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ulicz

Mikulicz病:一種原因不明的雙側慢性淚腺炎,同時伴有雙側腮腺腫大。多見於青壯年,淚腺腫大柔軟,有的病例還有肝、脾、淋巴結腫大。由於腮腺受累,唾液分泌減少,患者常訴口腔、鼻咽部乾燥。如合併全身白血病、結核、淋巴肉瘤、肉樣瘤等病時,則為Mikulicz綜合徵。

資料:

Mikulicz病由波蘭醫生Mikulicz在1888年首先報導1例雙側無痛性淚腺和涎腺對稱性腫大,後人稱之為Mikulicz病,病因至今不清。1952年Godwin根據病理學將此病改名為“淋巴上皮病損”,現國內外文獻多用此名。我國最早為陸英(1938)在中華醫學雜誌上報告一例,以後我國先後有5例個案報告。由於首發症狀多為涎腺腫大,患者常在口腔科就診。

由於Mikulicz病屬自身免疫疾病,病程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甚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等全身疾病;另一方面,由於少數病例的淋巴上皮病損的淋巴細胞成分可轉化為惡性淋巴瘤;而增生性上皮可惡變為鱗癌,這些患者預後不良。因此,早期診斷治療本病,及時阻止病情發展十分重要。治療上通常主張激素治療及切除局部腫塊,但也有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