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

世界史[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

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的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前就存在,但是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早期的“世界史”不可能記述本身文明之外的歷史,因此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則必須要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才可能逐漸出現。世界歷史根據不同的時間段,可以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等;根據不同的地區,可分為不同地區的歷史;根據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為不同事物的歷史。

基本信息

概念演變

“世界史”的概念和對其研究的演變

世界史 世界史

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雖然實際只記述地中海、西亞等地中心的地區,但其目標是寫一部世界的歷史,是所知較早的具有世界史觀念的著作。在東方中國歷史著作如司馬遷的《史記》,以中國為中心,旁及四夷,也可大致代表當時中國人所知的世界。

中世紀以後,西方史學受到基督教影響,開始有將全世界視為統一的,將世界歷史作為走向天國曆程的觀念出現,最明顯受此影響的艾克哈德的《世界編年史》,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著作。

早期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潮影響,是先開始對各地區而不是整體的世界歷史發生了興趣,而啟蒙運動促成西方真正對於全世界的歷史發展產生興趣,到十九世紀史學更進一步發展,並形成許多解釋世界歷史的理論,雖然當時對於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而進化史觀式的,但是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

這種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發展的過程中影響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紀末開始發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對世界歷史感到興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紀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學術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來,在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歐洲以及美國的歷史課程主流,才開始由西洋史轉向世界史。

世界史主要分為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紀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世界當代史。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人類遷移 人類遷移

早期人類移居的路線圖,根據粒線體的族群遺傳學而繪成(此為千年前的情況)。

舊石器時代是石器時代的第一個時期。

根據遺傳學與化石學所提供的證據顯示,現代人類“智人”( Homo sapiens)的發源地應該是在非洲。其大約在二十萬年左右出現,其時為舊石器時代,人類已進化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人類的祖先,如“直立人”( Homo erectus)曾經使用簡單工具達數千年,但隨著時代演進,工具變得更為精練與複雜。人類亦隨之創造了語言與下葬儀式。

此時期的人類亦可以裝飾自己的外表。此時所有人類都是獵人與採集者,並且普遍過著遊牧的生活。

人類遷移線路圖 人類遷移線路圖

現代人很快便從非洲和亞歐兩洲的非結冰地帶散播至世界各處。在最近的冰河時期時,人類更大量移民至北美洲與大洋洲,而現時的溫帶區在當時是極不適合生活的。縱使如此,在冰河期完結時,即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人類已移民至地球上所有非冰封的土地上。

獵人與採集者的社會逐漸細分,並開始出現階級觀念,而且長途接觸亦變得可能,如澳洲原住民使用的原始“高速公路”。

大部分獵人與採集者的社會最終將發展為農業社會,或融入於其他較大型的農業社會。然而,未發展為農業社會的群體,最後也許被消滅,或維持孤立,這種小型獵人與採集者的社會在今天的偏遠地區仍時有所見。

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間的一段人類科技發展時期。其在更新世末期,即大約一萬年前開始,終結於農業的出現,而這時間在各地區不盡相同。在部分例子裡,如近東地區,農業在更新世末期已開始出現,因此其中石器時代是極短暫的,且難以定義。在那些沒有受到太多冰河時期衝擊的地區,有時候會比較傾向使用“後舊石器時代”( epipaleolithic)這個詞。而那些受到較大環境因素影響,如處於後冰河時期影響帶的地區,則有著更顯著的中石器時代,最少達數千年之久。以北歐為例,那裡的部落社會因為所居住地區氣候較溫暖而且有著食物供應豐富的沼澤地,所以可以較遲發展農耕,因此其中石器時代較長。這些環境條件製造了具有特色的人類生活,並且被紀錄下來,諸如馬格爾莫斯文化( Maglemosian)與阿齊利文化( Azilian)。但這樣的環境條件同樣使得北歐的新石器時代遲至公元前四千年才來臨。

此時期的遺蹟不多,主要是貝冢( midden,或稱垃圾堆)。在森林地區,砍伐森林的活動開始出現,但是要在新石器時代才大量進行,因為那時的人們需要通過砍伐森林來開墾更多耕地。

中石器時代的特徵是大量使用著小型而複雜的燧石工具,諸如小結石( microlith)與小鏨子( microburin)等。釣魚用具、石制手斧與木製物品如獨木舟和弓箭等亦在部份中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為石器時代的原始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最後階段。其約於公元前一萬年開始,而主要特徵是早期部落群居、農業、畜牧業與工具的發展。

農業發展

根據考古學家柴爾德( Vere Gordon Childe)所形容,在大約公元前九千年出現的農耕社會是一項革命性的大轉變。在大約公元前九千五百年,蘇美人首先開始務農。在大約公元前七千年,農業傳播至印度,而在大約公元前六千年,其傳播至埃及,在大約公元前五千年,中國人亦開始務農。在大約公元前二千七百年,農業傳播至中部美洲( Mesoamerica)。

蘇美人在大約公元前五千五百年開始有系統地灌溉農作物,並且出現社會分工。而此時青銅與鐵開始取代石頭作為農務與戰爭的工具。在公元前三千年的歐亞大陸上,銅製與青銅製的工具、裝飾品與武器開始普及。緊接著青銅時代,在東地中海、中東與中國等地陸續出現鐵制工具與武器。

在公元前九百年出現的查文文化( Chavin)誕生前,美洲人可能並沒有金屬工具。而在其後的莫希文化( Moche)則有著金屬制的盔甲、刀子與餐具。即使使用金屬工具較少的印加文明( Inca)亦有著金屬犁頭。然而在秘魯土地上的考古學研究仍然只有很少,大部份奇普( khipus,印加人使用的繩結形式的紀錄工具)在西班牙征服秘魯時被燒毀。儘管如此,在公元2004年,考古學家仍在秘魯發掘出整個古代城市遺蹟。部份證據顯示秘魯被歐洲人開發前,當地人已懂得製作鋼材。

而河谷在此時則成為早期文明的搖籃,如中國的黃河、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與中東的兩河流域。部份過著遊牧生活的人們,如澳洲土著與南非的布須曼人(Bushmen)則在近代前仍沒有農業出現。

