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廬筆談》

《三借廬筆談》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1)也。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用筆精確簡約,他寓意的地方不著痕跡,他的筆法脫胎於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與左史、龍門的文章相媲美。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鄒弢鄒弢
鄒弢(1850—1931)字翰飛,號酒丐瘦鶴詞人、瀟湘館侍者,亦稱司香舊尉,江蘇無錫人。幼年作客,歷館姑蘇,幾及十年,與俞達為患難交。居滬上亦甚久。嘗寫妓女蘇韻蘭事,為《斷腸碑》(一名《海上塵天影》)六十回;《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又有《三借廬叢稿》及《三借廬筆談》十二卷,《澆愁集》八卷,並行於世。曾任《蘇報》主編,晚年在上海啟明女學任教。

原文

三借廬筆談三借廬筆談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1)也。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2),中貯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年,此書方告蕆(4)。故筆法超絕。

注釋

(1)[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於龍門。

(2)[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3)[淡巴菰]菸草的舊音譯名。

(4)[蕆(chǎn)]完成。

譯文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用筆精確簡約,他寓意的地方不著痕跡,他的筆法脫胎於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與左史、龍門的文章相媲美。傳說蒲松齡先生住在鄉下,景遇落魄沒有伴偶,性格特別怪僻,當村中孩子的老師(就是私塾老師),家中貧窮自給自足,不求於人。創作這本書時,每到清晨就拿一個大磁罌,裡面裝者苦茶,而且還拿一包淡巴菰(一種煙),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墊著蘆襯,坐在上面,煙和茶放到身邊。見行人經過,一定強留他們和自己談話,搜羅奇妙的故事說一些奇異的傳說,和人聊天的時候知道了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給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煙,一定讓(那些行人)暢談才可以。每聽說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筆修飾而記錄下來。就這樣二十多年,這本書才完成。所以他的筆法非常絕妙。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