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智高》

《儂智高》

《儂智高》為壯學之父黃現璠的遺作,系中華民族第一部論述壯族民族英雄儂智高的專著。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對廣西歷史上著名的壯族人物儂智高及其起兵反宋的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和深入研究,科學地評價了儂智高起義的性質和影響,辨證了國內外史學界對儂智高的國籍、起兵性質及歷史作用等問題上的偏頗之說。

基本信息


簡介

《儂智高》《儂智高》

本書是中華民族第一部關於壯族民族英雄的專著。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於1983年10月出版,系壯學宗師黃現璠遺作。在內頁上印有“內部發行”。儂智高死後,歷代史料皆將他視為“叛逆”或“蠻寇”。1962年4月2日,壯族名史家黃現璠在《廣西日報》上發表《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一文,第一次以史料為據,從學術上論證了儂智高起兵反宋的正義性。繼而黃現璠又撰寫了《儂智高》一書。


基本資料

書名:《儂智高》

副題:廣西歷史人物叢書

作者:黃現璠

出版:廣西人民出版社 (南寧市河堤路14號)

發行:廣西新華書店發行

摘自黃現璠著《儂智高》第29頁附圖三 - 儂智高東征、北伐、回師路線圖摘自黃現璠著《儂智高》第29頁附圖三 - 儂智高東征、北伐、回師路線圖

印刷:廣西新華印刷廠

開本:787 × 1092 1/32

字數:80千字

頁數:110

出版印刷時間:1983年10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數:1-2300冊

書號: 11113.41

分類:民族學 歷史學

說明:(內部發行)

目錄

緒論...................................................................(1)

第一節統一左右江溪洞建立地方性政權.......(1)

第二節走投無路被逼起義以戰求附.................(11)

第三節攻破邕管東征廣州..............................(20)

第四節北伐荊湘回師邕州..............................(34)

第五節崑崙關易手歸仁鋪失利......................(45)

策六節經營特磨道大理城被害.......................(56)

第七節起義前的壯族社會...............................(64)

第八節儂智高是廣西壯族................................(70)

第九節儂智高起義性質的評價........................(74)

第十節儂智高起義的影響................................(85)

結論................................................................(109)

出版說明

《儂智高》是廣西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黃現璠(壯族)的遺著。他在五十年代就開始蒐集資料,對儂智高起兵反宋的問題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書的史料很豐富,有些還相當珍貴。對儂智高這一歷史人物,史學界在某些問題上有爭論。我們本著百家爭鳴的方針出版此書,並遵照作者的遺願,不改動共觀點,只作了大量的史料核對工作和在文字上作些潤色,並刪掉了一些與儂智高起兵問題無關的內容。
作者生前,我們徵得他的同意,請了廣西民族研究所的李乾芬同志擔任該書的社外編輯。李乾芬同志在編輯工作中,忠於作者的觀點,在使本書不斷臻於完善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值本書出版之際,我們謹向他表示謝意。
廣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三月

作者自序

……宋代壯族領袖儂智高起兵反宋的歷史,也應該還其真面目了。

我是年逾八旬的人,生在清末,經過幾個朝代,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已達四十多年……我雖年歲老邁,但“老牛不怕夕陽短,勿用揚鞭自奮蹄”,決心把六十年代草成的儂智高起兵反宋文稿,重新補充修改,交付出版,以獻綿力於壯族史的研究,為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和我區民族團結的加強,作出積極的貢獻。

摘自黃現璠著《儂智高》第3頁載桂西壯族分布圖摘自黃現璠著《儂智高》第3頁載桂西壯族分布圖

儂智高起兵問題,史籍記載,既偏且亂,大量史料滲透了大民族主義思想,是非顛倒,魚目混珠,流毒極廣。解放以來,有關民族研究部門,曾多次舉行討論,不少研究工作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十年浩劫期間,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集歷史上大民族主義思想的大成,否認中國有少數民族存在,攻擊黨的民族政策,撤消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機構,少數民族歷史研究成了“禁區”。與此同時,越南的一些歷史學者,從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出發,紛紛發表謬論,把儂智高說成是越南的“民族英雄”,把當時屬於宋王朝的廣源州說是“他們的領土”,可謂荒謬絕倫。我是研究壯族歷史的學者,既熱愛偉大祖國,又尊重中華民族的歷吏,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面前,不能沉默不言。

早在解放初期桂西僮族自治區成立的時候,我就著手收集資料,對儂智高起兵性質問題進行研究……十多年來,在本書的反覆修改補充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各方面同志的熱情幫助和支持......我的學生李乾芬同志受廣西人民出版杜委託,為本書稿的社外編州,他為本書的編輯出版,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在此,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關於儂智高起兵反宋是否正義戰爭問題,三十年來,有關單位曾先後在南寧、北京等處召開了多次討論會,但是,都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本人在這裡提出了一些粗淺看法,錯誤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學者以及廣大讀者同志們賜以教言,幸甚!幸甚!