農業使社會變得複雜,亦因此出現了文明。城鎮與市場隨之出現。科技改進了人們控制自然的能力,而人們亦發展了交通與通訊。

宗教發展

很多歷史學家將信仰的起源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大部份此時的信仰包括對母親神(Mother Goddess)、天父(Sky Father)、太陽與月亮的崇拜,並視太陽與月亮為造物主。

後世才出現了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

文明的興起

城邦

文明的誕生必須依賴於穩定的農業地區,因此農業的出現引起了少數主要轉變,因為農業的生產帶來充足的糧食,使得人們不需要再從事漁獵與遊牧性活動,其亦使得人口密度可大量提升,逐漸的人類的社群開始出現分工,在農業生產的穩定條件下,開始出現相因應的相關行業,例如農具:犁、耙的製造而出現手工業,又因為人類的社群需要管理與規劃,政治性的需求因而誕生,從而出現國家。對於“國家”( state)一詞有著數個定義。韋伯( Max Weber)與伊里亞斯( Norbert Elias)將其定義為一群有組織的人群合理地獨占著某一特定的地區。

國家邊界的守衛 - 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中國的萬里長城,其長達六千七百公里,早於公元前三世紀已開始興建,以保衛中國免於外族的侵襲。其曾被數次重建與擴建。

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三千年間,首批國家在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與印度河谷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最多存在著3000個城邦。古埃及則是先有國家,而沒有城鎮,但城鎮很快亦冒起。一個國家需要軍隊來保衛其領土。而軍隊則需要官僚機構來負責維持。唯一例外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因為該處的國家並沒有證據顯示曾擁有著軍事力量。

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間,在中國地區亦出現了很多小型國家。而在此時,中東地區的國家間開始爆發戰事。世界上首條和平條約,卡疊什( Kadesh)和約,是在公元前1259年,由西台人與古埃及人所簽訂。這時古代著名的大帝國開始陸續出現,諸如亞述帝國(公元前8世紀)、波斯帝國(公元前六世紀)、孔雀帝國和馬其頓帝國(公元前四世紀)、秦帝國和帕提亞帝國(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帝國(公元前一世紀)、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公元三世紀)。

在公元751年,中東與東亞的兩大帝國首次爆發衝突,當時統治中東的阿拔斯王朝與統治中國的唐朝在怛羅斯決戰,結果唐軍戰敗。而史上以陸地連續性計,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則在公元13世紀出現。此後,大部份居住在東歐、亞洲的人們均隸屬於國家統治下,而在墨西哥與西南非亦有著文明國家。諸國不斷擴張,並控制著越來越多的土地與人口;最後一塊“無主土地”-南極洲亦在公元1878年的柏林會議里被瓜分。

城市與貿易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了印度航線,為歐洲帶來了大量香料。

在農業發展的同時,糧倉產量也大增。因此不從事農耕的人們也可以獲得糧食,而城市亦因而出現。城市成為國家的重要地區,而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幾乎不從事農業生產。城市由附近的鄉郊地區獲取食糧,作為回報,則為鄉郊地區提供軍事力量保衛其財產。

城市的發展導致了文明的誕生:首先是下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明(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其後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公元前三千三百年),接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 Harappan civilization,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與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公元前二千年)。有證據顯示當時的城市已頗具規模,並且有著高度社會與經濟複雜性。不過上述文明皆是獨立發展的,互不隸屬。在此時,書寫與貿易正式在人類社會出現。

在中國,雖然最初的原始部落社會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已出現,但首個進入信史時代的朝代卻是約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出現的商朝。而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克里特島、希臘本土與小亞細亞中部的西臺王國開始出現。在美洲,馬雅文明、莫希文化( Moche)與納斯卡文明( Nazca)等約在公元前十世紀末於中美洲與秘魯等地出現。而用於交易的貨幣則首先出現於呂底亞。

長途貿易路線於公元前三千年首次出現,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與位於印度河谷的哈拉巴人進行貿易。中國與敘利亞間的絲綢之路約於公元前二千年出現,而位於其間的中亞城市與波斯則為此交易路線主要中轉站。腓尼基與古希臘文明在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一世紀間於地中海地區形成了貿易帝國。而阿拉伯人則於首個千年的末期與第二個千年的初期(公元650年至公元1250年)控制了印度洋、東亞與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路線。在首個千年末期,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亦控制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而在第二個千年初期,義大利人取代其位置,控制了地中海地區的貿易。法蘭德斯與德意志的城市則在第二個千年初成為北歐貿易路線的中心。在任何地區,主要的城市皆位處貿易路線的樞紐地帶。

宗教與哲學

新的哲學與宗教在東方與西方世界皆不斷湧現,特別是在公元六世紀左右。不論何時,世界上均有著很多不同的宗教,如印度的印度教與佛教、波斯的祆教等早期主要宗教。閃米特諸教在此時亦開始冒起。在中國,人們直至今天仍受到儒、墨、道三家的思想所影響,其中以儒家為甚。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人二千年來深受其薰陶。在西方,以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希臘傳統哲學思想,則在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四世紀進行征服戰爭後散播至整個歐洲和中東。

主要文明與地區

主要文明區

在公元前一世紀,於地中海、恆河與黃河地區出現了龐大的帝國。在印度,孔雀帝國統治了大半的印度次大陸,而僅存的小部份印度南部地區則由潘地亞( Pandyas)所控制。在中國,秦朝及其後的漢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大帝國。在西方,羅馬人自公元前三世紀開始以侵略與殖民的手段來擴張領土,於奧古斯都在位時,即耶穌基督出生的年代,羅馬控制了地中海沿岸大部份地區。

這些大帝國的擴張使得其成為該地區的中心地帶,並在完成擴張後出現了較為和平的時期。這種相對的和平使得商人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而當中最為知名的要算是絲綢之路的興盛。但這些帝國亦面對著很多共通問題,如其需以巨額的支出來維持龐大的軍隊和中央官僚體系。為了保持帝國的完整,帝國政府開始向農民徵收重稅,結果出現了土地兼併現像,並且日益加劇。而居住於邊境地區的蠻族亦不時向這些帝國進行侵擾,這加速了其內部的崩潰。在中國,強大的東漢逐漸衰弱並於公元220年分裂為三個國家,中國史上的第一帝國宣告結束;而在西方,羅馬帝國亦於此時開始分崩離析,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

