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一書為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教授在其相繼發表的《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1979年)、《試論奴隸社會並非階級社會首先必經的歷史階段兼論商朝不是奴隸社會》(1980年)等長篇論一文基礎上大幅補充完善的成果,於1981年10-12月由廣西師範學院的油印後公開推出。它是20世紀中國古史分期討論中主張“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第一本專著,凝結著作者學術生涯中經歷的苦難血淚,堪為“無奴學派”創始人黃現璠的“新史學”在改革開放新時代下的重放光彩。

基本信息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一書是黃現璠教授對其發表的《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一文,經廣泛徵求意見後,重新修訂、完善,於1981年10月,由廣西師範學院出版的油印本。它是20世紀中國古史分期討論中主張“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第一本專著,堪為“無奴派”領袖黃現璠的新史學在改革開放新時代下的確立。此書的重要價值及影響,它出版問世的政治風險和艱難過程,參考以下陳吉生教授撰《 試論壯族著名史學家黃現璠對20世紀中國“新史學”實踐與建設的貢獻》一文[1],可見一斑: "................ 20世紀初期“社會史”研究形成的兩條主線,長期以來一直斷斷續續、或隱或顯地影響到50~80年代初的社會史研究。1979年黃現璠冒著政治風險勇闖“禁區”完成的《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論文,即為他當年從事“社會史”研究的繼續,亦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下主張“中國無奴隸社會說”的第一篇論文。“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期,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古代史分期,是國內外史學界都很重視的一個問題。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的中國社會史論戰算起,這個問題的討論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半個多世紀中,我們學術界還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像古代史分期問題那樣持久地吸引過那么多人的關注和研究。"[2]原青海師範大學校長張廣志教授明確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林彪、‘四人幫’打著毛澤東的旗號,把郭沫若的分期說定為一尊……總的說來,新時期古史分期的討論實不過建國後至文革前十七年那場討論的延續、延伸,在理論上和方法上,並無大的進展、突破,因此,在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繁榮、熱鬧後,便漸漸沉寂下來。這種情況,再加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寬鬆學術環境,促使一部分學者決心從根子上重新認識、檢討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即中國歷史上到底存在不存在一個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如果它根本就不存在,還在那裡爭論中國的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間的分期、斷限問題,豈不荒唐!新時期主張中國無奴隸社會發展階段說的學者有黃現璠、張廣志胡鍾沈長雲晁福林等。”[3] 足見黃現璠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主張中國無奴隸社會發展階段說的第一人,不僅勇氣可嘉,學者風骨可敬,而且表明他的這篇論文學術價值極高,體現在它打破了建國後學術研究大多從屬“政治範式”一尊的格局,突破了人云亦云眾口一詞的“五種生產方式說”單一思維模式,開創了多元化思維的新紀元,當屬黃現璠為20世紀中國“新史學”建設和實踐道路上的“社會史”研究作出的又一重大新貢獻。一些學林人士將主張中國歷史“存在奴隸社會發展階段說”的學者歸為“有奴派”,將主張中國歷史“無奴隸社會說”的學者歸為“無奴派”。“有奴派”領袖自然非郭沫若莫屬,代表學者為范文瀾剪伯贊呂振羽侯外廬等人(即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而“無奴派”領袖公認為黃現璠,這已屬不刊之論,代表學者有張廣志、胡鍾達、沈長雲、晁福林等人(即‘無奴派’五名家)。誠如西安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王長坤教授和魯寬民、尹潔等學者於《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研究綜述》一文中所言:“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史學領域的研究氣氛非常活躍,中國古史分期的研究也出現了新的勢頭……‘中國未經奴隸社會論’又再度悄然興起。1979年,黃現璠教授發表了《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一文。文中指出:‘我堅決主張我國歷史上沒有奴隸社會,漢族沒有,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沒有。’