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漢戰役

平漢戰役

平漢戰役又稱邯鄲戰役,是指1945年10月至11月國軍沿平漢鐵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時,在河北省邯鄲以南地區與中共軍隊(八路軍)發生衝突的事件,中共稱其為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戰役。此役八路軍獲勝,國軍一部被殲滅,一部起義,被稱為高樹勛運動。

正文

平漢戰役的戰術總結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

--------------------------------------------------------------------------------

第一 戰役概述

國民黨反動派在日本投降後,假北上受降之名,以十四個軍分經同蒲、平漢、津浦各鐵路向華北各解放區突貫攻擊,控制鐵路,企圖以此發揚美國現代化技術之長,割裂我各區之聯繫,壓迫我軍退入農村甚至山地,而便於各個消滅之。其沿平漢線北進之第一梯隊為三十軍(轄二十七師、三十師、六十七師)、四十軍(轄三十九師、一○六師)及新八軍(轄新六師、暫編二十九師、河北民軍、第八縱隊),統一歸馬法五、高樹勛(十一戰區兩個副司令長官)指揮,總兵力約四萬五千人,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與我會戰於漳河以北、邯鄲以南之平漢路東側地區。這些軍隊都是舊西北軍的底子,比較有戰鬥力,過去參加過台兒莊等戰役,自國民黨在抗戰中實行觀戰政策後,就將它們從敵後調到鄂西、豫西整訓多年,故軍官較有軍事素養和戰鬥經驗,統馭力強,士兵亦久經訓練。在編制裝備上火力重於突擊,其中占總兵力之半的三十軍,更系半美械裝備,但終因抓兵成份,厭戰逃亡,更形成兵員不足和突擊力薄弱,特別不敢進行夜間戰鬥。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對雜牌與嫡系待遇不同,雜牌不願轉化為嫡系者又特別不同,各軍之間存有矛盾,特別是雜牌軍中有主張和平民主的進步分子,反對嫡系法西斯內戰、獨裁,高樹勛軍就是這一類的首席代表,蔣介石忌之最深。而美械裝備在對付我軍近戰,特別夜間肉搏攻擊中無法施展,且大軍因離開鐵路供應,不能多帶彈藥與軍需,反為不可克服之弱點。

但反動派忽視了這些弱點,相反地把我軍都當作只能擾亂的游擊隊看待,以為它用三個軍沿滏陽河輕裝急進,就可以把我們撇在兩側,尤其撇開磁(縣)邯(鄲)間平漢路西之側擊,而自由進入邯鄲、邢台,接上石家莊的第三軍、第十六軍。因此它不需要飛機、坦克的配合,也不需要其他兵團在鄰近左右前後直接策應,也不需要帶足夠的彈藥,就能完成任務。這是犯了“夜郎自大”的驕傲和孤軍深入的錯誤。

我軍在戰役指導上貫徹了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實行誘敵深入與集中優勢,只打殲滅戰不打消耗戰,只打有把握的仗不打無把握的仗的原則,於黃河以北布置沿途襲擾,破壞交通,以麻痹敵人和遲滯其前進,同時抓著它離不開鐵路的弱點,事先在漳河與滏陽河的河套我們所預定的戰場上,由當地黨政軍民組織大舉破路、平溝和拆毀敵偽遺留的城牆、圍寨、碉堡、工事,以肅清障礙,便於進行運動戰,同時並派遣幹部布置情報點線和偵察地形,準備了戰場有利的條件。

在參戰兵力上,則調集了太行、冀南、冀魯豫三個軍區的主力達六萬餘人。雖然這些部隊有很大的新兵與俘虜成份,並缺乏訓練,但由於他們經過反攻以來的勝利戰鬥,特別是上黨戰役勝利聲勢和保衛自己勝利果實的決心,政治情緒極高,將士用命;加上後方廣大民眾熱烈支援前線,並有後方指揮部所組織之十餘萬民兵民眾的直接參戰與擔任後勤,遂造成我軍戰力上的絕對優勢。以上述之戰場有利,戰力優勢,與廣大民眾支援,便奠定了戰役勝利的基礎。加上高樹勛毅然反對內戰,率新八軍全部起義,更促成了戰役的迅速結束和獲得徹底勝利。

由於敵軍對我情況不明和防我襲擊,從十月十四日起區分四個梯團,用“四足爬行”的陣勢,即以兩個並列縱隊前進,其前進方式用交番行進交番停止的方法,以便停止者容易在站穩的陣勢上掩護行進者,如左縱隊的第一梯團前進,則以第二梯團停止掩護之。行軍只有每日四十里的速度,以便早到早布置警戒挖工事。敵自新鄉沿平漢路以東地帶北進,二十一日渡漳河後,我先遣縱隊一部即與其右翼先鋒(四十軍之一○六師)保持接觸,讓其邊打邊進。至二十四日上午,其右前鋒被我先遣縱隊先頭部隊堅決扼阻於邯鄲東南之崔曲、趙莊、南堡一帶。敵發現我兵力較大後,即被迫採取防禦,積極構築工事,時其左翼前鋒之新八軍已跨滏陽河占領南起馬頭鎮、徐莊、北至閻家淺、屯莊一帶;後尾之三十軍亦已占領滏陽河東側之中馬頭、大小狼營、柳兒營及南豆公以北,與新八軍連線。於是,我路東軍與路西軍主力乃行東西合圍,於二十四日深夜開始全面攻擊,並以路東與路西兩個支隊控制漳河渡口,遮斷其第二梯隊之北上增援。此時,我在平漢北段則以少數兵力牽制由同蒲、正太已進據石家莊之第三軍、第十六軍,使其南北不能呼應。戰鬥至二十九日,我路東軍之攻擊重點始終指向四十軍之一○六師,攻克了南堡、崔曲、趙莊等處,並殲滅其大部;路西軍奪占了中馬頭渡口,並在戰鬥中以政治聯絡新八軍並幫助其起義。這一起義,在政治上與軍事上都有極大的作用。敵人從此受到極大的精神震恐,

