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ittrichas屬

Psittrichas屬

形態特徵 edwardsii 形態特徵

啄羊鸚鵡

dd

中 文 名: 啄羊鸚鵡

英 文 名: kea
拉丁學名: Nestor notabilis
地理分布 棲息于海拔600-2000m的紐西蘭南島高山中,從馬爾堡、尼爾森到峽灣區都有其蹤跡

啄羊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啄羊鸚鵡是紐西蘭多種特別鸚鵡中的一員,也是世上唯一真正生長於高山雪地中的鸚鵡,其名稱由來是會發出"keee-aaa"ㄉ叫聲所以得其名,而稱為啄羊鸚鵡是因為部分人們認為他們會攻擊羊群甚至導致其死亡而得之;啄羊鸚鵡也是最不怕人、最活潑、最具好奇心、最具破壞力、最頑皮、最大膽的鸚鵡,在觀光滑雪登山客漸增的紐西蘭高山中他們不懼人、喜愛破壞人類物品的頑皮個性猶如山中小丑一樣,受到不少注目;而在人為飼養上,啄羊鸚鵡價位相當高昂,數量也很少,國際市場流通上相當罕見;體色以褐色與綠色為主,外型類似尖嘴鳳頭鸚鵡,體型則與大型葵花鳳頭鸚鵡相仿,公鳥的嘴喙比母鳥大,且彎度較彎曲,其他則無明顯。
    啄羊鸚鵡如同大部分紐西蘭鸚鵡一樣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獨特性,其其生長環境相當艱困,棲地多在海拔950-1400m公尺的高山中,有著半夜行性的習性,單身的鳥兒多50-100隻群聚活動與覓食,社交性強且緊密,野外調查顯示,啄羊鸚鵡可能為一夫多妻的鸚鵡,他們喜愛於地面上活動,築巢也多築於近地表的岩石縫穴、中空倒木或莖幹樹洞裡,覓食習性也都在地表上,樹葉、嫩芽、花苞、根莖、花蜜、昆蟲甚至腐屍都是其在野外主要食用的食物,近年隨著戶外運動/活動的增加,愈來愈多旅客涌至啄羊鸚鵡的高山棲地內作滑雪、登山等活動,他們天性不怕人且相當頑皮活潑好奇,常會破壞人類的車、帳篷、食物等等物品,而人類的營區與遺留下來的垃圾也成為了他們覓食的好地點,喜愛於地上玩耍嬉鬧,在雪地里翻滾,且相當吵雜,對身旁的人類幾乎完全不懼怕。啄羊鸚鵡是少數會攻擊其他動物的鸚鵡,被部分人認為會攻擊、啄咬羊群,或是於近懸堐處飛撲到羊背攻擊啄咬,使得羊摔落堐邊而死亡,進而可以啄食其肉,但無具體證據顯示啄羊鸚鵡會攻擊生病或身陷陷阱以外的健康動物,由於其攻擊羊群的惡名,許多畜主會獵殺啄羊鸚鵡,而使其在近數十年來數量大減,現今全球數量約數千至5000隻左右,一直到1986年時啄羊鸚鵡才受到政府的全面保護;野地里的啄羊鸚鵡多在7月至1月間的時節里繁殖,母鳥一次產蛋約2-4顆蛋,孵化需28日,幼雛出生時公鳥會會加入撫育的工作。
習性 籠養的啄羊鸚鵡數量非常少且昂貴,他們在籠內是非常吵雜、活潑、大膽、好奇、頑皮、破壞力非常大、聰明且愛玩的鳥兒,所以飼養空間須寬敞且堅固,強大的破壞力可能會使得籠舍、巢箱與棲木很快地受到嚴重毀損,所以籠舍與巢箱的材料需堅固耐用,啃咬破壞力很大,時常提供粗枝樹幹供其啃咬是必須且重要的,耐嚴寒,可以時常提供沐浴;可以群養,食物宜提供多樣性,由於他們的好玩、好奇與活潑的個性,如果長期受忽略或是飼於過小的空間中,可能會出現行為與心理上的問題。

派斯奎特氏鸚鵡

dd

中 文 名: 派斯奎特氏鸚鵡
英 文 名: Pesquets Parrot/Vulturines Parrot
拉丁學名: Psittrichas fulgidus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產下2顆蛋,孵化期約28-31天,3-4個月大羽毛長成;也許是幼鳥食物的關係,幼鳥常常在一個月大時會無徵兆的死亡,並不容易照顧。

