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2坦克

T—72坦克

T—72坦克,該坦克的車體用鋼板焊接製成,車內分為前前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後部動力艙3部分。

研製背景

5
前蘇聯在1961年開始生產T-62主戰坦克,以後研製了T-64主戰坦克,由於T-64包含了前蘇聯太多的先進坦克技術,製造的單價在70年代就達到了300萬美元一輛,再加上T-64坦克在很長時間內扮演的是一個技術驗證的角色,決定這個坦克只能在蘇聯使用,不能用於出口創匯,事實也是這樣,所有的T-64車族全部在蘇軍精銳一線坦克部隊服役,沒有一輛出口。為了可以大量的裝備蘇軍,並且降低腳踏車成本,蘇聯利用T-64坦克的某些技術,經T-70試驗車,發展成T-72主戰坦克。

總體布局

該坦克的車體用鋼板焊接製成,車內分為前前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後部動力艙3部分。駕駛椅在車體前部中央位置,駕駛員有1個位於車體頂裝甲板上的艙口蓋,可從車內開關艙蓋。駕駛員開窗駕駛時,首先必須將火炮向一側轉動一定角度並加以固定,關窗駕駛時,晝間藉助潛望鏡、夜間藉助紅外或微光潛望鏡觀察。

車體前上裝甲板上有1個“V”型防浪板,並裝有前燈,型號為ФГ-125。駕駛員兩側的車首空間存放可防彈的燃油箱。車體前下甲板上裝有推土鏟,平時有防護作用。車體兩側翼子板上有燃油箱和工具箱,車體後部還可以安裝兩個各200L柴油的附加油桶。

炮塔系鑄造結構,呈半球形,位於車體中部上方,炮塔內有車長和炮長2名乘員。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長在左側,他們各有1個炮塔艙口蓋。車長指揮塔採取雙層活動座圈結構,可相對炮塔作同步反向旋轉。戰鬥艙中裝有轉盤式自動裝彈機,取消了裝填手,戰鬥艙的布置圍繞自動裝彈機安排。整個戰鬥部分連同車體頂甲板前傾1°30′,因此加大了火炮向前時的俯角,可達-6°,而且火炮轉向後方時俯角自動抬高3°,避免與後部突起部相碰。

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2A46式短後坐距離的125mm滑膛坦克炮,身管長是口徑的48倍,由身管、炮尾、搖架、駐退機、復進機、熱護套和抽菸裝置等部件組成。火炮相對於炮塔的俯仰角為-4.5°~+14.5°,由於炮塔座圈向前傾斜1.5°,所以,火炮向前時實際俯仰角為-6°~+13°,火炮向後時實際俯仰角為-3°~+16°。熱護套用輕合金薄板製成,共4節,抽氣裝置在炮管中段偏向炮口位置。

5

2.彈藥125mm滑膛炮可以發射3種分裝式炮彈:БР11式或БМ12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ЗБК14М式尾翼穩定破甲彈和ОФ19式尾翼穩定榴彈。穿甲彈最大有效射程為2120m,初速1800m/s,兩種穿甲彈的穿甲厚度分別為300mm/1000m和400mm/1000m;破甲彈初速為900m/s,最大直射距離為4000m,破甲厚度為475mm/1000m;榴彈初速為850m/s,最大有效射程9400m。該坦克攜有39發炮彈,其配比一般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2發、尾翼穩定榴彈21發和尾翼穩定破甲彈6發。分裝式炮彈採用半可燃藥筒;自動裝彈機的旋轉輸彈機中存放22發炮彈,上層為藥筒,下層是彈丸;炮塔吊籃後的中組彈架存放9發炮彈;車體前部駕駛員右邊的小室存放4發炮彈,旋轉底板上立放3發、臥放1發炮彈。

3.自動裝彈機該裝彈機由旋轉式輸彈機、鏈式提升機、鏈式推彈機、火炮閉鎖器、自動拋殼機、控制盒和操縱台等部件組成。旋轉式輸彈機中的炮彈按彈丸和裝藥分別存放在輸彈機的下層和上層,呈圓形輻射狀盎,由驅動電機將所需彈種轉至提升機提升位置,提升機提升彈匣內的彈丸和裝藥至火炮正後方位置,推彈機分別將彈丸和裝藥推入膛內,記憶盒記憶所儲放彈種。在裝填之前,火炮閉鎖器將火炮固定在4°30′仰角位置上,以便進行準確裝填。自動拋殼機可將非可燃的短柱形金屬藥筒底殼自動拋向炮塔外。該炮射速為8發/min。自動裝彈機出現故障時,可採取半自動方式裝填,其過程包括人工選彈、人工提升和人工推彈入膛。