但歷史不斷重演,在歐亞、美洲與北非的溫帶地區,大帝國此起彼落,從未間斷。

羅馬帝國由公元二世紀末開始逐漸崩潰,這大約與基督教由中東散播至歐洲同時期。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在公元五世紀被來自德意志地區的日耳曼人所占領,並且分裂為很多國家,而羅馬城則成為教皇國的領土;而帝國的東半部則演變為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在數個世紀以後,查理曼大帝國結束,由鄂圖一世繼位,分裂成3個,東.中.西法蘭克,其中,東法蘭克的國王鄂圖一世逼迫教皇加冕為帝,後自稱神聖羅馬帝國,其主要控制了現今的德國與義大利大部份地區。

在中國,皇朝不斷更替,原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於公元四世紀初開始入侵,史稱五胡亂華,並使中國北方陷入長年的混戰里。直至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而其後的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更使中國踏入黃金時代。然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開始分崩離析,直至公元979年,北宋重新統一中國為止。然而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力不斷增加,整箇中國北方於公元1141年陷入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之手,其後全中國更於公元1279年被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統治。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控制了大部份歐亞地區,成為史上以連續陸地領土計,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在此時,印度北部由笈多王朝所控制,而在印度南部,則由三個小王國所控制,分別是哲羅( Chera)、朱羅( Chola)與巴拉伐( Pallava)。而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使得印度教文化得以在公元四世紀與五世紀間進入黃金時代。

“迷失的城市”——馬丘比丘,為印加文明的象徵。

在中美洲亦出現了很多的文明,其中以馬雅與阿茲特克較為著名。而隨著奧爾梅克文明(Olmecs)逐漸息微,很多馬雅城邦逐漸興起,並且很快便遍布猶加敦半島與鄰近地區。而其後的阿茲特克帝國則建基於其鄰近文明並且深受被征服的人們如托爾特克族(Toltec)的影響。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在公元十四世紀與十五世紀興起,印加帝國,又稱為四方帝國(Tawantinsuyu)控制了整個安第斯山脈,並於庫斯科(Cusco)建都。印加人十分富裕與先進,其建立了卓越的印加道路系統與偉大的石造建築。

在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地區出現了伊斯蘭教,並且成為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宗教之一,巴基斯坦、中東與北非的人民均在其後改信伊斯蘭教。

在東北非,努比亞與衣索比亞成為僅存的兩個沒有改信伊斯蘭教的基督教國家。伊斯蘭教國家在其時擁有較先進的技術,並且進行著跨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而對這些貿易所收取的稅款使得北非的國家變得富裕,亦使撒哈拉沙漠以南乾旱地區(Sahel)出現了一系列的王國。

這段時期(上古至中古時代)的特徵是緩慢而穩定的技術改進,其中較為重要的發明為馬鐙鐵與犁。

文明的傳播與交流

世界歷史的發展並非是各文明地區各自獨立發展其各自的文明,很多的情況都是文明與文明之間互相影響所致。最早期的文明傳播是西亞與埃及文化傳播到克里特島,形成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在傳播到希臘半島,誕生出古希臘文化。

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影響方面,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把古希臘文化與西亞、波斯文化相融合,並且進而影響到印度。再者中國的張騫通西域,也讓許多西域文物流入中國,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份,如:琵琶、葡萄鏡。中國唐代的造紙術西傳,促成西方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歷史上重大的爭戰也往往間皆產生文明間的碰撞,進而發生相互影響。蒙古西征與十字軍東征,前者把火藥給帶進歐洲,但火藥帶來了更可怕的毀滅;後者雖然促成了歐洲的航運和商業發展,但卻使穆斯林世界(回教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仇恨加深,衝突不斷。

近代

歐洲興起的背景

早期的農業帝國往往被其周遭環境所限制,其生產力持續低下,並且很易因自然災害而出現民變,致使政權出現轉變。但是在公元一千年左右,世界歷史出現了質的改變。經由貿易累積而來的先進技術與財富拓闊了世事的可能性。這些轉變在農業大國里最為顯著,如中國、印度與部份伊斯蘭世界。

中國是首個於公元一千年左右發展出先進的貨幣經濟並且打破早期環境限制的國家。當時中國的自耕農不再自給自足,而是將其生產換取其他物品。而其農業系統是在當時歐亞大陸里最為發達的,因為其擁有最大的未都市化土地。其技術是當時世界裡最為先進的,並且在鐵器生產、風箱、懸索橋建設、印刷與指南針領域具有壟斷地位。(參看Joseph Needham)。此時中國的宋朝看似處於和公元六百年後歐洲出現巨大轉變的同一位置,然而其卻於此時受到北方女真族的攻擊,只能退居江南,此時期的中華文化正處於顛峰階段,但是經濟發展受到打擊,在最後更於公元1279年被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消滅。

表面上,於公元十四世紀開始的歐洲文藝復興只是因應世界其他地方的轉變而誕生。但其卻引發了研究學問的精神,並導致了人文主義、科學革命,並最終致使工業革命出現。然而,在公元十七世紀所出現的科學革命並沒有立即對技術革新起到作用,直至公元十九世紀後半,科學理論上的改進才實際套用至發明創作里。歐洲在公元十八世紀所發展出的兩大優勢為:企業文化與跨大西洋貿易所積累的財富。但是在公元1750年,世界上勞動生產力最大的中國,仍然處於與以跨大西洋貿易為主導的歐洲經濟同一水平上。

對於歐洲於公元1750年後開始主導世界,成為工業革命中心的現像,有著很多不同的解釋。韋伯(Max Weber)認為這是因為宗教改革使得歐洲人變得更為勤勞。另一種社會經濟學解釋則以人口統計學的角度來解釋:歐洲因為有著終生獨身的神職人員、殖民活動、高死亡率的都市中心、接連的戰爭和遲婚,使得其人口增長相較亞洲的國家而言受到較多的限制。勞工短缺意味著資源可以用在節省勞工的技術改革上,如水輪與磨坊、紡紗機與織布機、蒸汽機與輪船,而不是以巨大的資源來維持龐大的人口。亦有人認為歐洲的制度較為優越,其較世界其他地方更著重財產權與自由市場經濟,然而,部份學者如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開始挑戰這種觀點。