黃現璠

1981年3月

問題提起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還是非正義的戰爭?是鬧民族分裂,還是促進了民族團結?儂智高本人,是民族英雄、農民領袖,還是“蠻賊”、“反寇”,甚至是“越南封建軍閥”?這個問題,有關歷史的真偽、壯族人民的感情和國際關係問題,一定要弄清楚。

關於儂智高的起兵反宋,解放前官方記載,頗多誣衊。桂林龍隱洞宋代狄青題的《平蠻三將題名》摩崖,直罵他為“廣源州蠻賊”。元朝脫脫撰《宋史·廣源州蠻傳》,更誣他殺父,他母親阿儂是吃小兒肉的野人。明季陳邦贍撰的《宋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一《儂智高》條說:“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寇邕州”,直指為“寇”。廣西許多地方志書也跟著這樣說。梁明倫編的《雷平縣誌》第四編說:“廣源州儂智高者,以陳勝自期,乘機竊發。”把儂智高比於中國最早的農民領袖、起義反秦的陳勝,是頗有卓識,看到了歷史的本質。但仍不能完全擺脫封建觀念,以儂智高的起義為“竊發”。

一九六二和一九六三年,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先後在南寧、北京開會討論這一問題,邀請了許多專家參加。雖然多數人認為儂智高是正面人物,他起兵反宋是正義戰爭。但還有一些人認為儂智高起兵是為了掠奪奴隸,不是正義的戰爭。專家們只要言之有據,各人見仁見智,那是個學術討論問題。奇怪的是,一九七九年竟有人說儂智高是“越南封建軍閥”,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無知,而且此論如果成立,將引起國際領土主權的糾紛,給越南霸權主義者作藉口。為了前者,我要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後者,更必須充分擺出歷史事實來。

作者史觀

作者認為:依智高生於當時屬於中國的領土,邕管所轄的羈糜州—廣源州,應過宋朝的科舉考試。後來,廣源州被新興起的交趾李氏封建王朝侵占,他父親儂存福被俘被殺,智高和母親逃到倪猶州(今廣西靖西縣北),建立大曆國,後遷安德州(今靖西地),改名南天國。儂智高是道地的中國人。他的起兵反宋,是因屢被交趾侵犯,希望得到宋朝保護,請求內附,一再降低要求,宋朝都拒而不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才舉兵反宋,企圖以戰求附。豈料宋朝對外敵軟弱無能,對內兇惡殘暴。廣西的儂智高和四川的李順王小波,山東的宋江,浙江的方臘等農民起義,都遭到同樣命運.

起義影響

作者於書中認為:儂智高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起兵,卻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兩點:

一,迫使宋朝統治者考慮他生前的要求,接受了壯族人民內附,加強了廣西的邊防力量,遏止了交趾侵略者瘋狂的進犯,沒有釀成象遼、西夏那樣的大禍。

二,加強了壯漢人民的融合和團結,促進了左右江的開發,使壯族迅速從封建領主制躍入封建社會後期。至今,壯族在祖國大家庭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經濟文化比較發達,這是與儂智高起兵所帶來的客觀影響有關。所以壯族人民至今尊奉他為民族領袖。

