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橋樑》

《世界橋樑》

《世界橋樑 》創刊於1973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主管,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武漢橋樑科學研究院出版的橋樑工程科技綜合性期刊。

基本信息

巴拿馬運河——“世界橋樑”

《世界橋樑》《世界橋樑》
巴拿馬運河位於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蜂腰地帶,全長82.4公里,呈東南-西北走向。儘管巴拿馬運河承載能力有限,但它的經濟貿易和軍事戰略價值仍備受重視。

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早在1551年,當巴拿馬還是西班牙殖民地的時候,西班牙就想在巴拿馬地峽上挖掘一條洋際運河。然而,直到1876年巴拿馬擺脫西班牙控制、成為哥倫比亞的一個省以後,這一想法才開始付諸實施。當時,法國人雷塞布創建的巴拿馬洋際運河環球公司為此設計了8套開鑿方案。1881年,該工程正式啟動。
美國政府很早就表示出控制運河的強烈願望。美趁巴拿馬獨立運動之機,煽動巴拿馬省脫離哥倫比亞,並成立了共和國。1903年,美利用巴拿馬建國初期的混亂局面,誘逼巴方在華盛頓簽署了《美巴運河條約》。根據該條約,巴拿馬運河兩岸16公里寬的狹長地帶劃為“運河區”,美國享有“永久使用、占領、控制”運河及運河區的權利。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巴拿馬運河工程歷時30年,開挖的土石方相當於開鑿一條直徑5米的直達地心的隧道,因而被稱為20世紀七大建築奇蹟之一。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使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了5000~13757公里,成為與蘇伊士運河齊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捷徑”。

美軍戰略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巴拿馬運河由於“連線南北美,溝通兩大洋”,而被稱為“世界的橋樑”、“宇宙的心臟”。對美國來說,運河更具經濟和戰略價值。它是美國經貿的“黃金水道”。據統計,經運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貿易中幾乎有2/3的貨物來自美國。全世界約5%的貿易貨運經過巴拿馬運河,其中50%是石油、糧食和煤。憑藉運河之利,環繞美國的三大洋連為一體,美軍可以輻射全球。倘若沒有巴拿馬運河,美國海軍利用合恩角遂行戰略機動,至少需要15天左右時間。二戰期間,巴拿馬運河為美軍奪取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並成為美國重要的後勤基地。
如果說南美洲是美國的後院,那么,巴拿馬就是這個後院的大門。為了把住這個大門,美國在運河區常駐重兵,先後在巴拿馬運河區建立了14座軍事基地或要塞,並成立了美軍“加勒比海司令部”,後又擴大為“南方總部”,負責美國本土以外西半球的三軍行動。運河區的美軍基地包括太平洋沿岸的克萊頓堡陸軍基地、阿馬多堡、羅德曼海軍基地、霍華德空軍基地和阿爾布魯克空軍基地,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加萊塔島海軍電子通信中心、謝爾曼堡陸軍叢林作戰訓練中心和科科索洛空軍基地。運河中段則建有各種後勤設施。冷戰時期,美國在巴拿馬駐軍人數達到高峰,6.5萬多名美軍官兵和數千名文職人員部署在運河區內上百個基地和軍營之中。在區區1400餘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內,建有如此之多的基地或要塞,密度之大可謂全球第一。

巴拿馬國旗在運河上升起

美國通過控制巴拿馬運河區,取得了巨大的經濟與戰略利益。僅就經濟利益而言,自運河通航至1977年,美國共從運河通行費與相關勞務中獲利500多億美元,而巴拿馬僅收到了11億美元的租金。為收回運河主權,巴拿馬人民進行了長期英勇的鬥爭。經過長達12年的艱苦談判,巴美兩國於1977年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巴拿馬運河條約》,同時廢除了1903年的不平等條約。新條約規定,美國於1999年12月31日正午將運河和運河區主權及管理權完全交還巴方,駐巴美軍全部撤出巴拿馬。1999年12月14日,在巴拿馬和美國舉行的運河交接儀式上,巴總統米蕾婭·莫斯科索望著徐徐升起的巴拿馬國旗取代美國的星條旗,激動地宣布:“美軍在巴拿馬地峽的軍事存在百分之百地結束了!”
然而,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運河回歸後,美一再表示,巴拿馬運河的安全仍是美軍今後關注的“重點”。美國前參聯會主席穆勒更露骨地表示:“美軍仍然需要巴拿馬運河,以便將軍艦從一個大洋開往另一個大洋。戰時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它,那么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軍隊占領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