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捲西風》

《漫捲西風》

《漫捲西風》是陳丹燕記錄奧地利、德國之行,配合第一手的圖片資料,將希茜公主、茨威格、弗洛伊德、藍色多瑙河……沉積在一代人記憶深處的碎片娓娓道來。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漫捲西風》漫捲西風

字 數:90000

版 次: 1

印刷時間: 2006/05/01

紙 張: 膠版紙

簡介

本書是陳丹燕最新文化隨筆,作為她的歐洲文化旅行隨筆系列中的一本,主要記錄奧地利德國之行,配合第一手的圖片資料,將希茜公主、茨威格、弗洛伊德、藍色多瑙河……沉積在一代人記憶深處的碎片娓娓道來。
陳丹燕用歐洲的光影,給讀者營造了一個文化小資的理想主義“唯美”,她的旅歐隨筆,注重細節和品質,糾結著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情結。它的媒介是“上海——歐洲”,張愛玲般老旗袍的上海,披在德國、法國、奧地利、波蘭身上,莫斯科大歌劇院、羅浮宮、蕭邦洗澡的那塊水池……這些文化地標,異國歷史、藝術風土,糾結出一種普魯斯特式華美與淡遠惆悵。

內容簡介

我知道我有點想維也納,所以我買下那本有太多德文,我幾乎看不懂的圖畫書。柏林秋天的下午,天早早就要黑,滿城灰色。而維也納即使下雨,也是灰綠色的,它那樣柔和。在柏林想維也納,那真是極自然的事,也是極放任自己的事。柏林硬,維也納軟。柏林嚴肅,維也納妖嬈。柏林激勵你上進,而且給你機會,維也納鼓勵你細膩,怎么細膩也不過分。在柏林你不得不讓你的意識很合乎邏輯,儘可能的理性,做一個有秩序感的人。在維也納你可以無窮無盡地翻檢你的潛意識,將一切乖張的行為統統推給它,自己則可以體面地全身而退。
我發現自己心裡的極樂世界還悄然閃爍光芒,如同鏡子大廳里無窮的反射與交相輝映。事實並沒有打消它,而是將它變成純粹的幻想,與現實生活撇清了干係。有時我遠遠地在噴泉那兒望著這淡黃色的巴洛克宮殿,牆壁上那幾百扇緊閉著的窗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我自己的希茜在窗子後面痛苦著,快樂著,我自己的公主的故事在窗子後面交織著現實與幻想。這就是我終於建立起來的,我的歐洲。
作者陳丹燕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小說和散文創作,出版作品二十餘部,至90年代開始,陳丹燕開始常年的旅行生活。歐洲是她的精神故鄉。他鄉的風土人情,異國的歷史、藝術,作者邊走邊寫,留下一本本細膩心思下的旅行記錄

作者簡介

陳丹燕,1982年開始寫兒童小說。以少女題材小說為主,有《女中學生三部曲》等作品:1990年以後開始成人文學寫作,著有《心動如水》《上海的風花雪月》《木已成舟》等,同時創作出版青少年題材著作《獨生子女宣言》《梯形教室的六個下午》等,獲得廣泛好評。多部作品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

目錄列表

旅行
扣眼裡別上一枝梔子花
Once Upon a Time
櫻桃樹下的埃爾弗
河流之藍
遲到

媒體評論

在行走中俯瞰,這是閱讀完《漫捲西風》後的真實感受。我不知道馬致遠在中國古代行走了多久,又去過哪些地方,但他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的羈旅情愁,千百年來感染著眾多在路上行進的人們,無論是歸家,還是遠行。
陳丹燕在十六年的行走中,用細緻的近乎誇張的筆觸,記錄下了一年一年、一點一滴的心靈感悟。背著行囊,行走在異國他鄉的大街小巷,呼吸著穿越時空或者歷史的風,用眼睛和心靈貪婪地發現和記取那些人,那些事。
很喜歡這本書淡雅的封面,溫婉而含蓄。主體畫面上一隻心事重重的兔子,以自持而不剛毅的姿勢走過。它微微垂著頭,以致於耳朵都向前耷拉著,身體表現出黯然或者緊張,拖著長長的影子,走著。前面的路一片空白,就像腳的方向決定了我們行進的前方一樣。於是,沿著兔子的指向,我們在陳丹燕或冷靜、或明媚、或哀怨、或徘徊的文字引導下,開始認識維也納。
五次在一個城市裡徘徊,這個號稱世界音樂之都的城市給予了作者的文字以音樂的空靈和跳躍。作者的視角已經不是陌生者的平視了,她站在整個歐洲的上空,盡情地把維也納的角落和她眼中所喜歡的任何風景、物貌拼接起來,拼接在她文字任意的段落中,細碎、隨意,精緻而且透明。
德語歷史文化中赫赫有名的希茜公主、弗洛伊德、施特勞斯、茨威格等是陳丹燕成長中的關鍵字,或者說是她那一代人年輕的記憶:“1978年去新光電影院看所謂內部資料的西方電影,華東師大中文系河東食堂舞會上撒鹽跳華爾茲,第一次讀《夢的解析》點燃了對日常生活下無盡深淵的強烈好奇心,結婚後書架上擺兩套《外國現代派作品選》……”陳丹燕從奧地利、德國、波蘭一路走過,藏在她心中的點點滴滴開始精靈般地跳動,與那些真場景面對。
這是一本唯美的書,甚至已經讓人有了距離感。
那些陌生的國度、那些經年的雕塑、那些迂迴的街道、那些你來我往的靜謐或者情調的咖啡廳,在閱讀的過程中,顯得那么模糊,只可以想像,卻無法接觸。所以,作者配了圖。很多溫馨的、準確地表達意境的圖出現在章節中,於是作者眼中的歐洲變得清晰、逼真、觸手可及。
那些圖曖昧而溫暖,在陳丹燕似乎冷靜的筆觸里更顯得是一抹暖色。文字里無法表述的情緒在每幅圖片裡顯現,恰到好處而不奢華浪費。陳丹燕的文字也永遠烙印著上海的印跡,那些無法磨滅的東西顯露在文字中。
羈旅的、小資的、女性的,敏感的文字和情感交織在一起,閱讀的快感變得就像慢慢品味的冰咖啡,開始是無味的清淡,入口則醇香濃厚,之後則回味無窮。
那些細微的城市觸角,在她的筆下被放大開來,一如維也納雨中咖啡吧里變色的小提琴所奏出的音符,沉澱著一種美好。
在陳丹燕心裡,歐洲是她的精神故鄉: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奧地利、波蘭……背著一隻包,握著一張地圖,走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懷、自在、放縱、緊張、沉迷、感動、疏離,那種喜歡別人東西的滋味,沉在層層疊疊的人與事中。與各個文化地標、各個細節聯繫在一起的,是他鄉的風土人情,在她的生活里,那些共同經歷過的盪西風,演化成維也納的日日夜夜。
一個女人,走在街上,坐在椅旁,用數十年的時間在路上計算著生命中值得回眸的往事和感動,娓娓訴說著一路走來的辛苦和喜悅,個人的感觸毫不保留地傾吐出來,讓你和她一起感悟,一起深沉。惟一不同的感觸是———無論怎么看,你都在城外,而她留在城裡。