4.火控系統車長指揮塔前面有1具TKH-3雙目晝夜合一瞄準鏡,它的紅外探照燈裝在指揮塔上。車長瞄準鏡兩旁各有1具潛望鏡,指揮塔艙蓋上有2個朝向左後和右後方向觀察的觀察鏡。炮長艙蓋上有1個潛渡時裝潛渡筒的通氣孔和2個觀察潛望鏡,艙蓋左前位置有1具晝夜合一的周視瞄準鏡,紅外探照燈在瞄準鏡左前方。炮長瞄準鏡通過四連桿與火炮同步動作,型號為ТПН-2,左側是夜間使用的ТПД1-49-23紅外瞄準鏡,其目鏡高度與ТПД-2齊平。

早期的T-72坦克裝有合像式光學測距儀,基線長為1.5m,放大倍率為8×,測距範圍為1000~4000m。ТПД-2瞄準鏡右目鏡系光學測距儀的目鏡,測距時用炮長主瞄準鏡粗瞄目標,使目標置於視場中心區,目標圖像位於分像線上下,距離不符時目標垂直輪廓線在左右錯位,轉動操縱台使垂直線在分像線上對齊,此時距離指示線對著的數字即表示目標的實際距離。改進型T-72坦克在炮長艙蓋前下方裝有雷射測距儀。125mm火炮配有雙向穩定器。

5.輔助武器在主要武器的右側,並列安裝1挺7.62mmПКТ式機槍,配有250發待發射彈。車長指揮塔上裝有1挺新設計的HCBT式12.7mm機槍,它只能由車長將上身露出炮塔進行操作,對地面目標射擊的最大瞄準距離為2000m,對空射擊時的最大瞄準距離為1500m。

推進系統

發動機

該坦克裝有1台B-46型4衝程12V60°水冷多種燃料機械增壓發動機,結構與B-54發動機基本相同,外形尺寸變化不大。由於該發動機採用機械增壓,標定功率比B-54發動機提高50%,達到574kW(780馬力)。為了安裝增壓器,取消了原發動機曲軸的第八主軸承,使發動機長度與B-54發動機基本相同。該發動機在車內橫向布置,可以燃用柴油、煤油和辛烷值為68~78號的汽油以及上述燃油的混合物。燃油供給量因燃料品種不同有差異,通過轉動轉輪、調節供油桿進行控制。轉輪上標有Д、К和Б3個字母,分別代表柴油、煤油和汽油供給位置,使用混合燃料時,需要將轉輪轉到燃用重油位置上。

4

傳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行星式機械傳動裝置,由傳動箱、雙側變速箱和側傳動裝置及手動液壓操縱裝置組成。傳動箱連線發動機、變速箱以及風扇、起動電機和壓氣機等裝置。在車體兩側各有1個結構相同、用手動液壓操縱的3自由度行星式機械變速箱,它有4個行星排、6個操縱件、7個前進檔、1個倒檔,除變速作用外,還具有轉向、制動和切斷動力等功能。直線行駛時,兩側變速箱同時換入相同排檔,通過剛性聯動軸的左右兩個操縱閥閥芯保證兩側變速箱同步操作。一檔或倒檔轉向時,轉向側的變速箱制動,高速側掛一或倒檔;二至七檔轉向時,轉向側的變速箱檔位比高速側的變速箱低一檔,外側履帶保持原速。傳動裝置中無主離合器,但具有主離合器功能,需要切斷動力時,只要操縱油路使換檔制動器和離合器油缸與回油道相連通即可。側傳動裝置是單級同軸式行星減速器,太陽齒輪為輸入件,齒圈固定、框架輸出。

冷卻系統

冷卻系統由離心式冷卻風扇、油散熱器和水散熱器等部件組成,採用了高溫冷卻技術。為消除水蒸汽對散熱效果的不良影響,系統中增加了1個膨脹水箱,收集氣缸排和水散熱器中的蒸汽,進行冷凝,返回水泵,部分水蒸汽經調壓活門排出水箱。

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高強度扭桿懸掛裝置,車體每側有6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3個托帶輪、1個前置誘導輪、1個後置主動輪,在第一、二和六負重輪位置處裝有液壓減振器。履帶為單銷式,銷耳掛膠,寬580mm,節距為137mm。由於使用了難溶於水的ЯНЗ-2潤滑脂,行動裝置的使用壽命得到提高。