歐洲的地理亦在此扮演著重要角色。中東、印度與中國皆被山脈所圍繞,但一旦越過這些天然屏障則是一片廣闊的陸地。對比之下,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山與其他山脈橫貫歐洲,使得歐洲大陸被分割為數個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歐洲大陸在面對中亞民族入侵時得到保護。在火器出現前的年代,所有歐亞大陸的土地均受到中亞草原民族的侵擾。這些遊牧民族在軍事上較處於大陸邊緣的農業國家優越,一旦其成功越過諸如印度與中國外圍的山谷時,則變得銳不可擋,而這些入侵往往是毀滅性的。公元1258年,隨著巴格達被蒙古人攻陷,伊斯蘭黃金時代消亡。與此同時,印度與中國亦被其大舉入侵。歐洲大陸東部也遭到嚴重破壞,但西歐較少受到蹂踚。

此外,歐洲的地理亦帶來與別處不同的地緣政治。中國、印度與中東地區在歷史上往往有著一個主導國家。在公元一千六百年左右,鄂圖曼帝國控制大部份中東地區、明朝主導著中國地區、而蒙兀兒帝國則控制著北印度。與之對比,歐洲大陸則存在著很多不同且關係錯綜複雜的國家。泛歐洲帝國,除了早期的羅馬帝國外,均持續不了多少時間。然而,在敵對邦國間的高度競爭卻是歐洲在其後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其他地方,穩定往往勝於發展。在東亞,倭寇侵擾各國,致使中國明朝中後期至清朝中期實行海禁政策,海軍發展因這些政策而近乎停滯。在歐洲則沒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海禁政策,因為諸國林立,要使各國皆奉行同一政策極為困難。如果任何一個邦國自行引入這樣的一種限制,則其將會很快地墜後於競爭者,結果自取滅亡。

另一無庸置疑,使歐洲興起的地理因素則是地中海。上千年來,地中海在歐洲南部及非洲北部是重要的海上交通區域,培養了海上貿易、人際與思想交流和發明創造。

,另外相較於中緯度較適宜人居住的地區,熱帶地區則經常受到自然災害與寄生蟲的影響,使得當地人民的較容易生病,對於的科學革命和思想啟發不是那么好的搖籃。

重商主義的歐洲

唐朝驅逐突厥使得部份突厥人輾轉遁入西亞與東南歐一帶,他們乃是後來所稱之的土耳其人,當時這一部份地區正屬東羅馬帝國所轄,土耳其人進入此區消滅東羅馬帝國後,許多東羅馬帝國的學者西遷,因而造成歐洲史上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於十四世紀在歐洲開始。儘管一些現代學者對這一人文藝術思潮是否有益於科學仍尚存疑慮,但是這個時期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阿拉伯地區與歐洲的融合。這裡最重要的成就是所謂的小帆船,這種小帆船結合了阿拉伯三角帆與歐洲方形索船的優點,成為能夠橫跨大西洋的第一種艦船。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哥倫布於1492年橫跨大西洋,使歐亞非大陸與美洲的信息與物產聯繫到一起。明永樂三年起,鄭和七下西洋,西至今非洲索馬里一帶。

從此一些歐洲國家開始進行海上擴張及海外殖民。

哥倫布橫跨大西洋作為最著名的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外部關聯事件之一,給兩個大陸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歐洲給美洲帶來了從來未曾遇過的疾病,有一個不是很精確的數字,據說或許有超過九成的美洲土著人死於一連串毀滅性的傳染病中。此外由於歐洲所擁有的技術優勢,諸如騎兵、鋼鐵和槍炮等,這使得他們征服了阿茲特克人、印加帝國以及其它的北美文明。

歐洲人獲得的美洲地理學知識,大部份都是由歐洲大陸的大西洋沿岸國家貢獻的,例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蘭西及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第一批主要的征服者,並且對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很快,更北邊一些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荷蘭開始取代其位置,統治了大西洋。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先是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戰爭,後是拿破崙戰爭,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強的大帝國,領土遍布全球的,在其顛峰時期幾乎控制了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並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從美洲的土地上以及人民手中剝奪到的黃金和其它資源,皆被船運至歐洲。與此同時,大量的歐洲殖民者開始向這塊大陸移民。為了滿足新興殖民地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將非洲人做為奴隸的販賣活動開始了。很快美洲許多地方都充滿了奴隸這一下等階層。在西非,一系列國家沿著奴隸海岸而興起。這些國家剝削離海岸線更遠的非洲內陸各處的人民,逐漸繁榮起來。

“拋錨中的聖瑪麗亞號”,於1628年由安利斯(Andries van Eertvelt)所繪,展示了哥倫布航行所用的卡瑞克帆船(carrack)的外貌。

與此同時,取代元朝而統治中國的明朝(1368年-1644年)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因滿族入侵而中斷。女真人的後金政權滿族最終消滅明朝,建立清朝。這個王朝最初是平靜和繁榮的,但後來不斷遭到歐洲國家的侵犯。

相對於其他地域的人,歐洲人在槍炮製造等軍事技術上處於優勢。就在入侵美洲後不久,歐洲人又開始入侵亞洲。十九世紀初,不列顛已經控制了南亞次大陸,埃及和馬來半島;法國控制著印度支那;荷蘭則占據了荷屬東印度群島。英國同時還控制著一些仍屬於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地區,諸如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南非,並且英國在美洲殖民地的居民大量湧入這些地區。到十九世紀末期,連非洲最後一塊無主土地也被歐洲列強瓜分了。

歐洲的理性時期直接引發了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為工業革命打下基礎。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新式生產組織及模式如工廠、大規模生產、機械化等。新的生產模式使歐洲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勞動力生產更多的產品。理性時期的學術思潮引發了十八世紀晚期的美國和法國革命,催生了今天所知的民主。民主的發展對世事和生活質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工業革命時期,世界經濟建立在以煤為能源的基礎上,與之相應的是新的運輸方式如鐵路及蒸汽船的出現,這使世界變得更小了。與此同時,工業污染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數十倍於原始社會的速度增長。

二十世紀

科技主導

核武器的出現。1945年在長崎、廣島投擲的核子彈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標誌著冷戰的開始。

