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父親

打死父親

《打死父親》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國“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約翰·韋恩的一部力作。這一觸目驚心、駭人聽聞的書名不僅揭示了父與子之間的衝突,而且表現了青年一代與傳統、權威、規範等價值標準進行決裂的態度。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打死父親

書號:978-7-5447-2562-0

定價:28.80元

分類:長篇小說英國現代

●作者作為英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憤怒的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文學史上具有相當的地位。

●此書反映了青年一代對傳統價值觀、對教育的憤怒與迷惘,表現了兩代人之間的愛與衝突,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任何時代都存在。

打死父親 打死父親

作者簡介

約翰·韋恩:英國作家,是英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被稱為“憤怒的青年”的一批小說家和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主要有《誤投塵世》、《生活在現世》、《女旅行者》、《競爭者》等,塑造了一系列“憤怒的青年”的形象,表達了戰後人們普遍的幻滅感,宣洩了當時青年一代對現實強烈不滿的憤怒情緒。《打死父親》是其代表作。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為背景,講述了青年傑里米出生於高知家庭,父親對他的教育十分嚴格,總希望他循規蹈矩,成為有用的人。然而傑里米認為父親的說教、學校的管束壓制了他個性的發展,於是逃離家庭,去從事他心愛的爵士樂。

目錄

“憤怒的青年”與“反抗的悲歌”(代譯序)/ 1

打死父親/ 1

譯者後記/ 312

附:那花園中蘋果的落地聲——憶約翰·韋恩/ 314

觀點

我想說的是,打死父親是不正確的,我們都只有一個父親,即使你再不喜歡他,你都不可以打死他,道理很簡單——即使你打死了他,你還是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中,而且還是個死去的父親。然而,換個角度說,在這個世界上,還是頗有幾個人是希望打死自己的父親的,假如這個兒子沒有戀母情結的話,這就說明,並不是每個父親都表現得非常出色。

這個社會是偉大的,動不動就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教育我們,來糾正我們,於是我們就知道這世界是有很多愛的,我們笑著看著這些愛,我們笑著談論這些愛,我們甚至笑著製造這些愛。有時候,我們也會被某些愛感動得熱淚盈眶。我自認為自己是個頭腦發昏的人,我總以為有些東西是矯情的,是虛假的,是一個被冠以“肉包子”的菜包子,所以有時候我就忍不住笑出聲來。

報導

我最近看到的一則報導是,某個男人死了老婆,而那段婚姻留給他的除了一段回憶,還有一個身體不怎么好的兒子。這個父親是敏感而多慮的,是小心翼翼的,他沒有再次結婚,他莫名其妙的認為假如他結婚了,他未來的妻子會虐待他的兒子。因此,按照他的描述,這十幾年以來他是“又當爹來又當媽”。一方面他四處奔波給兒子治病,另一方面他希望兒子是個出色的人,於是他兒子學習了很多技藝,比如書法、繪畫、小發明,有這么一段時間那個兒子甚至還學習過小提琴和芭蕾舞。我相信他什麼都知道一些,但是什麼都沒精通,所以後來他沒有說自己要當什麼書法家或者音樂家,和我們想像的那樣,他說自己準備去學醫,不但可以治療自己的病,還可以治療別人的病。同時,他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有能力報答自己的父親。這就說明了另一個問題——這孩子的病並沒有好利索。

我不能不說這個父親很努力或很辛苦,但是我不能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父親。在我看來,他犯了一連串的錯誤,其中最基礎的錯誤之一就是他歪曲了生活的本質。生活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贖罪的;你應該對生活充滿責任感,但是你得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責任感。倘若你希望你的兒子是快樂的,首先你就需要先樹立一個快樂人生的典型,你不能整天象楊白勞一樣苦大仇深。這似乎和中國足球隊怎么走踢球很是類似,米盧說足球應該是快樂的,享受快樂和拿世界冠軍一樣快樂——當然拿了世界冠軍可以叫你快樂,但是關鍵是,你不能把拿世界冠軍當成獲得快樂的唯一標準。相反,你更應該因為快樂而拿到了世界冠軍。

所以說,作為一個父親,你沒有必要愁眉苦臉的當著鰥夫,你可以結婚,你有權利讓自己的生活正常一些,同時你也有義務讓兒子的生活中出現一個女性形象。你沒有必要對第二個妻子充滿悲觀的想法,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應該有起碼的判斷能力,你應該知道什麼樣子的女性是充滿著母愛的,你也應該看得出什麼樣子的女性是只母老虎。假如你一不小心看錯了人,而那個女人真的是母老虎,那么你照樣可以離婚,沒有人有權力指責的再婚以及再再婚。假如你拒絕了,當然也沒有人可以批判什麼,但是你沒有必要標榜自己的苦難,你更沒有理由讓自己的兒子認為自己就是泡在苦海里。對於那個兒子,我有一個不太好的判斷,我懷疑他以後有可能一個同性戀。我這么說並非是危言聳聽,有實例證明,過分依戀單一性別的人更有可能成為同性戀,而過於依賴同性比依賴異性更加危險。我並不是說做同性戀不好,我也不是說同性戀就一定不幸福,我的意思是,他或許原本就不是同性戀,而你就把他改造成了同性戀,而他的身體又不怎么好,所以他還有可能是個病歪歪的同性戀,這樣看起來他似乎就更加的不幸了。

