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宣言》

《獨生子女宣言》作者陳丹燕。

基本信息

故事大綱

我是一個在1972年出生的男孩,那時上海還沒有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所以我算是最自覺地成了獨生子女的那一批人。在童年時代,當我告訴別人我是獨生子女的時候,同伴一般還是羨慕我的,他們想到的是家裡的好東西都是我一個人占著,媽媽爸爸也最愛我,沒有一個比我好的手足來和我搶父母的愛。小時候上學,要是突然下雨了,我每次都有人來送傘,而許多同學,是在雨里自己跑回家的,這時候大家都覺得我是最幸福的孩子,我自己也這么想。那時候,有比同伴更多的父母之愛,是值得驕傲的。
而大人的反應是,你是父母的全部希望,你要好好爭氣。
應該承認,我的父母真的愛我。他們代替我做了大多數本來應該是我做的事。我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就是做一個乖乖的聽話孩子。這是我小時候他們對我的惟一要求。我也努力照他們的要求去做。不爬高,不和人打架,不做危險的事,不弄髒衣服,老師說什麼我做什麼,看到他們的朋友,叫叔叔、阿姨。弄堂里的大人碰到我父母總誇我聽話,文雅,不像其他男孩子那樣淘氣。當時我聽到這樣的表揚,心裡是很高興的。而現在,我感到憤怒了。
後來,我上學了,他們對我的要求是什麼都不要我管,只要我好好讀書。因為要讓我受到比較好的教育,爸爸把我送到離家很遠的一個重點國中里讀書。我每天要很早離開家,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一邊吃飯,媽媽一邊幫我繫鞋帶,而且從來不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當然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那時候我已經長大了,看到母親疲憊的身影,很想替媽媽分擔一些家務。可我從來沒有做過,剛開始做,總是出錯,一出錯,媽媽就搶過去,說:“你放著吧,我看你做,心裡都難受,還不如我自己做。”
我其實非常愛我的父母,但是我不能用自己的行動來愛他們。只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就是好好讀書。要是我考試有了好分數,他們的臉就會發光,好像所有的苦,一下子都得到了補償。
所以我一直把成績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但越是這樣,越不能好好讀書。因為這裡的目的太明確了,一點失不得的。在我國中考高中的那一年,考高中的人特別多,競爭激烈。我們班的黑板上,天天寫著離大考還有幾天了,然後,每天到教室里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到那上面的日期又少了一天,而自己的信心和進步總是沒有日子走得快。所以每天我的心總是對著黑板一沉。
慢慢地,我越來越怕,怕自己到時候考不好。說實在的,我父母在那時一直安慰我,說考得好和不好,都是一樣的,不要緊的,他們是可以承受得了的。可是我心裡明白,這是他們緊張,不想給我負擔,而並不是他們不在乎我的升學。他們對我的好,給了我更大的壓力。於是我一天比一天緊張。
我知道,考上高中,才說得上考大學。而一個男孩子,沒有學歷,將來一定會讓人看不起。我在班上的成績還可以,就是忽上忽下,最好的時候是全班前十名,而最差的時候到了六十幾名。老師對我也是忽冷忽熱的,視我的成績而定。
我開始怕去學校,我想我是一個懦夫,害怕挑戰。因為我是不能輸的,而且我很軟弱。我一點也不習慣競爭,不喜歡競爭。
我不知道自己最後是怎么考完的,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有勇氣去看成績,結果是,我考上了高中。
然後我考上了大專。我第一次接觸到社會,是我們去實習。我發現,社會一點也不像想像中和電視劇中的樣子,要生猛殘酷得多。
所有的人都說我像一個小孩子。實習的時候我發現女同學喜歡和我在一起,並不是因為我像真正的男人,而是我不像一個真正的男人,所以讓她們覺得安全。而男同學說我是“娘娘腔”。在分配工作的時候,大家一致把我安排在倉庫里,而不讓我去做我的管理專業。
我發現這個社會很奇怪,童年時代,所有的人都要求我聽話,不惹事,然後又要求你什麼也不要管,唯讀書就好了。可在你長大以後,立即又要求你有男子漢的力量,吃大苦,耐大勞,就像007,什麼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獨當一面,掌門立戶。我也想這樣,可是我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感到受了欺騙一樣,我從小努力,而且得到指導和承認的目標,本來以為這就是全部,可到你努力到頭的時候,發現他們要求的不是這樣。我成了一個不合格的人。而且是從小的努力和教育,讓我不合格的。就像到了大考的時候,教師突然說我們得考一門從來沒有教過的課程,而且這門課占分最多。現在我能怎么辦呢?

