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Lab

Living Lab

Living Lab是歐盟“知識經濟”中最具激發性的模式之一,它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和共同創新。Living Lab是一種致力於培養以用戶為中心的、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模式和創新體制的全新研究開發環境。Living Lab立足於本地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科研機構為紐帶,建立以政府、廣泛的企業網路以及各種科研機構為主體的開放創新社會(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和發展催生了知識社會,並推動了創新模式的嬗變。科技創新不再是少數被稱為科學家的人群的專利,每個人都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真正擁有最終的發言權。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正面臨挑戰,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2.0(面向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模式正在逐步顯現。Living Lab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適應知識社會發展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套用創新模式。

簡介

歐盟在全歐洲範圍內採取了具體和明確的措施,以支持歐盟提升競爭力和創新。早在2006年11月20日歐盟就發起了Living Lab網路,它是通往歐盟創新系統的關鍵一步。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就是改善和增加研發轉移的洞察力和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世界的套用和解決方案的動力。它也將採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等手段來調動方方面面的“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機會。

Living Lab是歐盟“知識經濟”中最具激發性的模式之一,它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和共同創新。Living Lab是一種致力於培養以用戶為中心的、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模式和創新體制的全新研究開發環境。Living Lab立足於本地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科研機構為紐帶,建立以政府、廣泛的企業網路以及各種科研機構為主體的開放創新社會(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在2006 年11 月,“第一波”來自15 個歐洲國家的19 個living labs 已經形成網路,共同開發和提供相關服
務(如圖2 所示)。2007 年10 月,歐洲Living Labs 網路第二批次啟動計畫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宣布,組織的成
員區域增加到了65 個。

提出背景

2000 年3 月,歐盟領導人齊聚歐盟主席國葡萄牙,討論如何應對信息社會的挑戰、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中保持繁榮,並提出了“里斯本戰略”。希望通過鼓勵創新、大力推動信息通訊技術的套用與發展,到2010 年將
歐盟建設成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知識型經濟體,並且創造更多更好的工作崗位和社會凝聚力,實現經
濟的持續增長。
“里斯本戰略”被稱為“事關歐盟男女老幼”的“真實的革命”,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進展緩慢。
2005年3月,歐盟首腦會議正式決定重新啟動“里斯本戰略”。歐盟各國將根據各自情況確立為期3年的
“里斯本戰略”實施方案。經過調整並重新啟動後的“里斯本戰略”已經開始顯現其積極效果。為了顯示在通往
里斯本目標上的進步,歐盟在全歐洲範圍內採取了具體和明確的措施,以支持歐盟提升競爭力和創新的政策。
歐盟於2006年11月20日發起了Living Labs網路,它是通往歐盟創新系統關鍵一步。它的一個核心價值是改善
和增加研發轉移的洞察力和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世界的套用和解決方案的動力。它也將採用新的工具和
方法、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等手段來調動方方面面的“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機會。
Living Lab是歐盟“知識經濟”中最具激發性的模式之一,它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和共同創新。
Living Lab是一種致力於培養以用戶為中心的、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模式和創新體制的全新研究開發環境。
Living Lab立足於本地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科研機構為紐帶,建立以政府、廣泛的企業網路以及各種科研
機構為主體的開放創新社會(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將商品和服務的設計者和使用者有機聯繫起來,
彌合社會需求、用戶需求與企業產品開發行為間的錯位。Living Lab是一個開放的創新空間,即使在創新過程
的前期階段,它也能夠識別出用戶或用戶群體在設計和發展中的作用。Living Lab擁有一套便利的工具以維持
生產者和使用者有效的互動。專業用戶和業餘愛好者在確定新的市場需要和形成新的設計和套用時均可發揮
重要作用。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是Living Lab研發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套用乃至構建社會創新基礎設施的根本
出發點。從把用戶作為創新的研究對象轉移到把用戶作為創新的主體上來,這可以說是Living Lab推動創新變
革的力量之源。

