崇高品質和純潔高貴的靈魂。嘉寶的美是一種向今天的世界表示反抗的美。

“千百萬人從她臉上看出對現世界的控訴,千百萬人也許還未意識到要為自己的苦難提出控訴,然而他們讚頌嘉寶的控訴,並發現她所具有的美是美中之冠。”

影片評價

媒體評價

《舞台生涯》是卓別林向有聲電影時代“屈服”的一部情感電影。人物心理描寫頗為細膩,但作品的銳氣卻明顯遜色於20年代的默片。卓別林深知自己終究不屬於有聲時代,於是在本片中“挖空心思”地向那個所向披靡的無聲片時代致敬:一是首次拉來57歲的默片喜劇巨星巴斯特·基頓,客串了本片男主角的表演搭檔,在這個大勢已去的年代,他們再也不必為既生瑜何生亮的尷尬而糾纏;二是邀請了與他早年合作過多次的女演員埃德娜·普維恩斯,在片中扮演了一個角色;三是在片中為卡維羅加了一句台詞;“我就是那個流浪漢”,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過往年代致敬。《舞台生涯》的主題曲由卓別林親自創作,但直到1973年才得到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肯定,原因是本片直到1972年才在美國洛杉磯地區公映,因此根據奧斯卡的評片範圍規定,《舞台生涯》成了奧斯卡獲獎片歷史上壓倉時間最長的影片。

網民評價

觀眾對《舞台生涯》的評價可以分為兩個極端,如果你討厭它,也許會給它貼上無聊、自私、任性,自以為是或濫情的標籤,儘管卓別林在1952年時已經具備足夠的威望,可以順著自己的心意,把它弄得冗長而又愁善感,而人們並不需要附和這種誇張的處理。但不可否認的是,那種悲天憫人的感覺來自卓別林的心底,將所有悲傷的時刻抹上了淡淡的喜劇色彩。《舞台生涯》的意義相當豐富,它是兩個虛構角色的故事,同樣也是劇場的故事,但本質上,它是對人性和人生的評價――年老的凋謝,他們的位置被年青一代所取代。這是一部苦樂參半的作品,即使悲劇收場,同樣帶給我們對未來的希望。

好萊塢卓別林時代的終結

《舞台生涯》的影片片頭有這樣一段使人聊以自慰的字幕:
迷人的腳燈之光……
年老的下去,
讓年青的登場。

而影片片名原文是LimeLight,意即舞台上的強烈燈光。無疑,片名與片頭字幕暗示著沉浸於舞台生涯的演員的人生,乃至整個社會這個大舞台上的人類的人生,正猶如舞檯燈光那樣,忽明忽暗,忽亮忽熄,是明暗、亮熄的反覆交替與代謝。人生是一場不息的搏鬥,其中充滿了磨難,而正是這種磨難,煉就了人類理性思考的頭腦,鼓起了人類不斷地新陳代謝地奮鬥下去的力量,才使得在宇宙中雖然渺小的人類人生,比起浩大而無謂消耗自己能量卻不知思考的太陽之類的天體有著更大的價值與意義。宇宙中的人類在人生的意義問題上得以自慰的,即此而已。

影片是以卡伐羅悲劇性地結束了他的舞台生涯而告終的。當產生了卡伐羅的舞台上失去了卡伐羅之時,也正是產生了卓別林的好萊塢失去了卓別林之日。薩杜爾在他的《電影藝術史》中這樣記載著:卓別林“這位孤獨的藝術家在1947年宣布‘我和好萊塢宣戰’。1952年年底,他為了到歐洲主持《舞台生涯》的首映典禮,從此就離開了美國。因為在他橫渡大西洋的旅途當中,美國政府已經宣布了禁止他重返紐約。影片《舞台生涯》中的主人公名喜劇演員卡伐羅在孤獨的晚年遭受迫害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卓別林自己的寫照。”