潛渡設備

潛渡設備由進氣管、密封蓋、排氣閥、導航儀、排水泵等件組成。進氣管分3節,按直徑大小依次套裝在一起,平時裝在炮塔後部或右後部位,使用時蓋可防止水大量進入車內;排氣閥可將發動機廢氣順利排出車外;排水泵可排除進入車體內的積水;導航儀確保潛渡時不迷失航向。

防護系統

裝甲護防

該坦克車體除在非重點部位採用均質裝甲外,在車體前上部分採用了複合裝甲。

5

前上裝甲厚200mm,由3層組成,外層和內層分別為80mm和20mm的均質鋼板,中間層是100mm厚的非金屬材料,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2°。炮塔為鑄鋼件,各部位厚度不等,炮塔正面位置最厚。 

張開式禁止板

早期T-72坦克車體前側部翼子板外緣各裝有4塊張開式禁止板,第一塊較小,其餘3塊稍大,由較厚的金屬板和橡膠板組成,以鉸鏈方式裝在翼子板上。鉸鏈上有彈簧,可將禁止板向外張開,與車體縱軸線成70~80°夾角。坦克通過時,車旁障礙可以將禁止板壓至與車體平行,不影響坦克通過性;平時,禁止板用帶鉤的鏈條固定在與車體平行的狀態。後期的T-72坦克裝有整體式側初板。張開式禁止板和整體式側裙板都具有防破甲彈的禁止作用。

防輻射襯層

該坦克的駕駛艙和戰鬥艙四壁裝有含鉛有機材料製成的襯層,厚度為20~30mm,具有防輻射和防快中子流的能力,同時還能減弱內層裝甲破片飛濺造成的二次殺傷效應。

三防裝置

三防裝置為集體防護式,由探測裝置、控制裝置、增壓風扇、濾毒罐、關閉機構等部年組成,可對進入車體的空氣進行過濾,車上濾毒器可對車內的放射性法埃及化學毒劑進行消毒。

其他措施

車體前下甲板為均質裝甲,與水平面夾角為30°,其上裝有推土鏟,駕駛員可以從車內操縱推土鏟進行構築工事作業。不使用時,將推土鏟收起,置於前下甲板外側,可增加前下甲板的防護力。在車體前下甲板上還備有安裝KMT-4G型掃雷器用的螺栓孔,安裝前需要收起推土鏟。蘇軍為每個坦克連配備了3具KMT-4型掃雷器。

附加裝甲  

該坦克能安裝類似於T-80和T-64坦克一樣的反應式爆炸裝甲。

煙幕裝置

早期T-72坦克裝有與T-62坦克相同的熱煙幕施放裝置。施放時,駕駛員打開儀表開關接通油路,柴油經噴油霧化器噴入發動機排氣管的廢氣流中,柴油受熱蒸婦生成的蒸汽與廢氣混合後排出車外,過飽和狀態柴油蒸汽受冷迅速凝結形成微粒白色煙霧。後期生產的T-72坦克除裝有熱煙幕施放裝置外,還裝有煙幕彈發射器,發射器數量隨車型不同而變化,例如T-72M1型制式坦克裝有12具煙幕彈發射器,炮塔右邊5具,左邊7具;1986年型T-72M1坦克裝有8具煙幕彈發射器。

滅火裝置

該坦克上裝有自動滅火裝置,當探測器感受到存在火災信號時該裝置能自動控制滅火瓶噴出滅火劑進行滅火。

戰鬥表現

3

該坦克於1977年10月第一次向法國國防部長率領的代表團公開展出,接著又在同年11月的莫斯科紅場檢閱中公諸於眾。1982年黎巴嫩戰爭期間,參加戰鬥的T-72坦克曾被以色列的制式105mm坦克炮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直升機發射的陶式反坦克飛彈、155和203mm火炮發射的改進型常規炮彈以及美制集束炸彈的反坦克子彈擊毀了多輛。但是T-72在戰鬥中表現出了對M60等二代坦克的絕對火力優勢,在戰爭中T-72摧毀了至少21輛M60和M48“馬加奇”,並且也擊毀了數輛梅卡瓦MK1,和梅卡瓦的戰損比約為6比4,考慮到當時T-72M沒有雷射測距儀,火控計算機數據需要手動輸入,這個戰果已經可以了。