士氣沮喪,加之完全處在糧食缺乏、無險可憑的沙漠地帶的袋形陣地,而不得不於十月二十九日下午開始向南突圍。當我估計其於高部起義後必然向南突圍時,乃放開退路,將主力先敵南移到漳河以北頑軍退路之兩側地帶,待敵脫離築城地帶時,全軍東西實行鉗擊,並於敵人潰敗時,在其退路上兜擊,側重打擊其指揮機關,割碎其部署體系,予以各個消滅,同時我以總預備隊在漳河北岸構築工事,以攔截敵之退路和布置南岸的側擊,以橫截援敵。因此,到十月三十一日,除三十軍少數殘部漏網外,馬法五以下大部放下武器或傷亡了,十一月二日徹底解決了戰鬥。其第二梯隊企圖增援之三十二軍,在遭到我阻截部隊的打擊與三十軍、四十軍被殲後,亦急遽南逃。其由石家莊進出於元氏企圖策應之十六軍部隊,亦聞風北撤,戰役大獲全勝。

總結起來說,我們指導這一戰役的一系列思想就是:毫不急躁地尋求與創造敵人弱點(例如,開始故示以弱,以縱其驕,誘其孤軍躁進,在合圍中予以有重點的打擊,以割裂其部署體系,爭取其和平民主分子,以分化其力量),以及避開敵人長處(敵長於固守,我則壓迫與引誘其突圍,以脫離其築城地帶),發揚我之長處(我利於夜戰、近戰、野戰)和掩護我之弱點(無現代技術裝備,火力與破壞力弱,不利於火戰與攻堅),然後兢兢業業抓緊敵人弱點,全民全力以赴;在戰鬥動作上,力求出敵不意,施行奇襲;在兵力使用上,則於估計情況變化時,適時抽集後備力量,以求自己有用之不竭的兵力。

第二 頑軍戰術特點

長於構築工事障礙的固守防禦,而不善於野戰、夜戰與近戰,害怕白刃格鬥和機械遵守條令而不善於應變,是這些頑軍戰術上總的特點,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行軍。區分四個梯團,擺成四足爬行的隊形(即烏龜爬行陣勢,以駐軍掩護行軍,自謂足以應變,閻錫山謂此容易發揚火力而名之日火城架子)前進,行動謹慎,並按條令前後左右派出警戒和便衣偵探,每日行程平均約四十里,以便及早宿營,保持戰力與布置警戒,以防我襲擊。

二、進攻。其前衛部隊向我正面阻擊部隊進攻時,每度攻擊必先行猛烈的火力準備。當火力延伸射程,隨行衝鋒。衝鋒隊形密集,前面是排疏開,後跟行軍縱隊,遇我火力殺傷後,等不到拚刺刀即行撤退,以準備續行攻擊,但連續攻擊中一次比一次薄弱。在正面攻擊無效時,然後正面牽制,從我翼側迂迴和包圍我之阻擊部隊,以保障其主力繼續前進。

三、防禦築城。當與我有力部隊接觸後,每至一村即拘留居民集合於一處,以封鎖訊息,並迅速構築工事。通常以幾個堅固高房或碉樓為中心,構成幾個據點,用村沿工事連線起來;村落邊沿及村中稍高房頂上多用磚(一層或二層磚)砌機槍掩體,有時還加掩蓋;在村沿或街巷拐角的牆壁上挖一至三層槍眼(最低層有離地僅二、三十公分的,使我軍不易發覺與封鎖);在重要村口或巷口,構築機槍掩蓋火巢(即暗碉);在村內打通牆壁並以交通壕橫貫街道,構成其交通線和堵塞不必要的街道;為防我接近,對村落突出部往往構成較強的機槍火力點,或於其側作蔭蔽的側防火力點(這種側防火力點,正面遮蔽,槍眼開向側方,不易從正面壓制),在村周手榴彈投擲距離內,鋸倒樹木作鹿砦(密集排列,樹梢向外,如原地有樹則鋸斷其半攀倒,使之不易拔除),並加強村外溝渠土牆的障礙,挖掘單人掩體作為警戒陣地;為防我夜襲,利用村沿草堆作照明柴,通夜點燃,更有在警戒線外鋪設乾草,使人踏上之時發生音響,所以報警者為防我對堅固工事、房屋行坑道爆破,有所謂“復缸哨”的設定(即以水缸復地面,以聽取挖坑道之音響)。其工事設定順序,一般是先前沿後縱深,通常進入村落兩個鐘頭後,即能完成鹿砦障礙和前沿工事,頗為迅速。這些都說明這個部隊平時在防禦與築城方面訓練有素。

四、防禦戰鬥動作。除以上工事障礙設定外,為防我夜襲,有時派遣小部隊到村外遊動。其對付我之夜襲或攻擊,主要是死守不出。善於組織短距離的交叉火網和側射,以與障礙、照明相結合。假如我軍事先對鹿砦的破壞和水圍的通過沒有足夠的準備和練習,則往往在鹿砦或水圍附近遲滯不前,而受到嚴重的火力殺傷;或者是突擊隊突入後二梯隊又受火力封鎖不能接應,而使突擊隊被迫從敵火與障礙結合下撤退,遭到重大的損害。當其前沿被我占領後,很快能組織恢復攻擊,在縱深戰鬥中亦與我軍逐屋反覆爭奪。這種恢復攻擊和逆襲,主要是集中猛烈的火力,壓制與封鎖我突入部隊之後路,其兵力則多從我之側背打出,吶喊衝鋒,投擲手榴彈,但不敢真拚刺刀。其山炮既不敢放在前沿,又不知行抵近射擊,故往往不用。

五、退卻與突圍。敵戰役退卻時,每至一村仍積極構築防禦工事,特別是兩側掩護陣地。如此,當敵從被包圍之村落突圍時,往往先縮短次要方向的防線,以集中突圍兵力,然後在佯動方向配合下,先用機槍、迫炮向其突圍方向從中向兩側掃射,然後成行軍縱隊跑步而出,先頭是輕機槍密集掃射,縱隊中亦有一部輕機槍小迫炮隨行隨停隨打,對我軍行機槍掃射與投彈,使隊形不易混亂;惟一遇我兵力撲近格鬥,則失去統馭力而抵抗薄弱,甚至全無抵抗而放下武器。