整個二十世紀見證了歐洲影響力的衰弱,這部分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歐洲內部的破壞,同時也由於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superpowers)的崛起。二戰後,世界各國為了消除國家間的衝突和阻止未來再現戰爭,而建立了聯合國,但這目的並沒有完全實現。1990年後,蘇聯的解體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也有些人稱之為“超級強國”(hyperpower)。

二十世紀同樣見證了意識形態對於世俗社會的強大影響。首先是俄羅斯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為1945年後的東歐和1949年後的中國所接受,並且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廣泛影響了第三世界國家。1920年代,軍國主義的法西斯專政者們控制了德國、義大利、日本和西班牙。

這些轉變體現於空前的規模和破壞性戰爭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歐洲古老的君主政體,削弱了法國和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了軍國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和毀滅以及共產主義在東歐和亞洲的崛起。緊接著的就是持續四十年以美蘇為首以及他們各自盟友間的冷戰。核武器的發明將整個人類社會和各種不同的生活形態都置於一種危險的狀態中。冷戰所帶來的軍備競賽摧毀了蘇聯的經濟基礎,這個龐大的國家終於分崩離析,其部份從屬國重新以聯盟的方式組成了俄羅斯聯邦,而其他的則投向了西方世界的懷抱。

本世紀同樣見證了技術的長足進步,以及平均壽命和生活質量的極大提升。世界經濟的基礎由煤轉化為石油,新的通信和運輸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儘管城市的污染要低於使用煤的時代,但是技術的進步依然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

1972年發射的阿波羅十七號,為人類最近的一次登月活動。

二十世紀下半葉,資訊時代和全球化極大地促進了貿易和文化交流。太空探測已經超出了太陽系。攜帶生命密碼的脫氧核糖核酸被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也正在排序中,這有望最終改變人類對於疾病的認識。在當代,一年中發表的科技論文比1900年以前所有發表的科技論文的總和還要多,並且以十五年增加一倍的速度發展著。全球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增長,生產糧食所需的勞動力在這個世紀裡不斷地下降。

然而,這個時代還面臨著許多可以使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源於一些無法控制的全球危機,諸如核擴散、溫室效應、其他由於化石燃料所引起的環境退化、因爭奪資源而導致的國際衝突、快速傳播的傳染病及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等。

國家的發展總是從獲得的希望與失去的恐懼中獲得動力。國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總是在外來者威脅而產生的鬥爭里所獲得。在二十世紀終結的時候,世界見證了一個可視為新型的超級大國——歐盟的興起。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世界又見證了另一個亞洲國家——中國的崛起。類似於歐盟、中國,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國家也採取了一些試探性的步驟。然而,由不同的人,為了不同的目的所組織起來的國家,其產生、興旺、崩潰還會繼續地引發戰爭,並會伴隨著死亡、殘疾、疾病、飢餓以及種族屠殺,循環不斷。

全球化與西方化

歐洲諸國在政治上統治著全球,它們在歐洲以外的世界上大部份地區都建立了殖民地。西方文化由於工業革命而開始了現代化進程,並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間統治了世界,但同時它也被其它文明影響了。雖然總的趨勢是歐洲強勢的統一,但在世界的不同地區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

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蘭西和大不列顛等商業帝國統治著海洋。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工業化以及社會和政治的變革使西方世界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產生不少的優越感。非洲和亞洲的大部都是由歐洲控制的,同時歐洲的後裔還統治著澳洲和美洲。關於“重塑世界”的新意識形態也逐漸浮出水面。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和帝國主義分子大都認為白種人更加優越,這使得他們相信應該靠著引進西方的生產方式、意識形態,諸如基督教等使“野蠻人”變得文明起來。用這種方式,儘管不能指望“野蠻人”變得像白人一樣,但至少可以使他們獲得一種更加“美好”、“道德”的生活方式。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也想藉此來使西方國家的工人階級變得“文明”起來。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信社會在很大程度上要為處於其中的公民的行為負責,並且社會本身也應該朝著更好的方向變化。美國保守派、歐洲自由主義者以及所有的自由意志主義者都相信自由和市場的力量。其認為每個人應該為自己負責,並且認為社會應該保證個人的自由以達到人的全面發展。而基督徒,不管具有何種政治意識形態,則都相信個人與教堂或神的聯繫對於一個完滿的生活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佛教徒和其他的一些宗教則有著其本身的宗教概念。

二十世紀經歷了這些意識形態領域最劇烈的分化。在納粹德國戰敗後,社會達爾文主義趨於沒落。蘇聯與美國促使了非殖民化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與嬉皮士反文化運動在人文主義意識形態中起了主導地位,其影響,直至今天,仍在西方世界中延續。

社會主義者試圖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改造社會。最具代表性的是社會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民主主義者嘗試通過以多黨合作的方法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與此同時多數西方國家陸續建設為福利國家,這一做法也得到左翼基督徒與自由主義者思想上的認同。但今天福利國家理念的魅力不及往日,因為其投資的低效率拖延了經濟的發展。共產主義者試圖通過消滅舊社會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蘇維埃和中國的領導人與知識分子們發現了西方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機制促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而對比之下其傳統計畫經濟機制卻使社會經濟陷於泥潭,於是他們決心改革自己的經濟制度。

非西方文明起初由西方的殖民主義者所霸占,其對當地居民施以極其嚴苛的統治。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風行了這些地區,萌發了其民族意識和對平等權利的追求。許多亞洲與非洲的殖民地在1960年代後取得了獨立,但是其經濟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發展,甚至在獨立之後變得更糟。連綿不斷的內戰與獨裁統治破壞了國家的社會與經濟。今天許多拉丁美洲國家與亞洲國家開始邁入第一世界行列,但多數非洲與中東國家仍在停滯之中。

世界各國的保守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擔心社會會在現代化與新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趨於瓦解,故試圖扭轉這種潮流。保守主義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地區仍十分流行。在美國政府中,世俗化。許多中東與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國家領導人與知識分子均指責西方“不道德”的生活方式。這多半來自其宗教里關於來生的信仰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其永生中“罪行”懲罰的恐懼。