卓別林似乎對自己的悲劇性的命運有先見之明,把自己在美國的悲劇性結局預先通過《舞台生涯》的悲劇性結局表現了出來。卓別林進入好萊塢,正當美國好萊塢開始崛起於世界影壇之時,或者說,正是卓別林進入了好萊塢,才使得美國好萊塢影片譽滿全球。猶如英國資本主義殖民於北美洲的土地而產生了美國,從而在美國實現了資本主義的鼎盛時世那樣,正是英國藝人卓別林移居於美國而產生了卓別林電影,從而在好萊塢實現了他的電影的世界聲譽,並構成了好萊塢的整個卓別林時代。

卓別林在好萊塢的成功發跡,正是當時世界資本主義在美國達到全盛時期的縮影。全盛的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制度憑藉自由競爭所必然構成的對於人才的需求與發掘,反映在文化藝術上,就為卓別林藝術天才的充分展示與發揮提供了最有利的環境與機遇。美國好萊塢與卓別林是一對雙生子;而卓別林與好萊塢的矛盾,是美國社會內部政治經濟危機反映到思想文化領域的結果。卓別林不能離開好萊塢,好萊塢也不能離開卓別林;可是卓別林又不能不離開好萊塢,好萊塢也不能不驅逐卓別林。

事實證明,《舞台生涯》以後,卓別林與好萊塢的決裂,也就結束了美國好萊塢的整個卓別林時代;而離開好萊塢土壤的卓別林藝術之花,也就從此枯萎了。此後,卓別林也就沒有拍出什麼有影響的影片25。《舞台生涯》同時也是從這個意義上成為卓別林天才的最高峰的,儘管這是從消極方面來說的。而與此同時,好萊塢,這片一度迷人的“冬青樹林子”(Hollywood),在失去了卓別林這一棵真正永葆青春與生命的老冬青後,終於一時成了一片徒有冬青樹林芳名的枯園荒地了,當時好萊塢也因此迅速衰落,

“儘管有強有力的外交和商業手段作為後盾,美國影片的國外市場仍然一蹶不振(如在法國,1947年美國影片占上映節目百分之五十二,到1951年則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五)”,而世界各國的民族電影的高漲卻因此掀起了。卓別林的《舞台生涯》終於成了美國好萊塢的整個卓別林時代的終結,也是象徵著好萊塢本身的一整個時代的終結。這不能不說是卓別林的真正悲劇,同時也不能不說是好萊塢的真正悲劇;

就像《舞台生涯》本身一反卓別林的一貫的全部喜劇作品,而成為一部在審美總體上無法再帶喜劇因素或顯現樂觀基調的“真正的悲劇”作品一樣;甚至也可以說——恕我刻薄一點——它也可以說是一切力圖研究卓別林而恰恰不研究卓別林的《舞台生涯》,或者把《舞台生涯》的意義同卓別林的其他影片的意義等量齊觀的卓別林研究家的一種悲劇,一種無法樂觀的真正悲劇。

獲獎履歷

金衛星獎(GoldenSatelliteAward)2004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1953
MostPromisingNewcomertoFilm克萊爾·布魯姆
BestFilmfromanySource(提名)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1953
BestForeignFilm(MigliorFilmStraniero)查理·卓別林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1973
最佳原創配樂(劇情類)查理·卓別林
最佳原創配樂(劇情類)LarryRussell
最佳原創配樂(劇情類)RayRasch
CinemaWritersCircleAwards,Spain(CECAward)1956
BestForeignFilm(MejorPelículaExtranjera)

主演簡介

克萊爾·布魯姆克萊爾·布魯姆

克萊爾·布魯姆

女,生於1931年2月15日,英國倫敦

星座:水瓶座

英國女演員克萊爾·布魯姆出演過許多經典的影片和舞台劇作品,但她和三次婚姻以及同勞倫斯·奧利弗、理察·伯頓的風流韻事才是人們談論的焦點。1931年生於自倫敦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二戰期間12歲正寄居在美國親戚家的她在那裡開始表演生涯,出演一些舞台和廣播劇。戰後她回到倫敦接受專業訓練,15歲時被人發掘出演舞台劇《一個英國鴉片吸食者的自白》里的妓女角色,並開始為BBC拍片。一年之後她在《漢姆雷特》中扮演了奧菲利亞以及更多的莎劇經典角色。1949年她布魯姆的倫敦西區首演是讓理察·伯頓一舉成名的《TheLady'sNotforBurning》。