以上特點,還須要從這些軍隊的組成、編制、裝備、訓練及部隊傳統諸方面來認識它的本質。首先,這些軍隊雖然是反動的,但軍官有素養,士兵有訓練,裝備較強;舊西北軍的傳統,長於防禦,因此當其困聚固守時,可以依仗其工事、火力和統治力而發揮一定的頑強性。但因其抓兵成分厭戰逃亡,其幹部防不勝防,也沒有夜間戰鬥的教練,在戰鬥中鬥志不高,所以一旦要散開攻擊和進入夜暗,特別當衝鋒時,統治力便削弱了;加上兵員不足和步槍、手榴彈少,便決定它突擊力薄弱和不善野戰,而要擺著“火城架子”前進和利用工事障礙,組織火城來對付我們;再加上反動軍隊的自私性,就演成戰術上的單純防禦與互不支援,一切按照條令動作而不會機動。如是,在分據村落的情況下,就利於我們的夜間攻擊、割裂作戰與各個消滅,特別利於我們在野戰中,壓迫與引誘它脫離陣地,在運動中消滅它。

第三 我們的戰術--平原居民地進攻戰鬥的戰術

平原居民地在軍事上的作用,較之山地不同,它不單可以駐軍、宿營與取給糧水,而且是戰術上的要點,加之平原村落稠密,因此平原戰鬥就往往演成居民地的爭奪與居民地的攻防戰鬥。

平漢戰役從戰略上說,是敵人向華北進攻,但我們在戰略防禦上採取了戰役戰鬥上的進攻,迫使敵人不得不轉為防禦,而分別據守各個居民地。所以我們的戰鬥,除在戰役開始時,曾以一部兵力從敵人前進之正面,特別從側背扼止敵人,使它停留於我預先布置的囊形戰場,而有局部的防禦(這種防禦是必須的,是戰役組成部分之一)外,主要的戰鬥就是向居民地敵人進攻。就是在戰役追擊過程中,也由於敵人不斷占領退路上的居民地來抵抗,所以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向居民地敵人進攻,才能最後消滅敵人於工事薄弱的居民地,或者壓迫它脫離居民地而於運動中消滅之。

因此,平漢戰役中主要的戰術問題,就是平原居民地進攻戰鬥的問題。當然居民地戰鬥,既有彼此爭奪,也就有彼此攻防與退卻。但我軍之於防禦退卻總是局部的。現在先按這一戰役的地形、敵情特點來談幾個原則問題:

一、按一般戰術原則說,要大量消滅敵人,必須是合擊(合圍)與聚殲,但為了容易消滅,又必須將整個敵人防禦配系割裂幾塊,才便於我以優勢兵力對敵人的劣勢兵力實行各個合擊,以求達到各個消滅的目的。即使只是消滅一個營一個團也比擊潰一個師毫無所獲好得多。這是我軍戰術特點必須發揮的。對於各個敵人的消滅來說,也必須是合擊中有割裂,割裂中又有小的合擊,才容易達到消滅的目的。就是說要把核桃打碎來吃,不要啃整個核桃,囫圇吞棗是無法下咽與消化的。

二、平原地形開闊,四方八面可以運動,利於敵人逃跑,如沒有合擊則更不能消滅。對於分據多數居民地各自固守的敵人來說,由於居民地間有很大的空隙,形成了利於分割與各個合擊的條件。但戰役上的割裂要正確估計戰鬥進程,在敵人軀幹聯繫的關節薄弱部,給以重點的(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於敵人弱點)割斷的突破,以攻占某些居民地作為支點,才能鞏固割裂的陣勢。對一個居民地來說,就必須是突入部隊,迅速奪取,占領敵人支點,鞏固前進,由割裂到合擊敵人;只有當村落很小,敵人展不開,兵力不便於割裂的條件下,才能採取壓縮於一隅,最後用爆破、炮轟(曲射平射配合)連續突擊解決的辦法。

三、由於村落是一種比較堅固的縱深陣地,敵人又長於固守,所以進攻中應儘量爭取用壓迫和引誘敵人的方法動搖其固守的決心,脫離居民地築城地帶,而在運動中消滅之為有利。戰役進攻如此,對一個居民地進攻戰鬥亦復如此。造成敵人動搖其固守決心的主要方法:二是圍困,使其糧彈不濟,但這要拖延時日,而且在敵人糧彈困難條件下才行;再就是一面以堅決突破相威脅,另一方面故示以逃脫的生路,並伏兵於其退路上而解決之。四面八方圍攻的辦法,往往迫使敵人“困獸猶鬥”。這是最不合算的“啃整核桃”的辦法。

四、平原村外地形開闊,利於防者發揚火力,在沒有地形依託的條件下,要準備進行持續的縱深戰鬥,因此,利用黑暗的遮蔽接敵與構築攻擊陣地,對於裝備較劣的我軍就特別重要。當楔入敵占居民地之間攻擊時,更須構築四圍的縱深工事。

五、關於攻擊時間的選擇。倘主攻方向上我火力有壓制優勢時,於黎明前從東方主攻,一則收朝陽照明目標之助(敵人對我展望不易);二則便於白天決戰。如系奇襲,則以深夜為宜。戰鬥對峙後,如實行黃昏攻擊,特別是從西方進攻,一則可收夕陽照明之助;二則我火力掩護與開始的指揮協同,較夜間確實;三則可破壞敵人由白天部署轉入夜間部署的實施,使敵在不利於夜間戰鬥的態勢下進入夜間戰鬥,不易實行反撲。但是,當我已進入縱深戰鬥,特別在敵人失去優勢而我急需擴張戰果時,則利於白天攻擊,但也必須日以繼夜地猛烈攻擊。

六、村落房屋形成了縱深的堅固陣地,加上水圍和鹿砦的障礙,與音響、照明的設定,以及警戒的嚴密(較之長期守備點線據點之敵人的麻痹不同),進攻者奇襲成功的可能性雖然減少,但因它沒有高不可登之城牆,並不是完全沒有奇襲的可能,故須部署奇襲,力求以隱蔽、突然出之。不過在奇襲部署中,應兼顧能接著強襲、強攻和正攻,既不能單憑奇襲一撲所能奏效,也不能只靠“一銃藥”的進攻所能結局。故在奇襲之初,就要同時作攻堅的充分準備,要有一定的地形偵察,破壞與通過障礙的準備;在兵力、彈藥使用上,要作持續戰鬥的準備。為了克服障礙與堅固的工事,工兵與炮兵支援步兵的作用也加大了。

七、平原通路多,地貌不易辨識,夜間運動最易迷失方向和發生誤會。居民地戰鬥因街巷複雜,通視聯絡困難,容易造成混亂,失去掌握。因此,對通信聯絡,特別是戰地有線電的架設,以及識別手段的講求,在夜間動作上極為重要。

