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又稱《八萬大藏經》是13世紀高麗王朝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準確無誤,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其保存地韓國海印寺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

基本信息

簡介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又稱八萬大藏經是13世紀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準確無誤,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其保存地韓國海印寺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

高麗大藏經共有1496章,6568卷,52382960漢字,雕刻於81340塊木板上。每塊木板長24厘米,寬60厘米,高2.6-4.0厘米,重量在3到4公斤。高麗大藏經涵括北宋,契丹和高麗的大藏經版本,並有高麗高尚的添加,對了解古代中國和契丹的大藏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高麗大藏經》之所以著名,不僅因其精校精刻,也由於其木刻雕版至今猶存。這些刻於13世紀,約8萬多塊的大藏經版現藏於韓國陝川海印寺內,堪稱韓國國寶,於199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2004版《高麗大藏經》編委會依照《高麗大藏經》再雕本進行整理,又校正了海外刊行影印本的錯誤,並將海印寺所藏的補版也予以收錄,完成了新編增補工作,成為最完備的《高麗大藏經》。

歷史淵源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的雕造與經版的流傳
高麗朝時期雕造了《初雕藏》(《初雕大藏經》)及《再雕藏》(《再雕大藏經》)兩部大藏經。學術界認為《初雕藏》是從高麗顯宗2年(1011年)至宣宗4年(1087年)雕刻完成的,主要依據如下:
《大藏板刻君臣祈告文[丁酉年(1237)行]》:“……達但之為患也,其殘忍凶暴之性,已不可勝言矣……於是,符仁寺之所藏《大藏經》板本,亦掃之無遺矣……今與宰執文虎百僚等,同發洪願,已署置‘句當官司’,俾之經始。因考厥初初創之端,則昔顯宗二年(1011),契丹主大舉兵來征,顯祖南行避難,丹兵猶屯松岳城不退。於是,乃與羣臣發無上大願,誓刻成《大藏經》板本,然後丹兵自退,然則大藏一也,先後雕鏤一也。”(該祈告文出自李奎報之手,收錄在《東國李相國集》卷25)
《高麗史·宣宗世家·四年(1087)條》:“二月……甲午,幸開國寺,慶成『大藏經』.……。三月……己未,王如興王寺,慶成大藏殿……夏四月,……庚子,幸歸法寺,慶成《大藏經》。”
從以下史料來看,高麗在顯宗朝時期(1010-1031),刊刻了《開元釋教錄》里收錄的5048卷《開寶藏》。到了文宗朝(1047-1083),刊刻完成了《貞元續開元釋教錄》收錄的經典與宋新譯經論等約1000卷。
《寄日本國諸法師求集敎藏疏》:“敬白諸善友緣本國崇奉佛敎日已久矣,其《開元釋敎錄》智升所撰,《貞元續開元釋敎錄》圓照所撰,兩本所收經律論等,洎大宋新翻經律論總六千來卷,並已雕鏤施行訖。自古聖”(本疏為大覺國師義天所做,收錄在《大覺國師文集》卷14)
《代宣王諸宗敎藏雕印疏》:“顯祖(1010-1031)則雕五千軸之秘藏,文考(1047-1083)乃鏤千萬頌之契經。正文雖布於近遐,章疏或幾乎墜失。”(本疏為大覺國師義天所做,收錄在《大覺國師文集》卷15)
據《高麗史》及《大藏板刻君臣祈告文》所載,《初雕藏》的經板,原本藏於興王寺的“大藏殿”,後移至符仁寺保管。1232年,隨著蒙古入侵高麗,《初雕藏》的經板也不知去向。目前,藏於國內的《初雕藏》有300餘卷,另外日本有2400餘卷。
關於《再雕藏》的雕造,有以下兩種史料值得我們注意。
《高麗史·高宗世家·三十八年(1251)條》:“九月……壬午,幸西城門外‘大藏經板堂’,率百官行香。顯宗時板本毀於壬辰(1232)蒙兵。王與群臣更媛立‘都監’,十六年(1251)而功畢。”
《大藏板刻君臣祈告文[丁酉年(1237)行]》:“……今與宰執文虎百僚等,同發洪願,已署置‘句當官司’,俾之經始。”

從以上敘述來看,高宗23年(1236)高麗國設立了大藏都監(上文中的“都監”、“句當官司”指專管《再雕藏》的校勘與刊雕的大藏都監),開始了《再雕藏》的雕刻工作,高宗38年(1251)經板雕造完畢。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再雕藏》的刊刻期間為高宗23年(1236)至38年(1251)。還有一點《再雕藏》經典的卷尾通常有“××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敕雕造”的刊記,通過刊記我們可以了解到雕鑿時間最早的是丁酉年(1237),最晚的則是戊申年(1248)。

如《高麗史·高宗世家·三十八年(1251)條》所記,《再雕藏》雕造完畢以後安置在江華都城西門外的“大藏經板堂”。又如以下記錄,之後又被移至江華禪源寺。朝鮮朝太祖7年(1398),《再雕藏》經板暫時被安放在首爾支天寺,定宗元年(1399),又被移至慶尚道陝川的海印寺保管至今。

