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漁歌》

《東海漁歌》

《東海漁歌》是馬聖龍、顧冠仁在1959年所作的一首民樂合奏曲。

《東海漁歌》《東海漁歌》

簡介

《東海漁歌》是馬聖龍顧冠仁在1959年所作的一首民樂合奏曲。

結構

曲子以浙江民間音樂為素材,著重使用了等打擊樂器。
曲子分為四部分,演奏時間約11分鐘:
①“黎明時的海洋
②“漁民出海捕
③“戰勝驚濤駭浪”
④“豐收歡樂而歸”

影響

這首曲子的主鏇律非常動聽上口,經常被各地的民樂團所演奏。
周星馳在他2004年的電影《功夫》中,兩次採用了《東海漁歌》作為主要配樂。
這首樂曲是曲作者於1975年以東海之濱的漁民勞動生活為題材而編創的。
樂曲開始,以連續左手上、下行刮奏襯托右手搖指奏出的號召性音調,展現了一幅大海洶湧澎湃的畫面。在引子之後,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右手運用長搖技法奏出多以四度進行構成的開闊優美、富於歌唱性的主題鏇律,左手則先用琶音與按滑來潤飾歌唱性的主題,使之更具有韻味;再以琶音和刮奏的交替出現烘托音樂,將漁歌伴著海浪傳向遠方的場面真切地展現在聽眾面前。此後由主題派生出歡快跳躍的對比性曲調,經多次反覆演奏後,主題鏇律用左手移低八度再現,右手用歷音技法奏出顛簸激盪的音型作陪襯,表現了漁民愉快出海的情景。第二部分採用號子的音調,以鮮明的節奏,一領眾和的對答式樂句,表現漁民的勞作場面。演奏時要準確把握好譜中的節奏重音,穩定節奏的律動。這裡多次出現的漸強、漸弱力度變化,是漁民們在勞作時協調一致、齊心協力的體現,彈奏時應明確地表達出來。第三部分是主題再現,音樂寬廣而富於激情。隨著主題鏇律在反覆中力度層次逐漸減弱,我們仿佛看到船隊在夕陽映照下,伴著歌聲滿載而歸,漸漸遠去的優美歌聲表達了漁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二胡名曲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