今天,我們應該根據歷史事實,正確評價,還儂智高本來的真面目。

章節摘介

第一節 統一左右江溪洞 建立地方性政權

摘自黃現璠著《儂智高》第5頁載儂黃兩峒轄地略圖摘自黃現璠著《儂智高》第5頁 - 儂黃兩峒轄地略圖

宋代,左右江溪峒的社會歷史發展,比之於桂東、桂中、桂北的州以.來說,仍然落後得多。從經濟上看,州、縣地方已進入封迚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而溪峒地區還處在領主經濟社會。文化上的差距也很明顯,如宜州“每舉書之士,不下五、六百人”。柳州“大觀中,士之弦誦者至三百人,為嶺南諸州之最。”(見明黃佐編《廣西通志》卷十七〉而溪峒地區讀書應舉者,史載僅儂智高一人而已。政治方面,邕、柳、宜、容、桂各地均設定路、郡、府、州、縣等流官衙門,山中央襯迚王朝委派流官進行統轄,而左右江和紅河一帶,僅建立“以其趵為都督刺史”的羈縻州、縣、峒組織,耵米形成了土官制度。
關於峒,初為原始公社組織,以姓氏分為黃峒、儂峒等。峒內居民,自古為廣西土著民族。秦漢前後,被封建統治者侮稱為“常事武鬥”的“夷人”,是“粗暴強悍”的“陸梁之民”。隋唐以後,又被辱罵為“土頭土腦”的“土佬”、“土僚”、“山僚”或“烏滸蠻”等。至宋代始稱為“撞”。“撞”有路見不平,見義勇為的意思,詆毀者則加反犬旁為“”。解放後,改為“僮”,建立了桂西僮族自治州,人們多讀為“童”音。一九六五年遵照周恩來同志的指示,把“”改為“壯”,更加確切地反映了壯族人民強壯勇敢的精神面貌,在文字學上頗得同音通義之雅……。

第七節 起兵前的壯族社會

儂智高起義前的壯族社會究竟處在什麼樣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這是對這次反宋戰爭的性質極關重要的大問題。歷史上還沒有什麼論斷見載。解放後的一九六一年至六二年間,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在組織人力編寫廣西少數民族史志叢書的過程中,曾經多次召開了關於儂智高起兵性質問題的討論會。大家發表了許多意見,有的主張全面肯定,有的主張一分為二,也有的主張全盤否定。持第三種意見的人以一九六一年十月廿三日在《廣西日報》上刊載的《略論儂智高起兵的性質》一文為代表,文章的主要論點有三:
一是儂智高起兵前壯族地區的社會是奴隸社會,認為儂的起兵是壯族奴隸社會發展的產物。智高的起兵是以掠奪奴隸為目的的。作者所引用材料是從《唐書·西原蠻傳》、《宋史·撫水蠻傳》和司馬光的《諫水記聞》、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等書中節錄的。這些材料不獨不能說明是奴隸社會,相反地卻說明了它是領主封建農奴社會。
二是認為儂智高的起兵是為了掠奪奴隸而戰的,因而是非正義的;儂是一個反面人物,不是民族首領。
三是這次戰爭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沒有什麼進步的作用。
作者草草地引了幾條史料,就匆匆忙忙地對這次戰爭性質下結論,說什麼“廣西壯族地區隋唐時期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到了宋代,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奴隸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以儂智高為首的廣源州奴隸主集團,依託了這種社會制度,和當時的歷史條件,擴大了自己勢力範圍,並建立起奴隸制度的國家。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奴隸制度的統治,不斷地向周圍地區,特別是宋朝統治下的地區,進行劫掠貨畜和人口,於是引起了奴隸制和封建制之間的尖銳矛盾。儂一智高起兵就是這個矛盾發展鬥爭的產物。”作者在文中強調說,當時社會上存在貧窮賣兒女為奴的情況,這是奴隸社會奴脾的主要來源。作者還學著封建統治者余靖的口氣,大罵特罵儂智高到處殺人放火,掠人為奴。作者說:“儂智商起兵後,到處殺人放火,掠劫財物,和俘虜人口為奴隸。在兩廣地區,大肆發揮其落後的殘暴性和破壞性的事實看來,儂智高起兵所造成的破壞作用是嚴重的。一方面是使兩廣各族人民受到很大的摧殘。”“儂智高積年蓄銳兵,一日乘虛,搏十餘州,殘暴一方,如行無人之境,人民不勝其毒,百年生聚,異域珍玩,掃地無遺矣。賊之再據邕也,農者輟耕,商者輟行,遠邇惶惶,不聊其生。”余靖怎么說,作者亦怎么說,當然不會得出正確的評價來。
更為可笑的是,作者引用了後人范成大所寫《桂海虞衡志》中的一段話,說左右江地區羈摩州峒的統治階級,往往以“攻到山僚及搏買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給田使耕,教以武技,世世隸屬,謂之家奴,亦曰家丁”,來說明其為奴隸社會。然而適得其反,說明的卻是領主封建農奴社會。文中說的“給田使耕,教以武技”正是農奴社會中之“田子甲”;“謂之家奴,亦日家丁”,正是封建社會的家長奴隸制,而不是奴隸社會……。

