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漢鐵路

平漢鐵路

平漢鐵路,原稱盧漢鐵路,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準備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當時國庫空虛,為了修築盧漢鐵路,湖廣總督張之洞1889年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撥款200萬兩銀子備修路之用,得到了允諾。隨後,為生產盧漢鐵路所需要的鋼軌,張之洞開始籌辦漢陽鐵廠等一系列重型工廠。但每年200萬兩銀子,對龐大的工程無疑是杯水車薪,並且僅僅撥款一年,就因東北局勢緊張,清政府下令“移盧漢路款先辦關東鐵路”。

簡介

3

京漢鐵路原稱盧漢鐵路.由於民國政府時期,北京稱北平,所以又叫平漢鐵路。

俄、法兩國在取得東省和滇越鐵路的直接經營權益之後,又串通、拉攏比利時合股公司出面套取蘆漢鐵路(蘆溝橋至漢口)的貸款權。蘆漢鐵路的蘆溝橋至保定段,原已於1897由清政府按契約規定,將以上兩段於1897年10月統交比利時公司接辦。比利時公司接辦後,南端重點改為漢口玉帶門;北端起點改為經北京西便門至正陽門(前門)西車站。1898年底,從南北兩端同時開工,1905年11月15日黃河大橋建成。1906年4月1日全線竣工通車,全長1,214公里,改稱京漢鐵路。

發展歷程

京漢鐵路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準備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當時國庫空虛,為了修築盧漢鐵路,湖廣總督張之洞1889年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撥款200萬兩銀子備修路之用,得到了允諾。隨後,為生產盧漢鐵路所需要的鋼軌,張之洞開始籌辦漢陽鐵廠等一系列重型工廠。但每年200萬兩銀子,對龐大的工程無疑是杯水車薪,並且僅僅撥款一年,就因東北局勢緊張,清政府下令“移盧漢路款先辦關東鐵路”。

1895年年底,清政府決議興建盧漢線,原來打算鐵路實行“官督商辦”,由各省富商集股修建。但當時清政府信譽掃地,華商“各懷觀望”,無人問津,不得已只好舉借外債。

1896年10月,直隸總督王文韶、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設立鐵路總公司,以大官僚買辦、天津關道盛宣懷為督辦大臣,統籌盧漢鐵路的修建。借款築路的訊息一經傳出,美、英、法、比等國的公司派代表蜂擁來華,競相兜攬。張之洞認為其他國家胃口太大,而比利時是個小國,鋼鐵資源豐富,鐵路技術成熟,最主要是他們“於中國無大志”,比較讓人放心。

3

1897年3月17日,比利時駐漢口領事法蘭吉見張之洞面商築造盧漢鐵路事宜。經過談判,清政府最終與比利時人達成了協定。1898年6月,《盧漢鐵路比國借款續訂詳細契約》和《盧漢鐵路行車契約》正式簽訂,清政府向比利時公司借款450萬英鎊(年息5厘,9折付款,期限30年)。該契約規定,築路工程由比利時公司派人監造;所需材料除漢陽鐵工廠可以供應外,都歸比利時公司承辦,並享受免稅待遇。在借款期限30年間,一切行車管理權均歸比利時公司掌握。這不僅使中國完全喪失了鐵路主權,還在財政上受到巨大損失,為以後帝國主義者利用債款關係掠奪中國鐵路權開了一個極為惡劣的先例。契約簽訂後,此前僅斷斷續續修築了100多公里的盧漢線,終於可以大舉興建了。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又以同樣的條件,向比借款1250萬法郎。

盧漢鐵路的盧溝橋保定段,清政府按契約規定,於1897年10月統交比利時公司接辦。比利時公司接辦後,南端起點改為漢口玉帶門,北端起點改為經北京西便門至正陽門(前門)西車站。1898年底,該鐵路從南北兩端同時開工。比利時公司為了加速工程進度,節省費用,偷工減料,結果建築的線路質量極低。像黃河大橋這樣的重要工程,該橋由比利時人設計,總長3010.2米,共102孔,是盧漢線上最長的橋樑。但比利時公司為了減輕投資負擔加快施工進度,基樁深度不夠,施工期間就有8個橋墩被洪水沖毀。橋建成後,保固期只有15年,行車時速僅為10公里~15公里,在歷年洪水期內均需要拋擲大量蠻石。全線通車時,全部工程投資4349.8787萬兩白銀,平均每公里造價為35813兩白銀。該線路上包括漯河(郾城)在內共建有長度20米以上大中橋127座(包括黃河特大橋)。鋼軌大多是漢陽煉鐵廠製造的。橋樑大都是鋼結構,但類型複雜,載重等級不一致。盧漢鐵路包括漯河(郾城)初設車站70個,後陸續增加至125個。