八、根據平漢戰役以及過去戰鬥經驗,當我們以優勢兵力圍攻居民地時,在其邊沿戰鬥往往具有決定意義。而邊沿戰鬥,通常又以我軍秘密集中適當兵力與火器突然行動,壓倒敵人的火力與摧毀其障礙物,而步兵乘此突入村沿為重要因素。只要我們能突破敵人邊沿的防禦陣地,奪占某些房屋或支點並鞏固起來,便有了進攻的依託。敵人的火力作用與居民地的險要性,及其防禦的信心就大為減弱了。因而我們便可憑藉這些支點向縱深發展。

以下按居民地進攻戰鬥的一般過程,扼要地總結居民地戰鬥的經驗:

其一 對居民地攻擊的接敵運動、戰術偵察及突擊目標的選擇

1.對居民地的攻擊包括:一、奪取邊沿外圍;二、占領前面堅固的街道房屋;三、奪取支撐點,最後肅清敵人。

2.接敵運動。以利用黑夜與地形地物的隱蔽接近為主。如在夜間接敵,為使運動迅速,不失聯絡和避免誤會起見,團以下部隊應儘可能採用共同隊形,各兵團運動道路則應明確區分,以免混亂,並在行軍之縱隊前,便於聯絡的距離上,派出所要的偵察。部隊指揮員及其所屬各分隊指揮員,與炮兵、機關槍、工兵隊長,都應在偵察部隊之後、行軍縱隊之前行進。偵察部隊如發現敵村外遊動警戒,應秘密包圍,堅決揮動白刃,捕捉或撲殺之。絕不輕易放槍投彈,以免驚覺守敵,暴露自己位置。在奇襲情況需要時,則以小部隊秘密監視封鎖,主力急速前進。

3.戰術偵察。當進攻之前,對於這種臨時布防的敵占居民地所了解的情況、地形,往往是概略的,甚至有錯誤。因此,指揮員在進攻直前的親身偵察,非常重要。當偵察部隊或前衛警戒部隊接近村落敵人之警戒線時,根據情況,或驅逐敵人警戒部隊,乘勢奪取居民地前沿,鞏固起來,以進行深入的偵察;或與敵人警戒線保持接觸,停下來監視敵人,以掩護指揮員的親身偵察。主力則隨後到進攻出發地(即展開位置),隱蔽待命進攻(一般在敵重機槍有效火力外)。此時指揮員在前面的偵察,應通視敵情、地形、地物,主要根據居民地邊沿及周圍地形、障礙設定等,來判斷敵人防禦前沿,火力配系與縱深支點如何構成,以決定主攻方向、助攻方向,尤要決定主攻方向的突擊點,區分各營(連)進攻區域(一個連一條街夠了)。假如偵察過程中已被敵發覺,則戰鬥即減弱奇襲性,應乘機以小部隊多方攻擊,以查明其火力配系,尋求其弱點。至於戰場上捕捉俘虜,亦是任何時候不能疏忽的。只有周密的地形、敵情的偵察,與正確的情況判斷,才會有正確的決心和處置。貿然從事,亂打一頓,是打不出好仗的。

4.突擊點的選擇。從敵情上說,主力突擊應指向敵人致命之處(水源、司令部),弱的工事、障礙,與守兵薄弱、其交叉火及側射火較少而死角大的地方;從地形上說,應是外圍利於隱蔽接近攀登,奪取後便於鞏固和進展的地方;從我們火力掩護來說,應是便於從前梯隊兩側用交叉火力掩護的地方。但一個地方不一定各個條件都具備,必須就當時情況權衡輕重而決定之。但夜間觀察,即令戰鬥的偵察,亦不易察明其縱深的敵情、地形,加之我火力掩護不會很準確,故通常應從一般的地形上選擇便於突擊部隊隱蔽通過、接近攀登的村角或突出部為有利。

主攻、助攻各部隊,對一個大居民地,各應有突擊重點,總合則有二、三個突擊點,上級指揮員應使之協調。這樣,一則可以分散敵之兵力、火力,使其不易彼此策應堵塞我之突破口,同時又可展開我之兵力;二則求得最少有兩處突破,以便對縱深的鉗擊,和爾後攻擊重點的操縱自如。最好是使幾個突擊箭頭突入敵陣(閻錫山名之日三個老虎爪子),能互相策應,將敵陣戳穿、撕破、切碎之。但我們在兵力、火力使用上,各級指揮員均必須明確區分自己的突擊方向與箝制方向。箝制方向的動作要積極主動,且用真面目的攻擊,方能達到真正迷惑敵人,使主攻方向容易奏效,絕不能以為自己不是主攻方向,而消極從事。如箝制方向識破戰機,突擊勝利,應立即向此勝利方向發展,變為主攻方向。本戰役中從擊敗一○六師就乘勢發展為消滅一○六師。指揮員在下達命令時,對於主攻、助攻,只有暗示在基本部署如何使用兵力、火器與規定任務的區分上,但絕不能在命令詞句上指明誰是主攻誰是助攻,以免限制下級在戰鬥過程中之機動。

其二 攻擊計畫、攻擊隊形及其前梯隊火力隊之編成

1.根據偵察結果,攻擊部隊指揮員即依照受領之任務擬定攻擊計畫。將要奪取居民地的最後目標及最近目標的順序規定出來。據此,將如何使用炮兵、機關槍,將如何使用爆炸與燃燒消滅各個據點,將如何通過障礙物都規定出來。

2.攻擊部隊指揮員,應根據所劃分指定的攻擊區域與奪取目標組成戰鬥隊形。例如,敵人以幾個村落或幾個家屋構成防禦集團,其火力與突擊都能互相支援時,則應從敵人完全暴露的翼側,或間隙中的翼側,實行迂迴包圍。為割裂敵陣之關節薄弱部起見,則應從其薄弱部實行突破。照戰術觀點說來,無論如何都應以我之主力指向敵人弱點實行突擊,以求得在弱點突擊成功時循此發展勝利。因此,突擊隊攻擊正面小於箝制隊,而其縱深配備則大於箝制隊,以使蓄有雄厚力量發展勝利。如我主力在我暴露翼側,則以縱深配備的梯隊成梯階隊形隱蔽起來,以便截擊可能突圍之敵,或夾擊從一梯隊翼側出擊之敵與他方增援之敵,以保障我第一梯隊側背的安全。若我第一梯隊突破成功時,則及時向前突入包圍敵人。