嘗試以軍事征服或革命來統一世界的方法並不成功。民族國家成為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構成方式。十九世紀的殖民帝國多以民族國家組成,他們控制了大量的領土與土著人口。在二十世紀,民族國家組成了聯合體。二戰間期,國際聯盟軟弱地維持著各國的關係並試圖防止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成立,冀望解決單個國家所無法解決的爭端,但同樣力不從心。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都是依賴於自己的個體成員國的自願合作與貢獻來工作的,當這些組織沒有大國支持時,根本無法運作。這在1920年代與1930年代間和冷戰時期十分明顯。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並不是由民族國家構成,而由數個民族組成國家,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十分常見。在阿拉伯地區也僅有一小部分是民族國家。

自由市場經濟的規模與數量自十九世紀以後戲劇性地增長。但直至1989年蘇聯解體之前,國有計畫經濟仍被認為是另一切實可行的方案。自由市場經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並帶來了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貨物的自由貿易與信息的流通增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互相依賴程度,此進程被人們稱為全球化。

人口爆炸成為了世界範圍內的最大的難題之一。很早以前已由思想家馬爾薩斯與韋伯提出。後者擔心中國與印度將會以歐洲為代價來爭奪資源發展自己的經濟,並呼籲德意志帝國主義者採取措施防止大多數德國民眾的貧困。二十世紀的經濟與技術發展證明了西方國家的經濟成長可通過內部發展實現。如今第三世界擁有的社會財富已可以和韋伯時代的西方世界相比。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印度、與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也同時為西方國家創造了許多就業職位。但增長的人口也對有限的資源索以更大的需求,並由此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而自二十世紀開始,美國文化亦對整個世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好萊塢電影和爵士樂、搖滾樂自從1920年代以來統治了整個西方世界。青年文化亦源於美國,牛仔褲、T恤衫、美式風格的廣告和流行音樂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後在世界廣為傳播。而傳統的西方文化如:占星學、塔羅牌更是讓亞洲的日本與台灣所廣泛接納。

大事年表

200萬年前,人類進入打制石器的舊石器時代。

100萬年前,人類掌握了火的使用技術。

2萬年前,人類發明弓箭。

1萬年前,人類進入定居農業社會。

前7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有陶窯及模製的陶器,河姆渡人被發現

前4241年,古埃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製造、冶金術、酒醋製造、顏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蘇打製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六十進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發明十進制,整數和分數計算法,三角形和圓面積計算法,正方角錐體和錐台體積計算法;發明防腐劑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倫人能解兩個變數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國用蠶絲織絲絹。

前1200年,中國殷商青銅(銅錫合金)冶鑄技術已達成熟階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時代。

前770年,中國已會鑄鐵。

前722年,中國開始用乾支記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記載了磁石。

前7世紀,巴比倫人發現日月食循環的沙羅周期。

前611年,中國有彗星的最早記錄,即後來有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紀,希臘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發現琥珀摩擦生電,發現磁石吸鐵現象。

前6世紀,希臘畢達哥拉斯證明了勾股定理,發現了無理數,提出了地球球形說,研究了音律。

前6世紀,印度人計算出2的平方根為1.41421356。

前594年,希臘梭倫改革,確立民主政治,制定憲法,工商業興起。

前551年,孔子誕生。

前5世紀,希臘的德謨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論,認為萬物是由大小和質量不同、運動不息的原子組成。

前5世紀,中國的《周禮》中記載了用金屬凹面鏡從太陽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戰國時代。

前462年,希臘巴門尼德、芝諾等埃利亞學派指出在運動和變化中的各種矛盾,提出了飛矢不動等有關時間、空間和數的芝諾悖論。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發現小孔成像。

前4世紀,希臘亞里士多德對數學、動物學等進行綜合研究,在《天論》一書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說。認識到聲音是由空氣運動產生的。發表《動物自然史》等書,記載有500多種動物,第一次把生物學置於廣泛觀察的基礎之上。

前4世紀,希臘的菲洛勞斯提出中心火說,是日心說的萌芽。

前4世紀,中國的莊子(前369-286年)中記載了鑽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事不竭”的觀點。

前350年,中國戰國時代的甘德、石申編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紀,希臘歐幾里德發表 《幾何原本》13卷。

前3世紀,希臘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212)發現槓桿原理和浮力定律,發明阿基米德螺鏇。韓非記載司南。

前285年,埃及國王托勒密2世即位,獎勵保護學術。

前258年,希臘埃拉西斯特拉托最早從事比較解剖學和病理解剖學。

前250年,中國戰國末年《韓非子》一書中有用“司南”識別南北的記載。

前245年,希臘的克達席布斯在埃及亞歷山大發明壓力泵、氣槍等。

前230年,希臘的厄拉多塞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測定出地球的大小。

前221-前206,中國秦朝。

前221年,中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其體制沿用到20世紀。

前206-公元220年,中國漢朝。

前2世紀,劉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記載用冰作透鏡,用反射鏡作潛望鏡。

前2世紀,中國西漢用絲麻纖維紙。

1世紀,希臘希龍(Hero,62-150)發明蒸汽鏇轉器和熱空氣推動的轉動機,這是蒸汽渦輪機和熱氣渦輪機的萌芽。發明虹吸管。

1世紀,羅馬普利尼的百科全書《博物學》問世。

1世紀,中國的《漢書》記載尖端放電。

100年,希臘尼寇馬寫《算術引論》一書,此後算術開始成為獨立學科。

105年,中國東漢時蔡倫造紙。

132年,中國東漢時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個測量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2世紀,希臘托勒密運用圓錐、圓筒等方法繪製地球,建立了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體系。發現大氣折射。已知道中國。

220-581年,三國兩晉南北朝。

3世紀初,中國漢末華佗發明麻醉劑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

3世紀,中國魏晉時期的劉徽提出割圓術,得圓周率為3.1416 。

5世紀,中國南北朝時南朝的祖沖之(429-500)算出圓周率的值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中國隋唐。

6世紀,中國北魏時賈思勰寫《齊民要術》,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18-907,中國唐朝皇帝唐太宗。

7世紀,中國唐朝已採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國南宮說等人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入西方,阿拉伯鍊金術獲得發展,制出了硫酸、硝酸、王水等,為向化學過渡準備了條件。