《太祖實錄》卷14:“七年(1398)……,七月五日丙午,幸龍山江。大藏經板輸自江華禪源寺。戊午雨。令隊長,隊副二千人,輸經板於支天寺。”

《定宗實錄》卷1:“元年(1399)五月庚辰,命慶尚道監司,發印經僧徒于海印寺,太上王欲以私財,印成大藏經,納東北面所蓄菽粟五百四十石……”

由來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是由中國第一部漢文大藏經《開寶藏》為藍本雕刻而成。《開寶藏》因始雕刻於開寶年間,故稱《開寶藏》,又因成於蜀地,亦稱《蜀藏》,是我國最早雕刻印刷的一部佛教總集。

《開寶藏》成書之後成為了海內外各種大藏經的祖本,其影響極為深遠。高麗王朝太宗年間即向宋廷求《開寶藏》,得到後,以此為藍本於顯宗二年(1011)開始雕刻大藏經,此為《高麗大藏經》初雕本。高麗王朝文宗末年與宣宗年間(約1089),增補續刻《高麗大藏經》,統稱為《高麗大藏經》續雕本。

高宗十九年,《高麗大藏經》所有經版均毀於戰火。高宗三十二年(1236)至高宗三十八年(1251),高麗王朝再次完成《高麗大藏經》再雕版。這些刻於13世紀為數約8萬多塊的大藏經版現藏於韓國伽耶山海印寺內,堪稱韓國國寶,199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高麗大藏經》再雕版是由高麗著名學僧守其法師主持,將《高麗大藏經》初雕本、《開寶藏》與《契丹藏》之本文一一校勘,並參考了《開元釋教錄》及以後考證諸佛教典籍原文之脫誤、譯釋等。《高麗大藏經》是現存漢文大藏經中最為精良的大藏經,採用三欄式縮印形式,為16開本,每冊之前編有分冊目錄。

其結構與內容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再雕藏》從千字文天函至洞函,共639函,1574部6547卷。對《再雕藏》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其結果可見《再雕藏》的結構”。如<表2>所見,再從千字文帙號來比較了《再雕藏》和《趙城藏》。

眾所周知,《再雕藏》是在《初雕藏》入藏經典的基礎上中“甲.《初雕藏》入藏經典”),又收錄了《初雕藏》以後從中國引入的經典及其他經典而刊刻完成的“乙.《再雕藏》入藏經典”)。
例如,關於80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文字異同, 在《豐潤本》·《趙城藏》為“眾會海已”(《中華大藏經》第12冊,670頁,上段,16行), 而在《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南藏》、《徑山藏》、《清藏》中是“道場眾會”。《再雕藏》將以上內容合二為一,修訂為“到場眾會海已”。

《再雕藏》里收錄的《續開元錄》經典入藏順序與《續貞元錄、入藏錄》相同,而不同於《續開元錄、入藏錄》。

《趙城藏》與《初雕藏》一樣,收錄了《廣品歷章》,而不是《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趙城藏》的踐(581)函至刑(592)函,收錄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120卷,而非《新華嚴經》40卷。

校勘以及它的底本與刊刻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再雕藏》的“俊、乂、密”函里收錄的《高麗國新雕大藏經校正別錄》30卷及其各卷首中都有“沙門守其等,奉敕校勘”的字樣,由此可知《再雕藏》在刊刻之前經過了與《開寶藏》、《契丹藏》、《初雕藏》等大藏的校勘工作。因此與後世的大藏相比,《再雕藏》在經文的準確性上可以說是無與倫比。所以日本在明治年間發行《縮刷藏經》時,還有在大正年間編撰《大正新修大藏經》時都將《再雕藏》作為底本。
關於《初雕藏》、《再雕藏》的底本和雕造過程,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沒有得到統一的見解。
日本的小野玄妙曾在《佛書解說大辭典》中認為《初雕藏》是《開寶藏》的復刻本。
中國的《中華大藏經》編輯部在《中華大藏經》“內容簡介”中將《再雕藏》看作是《開寶藏》的復刻本。
韓國人李箕永在他的“高麗大藏經的歷史與意義”中認為《初雕藏》是《開寶藏》的復刻本。而對於《再雕藏》,他認為是守其法師校對了《開寶藏》、《契丹藏》、《初雕藏》後,重新編撰了登梓本刊刻的。
千惠風在《湖林博物館所藏初雕大藏經調查研究》認為,《初雕藏》是在收錄了《開寶藏》、《契丹藏》、貞元入藏諸經論、宋新譯經以及國內傳本的基礎上編撰了登梓本以後刊刻的。至於《再雕藏》,他認為是在修改《初雕藏》以後復刻的。 