3.攻擊的前梯隊的編組:主攻與助攻方向的前梯隊之任務,是起突破村沿的作用。如兵力擁擠,則增大傷亡,因此,這些攻擊的前梯隊,通常宜以步兵連的一個建制排為基礎加強之,其中包括:一、攻擊組(步兵帶大量手榴彈);二、破壞組(破壞鹿砦障礙和堅固建築,因此宜有任爆破之工兵);三、梯子組。如有水圍時,則另外編架橋組(架設後不參加衝鋒,直至戰鬥終結擔任橋樑交通的掩護)。最好每個前梯隊配有兩挺輕機槍,以為直接掩護的火力,而各組各員的動作,特別要求協同熟練。所以應於戰前編組訓練之。

4.如何組織火力隊集中射擊援助步兵突破前沿,即是以優勢的炮兵、機關槍、擲彈筒、特等射手等組成火力隊(它的主要任務是在前沿戰鬥時直接援助主攻方向的前梯隊進行突破,突破成功進入縱深戰鬥時,諸重火器則分別配屬各進攻的分隊),指定專人任火力隊長,統一指揮。根據情況需要,按目標種類與武器性能分組(或按目標分段),各設組長。火力隊長在攻擊部隊指揮員指示下,協同前梯隊長組織火力配系,與規定聯絡記號。其開始的主要任務,是突然開火,以短促的壓倒敵優勢的火力,摧毀與壓制敵側防機關、村口暗碉、前沿槍眼與房頂工事,以掩護前梯隊破壞或通過障礙物,並使它乘勢突入村沿,但切忌和敵人進行持久的火力競賽。這裡要說明的就是:要集中火力,不要集中火器。因為火器在其實施斜射、側射、交叉射時,才能以極少的彈藥發揚極大的效力。我們要根據任務、敵情、地形來組織斜射、側射、交叉射的火力配系,就要將調來的火器按其性能使之分頭占領不同的射擊陣地,以行射擊。如果不是這樣,而將火器集中起來,列成橫隊,只向敵人直射,那就太蠢了。

其三 構築攻擊陣地

平漢戰役中沒有一個居民地是在黑夜攻克的。這說明,因為居民地的縱深性決定了戰鬥的持續性,在開闊的居民地外,假如沒有工事,一到白天就不能立足。因此,對居民地攻擊,必須構築攻擊陣地。假如是奇襲、強襲,那么在突擊發起後,第二梯隊應立即靠近村落外圍構築工事。假如是正攻,必須在攻擊前進時,第一梯隊應利用地形前進,不得已時略挖臥溝即須前進,不得停滯攻勢。後續梯隊則應在跟進中不斷改善第一梯隊之工事。挖交通壕逐漸構成攻擊陣地,以求依託鞏固陣地前進。有時前梯隊還須利用交通壕去接近與破壞鹿砦。甚至水圍的渡口橋頭,也須構築掩壕、掩牆,以利進出。

其四 障礙物的破壞與通過

滏陽河兩岸的村莊多有水圍子,甚至村外溝渠交錯,溝寬一丈、二丈不等,多不能徒涉,加上鹿砦設定與近距離交叉火網的封鎖,就成為進攻者很大的障礙。如事先偵察準備不夠,往往在障礙前遲滯不前,或在敵火下被迫撤退,而受到嚴重的火力殺傷。這種傷亡,幾乎占我們傷亡人員總數一半以上。因此,戰前把地形、障礙的偵察與通過、排除演習熟練,對於順利地前進,有決定意義。

1.水圍子的通過。由於不能徒涉,故必須架設木梯或輕便橋才能通過。此次經驗是:(甲)多架幾處,以求通過迅速和分散敵注意力;(乙)一種架設法是先用一根長桿伸過溝去,再將跳板或木梯順桿上滑過去,如此姿勢較低,音響亦小;(丙)另一種架設法是,將梯板的前端穩定起來,在梯板後端系兩根繩子,用兩人拉著,再將後端扶起翻過溝去,這種架法姿勢較高,音響亦較大,只有當溝寬桿短不適於前種方法時行之;(丁)如情況許可和必要時可用土囊堆於敵側橋頭或挖築掩壕、掩牆,構成臨時橋頭陣地和火力點,掩護工兵架設輕便橋,遮蔽敵彈,便於交通。

2.鹿砦之破壞。此役經驗通常利用夜暗破壞。其破壞法有:(甲)隱蔽裝設爆破筒爆破之,為了求得隱蔽,爆破者必須減低行動的姿勢、音響,注意偽裝;(乙)選擇鹿砦中小的枝桿,秘密繫上或鉤上繩索多根,退向斜後方遮蔽處(如無遮蔽,可用堆集土囊,或事先挖掘掩壕),用多數人斜拉之;(丙)挖交通壕至鹿砦之下,以大刀砍碎鹿砦搬開之,但作業應帶門板掩蓋作業者的頭,以防敵彈;(丁)以梯子或鋪板復於鹿砦之上,以便步兵超越通行。以上作業,必要時須用火力掩護強行破壞,即令突入後,還要繼續多破壞幾處,以利後續部隊的進退和糧彈傷員的輸送。

其五 居民地邊沿戰鬥

1.攻擊部署,特別是準備通過與準備破壞障礙的工作完成後,應即迅速投入攻擊,首先以突然猛烈的炮火,集中摧毀其前沿的主要火力點,特別是近距離的側防火力點,並掩護步兵打開突破口,開闢衝鋒路,繼以輕重機槍、擲彈筒、特等射手發揚有組織的短促的猛烈火力,殺傷與壓倒敵人,使其無法抬頭,在炮兵開火的同時,就要迅速破壞障礙而迅速通過之,以投入衝鋒。當突擊隊進入突破之瞬間,我之火力應即向兩側和縱深轉移,壓制和封鎖敵人側射火力和縱深的增援。切記我們彈藥條件不允許作長時間的猛烈火力掩護。所以猛烈開火時機與前梯隊通過障礙時機,應精密估計,特別是步兵要乘炮兵與機關槍火力之掩護、炸藥之爆炸,即須猛烈突入,不得猶豫。

