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愁集》

《澆愁集》

《澆愁集》,清鄒瞍撰寫愁抒憤之作,絕不是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常說愁”,而是因於時勢,出自衷腸的真情流露。在《澆愁集》一書里,時時處處露出作者模仿《聊齋志異》的痕跡以及心儀《聊齋志異》的明白宣示,能見出作者所受《聊齋志異》的影響和模仿《聊齋志異》的痕跡。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鄒弢,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所處的時代,正是清王朝的末期。長期的政治腐敗加劇了社會的不公不正,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腐敗導致民不聊生,老百姓自然要鋌而走險,洪秀全等起義由此爆發。國家積貧積弱,外人乘機而至,資本強行殖入,則導致了鴉片戰爭,中國於是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家的貧弱,又使得政府畏敵如虎,在洋槍洋炮面前無能為力,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由是簽定。這就是鄒瞍的個人境遇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們看得出來也體會得到,前面所講鄒弢的那番有關此書寫作宗旨的自白。

片段欣賞

一見如獲異寶,相得甚歡。高亦款洽臻至。吳枕上作蝶戀花》詞贈之云:春酣寶帳芙蓉暖,花氣微熏,好夢嫌宵短,小語床頭情款款。十分嬌媚三分懶,鬢亂釵橫渾不管,勾卻相思,贏得魂銷斷。搜尋空囊今夕伴,何時再把香羅緩。高愀然問故,吳具道傾慕始末。高曰:“君本寒士,徒以愛妾而至典鬻,何以為生矣。”次日,私以纏頭贈吳,訂約而別。從此益德女,數日必去一見。
一日,吳復往高,適赴巨紳招,久待始歸,已為青州從事所困,玉山傾頹,巔躋而入,竟不能周鏇,但囑勿去。吳挽人臥室,代陳袱被,扶之而睡,己乃坐守其旁。見榻上有新衣二襲,偶振之,得鸞箋一幅,蠅頭細楷,書法秀麗,上寫一絕,云:絕世丰姿命不辰,落花流水悟前因。
幾番求遍金鈴護,窗外東風轉笑人。
細視之,則高贈己之作也,驚疑莫解其故。時已漏下,女忽呼茶,吳取而奉之,高訝曰:“君何時來此?”吳曰:“卿囑仆待,何忘之耶?”高思之不禁失笑,曰:“累君久待,亦良苦矣。”乃促吳入幃,重理舊弦。枕邊贊女詩之妙,高曰:“吟詠之事,妾素愛之,今以往來者多俗客,故舍筆墨而習箏琶。君既好此,幸朝夕相教,受惠多矣。”又問吳家計,吳曰:“一身之外,無長物也。”“有父母妻子否?”答言無之。女曰:“妾雖賤質,頗知自愛,屢欲從良,而章台子弟非薄俸即驕奢,欲篤實如君者竟不可得。君既猶虛中饋,視妾可以當家否?”吳躊躇曰:“固所願也,但仆有姑在,當請命而行。此老素迂謹,成否固不可必。”高曰:“請試之,妾意有所屬,其志便決,能否雖不可定,若真不能也,則惟有牟尼一串,枯坐蒲團;否則,白綾三尺了此殘生耳。”吳聞之,掩面而泣,是夕為之不歡。
晨起妝競,指榻上衣謂吳曰:“此遠客所寄者,君試著之,身量何如?”吳素貧,衣服無華麗,聞女言,戲衣之寸度得中,修短合體。方欲褪,女止之曰:“君且著去,不必褪。”吳曰:“他人之物,安得我著?”女曰:“此人久無音信,想亦不來此地,君但服之,彼來我自有發付,斷無妨礙。”吳必不可,女再三止之,始已。
吳歸,友見其衣,詰所自來。具以告。各相謂曰:“誰為書痴質直哉!彼青樓物,亦能取致,是真有絕妙伎倆者。”於是奇其遇而艷羨之。吳乘間以女言告姑,果不可。且曰:“青樓中有何真意?彼朝暮從良,幾曾見從一人耶?”吳力爭其真,姑不得已,佯許之而陰為覓婚。吳以姑言告女,女喜,因問吉期,吳曰:“家無立錐,卿所知也,卿縱有所蓄,仆不能全求於卿。迎娶貲即不謀,薪水貲不可不備。有戚某宰洛下,屢以書招,徒為道路修阻,去未果。今為卿營金屋,當往謀之,遲至年余即可歸復,卿能俟之否?”女曰:“身已屬君,不待何適?”吳乃作書寄洛,先達其意,女甚欣慰。
會競渡節,凡時下名妓皆赴巨紳約,下焉者招之亦不至。雖睫毛盼斷,終莫得望見顏色。高固時下冠,同社生疑吳之相善為弗實也,戲謂曰:“某日龍舟會,君如能致高三官,我等當醵金為謝。”吳曰:“是亦何難。”遂詣高白其故,高曰:“君苟能得金,妾何須為鴇兒作錢樹子哉?”有頃,媼至,女問曰:“某日有招者否?”曰:“某侯與某侍郎也。”高曰:“母可去覆,易以他日。但云某曰某家約去矣。”媼驚曰:“彼已早定,何敢輒改?”女佛然曰:“去不去我自為政,彼安能強。”至期,女竟至吳舟,媼不能禁,但以病紿某侯而已。
同社生以高來,鹹服吳,斂金與之。適洛下書至,招吳,吳往訣別。

澆愁集澆愁集

高悽然曰:“妾之所以願奉箕帚者,以君誠篤耳。今以妾故,累君跋涉,妾從此亦將閉門不交一客,勿負妾也。”袖出一香囊,付之云:“此妾常繫於臂者,宜珍藏之。行矣,珍重毋相忘!”乃各號泣而別。
吳至洛,甚得意,惟時念女不去,每持囊玩索,相祝平安。一年後,鼓橐而歸。比至家,則高已死半月矣。先是,女與吳別,絕交守志,媼勸不聽,怒其不為己用也,食以粗糲,但恐吳歸見罪,不敢加責撲,而惡聲漫罵則日夕不休。高啜泣順受,弗與爭,但於無人處私祈吳得意速歸。既而思吳成病,度日如年。惟一心腹婢不從媼教,時竊為高服役。媼偶聞姑為吳擇配,乃張揚其事,令女聞,冀絕其望。女未遽信,又私引媒氏以證之,女更使小婢私探,果不誣。大恚。由是,病益劇,日就支離。媼以女外向,置不顧,詛其速死。彌留之日,女呼其舊婢,泣謂曰:“我此際之病不能生矣,死後負心郎來,可索其香囊,為我焚之,勿與彼也。爾年嬌小,待我甚忠義,床下匣內珠翠數事並篋內金飾售之亦值乾金,汝以百金為我治喪,百金為我卜廬墓,其餘爾自取之,一生可以不仰人眉睫也。”言畢遂逝。婢大哭失聲,執子女禮,易績服治喪,營邱悉從女教。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