‘歐洲的希臘、羅馬由氏族制社會變為奴隸制社會,就不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世界通例,而是歷史特例。’文章發表後,得到張廣志、胡鍾達、沈長雲等人的支持。而且擁護者越來越多,近年來發表的此類文章已近百篇……目前這一派(指無奴派——筆者按 )正像趙光賢教授在《文史知識》1986年第五期撰文指出的那樣:現在又重新被人們所重視,擁護者好像越來越多,有一種漫燃的現象。相反‘中國奴隸社會論’和者不多,缺乏新意,受到否定者的有力挑戰。”[4]改革開放後新時期“無奴派”領袖黃現璠向“有奴派”領袖郭沫若發起的挑戰,雖然可以看作是30年代以“馬列史學派”領袖郭沫若與“食貨派”領袖陶希聖為代表進行的“社會史大論戰”的繼續,但兩者又有所不同,表現在:30年代的大論戰當時雖然帶有更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論爭雙方可以暢所欲言,幾乎沒有政治風險。而70年末黃現璠的挑戰雖然純屬學術觀點不同之爭,沒有意識形態背景,但當時卻冒著極大的政治受害風險。由此從一側面反映出林彪、“四人幫”一夥對學術界的長期干擾造成的極大恐怖和危害。............... 黃現璠所撰《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長篇論文,據他自言:從構思到發表斷斷續續費時近40年。他最初與師友陶希聖教授觀點一致,主張“中國無奴隸社會說”,後來陶希聖教授改變了觀點,又主張中國“存在奴隸社會發展階段說”,他亦受影響。特別是他到日本留學後,常訪當時滯日學者郭沫若先生,受郭氏影響,他長期持有中國“存在奴隸社會發展階段說”,只是因為思考尚未成熟,研究尚未透徹,無意草率撰文公表,參與“社會史大論戰”。1949年12月,他兼任廣西大學中文系主任,兼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一段時期,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入研究,始對當時馬列史學派領袖郭沫若一貫主張的中國“存在奴隸社會發展階段說”產生了疑問,自己原來的認識和觀點開始了動搖。基於治史“貴在求真”的原則,1954年9月他到北京出席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時,便帶著疑問拜訪了郭沫若先生,試圖進行探討,見面後郭氏對他說:“璠弟,我送您一本新版自著《奴隸制時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4月第1版),回去仔細讀讀,我的主張過去無人駁倒,今後更無人能駁倒。”黃現璠回桂後不看則罷,仔細讀來更是疑問重重,閱後第一想法即是重操舊業,精研馬列,進行挑戰。繼而托思於文,邊學邊寫,最終便有了《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一文。1978年夏,舊友費孝通教授和同鄉吳西將軍同時到桂專程分別至黃現璠自宅探望時,他將這篇學術論文交與他們,托他們回京後能推薦給京城的學術期刊發表。同時,他還寄給全國多家學術期刊,結果無一家學術雜誌敢於刊登,甚至連他所在學院的學術刊物主編讀後亦直言“寫得很好,不敢發表”(翌年2月經本學院副院長覃宏裕力排眾議甘願承擔責任力薦給本院學術刊物方得以揭刊)。為此,他還引來一些教條主義“偽學者”的冷嘲熱諷和謾罵。黃現璠當時憤而說道:“當今之世,學術上的‘凡是派’尚受政治上的‘凡是派’影響,所謂‘雙百方針’,不過是一句口頭禪。發現問題不予指出,人云亦云,眾口一詞一調,以他人之見為己之見,什麼都“自古以來”,張口“五種生產方式論”,閉口“五種社會形態說”;動筆“馬列導師語”,落筆“政治領袖說”,作為學者,哪您還研究什麼?”[5]可見學術自由與求真信念,始終是砥礪黃現璠近40年持續不斷深入思考、探索和研究“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動力所在。...............
稍後,黃現璠推出的《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一書(廣西師範學院油印本,1981年10月),進而對“無奴論”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全面論證。..................同時,黃現璠於論文和著作中主張的中國古史分期,即古代為原始共產社會;殷至戰國為領主封建社會,其中殷商為領主封建社會皺型,周代為領主封建社會典型,春秋戰國為領主封建社會解體;秦漢至鴉片戰爭為地主封建社會(其中分若干階段再說),同樣極富創見性。後來張廣志、李學功主張的夏、商、西周至春秋為“村社封建制社會”,戰國後轉為“地主租佃制封制社會”;晁福林主張的夏商兩代為“氏族封建制社會”,西周為“宗法封建制社會”,東周后為“地主封建制社會”等等,無一不是受到黃現璠對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意識的啟發而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作出的新探索。
註:
[1] 陳吉生撰《 試論壯族著名史學家黃現璠對20世紀中國“新史學”實踐與建設的貢獻》,載《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笫一期,80頁一104頁。
[2]《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張廣志:《中國古史分期討論七十年》,載《文史知識》2005年第10期。
[4]王長坤魯寬民尹潔:《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研究綜述》,載《唐都學刊》第21卷第3期,2005年5月。
[5]參見黃現璠撰:《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初稿三卷)自序,1980年10月18日。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