在“關於《高麗大藏經》的底本與刊刻的研究”(《韓國圖書館情報學會志》第32卷第3號,2001)中寫到《初雕藏》、《再雕藏》是《開寶藏》的修訂、復刻本。而關於守其法師用來校勘並刊刻《再雕藏》的底本與對校本,筆者曾得出以下結論。即在“國本”(《初雕藏》)、“丹本”(《契丹藏》)、“宋本”(《開寶藏》)中,法師主要以“宋本”為底本,再以“國本”、“丹本”校勘修訂了“宋本”。也就是說“宋本”是刊刻《再雕藏》的底本即登梓本。“宋本”中沒有的經典或有較大缺陷的經典則以“國本”或“丹本”為底本,或進行修訂以後當作登梓本,或重新製作登梓本雕造,編入了《再雕藏》。

相關新聞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2011年是《高麗大藏經》問世1000周年。然而,韓國《中央日報》日前披露,《高麗大藏經》研究所前所長吳允熙(音譯)表示,《高麗大藏經》其實是“仿製品”——完全複製中國宋朝的大藏經。

根據吳允熙的介紹,《高麗大藏經》一共有3個版本,即:1011年的《初雕大藏經》,1094年的《高麗小藏經》,這兩個版本的大藏經在蒙古入侵時都失傳了。1236年又製作了《再雕大藏經》,也就是流傳至今的《高麗大藏經》。但實際上,大藏經最早出現在中國宋朝,名為《開寶大藏經》(971-982年)。《初雕大藏經》是抄襲《開寶大藏經》,連漢字都基本一致,目前海印寺保存的《再雕大藏經》,是複製的《初雕大藏經》。吳允熙強調說:“這是歷史事實。”

吳允熙還表示,那些說大藏經字型是“雄渾的歐陽修體”等各類稱讚都不應歸於《高麗大藏經》,而應歸於宋朝的原創者。“抄襲的字型,不管模仿得多么精妙,它仍然是抄襲的”。

吳允熙認為,韓國人對《高麗大藏經》賦予了過度包裝的民族自豪情緒,只有丟掉這個情緒,才能更準確深入理解它的現代意義。他說,如果用民族主義和國粹主義的視角稱頌《高麗大藏經》反而會歪曲《高麗大藏經》的真正價值。不過,吳允熙認為,所有創造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承認這一點並不是什麼令人羞愧的事。雖然《高麗大藏經》寄託了韓國人的驕傲和自尊,但不能對大藏經本身存有誤解和偏見。

評價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再雕版是由高麗著名的學僧守其法師主持,將《高麗大藏經》初雕本、《開寶藏》與《契丹藏》之本文一一校勘,又參考了《開元釋教錄》,及以後的諸佛教典籍加以考證原文之脫誤、訛字、異譯等。尤為甚者,連經名、譯者名、卷數、帙次之差異也加以校正。

再雕《高麗大藏經》將校對中發現的前後倒錯的經文加以更正,將校對中國本與他本的缺文補足,並錄其文;將校對中發現的文義迥異者依正確的經文更正,將校對中發現同本異議而被收錄者,則補錄於《別錄》中;校對中發現同本同譯經,諸本譯文有錯有正,如卷11之《摩逆經》;認為宋本錯亂,故“去宋,取國丹本為真”,而錄其文於別錄中。

校對中發現同本同譯經,諸本譯文有錯有正,則錄其錯者於《別錄》中,如卷18的《佛說受歲經》;校對中發現重出者,如卷30的《佛名經》,則以《釋摩訶衍論》、《大宗地玄文本論》替之等;國本所錄《一切經源品次錄》30卷,以為於閱經者所益無幾,故刪之,以《校正別錄》30卷替之。等等……總之,在歷代漢文大藏經中,再雕《高麗大藏經》有著嚴密的組織,並經過精心的校勘,《高麗大藏經》再雕本為現存漢文大藏經中最精審的大藏經。

八百年之後,《祖堂集》重見天日,因此前《高麗大藏經》付梓之後,《祖堂集》雖刻成,卻未付梓,直至上世紀初,日本佛學家於朝鮮考證《高麗藏》仍存世的版本時無意中發現,驚為天人。八十年代末始傳回泉州禪寺。現在春在香港出版線裝版,交由泉州南少林寺流通處發行。此次線裝書局影印《高麗藏》,其文化意義極大,這部被韓國人視為國寶的經藏,可以重現中國第一部已失傳的宋代官版大藏經的原貌,亦是研究佛教最基本、最可信的學案資料,正可謂佛界盛事,功德無量,也是中韓文化交流的一件大喜事。

大藏經歷來被認為是佛家的寶物,大藏經的刊行對弘揚佛法及佛典流存影響深遠,《高麗大藏經》是歷代的識之士歷經艱難險阻才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被認為是護法護國的聖寶。有鑒於此,本書編委會依照《高麗大藏經》再雕本進行整理,此次再版編纂上忠於原本,又校正了海外刊行影印本的錯誤,進而連海印寺所藏的補版也予以收錄,完成了新編增補工作,故其就是最完備的《高麗大藏經》。此次再版引進國際印刷新工藝,採用裝飾印金印刷,使得這部法寶更顯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