2.突破成功後,應立即修改工事,設定障礙,構築臨時據點(有時可搬移與利用敵陣前沿的鹿砦設定障礙),輕機槍成立即占領陣地,以便打退敵人的逆襲。後續部隊必須迅速跟進,援助第一梯隊乘勢擴張戰果,尤其要迅速向兩側或縱深擴張戰果。這種時候向兩側村沿敵人的側背衝鋒,往往能收得很好的戰果。

假如第一次突破不成功而組織第二次攻擊時,必須消除第一次的缺點,在部署兵力、選定突破點上必有所改變,以出敵不意,否則非增加兵力、火器不行。

3.當突擊隊突入後,第二梯隊主要應迅速跟進,擴大戰果,不得停滯。為防敵人火力封鎖突破口,即指定必要的人向突破口挖掘匍匐交通壕,並逐漸加強之,以便於我兵力、糧彈的增援,和傷亡、俘虜的後送。

其六 居民地內戰鬥

1.街市戰鬥隊形,切忌密集擁擠,先頭宜以一個加強班的小部隊,靠近牆壁監視對面街房前進。下分投彈、梯子、突擊三組。投彈組可不帶步槍,而以籃盛足夠的手榴彈,對敵占房屋之上下兩側及內部猛投炸彈。梯子組則乘炸彈煙霧架梯,以利突擊組之攀登。占領房屋後,房上僅留少數部隊及輕機槍進行瞰制射擊,並修改工事,堵塞通路,鞏固起來。主力遇必要時則逐屋挖通牆壁迅速前進。小部隊指揮員應隱蔽於房上,便於觀察情況,掌握部隊。房上部隊要主動與房下部隊聯繫,每到一點應即發出預定記號,通報上級與友鄰。

2.對於我所瞰制的街道或村落的制高點,應迅速占領,以便瞰射敵人。特別以側射交叉射的火力,殺傷其反衝鋒或突圍部隊與增援部隊。

3.敵人潰退時應勇猛進擊,不給以喘息的餘地,特別當其未能退入碉堡工事以前即行消滅。

4.對較頑強狡詐的敵人,應嚴密搜尋,防其伏擊,逐步鞏固前進。然切不可放去良機,失之過慢,過慢則增加敵對抗準備的時間。如至夜暗敵人戰鬥力弱時,則可猛攻其縱深,使其混亂潰散,失去抵抗力。

5.如遇敵反衝鋒時,應先以有組織的火力殺傷之,並即投入白刃格鬥,繼以尾追殲滅之。

6.對居民地內單獨堅固碉堡房屋如攻擊不下,則應派隊圍困監視孤立之,並進行強攻與爆破的準備,待大部敵人消滅後再來攻擊,不應為其所抑留,以致影響縱深進展,延誤戰機。

7.對於村口村外暗碉破壞的方法:(甲)用長桿綁炸藥爆炸之;(乙)在火力掩護下快跑到碉頂,以手榴彈塞入槍眼;(丙)用迫擊炮或擲彈筒(太行小炮)從附近牆壁鑿以炮眼,抵近平射摧毀之,對房頂工事亦可用擲彈筒平射破壞之;(丁)繞到其側背從入口攻擊之。

8.如遇敵人猛烈的逆襲,不能擊退時,應儘量利用房舍及臨時構築的工事,進行堅決抵抗以待時機,配合村外攻擊部隊里外夾攻,堅決殲滅敵人,通常能收得很大戰果,指揮員應有充分的信心。當其與本隊失去聯繫而被敵人圍攻陷於獨立戰鬥時,只要我們能頑強不屈,即可擊退敵人的攻擊,獲取勝利。平漢戰役中已創造了很多這樣的戰例。

假如被敵人圍困,萬一必須突圍時,突圍之前必須偵明敵情,或聲東擊西,或直索一下突圍,應即先以一部兵力對敵人薄弱之點打通出路,主力跟進,一下突圍。這種突圍最好選擇黃昏或黑夜實施。平漢戰役中曾經有我某營被敵包圍,利用夜暗突然突圍而出,未損一人一槍。

9.敵如被消滅,部隊應迅速集結整理,派出警戒,準備新的機動,繼續戰鬥,切忌混亂,為敵人所乘。

其七 對突圍敵人之追擊

當敵人被迫潰退時,亦就是我們最後獲取戰鬥果實的時候,這點已經一再得到證明,但由於平原運動便利,村落又無城牆限制,便於突圍。因此,對於追擊戰鬥的組織,應該特別周密機動。這裡要注意以下事項:

1.圍攻中應佯留一面缺口或弱點(即圍師必缺之原則),在敵可能突圍之方向暗伏預備隊(亦即攻擊隊形之梯階配備),準備消滅敵人突圍部隊或截擊援兵。

2.如發覺敵有突圍徵象(如自行縮短防線,或向他方佯動,猛烈射擊),應立即機斷行事,抽出強大機動兵力,隱蔽配置於村外適當距離的路側,構築簡單工事伏擊之,並在敵人可能通過的道路上設定障礙,阻滯其前進,同時以大量民兵密布各要道,以便搜捕散兵,截取武器。至村外殘留敵人既已動搖,最易解決,可留部分兵力監視或殲滅之。本戰役中曾有敵人秘密突圍,而不收其警戒部隊者,今後應特別注意。

3.我伏擊部隊應先以火力猛襲,繼即猛烈投入衝鋒,分割包圍消滅之。

4.各級指揮員均應直接掌握一部機動兵力,以應付情況的變化。

結論

總而言之,這種密布的平原居民地進攻,必須要有戰鬥直前的地形、敵情偵察,要利用夜暗的遮蔽,突然接敵與進攻,並要注意利用地形、地物。須知察明敵情、地形而又有準備地隱蔽突然攻敵不備,是奇襲成功的必要條件。平漢戰役中奇襲成功的戰例很少,原因在此。至於在進攻中也要注意做工事,以求得鞏固地進攻。這些都叫掩蔽工作,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就是說我們要保存有生力量直到決戰的時候,為的是便於決戰時有力量消滅敵人。特別當敵有飛機、坦克、大炮時為尤然。

在這種地區作戰,必須有充分的克服與通過障礙的準備;要有攻堅的一切手段的準備;要注意通信聯絡;要有持續戰鬥的準備;要控制預備隊,當緊急情況下預備隊用盡時,要及時重新抽集新預備隊,以應付情況變化。攻擊要有重點並佯留缺口,而不要平分兵力四面圍攻。要及時注意消滅突圍之敵。

