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曲折人生

: 《背影》朱自清: 《背影》
朱自清(1898~1948),中國著名詩人,現代散文家,語文教育家,文學家,學者,民主戰士。原名自華(因為有一句話叫做“腹中有書氣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筆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長期居住於揚州,1948年在北平因貧病逝世。1916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哲學系,參加過五四運動,是文學研究會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開始發表新詩。1920年大學畢業後,在江浙一帶多所中學任教,並撰寫小說和散文。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到清華大學任教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今揚州中學),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學任教,親手種下紫藤花,後該花成為台州中學的校花。1925年起 ,朱自清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期間曾於1931年去英國留學,並漫遊歐陸數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大任中文系主任,從事學術研究和雜文寫作。抗戰勝利後,參與愛國民主運動,在身患重病時,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死於貧病交迫之中,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主要文章,作品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

散文特點

背影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鍊,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著作成就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蒐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致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仿佛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準確而奇妙。 與上述絢麗禾農艷的比喻相比,朱自清還有另一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描繪了一幅父子車站送別的圖畫。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寫了父親爬上站台的動作,於滑稽、笨拙的動作中,傳達出父子間的真情。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澹的家境。

作品簡介

《背影》《背影》

《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問世以來,受到讀者和文學評論者的交口稱讚,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曾多次被選為重點教材,啟發和影響了幾代人。然而,這些年來,《背影》的影響力已大為弱化,以致差一點被“遺忘”在中學語文教材之外。據說,學校方面有一種共識性的議論:僅以幾隻橘子和幾滴眼淚來表現父愛子孝的文章在商業社會的今天已顯蒼白無力,缺乏刺激,讀來味同嚼蠟。而文風又樸實無華,好似一杯白開水。總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幾篇美文有教頭。其實,從《背影》的交際背景來看,我們似乎並沒有真正讀懂《背影》。

《背影》被收錄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半學期第二單元的第七課,經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2005年初審通過。

寫作背景

朱自清朱自清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寫道:我北來後,他(指作者的父親)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說:“我意在表現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藝知識》編者關於散文寫作問題時又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大任教時,課餘之暇,隨便散步,學生向他請教,談到陶淵明詩,也談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我在《背影》里寫出了可貴的性格。” 本文寫於 1925年 10月,另說為 1927年(見季鎮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譜》)。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澹”“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閒”,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悽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課文解析

段落結構:

開頭破題——點題

事情開端——引出

望父買橘——刻畫

父子分手——惜別

描寫父親的背影:

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起至“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
四次寫背影的文字: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台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思想意義

在“父親”普遍被聲討的年代裡寫了一個“好爸爸” (倪文尖

《背影》為什麼……在當時就能脫穎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現代文學研究名家李歐梵的意見是頗有啟發性的。他曾在一次講學中說過:魯迅在著名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所說,中國的“聖人之徒”“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集中表達了五四一代人對於父輩的不滿,五四是個反傳統的年代,是個“打死父親”的年代,五四文學的父親形象都是負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裡,它第一次重點刻畫了一位正面的父親形象。在“滿街走著壞爸爸”的情況下,這一個“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時,在一個特殊的語境下獲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聲譽。  

(節選自《〈背影〉何以成為經典》,《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表現角度

凌煥新新穎獨特

如何選擇表現角度?這是散文創作中值得研究的問題,絕非雕蟲小技。在我們的文苑中,善於選擇角度者,則可能自成高格,不善於選擇者,往往流入下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選擇了一個最佳表現角度──“背影”,並把它轉化為藝術美的一篇佳作。

一般寫人物,較多地從正面著筆,或寫面部肖像,或寫姿態、服飾。正面寫當然有其好處,然只從一個角度寫多了,也會讓人感到呆板乏味。契訶夫給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誡說:“你忙著描寫人物的臉……這又是老一套,這樣的描寫是可以省掉的。五張描寫得很詳細的臉,會使讀者的注意力疲勞。”《背影》則另闢蹊徑。作者選擇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抒寫父親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絕。除了文章開頭的點題外,全文共寫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作為父親,在兒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無不了如指掌。然而當父親臨別送行時,為兒子買橘子而艱難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卻深深地打動了兒子的心靈,頓時使“我”獲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動的眼淚。第二次是父親離去時。這一背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猶如電影畫面那樣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濃,人愈遠而心愈近。第三次,從信中得知父親困頓的際遇和頹唐的心情,在晶瑩的淚光中,又浮現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它將成為“我”終身難忘的一個定格畫面。是的,寫人物從背影這個角度著墨,為數很少,然而,“文章有眾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眾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姜白石說:“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朱自清先生知難而上,選擇背影這個新穎獨特的角度,這是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獨特發現,也是表現事物的一種藝術創造,顯露了作者不隨人後、敢於創新的藝術才華。

