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藏經》

《中華大藏經》

1982年開始編印出版的《中華大藏經》,是國家古籍整理重點項目,由任繼愈先生主持,組織一百多位專家學者,歷時十餘年得以完成,為方便《中華大藏經》的閱讀和研究利用。

介紹

《中華大藏經》《中華大藏經》

中國佛教典籍。《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主編。漢文部分將收錄歷代藏經中特有的經籍約4200餘種,2.3萬餘卷。分為正續兩編,分裝220冊。自1984年起陸續出版。正編以《趙城藏》作底本,按《趙城藏》千字文編次的目錄體系影印。缺失部分以《高麗藏》補足。同時將歷代藏經中有千字文編次的特有經論,按照內容的性質補入。正編所錄經籍,除《趙城藏》外,還有如下諸藏:房山石經、《崇寧藏》、《毗盧藏》、《資福藏》、《磧砂藏》、《至元錄》、《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龍藏》、《高麗藏》。其中《至元錄》所載33部,238卷,除《圓覺經道場修證義》可據《《中華大藏經》續藏經》中補出外,其餘已佚部分只能以存目闕經的方式編目。續編收錄經籍包括以下各版藏經:房山石經(正編已收者除外)、《頻伽藏》、《普慧藏》、《大正藏》、《嘉興藏續藏》、《《中華大藏經》續藏經》。為了便於檢索,《中華大藏經》將編印7種索引,合為附錄一冊,隨同《中華大藏經》一起發行。

隨著漢譯佛經和華人著述大量湧現,約在公元2世紀 後半期即有人從事目錄整理,隋以後,手抄佛經盛行,經錄之學發展起來,出現了各種體例的經錄,它體現了當時編輯者對佛經分類標準的分歧。對後來影響最大的是唐代僧人智昇的《開元釋教錄》,它正式承認中國學者的佛教著述的地位,列入目錄,並分類排定次序。據最新發現資料,《開元釋教錄》最初的形式與今天的分類法亦不盡相同。漢文大藏經的編輯,雕印,以它的宏篇巨製,版本眾多、歷時久遠聞名於世,雕版印刷發明以前,佛經主要靠手寫流傳。北朝已有石刻佛經,雕鑿在岩石上與造像都以祈福為目的。隋以後,佛教徒中為了保存佛教文書,以防兵火戰爭的破壞,系統地雕造石版佛經。公元十世紀,北宋開寶年間始以木版雕印佛經,世界上第一部大藏經問世。後來歷遼、金、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雕印藏經。現存公家私家刊印的大藏經達十七種之多(即:宋有《開寶藏》、《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遼有《遼藏》;金有《趙城金藏》;金元之際有《磧砂藏》;元有《普寧藏》、《官版藏經》;明代有《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武林藏》《萬曆藏》、《徑山藏》;清有《龍藏》)。民國以後還出版過兩種鉛字排印本《頻伽藏》和《普慧藏》。在國外,漢文版藏經有《高麗藏》(根據北宋《開寶藏》翻刻,經版兩次毀於火,今本高麗藏已非原貌)、《弘教藏》、《卐續藏》、《大正藏》。綜觀國內外刊印的各種版本大藏經,都有收錄不全、排印錯漏等缺點,都不是理想的版本。

為避免過去刊印的許多種大藏經的缺失,《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內容要“全”。編輯《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共用了八種版本與《趙城金藏》對校。這八種版本是:《房山雲居寺石經》、《資福藏》、《影宋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及《高麗藏》。《趙城金藏》30年代初被發現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它是《開寶藏》的復刻本、裝幀、版式保留著《開寶藏》的基本特點,在《開寶藏》幾乎散佚殆盡的情況下,它不論在版本方面,或在校勘方面都有無可比擬的價值。在我國現存藏經中,未經傳世的孤本還有《房山雲居寺石經》、《遼藏》、《元官版藏經》《洪武南藏》、《武林藏》和《萬曆藏》六種。這幾種大藏經,除殘缺嚴重者外,多為《磧砂藏》和《永樂南藏》的復刻本,所收經籍少於《趙城金藏》不宜作底本使用。《趙城金藏》收錄經路近7000卷,現存5380餘卷,雖有缺佚,可用《高麗藏》補入。《高麗藏》和《趙城金藏》同屬《開寶藏》系統的復刻本,版式完全一致,用《高麗藏》補《趙城金藏》,可謂“天衣無縫”。

特點

《中華大藏經》樣張《中華大藏經》樣張

內容完備。中國歷代刊刻的二十餘種大藏經都存在著收錄不全的缺點,《中華大藏經》以《趙城金藏》作底本,其缺失部分以《高麗藏》補足,並按照《趙城金藏》千字文編次的目錄體系,將歷代大藏經中有千字文編次的特有經論按照內容性質悉數補入。收錄經籍1939種,一萬餘卷,集歷代刊刻大藏經之大成。