1906年4月1日(光緒二十二年),連線北京與漢口的全長1214.49公里的宏大鐵路幹線盧漢鐵路正式全線通車運行。因力主修建這條鐵路才被派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與直隸總督袁世凱一道驗收工程後,改盧漢鐵路為京漢鐵路。

通車

1906年4月1日,京漢鐵路全線正式通車。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清廷頒布上諭,要“力行實政”,修鐵路被置於實政的首位。1895年12月,清廷政府諭令盧漢鐵路商辦。但張之洞在募集商股的過程中多方受阻,不得不把修築盧漢鐵路的任務交給盛宣懷。

6

盛宣懷承辦盧漢鐵路的款源主要是借洋債。比利時一舉奪得了盧漢鐵路的貸款權,1898年6月,《盧漢鐵路比國借款續訂詳細契約》和《盧漢鐵路行車契約》在上海簽訂,借比利時款112.5萬法郎,息5厘,九扣,期限30年。京漢鐵路於1898年開始修築。盧漢鐵路北端盧溝橋至保定一段,盛宣懷受命督辦鐵路總公司之初,即請領官款承建,長132.7公里。南端漢口通濟門至灄口一段,張之洞於議借比利時款期間建成,長23.5公里。1898年底,比公司從南北兩端進行勘測。以確定全路正式線路。

1905年9月,南北兩端線路建成,在詹店車站附近接軌,11月25日,黃河鐵橋全部完工。次年4月1日,全線正式通車,改名為京漢鐵路,於支線總計1311.4公里。

光榮歷史

1923年2月1日,黨領導下的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備會決定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參加大會的代表和各鐵路工會代表、漢冶萍總工會代表、武漢30多個工會的代表,以及北京和武漢等地的學生代表近300人齊聚鄭州。中共中央對這次大會非常重視,派出了張國燾陳潭秋羅章龍包惠僧林育南等人出席大會。
2月1日上午,軍閥吳佩孚派出大批荷槍實彈的軍警在鄭州全城戒嚴,下令禁止召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但是,參加會議的工人代表不顧生死,衝破軍警的重重包圍,高呼“京漢鐵路總工會萬歲”、“勞動階級勝利萬歲”等口號,在鄭州普樂園劇場舉行大會,宣布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

3

當天,全副武裝的軍警嚴密地包圍了會場,強行解散會議,搗毀總工會和鄭州分會會所,並驅趕代表。當晚,京漢鐵路總工會執委會秘密召開會議,決定將總工會臨時總辦公處轉移到漢口江岸,並決定全路自2月4日起舉行總罷工。
2月4日,全路兩萬多工人舉行大罷工,1200公里鐵路頓時癱瘓。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次罷工的主要負責人是張國燾、項英、羅章龍、林育南等。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引起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恐慌。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吳佩孚調動兩萬多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鎮壓罷工工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在漢口,2月7日當夜,天降大雪,反動軍警把京漢鐵路總工會江漢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綁在江岸車站站台的木樁上,讓他下令復工,遭到斷然拒絕。林祥謙英勇就義。在武昌,共產黨員、武漢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施洋被殺害。大罷工中,工人52人犧牲,300餘人受傷。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它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罷工雖然失敗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鮮血進一步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必須與之鬥爭到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意義

京漢鐵路通車以後,營業發達,餘利很多,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和全國人民紛紛要求收回鐵路主權的壓力下,清政府幾經周折,終於在1909年1月,撥官款500萬兩白銀和借英國滙豐、法國匯理兩銀行款5萬英鎊,還清了京漢鐵路借款,把鐵路贖回,收回京漢鐵路管理權。

京漢鐵路的全線貫通,打破了僅依賴於水道與驛道的傳統交通網路格局,武漢從此邁入了火車。輪船客運齊發,東可至上海,西可達重慶,北可進京城的水陸連運時期。鬧市區不再局限於長江邊的租界一隅,沿鐵路線的迅速繁華對漢口城區的面貌的改觀頗有影響,就連“草廬茅店,三五零星”的礄口至諶家磯一帶,也變得“三十里幾比室直連矣”。