本書結論

作者最後於書末對儂智高起兵反宋性質問題的觀點作了如下概述:
趙宋王朝是在動亂中原數十年的五代十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初時,北有遼國,西有西夏的少數民族國家政權與之對峙,南有新興的交趾封建勢力的不斷侵擾,繼而東北部又出現了金、元兩個少數民族政權。雖然他們曾與宋朝結盟修好,並受宋王朝的封號,而實際上屢屢兵戎相見,勢難兩立。在此內憂外患頻仍的時代,全國各族人回響團結起來,共同對付交趾的侵暴。正是在這種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思想支配下,儂智高才屢次上書宋廷,請求接受內附,以便實現團結禦敵,保衛宋朝邊睡,並報交趾殺父之仇的願望。豈知宋朝軟弱無能,怕惹邊事而屢加拒絕。新興的交趾封建統治者胃口卻是很大,肆意掠奪,步步進逼。儂智高所處的安德州,首當其衝,受害至慘。在此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被迫揭竿而起.以戰求附。這一行動許多人不理解,往往橫加指責,說什麼儂智高搞分裂割據,復辟倒退。可謂黑白混淆,是非顛倒。被顛倒了的歷史必須顛倒過來。儂智高起兵反宋是北宋期間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必然產物。它既反映了壯、漢各族人民的要求,也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起兵失敗後,宋王朝被迫接納桂西廣大壯族歸明內附,置場博賣,互市通商;開辦學校,培育壯民子弟;減輕廣西賦稅,與民休養生息;遴選廉潔官吏來嶺南任職;屯守重兵,確保邊防,等等,在客觀上促進了壯族社會歷史的發展,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可見,儂智高可與歷代農民起義領袖相比美。宋人羅經把儂智高與黃巢並舉,今人梁明綸說“儂智高以陳勝自期”(《雷平縣誌》)的確頗有見地。
評介儂智高這樣一個少數民族歷史人物,應當從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出發,站在被統治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立場上,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並且要勇敢地破除正統的歷史觀和大民族主義觀點,把歷史上各個民族置於平等的地位來看待,我們才能得出比較公正的結論來。在階級社會裡和歷史發展進程中,只要起義首領和統帥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民的願望,並且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儘管起義失敗了,他仍然會為人們所傳頌,這樣的歷史人物就應該予以肯定。儂智高正是這樣一個千百年來仍然得到壯族人民傳頌的人物。
據此,儂智高的舉兵反宋,是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是“民族的起義”和反壓迫的鬥爭,是進步的正義戰爭。這就是我的結論。

專家點評

“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對廣西歷史上著名的壯族人物儂智高及其起兵反宋的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和深入研究,科學地評價了儂智高起義的性質和影響,認為儂智高的起兵反宋,是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是‘民族的起義’和反壓迫的鬥爭,是進步的正義戰爭,這次起義的影響,對壯族地區的社會歷史發展,對宋王朝保衛邊防、鞏固嶺南地區的統治,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儂智高》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壯族民族英雄的專著;澄清了封建王朝近千年來強加在儂智高身上的歷史污名……。

《儂智高》“同樣是一本全面論述和客觀評價壯族英雄儂智高的專著。書中以翔實的史料、嚴密的論證和科學的態度,辨證了國內外史學界對儂智高的國籍、起兵性質及歷史作用等問題上的偏頗之說。先生的真知灼見和學術風範,得到了壯學界的高度讚賞。”

