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政黨

瑞典政黨

瑞典王國實行多黨制。左翼黨-共產黨、社會民主工人黨、人民黨、中央黨、溫和聯合黨等5大政黨分別形成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兩大集團。這種政黨格局已形成半個多世紀。自1932年起,多由社會民主工人黨單獨執政或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

瑞典政黨

正文

瑞典王國實行多黨制。左翼黨-共產黨、 社會民主工人黨、人民黨、中央黨、溫和聯合黨等 5大政黨分別形成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兩大集團。這種政黨格局已形成半個多世紀。自1932年起,多由社會民主工人黨單獨執政或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
沿革 瑞典政黨的產生和發展,與瑞典議會制度的變革密切相關。
1866年,兩院制議會取代了原由貴族僧侶、市民和農民的代表組成的四級議會,下院由平民直接選舉產生,上院由各級地方政府間接選舉產生。此後,代表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的派別,諸如農民派、保守派、自由派、社會民主派等,先後出現於議會中。這些派別圍繞各個時期的國家重大問題展開鬥爭,並不斷分化、改組,到19世紀20世紀初,逐漸形成各種政黨。1909年瑞典成年男子獲得普選權,議會兩院(1971年改為一院制)均按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議席由各政黨分占,這就提高了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了各政黨在組織上、政治上的發展。1917年後,社會主義集團和非社會主義集團形成。
特點 主要有:①政黨營壘分明而且格局穩定。依其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左翼黨 -共產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人民黨、中央黨和溫和聯合黨5大黨,自左至右依次排列,前兩黨組成社會主義集團,後三黨組成非社會主義集團。儘管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過公民大會黨、基督教民主黨(1987年改稱基督教民主共產黨)和生態黨等新黨,但未能動搖總的政黨格局。②各政黨的組織形式大體相同,組織機構都較健全。各政黨都是全國性的,從基層到中央都有自己的各級領導委員會。黨的紀律比較嚴格。黨的議會黨團在制定和貫徹黨的大政方針方面舉足輕重。此外,每個黨都有其控制下的青年、婦女組織和有聯繫的社會團體。③獲得議會少數席位的少數黨,經常在其他政黨支持下組成少數政府(或譯少數派政府),或由幾個少數黨聯合執政。1911~1988年的26次議會選舉,一個黨獲得半數議席的情況僅出現過兩次。屬於同一集團,甚至屬於對立集團的政黨之間,往往互相妥協、合作、聯合執政。④政黨成立時,必須向國家稅務局登記註冊。政黨競選議會席位,須證明其已得到1500名以上選民的支持(競選省議會和市鎮議會的席位,分別須有100名和50名選民支持),並須提出一定數量的候選人。只有獲得全國總選票4%以上,或獲得某一選區 12%以上選票的政黨,方能取得議席。國家按各政黨的議員多少給予資金補貼。有些議會大黨從國家得到的補貼,多於其包括黨費在內的全部收入。這種制度既不利於小黨,又不會使一兩個大黨勢力過大,這是穩定五大政黨、兩大集團的政黨格局的重要因素。
主要政黨 瑞典的主要政黨有:
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 瑞典最大和執政最久的政黨。1889年成立。1896年進入議會。1914年成為議會第一大黨。1917年開始入閣。同年該黨分裂,其左翼另組左翼社會黨。1932~1976年,一直處於執政地位,除單獨執政外,1936~1939年和1951~1957年同中央黨聯合執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中央黨、人民黨和溫和聯合黨聯合執政。執政期間,瑞典成為發達的現代化福利國家。1976年9月成為在野黨,1982年9月再次上台執政。1991年 9月大選後又失去執政黨地位。社民黨奉行民主社會主義,主張逐步實行社會改良,認為經濟應遵循市場法則,企業應歸私人所有,國家不應干預企業經營,只需通過公共部門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對外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1987年有黨員100多萬人,主要是隨工會集體入黨的工人以及知識分子、職員和自由職業者。黨的歷任領袖及在職時間是:K.H.布蘭廷(1889~1925)、P.A.漢松(1925~1946)、T.埃蘭德(1946~1968)、O.帕爾梅(1968~1986)和I.卡爾松(1986~)。
溫和聯合黨 瑞典右翼政黨。亦稱保守黨。1904年由議會中的各保守派聯合組成。曾先後名為全國選民聯盟、全國右派組織和右派黨,1969年改用現名。1932年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1976~1981年,曾多次與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1982年和1985年大選後,該黨均為議會第二大黨、左翼政府的主要反對黨。1991年 9月大選後上台執政。該黨對內主張維護君主立憲制和私人經濟,對外主張加強北歐合作和歐美合作。1987年有黨員約15萬人,以高級職員為主。1986年起由C.比爾特任主席。
左翼黨-共產黨 1917年由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的左翼組成,當時名為左翼社會黨,1921年5月更名為瑞典共產黨。1967年發生分裂,原黨改為現名;另立的新黨在1973年取名瑞典共產黨(1986年改稱團結黨)。1977年2月,左翼黨-共產黨的3個地方支部另組工人黨-共產黨。1921年起,該黨在歷屆議會選舉中均取得若干席位,但從未參加政府,有時支持社民黨左翼政府。該黨贊成歐洲共產主義,主張通過民主途徑實現社會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問題上,主張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獨立自主,互不干涉黨內事務。1987年有黨員約 2萬人。1975年起由L.韋爾納任主席。
中央黨 1910年成立。原名農民聯盟,1958年改用現名。1917年進入議會。30年代後多次同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聯合執政。1976年9月,同人民黨和溫和聯合黨組成聯合政府,該黨領袖T.費爾丁任首相。1981年5月,費爾丁在人民黨支持下再次組織少數政府。1982年 9月下野。中央黨主張保護環境和城鄉經濟平衡發展,加強瑞典同歐洲國家的關係。1987年黨員約20萬人,主要是農民和小企業主。1987年起由O.約翰松任主席。
人民黨 瑞典中間派政黨。又名自由黨。1934年成立。曾多次單獨執政,或與他黨聯合執政。1982年起為在野黨。人民黨對內主張個人自由、社會公平,對外主張與西方國家加強合作。1987年有黨員約7萬人,主要是自由職業者、職員和知識分子。1983年起由B.韋斯特貝里任主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