派斯奎特氏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派斯奎特氏鸚鵡是紐幾內亞島上一種獨立種類的珍稀鳥類,臉部沒有羽毛、鷹喙狀的喙部等特徵狀似兀鷹,外表與一般的鸚鵡較不相像,黑色與鮮亮的紅色毛羽相當美麗,籠養的數量非常非常地少,然而野外數量也日益危急,飲食習慣與營養需求特殊,不易繁殖與飼養,走私鳥經常容易死亡,並無亞種記載,但是研究發現有些族群的體型差異甚大,成熟的派斯奎特氏鸚鵡可由外表區分性別,公鳥在臉上耳部附近有一塊紅色的斑點(如右圖),母鳥則無。
  野外的派斯奎特氏鸚鵡是紐幾內亞島上56種鸚鵡中最稀少、族群情況最脆弱的兩種鸚鵡之一,它們面臨著許多危機嚴重影響它們的數量與生存條件,除了捕捉作為國際間的活體買賣、走私外,影響它們最嚴重的是棲地破壞與被土著與獵人捕殺來取其鮮艷的羽毛作為傳統頭飾等裝飾品,它們的羽毛在某些地區是最常被買賣交易的物品之一,棲地破壞對它們的殺傷力十分的大,獵人為了偷取幼鳥將樹木砍斷,同時也將可供繁殖的巢穴徹底毀壞,加上紐幾內亞沒有啄木鳥,樹洞原本就很少,所以使得派斯奎特氏鸚鵡的繁殖緩慢且困難;派斯奎特氏鸚鵡主要棲息在海拔600-1200公尺雨林山區內,但也偶爾也會出現在海拔兩千公尺與五十公尺高的地區,只在人跡罕至的山區較易發現其蹤跡,族群數量少,大多單獨、成對或20隻左右一起聚集活動,棲息的樹大多是鄰近水源區的獨枝高樹,進行野外實地觀察的研究人員發現派斯奎特氏鸚鵡有著與大部分鸚鵡不同的飲食行為,它們幾乎只食用少數幾種種類的無花果,偶爾會吃一些花,這也許是籠養鳥不易適應環境,容易死亡的原因之一;野地的繁殖無明確資料,繁殖期大概在2月至5月間。
體形尺寸 47cm
習性 人工養殖數目相當地少,適應力很差,轉換環境後一開始常會拒食,加上飼者多不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與飲食習慣,常常發生突然無徵兆死亡的情形,走私鳥很脆弱通常很難熬的到目的地,由於它們獨特的飲食需求,餵食上應幾乎都提供蔬果食物 、打成漿汁的蔬果泥或是吸蜜鸚鵡粉,不然很容易死亡。

叫聲描述 聲大且尖銳,叫聲類似巴丹但較尖銳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

dd

中 文 名:愛德華無花果鸚鵡
英 文 名: Edwards Fig Parrot
拉丁學名: Psittaculirostris edwardsii
地理分布 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與艾利安爪哇的小部分地區。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其繁殖較小型的無花果鸚鵡容易,但有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幼鳥死亡率高,很可能孵出後不久即死亡,或是親鳥不餵食雛鳥,成對繁殖比較理想,對於巢箱的檢查敏感,避免時常開翻巢箱,一窩產2顆蛋,幼鳥19天后孵化,羽毛長成約需2個月。

食性 主要食物是無花果、花蜜、昆蟲、水果等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是較大型的無花果鸚鵡,可由外表分辨其性別,公鳥的胸部及腹部為紅色,母鳥為藍紫色,幼鳥羽色與母鳥類似,籠養的數量並不多,無論是在台灣或國際間,全世界總數量應超過10萬隻,與其他無花果鸚鵡一樣,飼養上較困難,除定量蔬果外應餵食吸蜜鸚鵡用或嗜果性鳥類用的粉狀飼料;若飼養不當,常發生不明原因而死亡的案例。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是活潑的鸚鵡,但剛飼養時會緊張與害羞,適應期間十分敏感,建議減少不必要的打擾與不輕易改變環境,較無法忍受寒冷的天氣,溫度不宜低於22度, 切勿於溫差過大或寒流時引進飼養,死亡與生病率會很高,保持環境衛生與提供營養充足的多樣性食物很重要,維他命K的攝取尤為必要,各類蔬菜水果、花蜜、種子、穀物等食物,而吸蜜鸚鵡用或嗜果性鳥類用的粉狀飼料是很好的選擇,也會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以及添加維他命的供應會使得它們較健康,因為愛德華無花果鸚鵡容易因不明死因而突然死亡,尤其是野生鳥更是非常容易發生此種情形,照顧上需多費心思
體形尺寸 18cm
習性 愛德華無花果鸚鵡主要棲息於潮濕的低地森林內,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與人類居住地也有牠們的蹤跡,活動範圍通常在海拔800m以下的地區,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且吵雜,在有果食的樹上有時會大批聚集400隻左右,行動快速敏捷,經常倒掛在樹枝間取食食物。常和雙眼無花果鸚鵡集群活動,繁殖期約在1至5月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