兩伊戰爭中,T-72是參戰雙方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在面對伊朗軍隊的M48和酋長坦克時具備了較大的優勢,薩達姆對其非常滿意,截止1990年,伊拉克軍隊共進口了900輛左右的T-72M/M1(一說500),主要是由波蘭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生產。所有或者大部分的T-72都裝備了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但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T-72面對M1A1HA和挑戰者1等西方第三代主戰坦克時大敗虧輸,損失慘重,主要原因是技術代差過大,而且T-72M/M1作為出口型沒能獲得更好的彈藥、火控。此外,伊軍的戰術也很成問題。在海灣戰爭中,T-72大約有4個M1A1的擊毀戰果,其餘戰績不詳。

型號演變和變型車

自T-72坦克生產以來主要型號變化為:

1.T-72坦克該坦克系T-72的最初車型,裝2A26式125mm火炮,光學測距儀,未裝側裙板,炮長紅外探照燈裝在火炮左邊。

2.T-72A坦克該坦克車體側面裝有張開式禁止板,探照燈裝在2A26式火炮右邊。

3.T-72Б46坦克該坦克裝有2A46式125mm火炮,探照燈裝在火炮右邊,其他與T-72A相同。

4.T-72Б(M)坦克該坦克前裝甲加厚,其他與T-72Б46相同。

5.T-72Г坦克(早期的)該坦克裝有雷射測距儀。

6.T-72Г坦克(標準的)該坦克裝有橡膠側裙板,其他與早期的T-72Г相同。

7.T-72Г坦克(最後的)坦克裝有滅火系統和12具煙幕彈發射器,其他與標準的T-72Г相同。

8.T-72M坦克該坦克加強了前裝甲,裝有滅火系統和雷射測距儀,未裝煙幕彈發射器。

9.T-72M1坦克(早期的)坦克有附加的前上裝甲,其他與T-72M相同。

10.T-72M1坦克(標準的)該坦克裝有12具煙幕彈發射器,其他與早期的T-72M1相同。該坦克裝有12具煙幕彈發射器,其他與早期的T-72M1相同。

11.T-72M1坦克(1984年式)該坦克無滅火系統,其他與標準的T-72M1相同。

12.T-72M1坦克(1986年式)該坦克裝有8具煙幕彈發射器,其他與1984年式相同。

13.T-74坦克該坦克是T-72的改進型,主要變化包括整體式側裙板、煙幕彈發射器、動力艙上方有附加裝甲板。

14.T-72K坦克此系指揮型坦克,車內有多台通信設備。

15.БРЗМ-1裝甲搶救修理車此系用T-72坦克論盤發展的變型車,車體左前部裝有液壓絞盤,締造盤起吊能力為12t;25t主絞盤的牽引拉力可以增加到980kN(10000kgf);車上還裝有輔助絞盤;車體前面裝有液壓操作的推土鏟。此外,還裝有拖牽設備、全套修理工具和搶救設備。

16.ИМР戰鬥工程車該車以T-72坦克為底盤用以代替用T-55坦克底盤製成的ИМР戰鬥工程車,備有車前安裝的V型或一字型推土鏟,車上還有1個液壓吊車,配有包括拔樹根的鋏子等多種吊具。

意義

蘇聯60年代研製的T-64主戰坦克由於單價太高,無法完全替換數量眾多的T-54/55坦克。為了保持坦克技術和數量的優勢,蘇聯利用T-64坦克的某些先進技術,經T-70試驗車,發展成T-72主戰坦克,1971年開始服役。T-72坦克不但有效取代了T-54/55,更彌補了T-64和T-80之類高性能坦克數量的不足,使蘇聯裝甲部隊在整個冷戰期間維持了絕對的數量優勢。

裝備情況

1973年下塔吉爾的T-62生產線改生產T-72,1973年大量裝備部隊,1978年將T-72G的全套生產許可轉讓南斯拉夫.從1979年起,還裝備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及羅馬尼亞等華約國部隊,同時向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朝鮮、衣索比亞、阿爾及利亞和印度等國出口。

研發過程

“140工程”

1954年,下塔吉爾設計局在總設計師卡爾采夫的領導下,開始了代號“140工程”的新型坦克試驗樣車的研製。這是一種結構新穎的坦克。採用全新設計的行走機構,經過改進的柴油發動機,新設計的車體和炮塔,裝備一門新研製的D一54TC線膛坦克炮。還安裝有全新的行星機械傳動裝置。另外,“140工程”新研製的液壓助力操縱系統也有效減輕了駕駛員工作負擔。後來“140工程”試驗坦克的許多技術成果,包括行走機構在內都被“155工程”試驗坦克(後來的T一55主戰坦克)和“167工程”試驗坦克所採用。