--------------------------------------------------------------------------------

【注釋】

(1)平漢戰役又名邯鄲戰役。參見《國民党進攻的真相》注釋〔二〕(《毛澤東選集》第1115頁)。 《劉伯承軍事文選》

(2)京漢鐵路原稱盧漢鐵路。由於民國政府時期北京稱北平,所以1928年6月後又叫平漢鐵路,平漢鐵路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準備自己修築的第一條[注]鐵路。平漢鐵路縱貫河北、河南和湖北三省,是連線華北和華中的交通命脈,有重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注]1881年11月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世稱“馬車鐵路”。

平漢線戰役 (1947年12月13日至30日)

--------------------------------------------------------------------------------

1947年下半年,在我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並完成了戰略展開的同時,我陳(賡)謝(富治)兵團和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亦稱陳粟兵團)也進入中原,並初步站住了腳跟。我軍的這一戰略反攻行動使蔣介石十分驚慌,既怕我軍在中原生根,又怕我軍南渡長江,為此調集了33個旅,企圖首先對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實施“重點清剿”,爾後再逼我軍退出中原。

我陳粟、陳謝兩支大軍,為配合大別山區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清剿”,先後於12月初開始,對平漢路、隴海路東段發動了大規模破擊戰。破擊戰重點是以陳粟兵團及陳謝兵團的一部,沿平漢路南下,直逼武漢,以調動進攻大別山之敵,從而支援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反圍攻作戰。

12月13日,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對平漢路鄭州至許昌段和隴海路鄭州至民權段展開破擊,陳謝兵團主力破擊平漢路行昌至駐馬店段。至22日,兩支大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萬餘人,先後攻占了新鄭、許昌、漯河等重要城市及大小車站50餘座,破路420公里,從而切斷了隴海、平漢鐵路。

12月24日,敵第5兵團司令李鐵軍率整編第3、第20師由確山北上增援。華東野戰軍主力一部配合陳謝兵團南下迎擊。25日,當敵第5兵團部和整編第3師進至西平以南祝王寨、金鋼寺地區時,被華東野戰軍第1、第3、第4縱隊及陳謝兵團第4、第9縱隊包圍。戰至26日,被圍之敵兵團部及整編第3師被我軍全部殲滅。敵之後續部隊整編第20師慌忙縮回確山。29日,我各縱隊南下圍攻確山,並造成對信陽、武漢的嚴重威脅,從而迫敵由大別山區抽調了3個師13個旅回援平漢線,使敵圍攻大別山的計畫破產。由於我戰役目的已經達到,遂於30日撤圍確山,結束戰役。此役,我軍殲敵1個兵團部,1個整編師、2個旅、6個團及非正規部隊6個保全團等,共4.5萬餘人。

配圖

邯鄲戰役示意圖邯鄲戰役示意圖

攝於河北涉縣129師舊址劉伯承辦公室,

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在此辦公,期間籌劃了上當、平漢戰役,制定了《平漢戰役作戰計畫》和戰略部署,寫出了《平漢戰役技術指導》等重要軍事論著。

相關連線

邯鄲戰役

邯鄲戰役又稱"平漢戰役",它是晉冀魯豫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反擊國民黨篡奪抗日勝利果實,在河北邯鄲地區粉碎國民黨軍進犯的一次大規模殲滅戰。這次戰役,晉冀魯豫解放軍在河北省邯鄲以南地區,殲滅國民黨向華北進攻的主力孫連仲兩個軍,爭取高樹勛率部起義,從而粉碎了國民黨沿平漢方向的進攻,對迫使國民黨簽訂停戰協定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而蔣介石卻在蓄謀發動內戰。他一方面要爭取時間運兵到內戰前線以完成軍事部署,同時為欺騙全國人民,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裝模作樣地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為了避免或推遲內戰的爆發,同時為了揭露美國和國民黨當局的陰謀,團結教育全國人民,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同志於1945年8月28日飛赴重慶同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經過43天曲折、複雜的鬥爭,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蔣介石表面上同意了我黨提出的堅決避免內戰和和平建國的方針,實際上仍頑固地拒絕承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民主政權的合法地位。在協定公布之後,他又妄圖以協定來麻痹我黨,並以繼續重慶談判做幌子,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擴大進攻的規模。除將一部分軍隊用美國艦艇與飛機向平津等地輸送外,主力則加緊從陸路推進,首要目標是搶占平津、奪取東北。

國民黨蔣介石以14個軍分別經同蒲、平漢、津浦、平綏各鐵路成四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企圖以此發揮美國現代化技術之長,割裂各解放區之間的聯繫,壓迫我軍退入農村,甚至山地,而便於各個消滅。其中同蒲路方向為第一戰區胡宗南的先頭部隊兩個軍,經同蒲路、正太路開抵石家莊,後續一個軍到聞喜以南;平漢路方向為第十一戰區孫連仲的三個軍(三十軍、四十軍及新八軍),約4 5萬人,在其副司令長官馬法五(兼四十軍軍長)、高樹勛(兼新八軍軍長)的率領下,從河南北部鄭州、新鄉沿平漢線北犯冀魯豫解放區,第三十二軍和孫殿英的第三十一集團軍跟隨北進,後續還有四個軍,其中一個多軍已進至新鄉,其餘正準備由洛陽、開封等地向新鄉開進;沿津浦線北犯的國民黨軍先頭一個軍已從徐州進占濟南;沿平綏線進攻的國民黨軍則已迫近張家口。1945年10月14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的三個軍從鄭州、新鄉出發,沿鐵路線及其東側前進,企圖以10天左右的時間趕到石家莊,會同胡宗南部繼續沿平漢線北犯。

為了粉碎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徹底殲滅敵人,黨中央指示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所部晉冀魯豫軍區,以主力的一部截擊沿同浦路北犯的國民黨後續部隊,以主力的大部殲擊沿平漢路北犯的國民黨軍。中央軍委強調指出:這一仗的勝負,關係全國戰局,意義重大,務必精密組織,鼓勵軍民,團結一致,不失時機,爭取勝利。

根據指示,軍區首長對敵情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後認為:這四路進攻中,平漢一路是主力,第十一戰區孫連仲的三個軍都是原西北軍,有較強的戰鬥力,除三十軍已變成半嫡系半美械裝備外,四十軍和新八軍都是雜牌軍,與蔣介石有矛盾,特別是新八軍,對蔣介石為削弱雜牌而驅使其作內戰先鋒,很是不滿,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參戰。