精彩書摘

十九世紀初的寬大公寓,進得大門去,是四四方方的門廳。寬大的樓梯貼著牆蜿蜒而上,在樓梯扶手那裡探出頭去,能一直看到底樓的門廳。有人上樓,那腳步聲便在樓梯間裡迴蕩著,在樓上就能聽見。還隱約能看到那個人的手臂,隨著身體移動而翻起的衣角。在維也納這座城市裡,我不知道有多少棟這樣的老房子。通常,好像我去過的老房子、我朋友住的房子、電影裡看到的房子,都是這樣的,甚至弗洛伊德診所也開在這樣的房子裡。
有一年,我也住在這樣的一棟房子裡,在維也納的十三區。沉重的木頭大門在我身後咔噠一聲合上了。半明半暗的門廳和樓梯問里一團寂靜。牆上貼著灰綠色的瓷磚,瓷磚上有幾條青年藝術風格的曲線。空氣里有淡淡的洗滌劑氣味,和沒加牛奶的咖啡香。耳朵被這裡的寂靜弄得有些不舒服,那種寂靜好像是某種壓力,按在耳膜上,防止你聽到你不該聽到的某些聲音。這樣的光線讓我想到了茨威格對老房子的門廳的描寫,現在仍舊是半明半暗的,而且空氣也是小說里形容過的涼爽。
在那些套間結實的門上,我看到世紀初製造的貓眼,茨威格的小說翻譯將它譯成“窺視孔”。它們看上去比現在我們用的要笨拙些、大些、結實些,包著一圈黃銅。
茨威格的故事常常與這樣的維也納老房子有關。一個女孩子愛上了她家對門住的鄰居,一個倜儻的作家,他是維也納女人都會愛的那種人,風雅精緻、有學問、為人親切、花心。“我整天都在等著你,窺視你的行蹤。除此之外可以說是什麼也沒做。我們家的門上有一個小小的黃銅窺視孔,從這個小圓孔里可以看到對面你的房門。這個窺視孔~一不,別笑我,親愛的,就是今天,就是今天,我對那些時刻也並不感到羞愧!——這個窺視孔是我張望世界的眼睛。那幾年,我手裡拿著書,整個下午,整個下午地坐在那裡,坐在前屋裡恭候你,生怕媽媽疑心,我的心像琴弦一樣繃得緊緊的……我知道你的一切,了解你的每一個習慣,認得你的每一條領帶、每一件衣服,不久就認識並且能夠一個個區分你那些朋友,還把他們分成我喜歡的和我討厭的兩類……我從十三歲到十六歲,每個小時都是生活在你的身上的,我去吻你的手摸過的門把手,撿了一個你進門之前扔掉的雪茄菸頭……”這是茨威格寫得最好的小說,一個維也納女人自重而瘋狂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寂靜而有秩序的、看上去不動聲色的樓梯間裡。“終於——大概已經是凌晨兩三點鐘了吧——我聽見下面開大門的聲音,接著就是上樓梯的腳步聲。頓時我身上的寒意全然消失,一股熱流在我心頭激盪……我輕輕地開了房門,準備衝到你面前,伏在你的腳下。啊,我真不知道,我這個傻姑娘當時會幹出什麼事來……腳步聲越來越近。燭光忽閃忽閃地照到了樓上。我哆哆嗦嗦地握著房門的把手。來的人果真是你嗎?是的,是你,親愛的——但你不是獨自一人。我聽到一陣挑逗性的輕笑,綢衣服拖在地上發出的窸窣聲和你低聲細語的說話聲——你是帶了一個女人回家來的。”
……

陳丹燕的作品

陳丹燕(1958年12月18日-),當代作家。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在《兒童時代》雜誌社擔任編輯期間,開始發表作品。被認為是典型的海派作家、小資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