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
寫作對象的素材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藝術家如何找到特定的角度,便於把這些光束進行聚合,從而形成藝術的焦點。父親在火車站爬月台時“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個背影,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就是這篇散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抓住這特殊的一點,似乎把兒子對父親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緒都奔向一個中心進行集中、組合、強調,熔鑄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挑選什麼角度,除了便於將分散孤立的東西化為凝聚的一點外,還要注意能否表現事物的本質方面。有些角度,只能表現事物的某些非本質的表象,有些角度,甚至可能醜化事物的本來面目,把次要的、局部的東西表現為主要的整體的東西。這樣的角度就不足取。倘若刻畫人物,如何選擇最佳角度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徵呢?魯迅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因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顧愷之語)。然而朱自清先生描寫的這個特殊的背影,卻也同畫眼睛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這個角度觀察,不僅看到父親“形”的特點,還洞察到他“神”的方面的種種本質特性。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傷、父愛的真摯等都通過背影恰當地顯示出來。背影,猶如電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親豐富的內心世界,照見了他的靈魂。

背影的表現角度,給人以馳騁想像的藝術境界。
特定情景下的父親的背影,特別是離“我”有一定距離的背影,由於視覺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親的臉部及其正面表情動作的種種描繪,作者只用極簡練的速寫筆法,抓住傳神的細節,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輪廓畫,創造出一種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給讀者以自由想像的廣闊天地。從父親努力掙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們會聯想到父親當時吃力的神態,或咬牙使勁,或汗溢面頰,想見其甘心為兒子奔波的情懷;從背影中,人們還會想得更多,似乎會看到父親家道日衰的過去,也會預見到他離“大去之期不遠”的未來。而這背影,實際是當時社會的一個投影。如果讀者鼓起想像的雙翼,那么,還會從中看到千萬舊知識分子困頓的身影。由於背影的表現角度選得好,寫得隱而不露,約而不繁,含不盡之意於背影之外,發人深思,催人聯想,所以它具有較大的藝術容量,經得起讀者反覆鑑賞。記得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曾說過:“藝術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創造引起讀者審美再創造的刺激物。”朱自清先生選擇這個特定的角度寫背影,也就是要創造引起讀者藝術想像的誘發物。如果表現角度平直淺露,寫足寫滿,勢必束縛了讀者想像的翅膀,限制讀者的藝術再創造,使筆下的形象變成失去藝術生命的“死物”。為此,選擇角度,要從有利於給讀者創造想像的藝術天地著眼。

散文的表現角度,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給散文帶來搖曳多姿、群芳爭妍的風采;散文的表現角度也需巧於運思,獨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風格。散文的表現角度既是技巧問題,又同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觀察有關,滲透著他們的美學理想。願我們的散文愛好者,從《背影》的可貴經驗中,吸取有益的啟示!  (《從〈背影〉看散文如何選擇表現角度》,《國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二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剪裁

葉聖陶:《背影》的剪裁

這篇文章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並不是平時看見的。那么,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見那一個背影,當然非交代明白不可。這篇文章先要敘明父親和作者同到南京,父親親自送作者到火車上,就是為此。

有一層可以注意:父子兩個到了南京,耽擱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車,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難道除了寫出來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沒有旁的事情嗎?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約去遊逛不就是事情嗎?然而只用一句話帶過,並不把遊逛的詳細情形寫出來,又是什麼緣故?緣故很容易明白:遊逛的事情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係,所以不用寫,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係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係。

這篇里敘述看見父親的背影而非常感動,計有兩回:一回在父親去買橘子,爬上那邊月台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裡頭的時候。前一回把父親的背影仔細描寫:他身上穿什麼衣服,他怎樣走到鐵道邊,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都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在眼見這個背影的當兒,作者一定想到父親不肯讓自己去買橘子,仍舊是把自己當小孩看待,這和以前的不放心讓茶房送,定要他親自來送,以及他的忙著照看行李,和腳夫講價錢,囑託車上的茶房好好照應他的兒子等等行為是一貫的,中間含蓄一股愛惜兒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親為著愛惜兒子,情願在鐵道兩邊爬上爬下,做一種幾乎不能勝任的工作,這真是除了永遠感激以外再沒有什麼可說的事情。以上這些意思當然可以寫在文章裡頭,但是不寫也一樣,讀者看了前面的敘述以及對於背影的描寫,已經能夠領會到這些意思了。說話要沒有多餘的話,作文要沒有多餘的文句。既然讀者自能領會到,那么明白寫下反而是多餘的了,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自己流淚完事。後一回提到父親的背影並不描寫,只說“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這一個消失在人群裡頭的背影是愛惜他的兒子無微不至的,是叮嚀再三捨不得和他的兒子分別的。但是現在不得不“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兒子的想到這裡自然起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緒,也說不清是悲酸還是惆悵。和前面所說的理由相同,這些意思也是讀者能夠領會到的,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我的眼淚又來了”完事。