作者簡介

黃現璠,本名甘錦英,廣西扶綏人,清光緒二十五年生。
少孤貧,性穎異向學,伺塾中授業,潛聽之,所肄書,皆可熟誦,塾師奇之,特延入館。然家貧如洗,所讀之書皆借於人,故刻厲益甚,晨起雞鳴,夜讀月下,勤勉如此也。
年二十七,會北師大舉士,現璠苦習三晝夜,應試獲錄。是歲,負笈上京,入北師大預科。所閱頗廣,喜史籍,好《日知錄》,心折亭林。越二年,復入史學系,師從陳垣、鄧之誠、蕭一山諸賢。以資罄,遂謀職助學,兼授國文、歷史。不數年,舉送研究所,治考據、音韻諸學。
又窮搜西洋諸典,得魯濱遜之說,欲以彼之精華,匡我之所不逮。是時,倭釁關外,以窺中原。現璠深疾之。嘗謂:「族之存亡在於史,教本其根也。」繼而撰文過之,欲省國人。初,文呈錢玄同,評曰:「觀念進化,議論激昂。持之有理,點評中肯。」遂薦校刊之。而現璠平生治學之旨「無權威、無頂峰、無禁區」,蓋自是始。
民國二十四年冬,欲赴美遊學,資乏未行。或聞日本西學盛,遂東渡,入東京帝國大學,習史學。翌年春,得桑梓資給,攻碩士。時郭沫若同旅日,現璠屢造府拜謁,頗受教。
二十六年,七七事起,現璠還國,充教職。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桂林師院教授。又兼《國防週報》編撰,抽筆承明,以振國人。
公元一九五八年,中共禁士人清議,大索天下,現璠之名,赫然在首,流荒服。一九七九年,鄧小平主政,復啟用,贈政協委員,雖年屆耄耋,猶力行為人洗冤。一九八二年,卒。
初,現璠考論多奇詭,謂「三代無奴」、「農師非后稷」,言既出,舉世為詫。然極重躬行,執言仗義,每聞世間不平事,奮袂攘襟,拍桉而起。平生著述豐碩,不復贅列。

儂智高簡介

儂智高畫像儂智高畫像
儂智高(1025~1055)宋代廣源州壯族首領,壯拳拳系開創人之一。世居廣源州(今廣西靖西田東一帶)。民間傳其武功蓋世,精騎射、劍道。早期任廣源州節度使。其父為當地壯族首領,因不堪交趾國(今越南北部)的欺壓、掠奪,又得不到對交趾一味遷就的宋廷的保護,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出兵反抗交趾,後被擒殺害。
儂智高成年後,繼其父為廣源首領,為擺脫為之深惡痛絕的交趾的控制,曾累次上書宋廷,並獻上巨額的黃金和貢物,要求歸附。(據《宋史·廣源州蠻傳》)但當時庸懦的趙禎統治集團,卻因怕冒犯交趾,竟然拒絕了儂智高要求內屬的真誠請示。因此,在多次請附未果、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儂智高發動了這次其迅猛程度與聲勢均為宋廷始料不及的大起義,並以雷霆萬鈞之勢,不到一個月就攻陷邕州(今南寧),隨即建立了大南國——古城南寧。自立“仁惠皇帝”。繼而沿江東下,橫、貴、潯、龔、藤、梧、康、封、端諸州望風披靡,不及20日直達千里以外的廣州。正是義旗一舉,四方回響,起義大軍也從舉事時的五千人增至近三萬之眾,從而威震嶺南。其間,親臨前鋒,接連擊斃了兩個著名宋將——廣南東路鈐轄張忠及廣南東西路鈐轄蔣偕這兩個高級將領(據《太平治跡種類》)。其高超武功,在壯族人民中至今仍津津樂道。儂智高是受壯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當今壯族地區,紀念儂智高的神廟、頌揚儂智高的傳說、追悼儂智高的活動比比皆是。而在泰國,儂智高則被民間視為泰族的始祖神而受到敬奉。

黃現璠作品集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會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派”創始人。

《中國通史綱要》
《廣西僮族簡史》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唐代社會概略》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光明日報》
《壯族通史》
《掃蕩報》
《儂智高》
《進展月刊》
《食貨半月刊》
《中國通史講稿》
《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
《西大情緣》
《國防周報》
《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
《文化建設月刊》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
《學術論壇》
《元代佃戶之生活》

《廣西社會科學》
《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
《廣西民族研究》
《風雨同舟十三年》
《中國文化史》
《漢族對外抗戰史》
《漢武為爭漢族之生存而戰》
《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黔桂邊區教育散記》
《春秋戰國人之發現與人之平等》
《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
《宋代太學生之政治活動》
《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布情況》
《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
《周代無井田制》
《壯族別稱烏滸人之探討》
《銅鼓製造及其花紋的探討》
《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

《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
《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
《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
《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
《中國生活學——食衣住行通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
《韋拔群評傳》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
《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
《新教育》
《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師大月刊》
《西大學報》
《高中外國史》
《中國史講義》
《關於廣西僮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
《秦代通史》
《南宋末年河北山東義軍》

《嶺外壯族匯考》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
《僮瑤族史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元代被壓迫階級之漢南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論文集》
《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
《魏晉南北朝通史》
《中國殷代社會史》
《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
《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
《西南民族研究》
《中國封建社會史》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
《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中國歷史文選》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
《春秋五伯無一為尊周》
《隋唐五代史》
《民國史斷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