作者簡介

陳丹燕,一九八二年二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作者早期創作以中學生題材見長,並有多部作品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代表作為《女中學生之死》、《女中學生三部曲》等。一九九一年,代表作《女中學生之死》日文版由日本福式書店出版發行。該書先後重印七次,被日本兒童文學協會選入二十世紀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兒童文學作品。同年,該書中文繁體版由台灣業強出版出版發行,先後重印六次。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作者創作轉向都市成人題材,其代表作《上海的風花雪月》 、《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深受讀者喜愛,風行全國。《上海的風花雪月》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二○○二年,作者最新長篇小說《魚和它的腳踏車》獲中國優秀青年讀物獎和中國女性文學獎。作者的《獨生子女宣言》、《我的媽媽是精靈》等作品也深受讀者喜愛。

作品簡評

陳丹燕所著的《獨生子女宣言》為我們傾聽和了解正 在走來的新一代提供了一個嶄新視窗。100多個孩子的70多個故事,是作者用了三年時間從上萬封來信中選擇、整理加之採訪後而成就的。該書選擇了在中國獨生子女成長的22年過程中,不同的獨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所經歷的不同故事,並努力探索和表現這是一代什麼樣的孩子。前所未有的這一代,在他們的童年和青春歲月里經歷些什麼呢?以及他們正在成長為什麼樣的人。該書記錄的全是中國獨生子女自己的故事,有極大的真實性,他們用自己的眼光打量生活和這個世界,具有這一代人的鮮明特點。此外,該書是第一部從獨生孩子自己的視角描述這一代面貌的書。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中規定了兩個獨生子女結婚可以生育兩個孩子。那么到2010年,中國的獨生子女將大規模地進入育齡,那時,獨生子女的社會將被兩個孩子的家庭所代替,一個空前的時代將結束。而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將是社會學家的重要話題,這本由獨生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敘述的故事,也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眾所周知,中國從本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進入獨生子女社會,從此以後的一代人,由獨生孩子組成,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它從開始就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人們對這一代孩子的成長,抱有許多憂慮、猜測和推斷,即使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和老師,也對這一代孩子有完全不同的評價。該書第一次全面細緻地展現了這一代人出現的原因、面貌和成長的趨向,相信,所有關心21世紀的中國的人,都會有興趣了解這一代人的真實故事,這是我們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的一代。

相關事件

《獨生子女宣言》惹出官司 少男少女狀告陳丹燕

少男少女心儀的作家陳丹燕,最近被她鍾愛的讀者給告了。華東政法學院經濟法系學生陳宇華,復旦大學物理系學生俞藝海,外文系學生姚婷,北京大學力學工程系學生俞麒峰,一齊將陳丹燕和南海出版公司推上法庭,緣由是《獨生子女宣言》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和肖像權。

4位大學生請求法庭判令被告在該書發行地區內消除不良影響,並在相應報刊上公開賠禮道歉,再版時將相關插圖除去,並請求法庭判令被告一次性賠償原告精神損失費人民幣10萬元。

1996年5月18日,作為上海重點中學行知中學高三學生,4人來到共青森林公園,參加由共青團上海市委主辦的上海市18歲成人儀式。成人儀式之後,他們戴起了外形像博士帽的成人帽,並按照在現場的一位電視編導的要求,一個男生隔一個女生,手拉手在明媚的陽光下,走起了集體舞的方陣。

1997年3月,他們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照片竟出現在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陳丹燕新作《獨生子女宣言》一書封面上。最先發現這一情況的是陳宇華的同學,大家最初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很有趣,自己的照片怎么會上了陳丹燕的書。但是他們翻到這本書的第135頁時,臉上的笑容變得僵硬起來。同樣的照片作了放大處理,照片的下面還有這么一行文字:“他們年輕,但早熟、敏感,愛情早早來到他們中間,讓他們迷惘,也讓他們成熟。”而且,圖片所在的整個章節都是談中學生朦朧的情愫。

看到這本書的同學,則經常拿他們開玩笑,有的當著某個男當事人喊著另一個女孩的名字,有的還打電話問他們是否有“事情”。“高中同學覺得你進大學以後有了質變,大學同學覺得你高中有後遺症。”這是陳宇華對這
些經意或不經意的玩笑的最大感觸。

1998年6月,4位當事人正式向長寧區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 12月,此案移交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據悉,本案的審理已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電視台的關注。

陳丹燕的作品

陳丹燕(1958年12月18日-),當代作家。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在《兒童時代》雜誌社擔任編輯期間,開始發表作品。被認為是典型的海派作家、小資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