到這裡,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於白讀。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呢?就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股深情。

(《談〈背影〉》,《國中語文課文分析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構思

劉彬榮林珠:《背影》精巧的構思

《背影》無論記人、敘事、抒情都十分平實,在平實當中蘊藏著極為精巧的構思。

父親的那個背影是全文描寫的焦點。為了寫好這個背影,文章除了對背影作了筆酣墨暢的細緻的描寫外,還以背影為中心,前後安排了許多巧妙的襯托與鋪墊。

文章開頭寫父子一同回家奔喪,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為了交代事情的開端,和背影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其實不然,這個開頭為整個作品設定了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父親的背影就是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中出現的,這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與父親對兒子滿腔的溫情形成對照,顯示出父愛的崇高。父親當時正處於喪親、失業、典賣、借錢這樣“禍不單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這慘澹的光景中,父親並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愛護著自己的兒子,為兒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樣的事情呢?有的並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兒子上火車;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勝任的,如爬過鐵道去買橘子。但在父親的心目中,這些事都是非他親自去做不可,都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做便於心不安。他一一竭盡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認真、自然,又那樣甘之如飴。比如過鐵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艱難,然而做完之後,他“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為了照顧好兒子,什麼災禍、勞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親在這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貴多少倍。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父親的背影便不同於隨處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滿感情、飽含深意的背影。

父親送兒子上車站一段,從父子兩方面著筆。父親這一面,考慮再三,覺得非親自送兒子不可,兒子那一面呢,卻不以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對父親的送行並不怎么在意,並沒有懂得父親的心思。所以,父親和腳夫講價錢,兒子“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父親囑託車上的茶房,兒子又暗笑他的“迂”。父親飽經世故,不會不比兒子更清楚“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真是白托”,但知不可為而為之,正是愛子心切的緣故。然而兒子卻認為父親的舉動討嫌,以致腹有所誹。這自然並非兒子不愛父親,而是做兒子的畢竟不理解父親。後來背影出現,兒子清楚地看到父親竟為自己做著力不勝任的工作時,終於完全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那顆仁愛的心,以致流下淚來。這是交織著感激、悔恨、慚愧的淚。父子在這個過程中內心感情的差異及變化,使文章起伏有致,也顯示出父親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親買好橘子,終於離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結束了。可是接下去又寫了一段,寫父親近年老境頹唐的苦況。這一段可以說是對背影描寫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開頭的氣氛、情調相呼應的作用,反映出父親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當時社會的陰冷,另一方面繼續加強背影的形象。父親晚年,境況不好,待兒子有時不如往日,年老體衰,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為兒子奔走操勞,但他那顆疼愛、關心兒子的心並沒有變,“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如果說父親以前為兒子做到了“鞠躬盡瘁”,現在到了晚年,則做到了“死而後已”。兒子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兒子這時意念中的背影,並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而且還包含著老年父親的身影,這個背影,寄託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

(節選自《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國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二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毛澤東評價

毛澤東讚美《背影》

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問世以來,受到讀者和文學評論者的交口稱讚,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曾多次被選為重點教材,啟發和影響了幾代人。然而,這些年來,《背影》的影響力已大為弱化,以致差一點被“遺忘”在中學語文教材之外。據說,學校方面有一種共識性的議論:僅以幾隻橘子和幾滴眼淚來表現父愛子孝的文章在商業社會的今天已顯蒼白無力,缺乏刺激,讀來味同嚼蠟。而文風又樸實無華,好似一杯白開水。總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幾篇美文有教頭。其實,從《背影》的交際背景來看,我們似乎並沒有真正讀懂《背影》。 為什麼他的《背影》能經久不衰就是因為文章寫出了真情。 背影名文四海聞,少年波老更情親。 清芬正氣傳當世,選釋詩篇激後昆。

作品評論

《背影》之聞名,其實在平常。也不必說“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只就是平常,恰如棉布之於綾羅綢緞,柴扉炊煙之於鐘鳴鼎食,自然抹去了“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按說,這樣的取材細微、速寫簡易,最難見奧妙,但作者無意雕琢經營自己的感受,就讓它吐露又何妨!有幾分悲涼寥落,有幾分溫暖惆悵,像是有什麼,又像是沒有什麼──“父親蹣跚遠去了”,在父與子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一切很簡單又很複雜地凝聚著“天涯淪落共此間”的感情,原是人人皆可體味而又體味不盡的。朦朧的啟示也許就在這裡──自然和靈魂在其中啟示了自身。啟示什麼並不須指點,它的召喚力正在於永遠為非強迫的回響留有餘地。