3

因為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設計,“140工程”試驗坦克跟“430工程”試驗坦克一樣,可靠性較差,且性能上跟T一54/55主戰坦克並沒有拉開足夠差距。實際上“140工程”比“430工程”還是要保守一些。經過對兩個設計方案和樣車進行詳細和嚴格的比較之後,蘇軍選擇了概念更超前、發展潛力更大的“430工程”作為日後新一代坦克的研製基礎。

“165工程”

“140工程”的競爭失敗並沒有讓其設計人員氣餒。卡爾采夫決定利用“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經定型並且準備批量生產的T一55主戰坦克的底盤來研製一種新坦克。該方案代號為“165工程”。但在整個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的時候,設計人員發現,要想把“140工程”的炮塔原封不動安裝到T一55底盤上技術難度太大。比較合理的方案是對T一55底盤進行修改,其好處是不但能把新炮塔裝上去,而且能順便修正一些T一55底盤本已存在的缺陷。為此,設計人員首先加大了底盤炮塔座圈的直徑,並適當延長了底盤長度。相應地,負重輪之間的位置也被做了一定調整。採取這兩項措施還帶來一個好處——大大增加了戰鬥室空間。對於習慣了蘇式坦克狹窄戰鬥室的坦克兵來講該措施無疑受到了廣泛歡迎。“165工程”上還安裝了新研製的自動彈殼拋棄裝置。當火炮射擊完畢之後,該裝置能夠自動將彈殼通過炮塔後部的一個小視窗拋出車外。採用該裝置後火炮進行射擊時在戰鬥室內產生的有害氣體大幅度減少了。

到1958年11月,蘇聯已先後生產了3輛“165工程”樣車。嚴格的測試表明,該型坦克的設計是成功的。雖然“165工程”在當時依然未能引起蘇聯裝甲兵總局的關注,但其基本設計得到了認可,並且坦克樣車還曾向政府高層作過展示。

“166工程”

1958年,一件對“165工程”和後來的“166工程”有著深遠影響的事情發生了——戰略 火箭兵總部向政府高層展示了新研製成功的T—12型牽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該炮獲得了高層領導的充分肯定,相關部門向裝甲兵總局要求研製出裝備該型火炮的坦克。為此,裝甲兵總局專門召集專家開了一場特殊會議。在會議上以卡爾采夫為首的總設計師們據理力爭,會議最後做出了一個多方妥協的決定——不研製裝備T一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一12火炮基礎上研製適合坦克裝備的新型滑膛炮。這次會議之後,卡爾采夫認真總結了會議內容,馬上對“165工程”方案進行修改,並將整個項目重新命名為“166工程”。“1663工程”最重要的改進就是通過換裝口徑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來的100毫米線膛炮。該炮的研製就是按照軍方提交會議的相關內容和意見,根據《軍事工業委員會決定》里相關的研究計畫要求的,當中還包括配套的火炮穩定器等相關設備。1959年,“166工程”的幾輛樣車先後被製造出來。在隨後1960年進行的測試中,“166工程”表現讓人滿意。這主要是因為其是在成熟方案的設計基礎上通過漸進改進而來。一些當年“140工程”計畫採用的新部件現在已相當可靠。但是新研製的火炮雙向穩定器故障率仍然較高,這個問題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為T一62主戰坦克,並且投入批量生產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解決。

然而“166工程”依然未引起重視,當然也就一直未能定型投產。因為這個問題蘇軍內部也爭論不休。但當西方國家裝備105毫米主炮的主戰坦克已服役的情報傳回蘇聯之後,一切爭論結束了。因為蘇軍檢視自己的所有坦克後發現,手頭上居然沒有一種能與之抗衡的坦克。“432工程”(前身就是“430工程”,成果為T-64坦克)離成熟和完善還太遙遠,完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讓軍方安慰的就是,他們還握有一個能夠立即投產並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號——“166工程”。來自軍方高層的強大壓力迫使裝甲兵總局迅速將“166工程”定型並投入生產,這就是T一62主戰坦克。但是裝甲兵總局依然只是將這個型號視為過渡型號,因為在性能上T一62仍然無法對西方取得壓倒優勢。蘇軍只是希望它能暫時頂住鐵幕另一邊的壓力(同時也頂住政府高層的壓力),好為劃時代的“432工程”——後來的“王者”T一64服役爭取時間。