軍區首長於是決定採取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策略,集中楊得志司令員、蘇振華政委所部第一縱隊;陳再道司令員、宋任窮政委所部第二縱隊;陳錫聯司令員、彭濤政委所部第三縱隊和秦基偉、杜義德、楊勇所部太行、冀南、冀魯豫三個二級軍區部隊共6萬人參戰,還動員了冀南地區10萬民兵,準備以2個月的時間連續作戰,殲滅沿平漢線北犯的敵軍。計畫將平漢一路的敵人引誘到漳河以北、邯鄲以南滏陽河套的多砂地區先打第一仗,殲其一部,然後逐次殲滅之,並在打軍事仗的同時打政治仗,爭取一部分敵軍起義。

在作戰部署上,分路東、路西軍對敵人實行東西鉗擊,其中一縱隊、冀魯豫軍區部隊為路東軍,二、三縱隊及太行、冀南軍區部隊為路西軍。另外,太行軍區七分區三個團組成獨立支隊,結合太行、冀魯豫地方武裝的民兵,在黃河以北至安陽之間,破壞交通,襲擊北犯之敵。等敵人通過漳河後,即以獨立支隊控制漳河渡口,阻其後續梯隊的增援,其餘地方武裝和民兵則繼續鉗制安陽以南之敵。

戰役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以我軍主力集結和鉗制敵軍為主要任務的阻擊階段。

國民黨先頭部隊新八軍高樹勛部、四十軍馬法五部、三十軍魯崇義部三個軍從新鄉北犯到安陽,沿途不斷遭到晉冀魯豫軍區的獨立支隊、地方武裝及民兵的打擊,但由於沒有與我軍區主力部隊接觸,前進較快。10月20日,國民黨先頭部隊即進占漳河邊的岳鎮、豐樂鎮等處,掩護架橋。此時,我路西主力及冀魯豫軍區部隊尚在途中,二縱隊還在進行肅清臨漳等地偽軍據點的戰鬥,參戰主力中僅路東軍一縱隊已趕到臨漳及東方村地區,於21日夜以一部襲擊岳鎮敵人的先頭部隊,在給敵人一定殺傷後即撤出戰鬥。國民黨的三個軍在蔣介石的嚴令督責下,渡過漳河,繼續沿平漢線東側北犯。23日,國民黨軍占領磁縣,24日占領馬頭鎮,並向武安、邯鄲方面前進。此時,晉冀魯豫參戰兵團已大部分趕到,二縱隊、三縱隊於邯鄲東南地區形成對敵軍三面包圍的態勢,一縱隊經過頑強阻擊,勝利地完成了將敵人鉗制於預定戰場和掩護主力集結的任務。

第二階段是我軍主動出擊和對敵軍形成包圍圈的合圍階段。

面對敵人強大的攻勢,24日夜,晉冀魯豫軍開始出擊和合圍敵人。邯鄲戰役由阻擊階段轉入合圍階段。我軍一方面以二縱隊兩個旅控制邯鄲及其西地區,阻止敵人進入邯鄲;另一方面以一縱隊主力、三隊五支隊從東西兩面對敵實施鉗擊,並以獨立支隊從敵人後方控制漳河渡口。至25日夜,已使敵人陷入我的包圍之中,敵軍進退兩難,只得一面收縮陣地固守,向蔣介石求援。這時的新八軍開始動搖,戰鬥不積極。26日,駐石家莊的李正先部十六軍和駐安陽的康永良部三十二軍分南北對其增援。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區決心仍集中主力殲擊被圍之敵,對援軍則暫行鉗制。先派各部隊不超過三分之一的兵力,利用夜間採取迫近作業和逐點割殲以及滲入襲擾等手段,消耗敵人的兵力,同時對動搖的新八軍又打又拉,等待我軍後續部隊到達後,再發起總攻。同時為以防萬一,又指示冀南沿路東各軍分區在沙河以北的鐵路沿線布置游擊戰爭,為了制止敵人的增援,又派部隊加強安陽以南的游擊戰爭,以扼制和鉗制安陽方向的敵人。10月28日黃昏時分,軍區各後續部隊到齊,各項準備工作就緒,開始向敵人發起總攻擊。經過激烈戰鬥,到10月30日,我軍攻克村鎮20餘處,四十軍的一○六師大部分被殲,三十軍也受到有力打擊,敵人被迫收縮陣地。在總攻發起的同一天,軍區李達參謀長到新八軍與高樹勛接談,以加強政治爭取。高樹勛在我軍打擊和政治爭取下,回響我軍民之號召,率其直屬之新八軍(包括暫二十九師、新六師2個師)全體官兵及河北民軍共萬餘人於30日在馬頭鎮起義。高樹勛率部起義,給敵人的震動很大,使敵人喪失了最後固守的信心。10月31日,敵軍主力向南突圍,當日被圍困於漳河以北、磁縣以東地區。我軍故意放開退路,並乘勝圍殲了國民黨潰退的其餘兩個軍。到11月2日,向南突圍的敵人除少數漏網外,大部分被我軍殲滅。石家莊與安陽出援的敵軍也聞風撤退,戰役大獲全勝。

邯鄲戰役是晉冀魯豫軍區繼上黨戰役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殲滅戰,是對進犯的國民黨採取的自衛反擊,以配合和談,做好應付全面內戰準備為目的。邯鄲戰役,經歷了阻擊、合圍、總攻、追殲四個階段,歷時10天,殲敵1 4萬多人,2 3萬多人被迫放下武器。國民黨軍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四十軍軍長馬法五,戰區參謀宋肯堂,第四十軍副軍長劉世榮、參謀長李旭東以下高級軍官多人被俘,再次粉碎了蔣介石的內戰陰謀,對堵住華北的大門,掩護我軍在東北的戰略展開,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一戰役中還貫徹了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的原則。在軍事打擊的同時,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和不滿情緒,成功地爭取了高樹勛率部邯鄲起義,使敵人兵力驟減,部署出現缺口,軍心動搖,加速我軍取得戰役勝利,從而推遲了蔣介石反動派進行全面內戰的計畫,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中共中央隨後在國民黨軍隊中廣泛宣傳,號召國民黨軍官學習高樹勛部隊,從而取得解放戰爭中策反工作的極大勝利。 (張蕾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