9世紀,阿拉伯花剌子模發表《印度計數算法》,使西歐人熟悉了十進位制,他也是代數學的奠基人,阿拉伯阿爾·拉茲寫成《醫學集成》,被後人認為是醫療化學的先驅。

9世紀,中國唐朝的煉丹士發明了火藥,這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重大發現。

10世紀,阿拉伯伊本·西拿寫成《醫學經典》,對以後6個世紀影響很深。

10世紀,中國宋代發明了膽礬溶液浸銅法生產銅,這是水法冶金術的開始。

960-1279年,中國宋朝。

11世紀,中國宋代沈括寫成《夢溪筆談》一書。

11世紀,阿拉伯愛薩(西方人稱為阿維森納)寫成《醫典》。

1041年,中國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早於西方400年,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

1054年,中國《宋史》記載了一次超新星爆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超新星爆發的文字記載。該超新星的殘骸形成了我們所見的蟹狀星雲。

1202年,義大利斐波那契發表《計算之書》把印度-阿拉伯計數法介紹到西方。

1231年,中國宋朝人發明“震天雷”,充有火藥,可用投擲器射出,是火炮的雛形。

1259年,中國南宋抗擊金兵時,使用一種用竹筒射出子彈的火器,是火槍的雛形。

13世紀中前葉,中國火藥傳入阿拉伯。

1279-1368年,中國元朝。

13世紀,歐洲人開始使用眼鏡。

1284年,義大利人發明眼鏡。

14世紀中前葉,中國開始套用珠算盤。

1368-1644,中國明朝。

1385年,中國在南京建立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設備完善的天文台。

14世紀-16世紀,文藝復興先驅義大利的但丁發表《神曲》。文藝復興的開始。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150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

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開闢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500年,達文西設計了風力計、濕度計、降落傘、紡紗機、踏動車床等草圖。

1517年,德國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球形。

1539年,波蘭的哥白尼提出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理論。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出版,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1582年,西歐許多國家實行格里曆,即現行公曆的前身。

1583年,義大利的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

1589年,荷蘭的史特芬發現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1590年,義大利的伽利略作自由落體等一系列科學實驗。

1590年,荷蘭的詹森發明複式顯微鏡。

1593年,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空氣溫度計。

1596年,中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出版,書中記有藥物1892種,是重要的科學典籍。

1600年,義大利的布魯諾因擁護哥白尼地動說並宣傳宇宙無限,在羅馬被教會燒死。

1605年,英國的培根(1561-1626)著《學術的進展》,提倡以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

1607年,義大利的伽利略嘗試測量光速。

1609-1619年,德國的克卜勒提出行星運動定律。

1609年,義大利的伽利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用其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

1609年,義大利的伽利略初次測光速,未獲成功。

1620年,荷蘭的斯涅爾發現折射定律。

1620年,葡萄牙的德列貝爾發明潛水船。

1628年,英國的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1632年,義大利的伽利略提出相對性原理。

1637年,中國明朝的宋應星完成“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工農業生產技術。

1638年,法國的笛卡爾提出 “以太”。

1644-1911,中國清朝。

1648年,捷克的馬爾西發現光的色散。

1654年,德國的蓋里克發明真空泵,表演馬德堡半球實驗。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現彈性定律。

1666年,英國的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1666年,英國的牛頓用三稜鏡分光。

1676年,丹麥的羅默利用木衛食測光速。

1677年,德國的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

1687年,英國的牛頓提出力學三定律和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概念。

1699年,法國的阿蒙頓發現摩擦定律。

1701年,英國的貝努利創建變分法。

1728年,英國的布拉德雷利用光行差測光速。

1745年,德國的克萊斯特發明萊頓瓶。

1750年,英國的米切爾設計測靜電力扭秤,並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0年,美國的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

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作風箏引天電實驗。

1775年,義大利的伏打發明起電盤。

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

1780年,義大利伽伐尼發現蛙腿肌肉收縮現象,認為是動物電所致。

1781年,英國的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5年,法國的庫侖用實驗證明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9年,法國的拉瓦錫發表《化學綱要》,開創了化學新紀元。

1789年,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1792年,義大利的伏打研究伽法尼現象,認為是兩種金屬接觸所致。

1798年,英國的卡文迪許用扭秤測定萬有引力常數。

1800年,義大利的伏打發明伏打電堆。英國的赫謝爾從太陽光譜的輻射熱效應發現紅外線。

1801年,英國的楊用干涉法測出光波波長。

1802年,英國的特里維西克造出了蒸汽機車。

1808年,法國的馬呂斯發現光的偏振現象。

1808年,英國的道爾頓發表提出化學原子論。

1820年,丹麥的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

1820年,法國的安培發現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1821年,愛沙尼亞的塞貝克發現溫差電效應。

1826年,德國的歐姆確立歐姆定律。

1827年,英國的布朗發現液體中的微粒作無規則運動。

1830年,義大利的諾比利發明溫差電堆。

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4年,法國的珀耳帖發現電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應。

1835年,美國的亨利發現自感。

1840年,鴉片戰爭。

1845年,英國的法拉第發現磁場使光的偏振面鏇轉。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9年,法國的斐索用轉動齒輪法測光速。

1849年,英國的開爾文提出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

1850年,英國的赫姆霍芝提出了能量守恆定律。

1850年,中國太平軍起義。

1851年,法國的富科證明地球自轉。

1852年,英國的焦耳和湯姆生髮現氣體膨脹致冷效應。

1858年,德國的普呂克爾在放電管中發現陰極射線。

1859年,德國的基爾霍夫開創光譜分析法。

1859年,英國的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開創了生物進化論。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

1869年,俄國的門捷列耶夫發表元素周期表。

1875年,英國的克爾發現電光效應。

1875年,巴黎會議簽訂米制公約。

1876年,美國的貝爾發明電話。

1879年,英國的麥克斯韋出版《電磁通論》,集電磁理論之大成。

1879年,美國的霍爾發現電流通過金屬,在磁場作用下產生橫向電動勢。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髮明電燈。