由於大口徑滑膛炮是第一次裝車,性能是否真的沒問題,裝甲兵高層對此還不是很放心,作為替補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並投入生產,軍方代號T一62A。不過這時候的T-62A與原來相比已經做了不少改進,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強的100毫米線膛炮代替了D一54TC坦克炮。T一62A生產裝備數量很少,原因是裝甲兵總局發現自己對115毫米滑膛炮的顧慮是多餘的,遂向政府申請停產T一62A並獲批准,T一62A在蘇聯龐大的坦克裝備體系中就象流星一樣,一閃而過。1961年T-62主戰坦克獲得批量生產資格客觀的說脫胎於T一72的T一90綜合技術水平甚至不如T一80U

“167工程”

就在“166工程”半死不活、前途未卜的時候,以卡爾采夫為首的設計人員並沒有泄氣。既然“166工程”的設計無法打動裝甲兵總局,卡爾采夫索性決定在“166工程”基礎上再研製一種新坦克,項目代號“167工程”。1961年夏2輛樣車先後被製造出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T一62獲得了批量生產資格。

3

“167工程”的底盤設計方案相對於“166工程”做了進一步修改。新的懸掛系統和行走機構源於“140項目”。也是兩邊各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扭桿和減震器等部件得到改進。四衝程水冷柴油機更換為功率更大的700馬力型號。“167工程”的機動性獲得提高就是得益於上述兩項措施:其最大公路時速從T一62的50公里/小時提高至64公里/小時。最大公路行程提高至550公里。炮塔則沿用“166工程”的成熟設計,這甚至也包括了115毫米主炮及自動拋殼系統在內的整套武器系統。研製後期設計人員在炮塔後方加裝了反坦克飛彈發射裝置作為輔助武器。並且對火控系統做了相應修改。後來,卡爾采夫設計局又在“167工程”基礎上研製出使用燃氣輪機的新型試驗樣車,項目代號“167T工程”。“167T工程”跟“167工程”唯一的不同也就在它的動力系統。

經過一系列測試後,“167工程”的總體性能讓人滿意。但就象以前的“166工程”一樣,整個項目在完成研製和測試工作之後就沒有了下文。雖然廠方和總設計師多次向高層反映,希望能用“167工程”代替T-62主戰坦克裝備部隊。但是裝甲兵總局一直不為所動。原因很簡單,“167工程”跟後來定型並裝備部隊的“432工程”相比在技術水平上完全處於下風。當初裝甲兵總局決定將T一62投入生產和裝備部隊完全是被客觀現實所逼。現在“432工程”即將定型服役,而T一62主戰坦克已經較好地填補空白,再生產一種性能提升不大的坦克顯然不合適。下塔吉爾人又一次經歷了挫折,但是包括總設計師在內的工作人員仍然沒有放棄。他們又一次滿懷信心和希望投入到新的研製工作中去。日後的事實證明,他們笑到了最後。

在設計局研製“167T工程”的同時,卡爾采夫就開始考慮如何提升T一62主戰坦克的性能。他委託卡瓦列夫為首的設計小組為T-62主戰坦克研製自動裝彈機,並一再強調要注重裝彈機的可靠性,不要重蹈“432工程”裝彈機可靠性差的覆轍。最後經過討論決定研製一種裝填分裝式115毫米彈藥的新型自動裝彈機。在對該型自動裝彈機進行了嚴格測試之後,事實證明這種採用彈夾式結構的自動裝彈機不僅結構相對簡單,而且非常可靠。原來T-62坦克上面採用的自動彈殼拋棄系統被有機地結合進了自動裝填系統里。後來下烏拉爾坦克製造廠又在該型自動裝填系統的基礎上,研製了裝填125毫米彈藥的改進型號。其後,下烏拉爾坦克製造廠研製出裝備125毫米滑膛炮和安裝有該自動裝填系統的T一62主戰坦克改進型試驗樣車。該樣車引起了裝甲兵總局高層的注意,特別是它性能可靠的自動裝彈機。然而這也並不代表他們想要生產並裝備部隊這種設計上已經“落後”的坦克。

從“172工程”到“172M工程”

