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PPlE病

長期的多發性反覆發作性關節炎或關節痛。

基本信息

【概述】
1907年首先由Whipple報導。1949年Black-Schaffer用PAS染色發現病人小腸黏膜內巨噬細胞中有PAS陽性物質。1960年Cohen等先後經電鏡研究,認為巨噬細胞中的鐮狀顆粒由細菌組成;病原體為桿狀,其寬為0.2μm,長為1.5~2.5μm,稱為Whipple桿菌。病原菌經口侵入,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在長期抗生素治療後,病人可獲痊癒,此桿菌亦逐漸消失。現認為本病與感染Whipple桿菌有關,但仍未得明確鑑定,亦未製成動物模型。
【診斷】
長期有關節痛伴有 腹瀉 ,或同時有全身淋巴結腫大,應考慮本病可能。木糖試驗有吸收功能減損,小腸黏膜活組織檢查有PAS陽性物質,電鏡證實有鐮狀顆粒則可作出診斷。應注意排除 愛滋病 (AIDS),巨球蛋白血症以及全身性網狀內皮細胞真菌病。
【治療措施】
過去認為本病為不治之症,近年來由於對本病病原的研究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人可治癒而恢復 健康 。
治療除採取一般對症治療外,主要是抗生素治療,普魯卡因青黴素G120萬單位及鏈黴素1.0g,每日肌肉注射各1次共10~14天,後改為四環素0.5g,4/d口服維持數月。治程過短易復發,治療開始後病人症狀改善,體重增加,但症狀完全消失需數月至數年,組織學恢復則更慢。其他抗生素如氯黴素、氨苄青黴素、強力黴素以及SMZ均可選用。
【病理改變】
腹膜粗糙無光澤,小腸擴張,腸壁肥厚僵硬,上部小腸明顯炎症浸潤,腸系膜及腹腔動脈周圍淋巴結腫大,切面呈篩狀。小腸黏膜灰暗,散在黃 色斑 塊。鏡下見絨毛呈杵狀,近段小腸黏膜內巨噬細胞增多,經PAS染色陽性,其中有鐮狀顆粒,電鏡下見其為桿狀細菌組成。除巨噬細胞外,此桿狀細菌尚可廣泛存在於小腸上皮細胞、淋巴細胞、毛細血管上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多形核粒細胞、漿細胞以及肥大細胞內。除小腸黏膜外,在心、肺、脾、胰、食管、胃、後腹膜以及全身淋巴結均可侵犯,是一全身性疾病。
【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症狀是長期的多發性反覆發作性關節炎或關節痛。在關節炎出現前,有的病人已有腹瀉,逐漸出現脂肪瀉,有典型小腸吸收不良症狀。個別病例可無腹瀉,僅有腹痛與低熱。另有全身淋巴結腫大,少數病人有脾腫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