京漢鐵路的全線貫通,改變了武漢在近代中國經濟布局中的格局,武漢不再是長江流域中僅充當橫向傳導的角色,縱向的鐵路線在縮短了時間和距離的前提下,還有成百上千的運載力,這更加有力地推動了漢口商業貿易的發展。當時,一位到過漢口的英國人曾感嘆,中國“內地商人很快地利用起這一改善了的交通條件”,通過漢口把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農產品迅速地散往全國各地。

百年滄桑

1889年12月(清光緒十五年二月),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上奏清政府,修築盧溝橋至漢口鐵路。1897年4月,盧漢鐵路正式修建,歷時9年於1906年4月1日正式通車,改稱為京漢鐵路。時代的列車承載著歷史的風雨滄桑轟隆隆地向前行駛著,至今年的4月1日,京漢鐵路迎來正式通車的100周年。

京漢鐵路通車前,漯河只是一個有幾戶手工作坊和一些商業店鋪的小寨子,自有了京廣鐵路以後,漯河逐漸成為水陸交通樞紐。漯河是火車拉過來的城市,京漢鐵路通車,標誌著漯河向現代工業文明邁出了第一步,漯河城市的發展真正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1906年通車後,這裡交易頻繁,商戶日增。初有漢口、周口等地遷來的行棧多家,繼而寧波、兩湖、懷慶諸商幫以及北舞渡的客商向此雲集,代客包運貨物,承攬車船。後來,火車站兩側形成馬路街、公安街等商業區,形成城市雛形。京漢鐵路通車,為漯河工商業興起創造了條件。至20世紀30年代初,漯河僅糧行就有170餘戶,轉運公司42戶,以及油行、雜貨行、花布行等38個行業,總人口達4萬餘。

此後,鐵路代替了淮河及其支流,成了豫東平原最主要的通道,豫東平原的貨物都向京漢鐵路集中,位於京漢鐵路沿線的漯河,隨著交通位置的變化,逐漸成為附近農產品和牲畜的集散地,從而代替了周口、北舞渡、郾城等舊的物資集散中心。

3

解放後,漯河交通事業迅猛發展,京廣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成為溝通南北的大動脈。新建孟平鐵路竣工,漯舞地方窄軌鐵路建成,使煤城大量煤炭通過漯河中轉,運往全國各地,並為舞陽縣鐵礦開採,創造了運輸條件。20世紀60年代,孟平鐵路延伸至寶豐,連線焦枝線,西可直達襄樊、宜昌、重慶。20世紀70年代,修建漯阜地方準軌鐵路,東可通過周口、沈丘、項城直達安徽阜陽,溝通京廣、京滬兩大幹線,從而使漯河成為豫中平原鐵路交通中轉樞紐和煤城平頂山煤炭運輸的主要通道。

1986年,漯河升格為省轄市後,具備了更強勁的發展動力。1986年3月29日上午,鐵道部和河南省政府重點項目——登阜鐵路范莊至辛安段(簡稱范辛鐵路)建設指揮部揭牌。范辛鐵路途經許昌、平頂山、漯河3市,北起許昌市襄城縣境內的平禹鐵路范莊站,南與漯河市舞陽縣境內的漯舞鐵路辛安站接軌,是河南省登封市至安徽省阜陽市之間的地方鐵路運輸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近48公里,總投資5.3億元,計畫兩年內完成建設項目。建成後,將使登封鐵路、平禹鐵路、漯舞鐵路、漯阜鐵路等4條地方鐵路連線起來,並連線焦柳、京廣、京九三大動脈,從而將登封、新密、禹州、平頂山、襄城等地的煤炭順利外運。

漯河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成為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的現代中等城市;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成為充滿生機和富有潛力的活力城市;食品加工主導產業特色優勢明顯,逐步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食品王國;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生態宜居城市。

百年石破天驚,百年繼往開來,百年闊步前進。百年鐵路滄桑見證了漯河從舊中國的一個商貿小鎮,迅速發展成為屹立於中原城市群中的一顆耀眼新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評價正處於建市以來最好的發展階段,稱漯河是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正值“十一五”開局之年,正處在歷史大變革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