發展歷程

Living Lab可被翻譯為“實地實驗室”、“生活實驗室”、“體驗實驗室”或“套用創新實驗室”,它起源於麻省
理工大學,在歐洲發展壯大。它的發起,得益於人們對創新理念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未來的創新行
為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全球化、民主化、多學科交叉。而Living Lab的蓬勃興起,正是這種創新變革的
本質體現。作為應對歐洲信息社會、知識社會機遇與挑戰的一個重要舉措,Living Lab並不僅僅是簡單的為生
產者和使用者提供一個試驗床,它關鍵是提供一個用戶可以方便參與並積極投入設計創新解決方案的條件與
環境。隨著用戶為中心的創新環境日益複雜,目前Living Lab發展已經經歷了三代。
第一代Living Lab是由那些對現有建築如何與未來居民的需求相協調感興趣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們發明的,
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用戶需求。用戶在建築施工後期被邀請來共同設計公寓及其居住環境。這種用
戶參與設計過程的新方法也逐漸被套用於其它建築及社區的建設。
第二代Living Lab是由那些參與塑造新的工作環境的公司發明的,這種工作環境包括工商業、研究機構以
及專家網路等,通常被稱為是協作式的工作環境。第二代Living Lab主要為用戶組之間的合作提供新的移動解
決方案。在信息通信技術(ICT)方面利用協同工作的手段,第二代Living Lab可以為開放實驗創造一個真正
互動的工作環境,例如,開發新的移動解決方案。
在第三代Living Lab中,Living Lab範圍已經涉及到整個城市區域,它是運行於整個城市範圍的開放實驗
空間,依靠生活、工作於城市中的各類用戶,為創新套用實時地提供原型設計和測試平台,因此具有用戶驅
動的創新環境並且可以在整個城市範圍內進行試驗。這樣的Living Lab有利於湧現和推動創新進程,而且通過
共同創新、開放創新超出單個科技人員、企業家、公司或其他組織的創新可能。
歐盟將Living Lab的建設作為信息社會、知識社會條件下重塑其科技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並正致力於將Living Lab網路向全球延伸。將Living Lab的發展通過網路化的方式來發展,是歐盟運作Living
Lab的一項很值得關注的創新。各個獨立發展的Living Lab各有特點,彼此不同。而形成網路之後,多樣性所
蘊含的能量就有可能充分釋放。因此,歐盟又對於Living Lab網路作了發展階段方面的規劃,計畫按照三個階
段進行(如圖1),而五年之後的Living Lab網路必將推動再造歐盟創新系統。

組織模式及功能

正是移動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以及創新模式的嬗變,催生了創新2.0模式。因此也不
難理解為什麼作為創新2.0模式的Living Lab在歐洲的主要套用領域是移動技術的套用創新了。今天,使用新
方式建立和傳遞複雜的無線和移動服務需要更加精確和分散式的原型、測試以及驗證設施。試驗床越來越成
為將技術因素整合進無線世界的複雜環境和現實生活中的終端用戶的重要工具。與傳統的僅僅面向技術驗證
的實驗床不同,Living Lab強調了技術測試、套用開發、用戶參與、市場分析等多種創新需求在真實生活環境
中的有機融合。Living Lab是現實生活中以用戶為中心的無線和移動服務及技術的設計和開發(以及其他服務
領域)方法,它整合了用戶、套用環境、技術與基礎設施、組織和方法、專家體系等方面構建了一個服務體
系[5]。該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特彆強調,開發高效、適用的移動服務,並且在開發和驗證過程中充分整合了
終端用戶的需求,這對評估開發原型和解決方案的市場接受程度是非常必要的。Living Lab不僅僅發動了大量
的用戶參與實驗與創新,還將研究機構、企業和公共管理機構等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更加高效能的發揮了創
新環境的作用。

每一個Living Lab 從建立之初就是在歐洲Living Lab 網路上分享信息和經驗的一個節點,跨境項目可以
很容易與其他Living Lab 共同發起。Living Lab 的建立,對於創新產業發展,國家和城市綜合實力都具有極
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對於政府部門,Living Lab 作為一種戰略工具,有助於政府提高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建
立並管理城市品牌。Living Lab 還能夠幫助吸引國內外投資,因為Living Lab 的開放性是吸引投資的主要模
式。更重要的,通過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城市可以向它們的市民、旅遊者和企業提供創新性服務,從而加快
城市信息化步伐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贏得經濟成長。
對於企業界,通過Living Labs 網路,中小型企業也能夠推廣引領全國甚至全球市場的業務套用和產品,
提升企業品牌和國際知名度,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大型企業的研發部門則能通過享受Living Lab 的創新業務
開發服務,有效節約資源,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同時,Living Lab 所連線的網路是一個信息和經驗的分享網
絡,企業間、科研機構間能夠就經驗、創新和學習、戰略合作和市場機會方面進行互動,從而產生協同效應。
對於社會而言,Living Lab 完全是以用戶為中心,用戶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和滿足,它可以幫助居
民利用信息技術和移動套用服務提升生活質量。另外,Living Lab 有利於促進建立行業標準和服務標準,因
為創新性方法在Living Lab 中進行模擬後,可以很容易的在不同地區和國家中進行測試和推廣,從而形成統
一的標準化市場。
總之,Living Lab 作為一種社會創新工具與區域創新平台,以用戶為中心整合多種資源,使得研發機構、
企業、相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用戶與用戶群體都可以從豐厚的城市各類資源及區域環境中受惠。2007 年3 月,
歐盟在對Living Lab 的闡述中,進一步強調了其戰略性及社會屬性——Living Lab 是開發未來經濟的一種系
統,一種設計未來新服務、新產品和新型社會結構的常規手段。顯然,這種領悟是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實踐
的結果。信息社會、知識社會的建設是一種創新,而這需要公民的參與,即只有創新本身能夠體現民主化,
科技創新與社會創新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Living Lab 的概念與這種理解是能夠相互印證的。