幸運之神就是喜歡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很快,被T一64主戰坦克可靠性搞到焦頭爛額的裝甲兵總局向卡爾采夫下達了一個重要任務——“研製一種性能可靠的T一64簡化型坦克”。相關人員還帶來了6輛T一64A主戰坦克的樣車(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軍方急切的心情。要知道1967年“434工程“也就是T一64A的原型車才剛完成設計並且只生產出小批量樣車。)供設計人員了解其結構和進行相關試驗。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代號是172工程”。“172工程”其實就是在T一64主戰坦克基礎上換裝B一45發動機和前面所說的自動裝彈機(就是後來T一72的自動裝彈機)。然而,“172工程”在經過充分嚴格的試驗之後,實際情況卻並不如當初構想的那么順利。這時候,卡爾采夫果斷決定拋棄在T-64基礎上研製新坦克的計畫。特別是對送來的T一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進行大量試驗之後,卡爾采夫不但完全摸透了T一64的設計,而且認識到T一64的許多技術是相當不成熟的。許多超前的設計正是T一64主戰坦克可靠性不高的源頭,即使能夠有效改進部件的可靠性,系統總體可靠性也未必理想。這些原因不但增加了卡爾采夫對T-64許多設計的厭惡感,而且使身為總設計師的他明白“172工程”方案實際上是失敗的,以T一64為基礎研製一種性能和可靠性均讓人滿意的坦克可能比新設計一種坦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要完成上面下達的任務只有一個方法——另起爐灶。

卡爾采大決定在他所設計的“167工程”基礎上,結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經過試驗證明成熟的技術來研製一種全新的坦克,該項目代號“172M工程”。雖然是全新的設計,但是為了獲得研製經費,卡爾采夫玩了一個花招,以“172M工程”的名義讓裝甲兵總局以為該項目只是172工程”的改進型號。結果,卡爾采夫順利地得到撥款,也順利地把它們花光了,但最關鍵的是,他確實造出了一輛好坦克。雖然後來裝甲兵總局派人來測試坦克的時候發現“172M工程”根本就與“172工程”沒關係,但是新坦克表現出來的良好綜合性能最終讓事情皆大歡喜。而“172M工程”的試驗樣車也就是後來T-72主戰坦克真正的原型車。

技術特點

(換裝北約120毫米炮的T一72—120,具有諷刺意昧的是它並不來自下塔吉爾,而是過去的競爭對手哈爾科夫,T一64因為一直沒有出口,在這個被硬通貨主宰的時代反倒不如T-72有生命力。)

“172M工程”的底盤設計基本上源於“167工程”,但修改措施也不少車首上裝甲的傾角、駕駛員中置和雙側傳動變速箱就是吸收自T一64。火控系統是在T-64A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基礎上發展而來,動力艙布局也不同於“167工程”。“172M工程”的發動機採用B-45的增大馬力改進型B一46。行走裝置大部分與“167工程”相同,每側6個人直徑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不過扭桿和液壓減震器更換成新的型號。這是因為“172M工程”的戰鬥全重比“167工程”重了5噸。火力方面,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獲得M一60A1主戰坦克後,通過實車檢測,蘇軍發現115毫米坦克炮無法跟西方的L一7(105毫米)系列坦克炮抗衡。在這之後,蘇聯就決定研製125毫米坦克炮以與西方坦克抗衡,並將該口徑定為制式口徑。所以,作為新型號的“172工程”和“172M工程”是必須裝備新的大口徑炮的,這並不是繼承T一64主戰坦克的設計。事實上T一64也是直到T一64A才裝備125毫米炮,之前蘇聯裝備的T一62和T-64坦克裝備的仍是115毫米炮。另外,“172M工程”的炮塔是全新設計的流線卵形炮塔,在縱向剖面上雖然跟T-64A很象,但實際外形跟T一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帶菱角的炮塔是不一樣的。從正面或上方觀察很容易通過炮塔區分出兩者。

5

由此可見,所謂外界風傳的T一72主戰坦克是T一64主戰坦克簡化型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不過卡爾采夫確實採用了很多簡化設計(並不一定簡化自T一64)來降低坦克的生產成本和難度。例如:火控系統採用的是機械彈道計算機。雖然與T一64的機電模擬彈道計算機相比功能單一且性能相對落後,但成本低廉。炮塔裝甲採用鋼鋼複合結構,兩層裝甲板之間填充的是石英沙粒。結構上比T一64A主戰坦克炮塔正面的複合裝甲簡單。同樣,車首裝甲的結構和成分也比T一64A簡單。 當整個研製工作進入尾聲的時候,卡爾采夫從總設計師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享受他幸福的退休生活去了。副總設計師韋涅季托夫繼任並接手整個項目。“172M工程”樣車被製造出來之後,各方面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其中許多測試是十分嚴酷的。“172M工程”經受住了各種考驗,表現出較好的可靠性,並用實際表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後來在裝甲兵總局的安排下,“172M工程”又跟T一64A主戰坦克進行了對比測試,結果在可靠性上T一64A雖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依然不如“172M工程”。