1880年,法國的居里兄弟發現晶體的壓電效應。

1881年,美國的麥可遜發明靈敏度極高的干涉儀。

1883年,奧地利的馬赫的《力學科學》出版,批判了牛頓力學中的絕對時空的概念以及力和質量的概念。

1885年,德國的本茨發明了汽油內燃汽車。

1887年,德國的赫茲發現電磁波,發現光電效應。

1887年,美國的麥可遜和莫雷試圖由地球在“以太”中運動而引起的光的干涉效應,證實“以太漂移”的存在,但得到否定結果。

1889年,英國的菲茨傑拉德提出了收縮假說,以解釋麥可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由於發表其論文的英國《科學》雜誌不久停刊,所以直到1892年荷蘭的洛倫茲獨立提出收縮假說才為世人所知。

1890年,匈牙利的厄缶作實驗證明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相等。

1892年,荷蘭的洛倫茲獨立提出收縮假說。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德國的倫琴發現x射線。

1896年,法國的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1896年,荷蘭的塞曼發現磁場使光譜線分裂。

1897年,英國的湯姆生從陰極射線證實電子的存在。

1899年,俄國的列別捷夫用實驗證實光壓的存在。

1899年,德國的盧梅爾和魯本斯做空腔輻射實驗,精確測得輻射能量分布曲線,為普朗克1900年的量子假說提供了重要實驗依據。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德國的考夫曼從鐳輻射測β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從而發現電子質量隨速度變化。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1903年,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採用多級火箭實現航天飛行的理論。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

1904年,荷蘭的洛倫茲提出時空坐標變換方程組。法國的彭加勒提出電動力學相對性原理,並認為光是一切物體運動的極限速度。

1905年,瑞士的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

1905年,俄國“波將金”號戰艦起義。

1905至1906年,法國的彭加勒闡明了電磁場方程對洛倫茲變換的不變性,並提出了四維時空理論。

1907年,德國的明可夫斯基提出狹義相對論的空間-時間四維表示形式。

1908年,德國的普朗克提出動量統一定義,肯定了質能關係的普遍成立。

1908年,法國的佩蘭(J.B.Perrin)用實驗證實布朗運動方程,求得阿佛加德羅常數。

1911年,中華辛亥革命。

1911年,荷蘭的翁納斯發現低溫下金屬的超導現象。首次將氦液化。

1911年,英國的威爾遜發明雲室。

1911年,奧地利的海斯發現宇宙射線。

1913年,丹麥的玻爾提出定態躍遷原子模型。

1913年,德國的斯塔克發現原子光譜在電場作用下的分裂。

1913年,英國的布拉格父子用晶體的x光衍射測定晶格常數d。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1)。

1915年,愛因斯坦完成廣義相對論。

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

1919年,英國的愛丁頓等人在巴西和幾內亞灣觀測日全食,證實引力使光線彎曲的預言。

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蘇聯的弗里德曼得到引力場方程的非定態解,據此提出宇宙膨脹假說。

1925年,美國的亞當斯發現天狼星光譜線的引力紅移,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1929年,美國的哈勃(E. Hubble, 1889-1953)發現星系的紅移與離地球的距離成正比—宇宙膨脹。

1931年,美國的勞倫斯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國的考克拉夫特和愛爾蘭瓦爾頓發明高電壓倍增器,用以加速質子。

1932年,美國的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

1932年,英國的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4年,俄國的契侖柯夫發現液體在β射線照射下發光。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

1938年,德國的哈恩、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而發現了鈾的裂變。

1939年,奧地利的邁特納、弗立施提出鈾裂變的解釋,並預言每次核裂變會釋放大量的能量。

1939年,美國的奧本海默和斯奈德預言黑洞。

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2)

1939年,第一次實現電視直播。

1940年,敦刻爾刻大撤退。

1941年,美籍義大利人羅西和美國的霍耳由介子蛻變實驗證實時間的相對論效應。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

1942年,美國的阿倫間接證明中微子的存在。

1942年,美國在費米等人領導下,根據鈾核裂變釋放中子及能量的性質,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了第一個熱中子鏈式反應堆。

1942年,美日中途島海戰。

1945年,美國在奧本海默領導下製成核子彈。

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核子彈。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日本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ENIAC在美問世。

1946年,美國的伽莫夫(G.Gamow)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1948年,美國的肖克利、巴丁與布拉頓發明晶體三極體。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美國的格拉塞發明氣泡室。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8年,德國的穆斯堡爾實現了γ射線的無反衝共振吸收。

1960年,美國的梅曼製成紅寶石雷射器。

1961年,美國的格拉肖、溫伯格和巴基斯坦的薩拉姆提出電弱統一理論。

1963年,發現類星體(Quasar),體積不大,能量極大,亮度劇變。宇宙中大約有106個。

1964年,美國的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檢測接收衛星信號的天線時,發現在波長7.35cm處有3.5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64年,中國製造出第一顆核子彈。

1967年,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1968年,英國的休伊什發現脈衝星。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成功登月。

1970年,中國發射“東方紅1號”人造地球衛星。

1971年,美國Intel公司製成微處理器,開始計算機第二次革命。

1971年,美國的凱汀和海弗爾攜帶原子鐘環繞地球飛行80小時,證明了時間的相對性。

1973年,英國的霍金髮現量子效應會使黑洞輻射粒子,並使黑洞蒸發。

1978年,中國舉行全國科學大會。

1978年,美國的泰勒觀測短周期雙星證實引力波,這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驗證。

1981年,美國的太空梭第一次升空。

1982年,中國潛艇水下發射火箭成功。

1990年,美國的哈勃望遠鏡(口徑2.4m,重12.5噸)被送上太空。

1990年,中國北京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建成。

1991年,蘇聯解體 。

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

1993年,歐洲聯盟建立 。

1995年:WTO正式成立。

1996年:首隻複製羊多利誕生。

1997年:由泰國開始引發東亞金融風暴;京都協定的簽定。

2001年:恐怖攻擊引發美國九一一事件。

2003年:中國首次成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

2004年:南亞海嘯;太空飛船一號順利完成升空任務,成為首個進行太空飛行的私人宇宙飛船。

2005年:中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升空,載有兩名太空人,在預定軌道停留5天。

2006年:冥王星不再列為太陽系行星。

2007年: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

2008年:四川大地震;美國次級貸款引發金融危機。

2008年:中國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太空行走。

2009年:世界最高的摩天樓、杜拜哈里發塔完工,總高828米。

2010年:中國成功進行了中段路基反導試驗。

2011年:世界人口達到70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