展望創新2.0與啟示

1、把握社會發展趨勢,推動全民參與科技創新
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不僅改變了信息處理和傳播的方式,使得信息普適、知識普適,以知識為基
礎的創新活動也普適了,知識社會下科技創新不再是少數被稱為科學家的人群的專利,每個人都科技是創新的主體,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真正擁有最終的發言權。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融合與發展,社會形態越來越呈現出復
雜多變的流體特性,傳統的社會組織及其活動邊界正在“融化”[7]。傳統意義的實驗室的邊界以及創新活動
的邊界也隨之“融化”,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正面臨挑
戰,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正在逐步顯
現,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的創新服務匯流排以及新型的創新價值鏈合作夥伴關係正在逐步形成[1]。把握
社會發展趨勢,必須理解和應對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創新趨勢。
無論是歐洲的Living Lab還是中國的AIP套用創新園區,都是對創新2.0模式的有益探索,這方面的嘗試尚
處於起步階段。而歐盟各國斥巨資在Living Lab建設、用戶需求的組織挖掘、志願者參與激勵、政府、企業、
社會共同創新機制設計以及全球網路拓展方面開展的大量研究和做法也給我們把握機遇,通過開放創新平台
搭建推動全民參與科技創新提供了借鑑。
2、高度重視套用創新,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在多主體參與、多要素互動的過程中,作為推動力的技術進步與作為拉動力的套用創新之間的互動推動
了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套用創新兩個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統一、共同演進的一對“雙螺旋結構”,或者
說是並行齊驅的雙輪——技術進步套用創新創造了新的技術,而套用創新往往很快就會觸到技術的極限,
進而鞭策技術的進一步演進。只有當技術和套用的激烈碰撞達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時,才會誕生出引人入勝的
模式創新和行業發展的新熱點。科技創新正是這個技術進步與套用創新這創新雙螺旋共同演進催生的產物
[1]。
我們目前的科技管理工作實踐中,更多的是注重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對面向用戶的套用創新較少給予
關注。當我們通過高新技術園區實現了產業集聚、資金集聚、技術集聚、人才集聚以實現新技術孵化的時候,
我們卻沒有很好的在制度層面上解決技術的套用、轉化以及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套用創新的機制。歐洲Living
Lab以及中國AIP套用創新園區對創新2.0模式的實踐與探索,通過以用戶為中心搭建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的應
用創新平台,將有利於實現用戶集聚、需求集聚,實現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多種創新要素的匯集和互動,無
疑是一種很好的嘗試。通過對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的探索,通過套用孵化平台與技術孵化平台兩種制度設
計的高度互補與互動,將是探索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探索。如何把握新技術條件帶來的機會、
應對科技創新趨勢,歐盟以高調推動Living Lab創新模式給這個問題做出了很好的詮釋,也為我國進一步探索
推動套用創新園區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借鑑。
3、引導多方參與,營造創新氛圍
Living Lab是以用戶為中心,整合企業、研究機構、公共管理部門等多方參與,協同創新。隨著市場步伐
的加快和產品周期的縮短,新的信息和通訊技術在產品設計與開發過程中的套用必須從創新之初就能很好地
適套用戶的需求,公司要求用戶在早期構思、發明、設計和原型製作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共同設計參與者。
增強創新能力,不僅依賴於物質保障,還有賴於形成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和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要促進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跨國度的研究與交流,展示新成就,使交流碰撞出創新火花。既要進一步激發全
民的創新精神,又要下大力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正如溫家寶總理指出的“引導和推動科技發展,
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Living Lab以用戶為中心,整合企業、研究機構、公共管理部門等多
方參與,協同創新的模式同樣需要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的建設。我國在科技發展上從主導思想上是希望向
套用導向的方向發展的,但是機制、體制、模式還都是基於從前技術導向的思路,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而
良好的科技政策應當是便於民眾參與科技創新的政策。
4、加強區域合作,整合創新系統
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傳統的科技創新方式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方式的轉變,也同樣影響了社
會形態、組織形態的變革。科技政策也將從原來的供應方導向轉變為用戶需求帶動。總之,科技政策必須應
對科技創新複雜性的挑戰,而且應當對在城市、國家甚至全球範圍內的合作與共同創新、開放創新更加敏感。
Living Labs通過涉及到多個城市、多級政府、直至跨國界的歐洲LivingLabs網路,建立了一個知識分享、共同
創新的大平台。中國可以借鑑Living Labs網路的經驗,加大政府支持與投入,推動“三驗”套用創新園區的
探索與實踐,儘快摸索出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套用創新園區(AIP)模式,並進一步建立城市間、以及跨區域的
套用創新網路,加強區域間科技創新的合作與協調,使各地的整合成創新系統,形成合力。此外,還要積極
地開展與歐洲Living Lab的合作,參與到國際上Living Lab及各類套用創新網路中。
總之,Living Lab、Fab LabAIP 為代表的創新2.0 模式,通過搭建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套用創新平台,以用戶為中心推動各創新要素的整合與協同,有利於湧現和推動創新進程,同時形成套用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創新雙螺旋”演進,對我國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