雖然“172MT工程”的總體性能遜色於T一64A,但是其各項設計比T一64A坦克要成熟可靠,結構也相對簡單,這樣的結果是“172MT工程”比T一64A更加容易生產。裝甲兵總局也因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是選擇性能還是選擇可靠性。最後的折衷方案是同時列裝兩種坦克。“172M工程”由此被獲準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軍方編號T一72。一代名車T一72主戰坦克就此誕生。

性能數據

型號 T-72乘員 3人戰鬥全重 41000kg單位功率 14kW/t單位壓力 81.4kPa

車長

炮向前 9.445m炮向後 9.275m車體長 6.410m

車寬

帶裙板 3.520m不帶裙板 3.380m車高(至炮塔頂) 2.190m火線高 1.645m車底距地高 0.470m履頻寬 580mm履帶著地長 4.250m公路最大速度 65km/h越野最大速度 45km/h燃料儲備 1600L公路最大行程 500km涉水深(無準備) 1.2m潛渡深 5m爬坡度 60%側傾坡度 40%攀垂直牆高 0.8m越壕寬 2.7m最小轉向半徑 1.76m

發動機

型號 B-46類型 12V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轉速 570kW/2000r/min

傳動裝置

類型 行星機械式雙側變速箱前進檔/倒檔數 7/1

轉向裝置類型

離合和制動(一或倒檔)低速側變速箱降檔(二~七檔)懸掛裝置類型 扭桿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125mm/2A46/滑膛炮並列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7.62mm/ПКТ/機槍/1挺防空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12.7mm/HCBT/機槍/1挺煙幕彈發射器總數量 5+7具熱煙幕 有

彈藥基數

炮彈 42發7.62mm機槍彈 3000發12.7mm機槍彈 500發穿甲彈初速 1800m/s最大射速 8發/min戰鬥射速5發/min炮塔驅動方式 電動/手動炮塔旋轉範圍 360°車長超越控制 有火炮俯仰範圍炮向前 -6°~+13°炮向後 -3°~+16°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高低向 有車長晝間瞄準鏡型號 ТКН-3炮長晝間瞄準鏡型號 ТПД-2夜間瞄準鏡型號 ТПН1-49-23

裝甲結構類型

車體 前上 複合/204mm/22°/鋼、非金屬材料前下 均質/80mm/30°/鋼側部 均質/前80mm/90°/鋼後70mm/90°/鋼頂部 均質/前30mm/1°30′/鋼後20mm/1°30′/鋼底部均質/20mm/0°/鋼炮塔正面 均質/約400mm/60°/鋼均質/80mm/30°/鋼頂部 有滅火裝置 有光電報警或對抗設備 無發電機電壓/功率/型號 28V/10kW/СГ-10-1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型號 4個/12V/140Ah/6-CT-140P

後記

T一72主戰坦克的設計可以說是成功的。除了前蘇聯/俄羅斯自己裝備外,T一72主戰坦克還大量出口到國外,並且允許外國依據許可證生產。繼T一54/55主戰坦克之後,又一種T族坦克在世界範圍內泛濫。

3

時至今天,當T一64主戰坦克已經停產多年,連它的後代T一80主戰坦克也面臨嚴酷生存問題的時候,T一72主戰坦克卻依然在生產。雖然2006年俄羅斯國內的T一72主戰坦克生產線關閉,但是在國外依然有兩條生產線(一條在伊朗,一條在塞爾維亞,即M一84坦克)在繼續生產包括改進型在內的T一72主戰坦克。其實說俄羅斯停止生產T一72主戰坦克的說法並不完全準確,因為T一90主戰坦克這個原名為T一72BY的T一72改進型正從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駛下,除了裝備俄軍外,還出口到印度,並允許印度根據許可證生產!俄羅斯當年是為了刻意區分,並且擺脫T一72主戰坦克因為海灣戰爭帶來的壞名聲(在這場戰爭中T-72聲譽的敗壞原因很複雜,在這裡不予討論),才將T一72BY改名為T一90主戰坦克,只是“T一72”這個名字還是離我們而去了。

目前為了生存,莫洛佐夫設計局也打起以前對手產品的主意,至少推出了3種T-72主戰坦克改進型,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雖然在跟莫洛佐夫的較量中屢戰屢敗,但是卡爾采夫笑到了最後。他設計的T一72主戰坦克將會和他一樣,成為坦克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一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