在50年代,關於《背影》曾發生過是否宣揚小資產階級感情以及應否再把它選入教材的討論。恐怕後來連這樣的討論也不需要了。然而即令在“無情”的時代氣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留連於這種寓溫潤於樸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綠洲、水泉。許多人,包括隔代陌生的人,或許也在性情上回響過朱自清,無緣耳提面命,多在親切的影響。他為人為文的“平常”,溝通著人世間疏離的感情。

非常之文,非常之事,世上有,但多不在強求,強求易燥,燥則易折。《論語》上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狂者常抱非常之情意,狷者多守持平常心,差不多是這意思。在孔夫子看來,狂狷是要互補著才好。朱自清算不上強者,性格的收斂或許注定了理想的不能圓滿、注定了低調的人生,只能於有所不為中有所為。這倒也落得難在身後有一本不平淡的傳記,或者說正像他的文章、生業都缺少非常的主題材料。然而平常之於他,未始不難。所以好多年,他常在寂寞困愁里,一首《盛年自懷》寫著:“前塵項背遙難忘,當世權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賈余勇,漫將頑石自蹉磨。”

五四時的青年知識分子,後來不能不各自須尋各自門。在“蹉磨”中做著,努力著,這是朱自清選擇和實踐的一路。同好的還有葉聖陶、夏尊、豐子愷、劉半農、鄭振鐸、聞一多、俞平伯、宗白華、沈從文諸位,大致相知相沫,服務於教育、文學、出版,可以說,偏於文化學術園地的耕耘。朱自清更是在中學和大學的教壇上鞠躬盡瘁而歿。在當時,恐怕很難評價這種節制、淡泊的人世態度。然而朱先生的定力在於此,文化和人格理想也在於此。我們讀其遺文,想其為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實、持正、勤勉、厚容的質料來鋪這條路。人不可能脫離他的時代,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態度投入這時代。如此,朱自清大約寄懷於顧亭林的精神──“自今以往當思以‘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即在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躬行著“博學於文”和“行己有恥”,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當然算不上時代的先鋒,卻也在路上留了些深深淺淺的腳印。這更像任著一種“牛軛精神”,苦樂皆在其間。這種精神落實到文化學術上,其益處大概仍在“為非強迫的回響留有餘地”。比如我們注意到在治學上取一種不武斷的態度,既非“信古”又非“疑古”的“釋古”取向,都同不求甚解而好言語道斷的風氣不相同的。

從一種望而崇高的政治意識和使命感去判斷,朱自清所選擇的路並非一條大道,甚至在多為慷慨激昂之氣所瀰漫的年代,連他本人也要惋嘆走著一條“死路”,在當時和嗣後,人多以為無望。但他又不肯自棄,因為他實在是以教育和學術的傳播為自己的生命了。其實,世界上原本是沒有路的,或者他因為承認了一己的有限,便在這有限里來燃盡了自己。

如果以朱自清的狀態來看待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不論一時的興衰,大概可以承認他們的選擇本來是很有限的。多少年,讀書人常在考慮進退的問題、“獨善”和“兼濟”的問題──“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選擇的矛盾聯繫著身心的憂樂窮達。這似乎難以用正確或錯誤、積極或消極的尺子來作簡單衡量。長話短說,一個平常的耕耘者比建功立業的鬥士可能要顯得缺乏意志與熱情。然而情願放棄擔當主要角色的機會,情願承受寂寞而耽於一種心靈的跋涉,比如自處於學術之角,亦未必不充實,不能有卓然的奉獻。儘管這體現為一種退避、妥協,甚至是無可奈何的,且常與人生的問疑為伴──何來何往,生兮死兮,頗以誘惑糾纏為苦。

教材刪去引爭議

教授建議中學教材刪去朱自清《背影》引爭議

教授建議中學語文課本刪去朱自清《背影》一文引爭議教授建議中學語文課本刪去朱自清《背影》一文引爭議
中學語文課本中,朱自清《背影》中描繪的父親形象曾經感動和影響了無數人。但最近有中學生提出了文中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不瀟灑”,應從課本中刪除的看法。 2010年6月23日,知名學者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在其部落格中以 《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為題,力挺這種觀點。

丁啟陣建議中學課本中刪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隨後丁啟陣發表了多篇文章以鞏固自己的觀點。丁啟陣稱,《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而近代文學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並不是最高的。

全文欣賞

《背影》原文:(作者:朱自清)

《背影》《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