版本珍貴。《趙城金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刻本大藏經《開寶藏》的復刻本。

校勘全面。中國歷代刊刻的二十八種大藏經,在編印過程中一般都沒有校勘記。《中華大藏經》選用了八種不同時代具有校勘價值的版本作校本,這些版本可以說是完全反映了歷代所刊大藏經的基本面貌。

中國《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主編。漢文部分將收錄歷代藏經中特有的經籍約4200餘種,23000餘卷。分為正續兩編,分裝220冊。1984~1987年已出版20餘冊。正編以《趙城藏》作底本,按《趙城藏》千字文編次的目錄體系影印。缺失部分以《高麗藏》補足。同時將歷代藏經中有千字文編次的特有經論,按照內容的性質補入。正編所錄經籍,除《趙城藏》外,還有如下諸藏:房山石經、《崇寧藏》、《毗盧藏》、《資福藏》、《磧砂藏》、《至元靈活》、《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龍藏》、《高麗藏》。其中《至元錄》所載33部,238卷,除《圓覺經道場修證義》可據《卍續藏經》中補出外,其餘已佚部分只能以存目闕經的方式編止。續編收錄經籍包括以下各版藏經:房山石經(正編已收者除外)、《頻伽藏》、《普慧藏》、《大正藏》、《嘉興藏續藏》、《卍續藏經》。

為了便於檢索,《中華大藏經》將編印以下七種索引,合為附錄一冊,隨同《中華大藏經》一起發行。七種索引是:①經籍名稱首字漢語拼音音節索引;②經籍名稱首字筆畫索引;③同經異名首字漢語拼音音節索引;④同經異名首字筆畫索引;⑤譯撰人姓名及其譯著索引(按時代先後排列);⑥譯撰人姓名及其譯著索引(按筆畫順序排列);⑦梵語及英語經籍名稱索引(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

大藏經小常識

《中華大藏經》《中華大藏經》

大藏經,是將一切佛教典籍匯集起來編成的一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經”,後來定名為“大藏經”,“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內容十分廣泛,故稱“大藏經”,又稱“藏經”。其內容主要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又稱為“三藏經”,分別稱為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佛教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教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教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此外還包括印度、中國的其他有關佛教史、佛教理論研究的專著。
在佛教東傳兩千年間,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日益增多,但最後匯集、編纂成“藏”的卻屈指可數,國內可考的不過十餘次(宋及遼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一次);國外可考的,高麗三次,日本七次。我國第一部刻本漢文大藏經《開寶藏》,是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刻本。此後,歷宋、遼、金、元、明、清幾個朝代,一千年間先後有各種官刻、私刻版本二十餘種。
在佛教典籍的翻譯過程中,佛教中大量的思想概念已經轉換為中國人能夠領會的語言,創造出大量沿用至今的辭彙,諸如“世界、宇宙、教師、真理、實際、堅持”等。其中作為漢文音韻學的四聲,已成為今天國語的重要標準。另外,對於漢字印刷字型的演變和最終確立,歷代《大藏經》的刊刻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部《大藏經》是由趙匡胤倡導完成的,以其年號命名為《開寶藏》,它的刊印開創了中國大型典籍彙編的先河。在漢文大藏經的影響下,後來又有藏文、蒙文滿文版的《大藏經》的刊印。日本和朝鮮半島也開始刊印他們的《大藏經》。
現在,在佛教的誕生地印度次大陸,佛教原典已蕩然無存。佛教一些重要典籍卻藉助漢文譯本保存了下來,流傳及作者時代歷歷分明,這是中國文明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價值

《中華大藏經》《中華大藏經》

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出發點之一,是掌握第一手的文獻資料。以至有學者說,如果某些學術論著是根據某些新版標點本做出來的,他是連看都不看的。他的意思是說,那些新版標點本沒有權威性;根據無權威性的材料寫文論事,難免走偏。我不贊成這種絕對的態度。標點方便讀者,利於普及;我個人就用過標點本,感到確實好用。有些校勘和標點本,像《藏要》之類,還有極大的學術價值。但是,標點實在是一件難事,點破句是經常的事,把人、地名錯當成術語,或把術語當成人、地名的都有。

編輯出版《中華大藏經》的籌劃,始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初。當時是作為“文化遺產”的“搶救”對象,列入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計畫;學部委員呂澂先生為此還擬出了一個《新編中華大藏經目錄》,並引起過爭論。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個計畫最後流產了。現在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是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決定,交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承辦,由時任所長的任繼愈教授負責組織編輯的。

第一,《中華大藏經》的編輯出版,是國家的一項文化建設事業,是從收集和保存中國傳統文化,以供今人研究和創造新文化為出發點的。這就與單純地為滿足宗教需要,當作“佛事”去做,在性質上區別開來。由此也充分肯定了佛教在中國社會歷史上傳統的文化地位,關注佛教文化是全國人民的事業,改變了把佛教僅僅視為一種信仰的偏頗。
第二,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大藏經》,對於我們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可能會有許多新的發現,新的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佛教是第一個進入我國內地,並融入我國社會的域外宗教文化,我們的先人接受了什麼,拒絕了什麼,對於我們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發生過什麼作用,以及如何作總體的估量等等,都值得認真思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