責任感

同樣,作為一個父親,你想方設法給兒子治病是應該的,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責任感。然而,你不要像一個江湖醫生一樣,沒完沒了地說自己的兒子有病,你更沒有必要讓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病人。有時候陽光的心情比中草藥更有效果。在上帝的注視下,世界上只有兩類人,高尚的人以及不高尚的人;而在健康的人的眼睛裡,世界上也只有兩類人,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所以,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但是生病不等於徹底的不健康。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應該是自發的,而不是被擠壓出來的,更不是被苦難浸泡而成的。

最可怕的仍然是這個父親對於生活的理解。在我看來,親情重要,愛情重要,友情重要,沒有任何一種感情可以取代另一種感情。同樣,親人重要,愛人重要,朋友重要,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替代另一個人,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成為你生活中的全部。當某個人可以成為你的全部時,這就意味著你喪失自我的開始。而喪失自我的人是蒼白而脆弱的。在我們這個國度里,有的女孩因為失戀而自殺,那是因為她們把戀人當成自己的全部了,當戀人絕塵而去時,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有的人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全部,所以,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他自己的心情也墜入了低谷,有的人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一失手殺死了他。所以,我特別喜歡《鐵達尼號》裡面的那對男女,他們有樸素的愛,他們的觀念更接近於生活的本質。所以,當那個女人老的時候,她輕呼一聲,把海洋之心拋進了大海,她仍活著,她有自己的後代,她用自己的生活來報答那個男人的愛。我忍不住感動了。假如在中國呢?或許是另外一種結局——那個女人終身未嫁,她整天面對著那顆海洋之心以淚洗面,若干年以後她成為了一個一臉晦氣的散發著墳墓氣息的老修女。

在戀人之間,把一個人當成自己的全部可以被稱為愛到極至的一種表現,同樣也可以被視為最大的自私。你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全部,首先可以說明的是,你的占有欲相當的強烈,你似乎在關注這種愛情,其實你關注的更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的。你可以去給予,然而這種給予未必是對方所需要的,因此這也可以被看做是意志的強加。當有朋友失戀的時候,我通常這樣開導他,你愛她嗎?是的,你愛她。既然你愛她,你是不是希望她很快樂很幸福?是的,你希望。既然如此,她現在和你在一起,她已經感覺不到快樂了,她已經沒有幸福感了,你為什麼不鬆手?你為什麼不讓她重新尋找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對方通常就不說話了。這說明另一個問題,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他無可辯駁了。

親情扭曲

而在父子或母子之間,假如親情也扭曲成這個樣子,那么生活的味道也就變了。我當然不否認這其中包含著長輩的一種本能的關愛,但是,我也毫無懷疑這樣的父母心中潛藏著更為可怕的私慾,或許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比較而言,一個事業很成功的父親通常不會太苛求自己的兒子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因為他更有可能明白生活的真諦;而一個在事業上在生活中失意的人,對自己子女的要求看起來更多。看起來這似乎是痛定思痛般的反思,而這本質上是他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了自己的延續,他試圖讓自己的兒子實現自己未曾實現過的夢想。從這個角度上說,他是用自己的夢想取代了兒子的夢想,他巧妙的剝奪了兒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權利。

再讓我們看看那個報導中的父親吧。我不得不說,他做得似乎更加過分了。他是作為一個給予者的身份達成這一願望的,看起來他是奉獻者,是殉難者,是犧牲者,所以社會道德對他無從批駁。而在此情形下,他的兒子是接受者,是被恩賜者,所以這個兒子要責無旁貸的感激涕零,以後要轉變成一個殉難者或說犧牲者。這對父子的全部生活將在恩賜與被恩賜、殉難與被殉難中消磨殆盡。我一直堅持一種觀點,愛己者方愛人。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生活的人,是無法理解和尊重別人的生活的。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說,“假如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學會愛自己、照顧好自己,那么這個社會要美好很多”。而一個讀者反駁說,“是如此么?遇到野獸的時候,都在照顧自己,是不是必然有人被幹掉?”然後他指責我說,“沒有學會愛的人,永遠不知道奉獻的喜悅。你根本不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現在,我發誓,我認為自己很懂感情,我也知道責任感的重大,但是正是因為我自認為懂得這些,我才慎之又慎。我不反對責任,我反對的是各種對責任的扭曲。我可以舉個形象的例子,N年以前,我聽說了這么一件事情,一個人不小心掉到河裡,他不會游泳。岸上的一位朋友急了,撲通一下跳下去救人,他忘記自己不會也不會游泳了。第二個跳下去的人倒是會游泳,但是因為前兩個人不會游泳,所以他被那兩個人死死抓住,最後也一起被淹死了。我是很尊敬他們無所畏懼、敢於犧牲的精神,但是我更想說其他的話:假如你不會游泳,你不要亂在河邊跳來跳去;同樣,假如你不會游泳,當朋友落水的時候,你應該一邊大聲求救,一邊迅速解下皮帶脫下褲子,然後系在一起扔向那個落水者。你就這么跳下去了,救人的成了被救的,整個場面面一團糟糕,結果人也沒救上來,還把別人給拐帶得一命嗚呼了。這不但是不應該的,而且是極端的不理智的。這就叫無意義的殉難。

反思

現在,我們的周遭有很多這樣的殉難者,他們都含辛茹苦地生活著,他們在做著不該做的事情,他們在維護著虛假的社會道德。他們很累,我們也很累,換句話說,這些兒子老子都不怎么愉快。當然有時候我們會被彼此感動得心潮澎湃,但是我希望我們最好不要有清醒的時候,否則在某個午夜裡,我們會突然發現生活的真諦和自己的所愛,那很悲慘。作為兒子子,他也許會心情複雜的審視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父親,他不知道應該是憎恨還是愛戴;而作為父親,作為一個所謂的功德圓滿者,他所得到的又是什麼?被打死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