查理·卓別林因為一本雜誌注意到布魯姆,讓她在《舞台生涯》中擔任了女主角。該片並不成功,但讓布魯姆登上了時代等眾多雜誌的封面,並一直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克萊爾·布魯姆出演過勞倫斯·奧利弗、查爾頓·赫斯頓等人的影片,但她合作過最多的還是理察·伯頓,兩人合作了《亞歷山大大帝》、《憤怒回望》以及《柏林諜影》等影片。

克萊爾·布魯姆的三位前夫,分別是憑藉《午夜狂熱》獲得過奧斯卡影帝的羅德·斯泰格爾、製片人HillardElkins、以及小說家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點》)。

觀後感

在大家的心中,“查理卓別林”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形象往往是那個穿著落魄而又紳士,邁著八字步的流浪漢。的確,在默片時代,查理卓別林的作品確實是數一數二的。而默片時代的巨大光芒,也掩蓋了他在有聲電影時代的輝煌作品。本文所介紹的《舞台生涯》這部作品,就是卓別林在有聲年代的一部被人遺忘的經典。

卡貝羅本來是一名出色的喜劇演員,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隨著自己心態的變化,他的作品不再受到歡迎,甚至他的名字也成為了票房的噩夢。因此,失魂落魄的他開始酗酒,用酒精來排解心中的煩悶。在一天他醉酒回家時,他突然發現瓦斯泄露的味道,也因此拯救了住在他樓下的企圖自殺的泰瑞拉。泰瑞拉本來是一名舞蹈演員,卻因為心理的問題而導致自己誤認為自己癱瘓,對生活失去希望的她決定自殺,卻被好心的卡貝羅拯救。此後,他們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兩人最終再次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可不幸的是,卡貝羅在最後一次表演時心臟病突發,死在了劇場。

這部電影的卡貝羅,其實就是卓別林的真實寫照。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可是在有聲電影時代到來以後,卓別林開始慢慢落後於時代的步伐。正如電影中的卡貝羅一樣,曾經輝煌一時,如今卻失魂落魄。在網上有人評論這部電影為“卓別林向有聲電影時代屈服的象徵”。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在這部電影中的卓別林,也就是卡貝羅先生,在電影中說過這樣的話,“因為我現在老了,想得太多,而想得太多正是喜劇演員的大忌”。這句話其實也是卓別林對自己的反思——他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步伐,因此不再如當初一般有名氣。可是這部電影最後,卡貝羅在經歷多次失敗以後,最終再次贏得了觀眾的掌聲。我覺得這種安排正表明了卓別林永不妥協的信心,也是對有聲電影這一新時代的挑戰:他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甘願落後,而是要繼續自己的電影之路,讓自己再一次被世人所認可。

這部電影的音樂,正如卓別林所有的電影一樣,是無可挑剔的。在無聲電影時代,音樂就是人物的台詞。而到了有聲電影年代,儘管音樂所代表的內容不如以前豐富,不過音樂仍然是電影的靈魂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這部電影中,不論是背景音樂的運用,還是卓別林對短篇喜劇段子的創作,都是十分精彩的。

幾乎所有的卓別林電影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這部電影也不例外。儘管卡貝羅曾經很有名氣,不過現在的他已經與一名小的喜劇演員沒有區別了。在每一部卓別林的作品中,都能表現出那些“小人物”對美好生活,愛情的追求。在這些“小人物”的身上,表現出的是人的樸素,真誠等一系列美好的品德。在每一部卓別林的電影中,我們都能從電影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這也正是卓別林的電影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在電影的主角身上,我們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圖書版

書名: 舞台生涯書名: 舞台生涯

書名:舞台生涯
作者:[英國]查利·卓別林著田大畏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1963年04月第1版
ISBN:10061·252
出版地:北京
定價:0.50

查理·卓別林的相關影視作品

查理·卓別林,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後來也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尤其在好萊塢電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