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oogle+

Google+是Google高管維克·岡多特拉(Vic Gundotra)和布拉德利·霍洛維茨(Bradley Horowitz)負責的一項社交服務項目,其用戶界面出自蘋果前Mac軟體團隊設計師安迪·赫茲菲爾德(Andy Hertzfeld)之手。Gundotra和Horowitz認為Google+不只是一個產品,也不是一種戰略方案,而是一個擴展後的Google。Google+目的是讓Google線上資產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而不只是網上衝浪時偶然點擊、搜尋一個網站。Google+於2011年6月28日亮相,仍處於測試階段。2011年8月10日,據國外媒體報導,Google+存在一個安全漏洞。

特點

Circles是一個獨立的產品Circles是一個獨立的產品
Google+將Google的線上產品整合,以此作為完整社交網的基礎。為了讓服務區別於Facebook,Google將賭注下在了一個方面:更好的隱私管理方式,這也是Facebook的軟肋;當然,在過去,隱私也是Google的弱點。
Google+的中心要點朋友和熟人的“圈子(Circles)”,用戶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組織聯繫人,如家庭成員、同事、大學同學等,並在小的圈子裡分享照片、視頻、及其它信息。
在整合Circles里,用戶可以選擇和組織聯繫人,分成群,讓分享最最佳化。不就是群組管理嗎?但Google讓處理過程更討人喜歡。從推薦的聯繫人中(來自Gmail或者Google聯繫人等,也可以同時進行),很輕易就能選擇,將他們拖到Circles便可。整個UI十分簡單且直觀,很棒,你可能會說是一種樂子。相比於Facebook內部群的建立方法,Google大獲全勝。
Google+項目主管維克·岡多特拉Google+項目主管維克·岡多特拉
Google產品管理副總裁布拉德利·霍洛維茨(Bradley Horowitz)說:“在線上世界,有一個分享盒子,你可以將東西輸進去,你不知道誰會獲取它,也不知道它會到哪裡去,也不知道六個月後這些東西會給你惹麻煩。對我們來說,隱私沒有被很好保護。”
和Facebook服務一樣,Google+也有一個中心網頁,它可以顯示評論、圖片、朋友和聯繫人分享的最新內容。在Google網站的頂部分有一個工具列,用戶可以由此接入個性化的數據內容,然後將自己的信息添加進去。
Google Plus還支持視頻聊天功能,只要不超過10人就能用它開會。用戶如果用手機拍照,Google會自動存儲到網際網路伺服器上,如此一來,不論從哪台電腦登錄,用戶都能獲得圖片。
Android版Google+套用主界面Android版Google+套用主界面
除了傳統網頁版以外,Google+還有Android客戶端程式。Google+的Android套用基本上是網頁服務的縮略版本,同樣提供Circles等主要服務。不同的是,huddle群聊服務只在手機上可用。
Google+同時結合地理位置服務。在訊息列表頁面向右面滑動螢幕,可以看到與用戶地理位置接近的人發布的訊息。在發布個人訊息時,用戶可選擇是否上傳當時的位置信息。整個產品是LBS與社交服務深度結合的一個範例。產品推廣
谷歌是否希望用戶會從Facebook流向Google呢?谷歌公司工程副總裁維克 貢多特拉(VicGundotra)說人們可能會兩者都用,“現在人們使用多種工具,”他說。
對消費者來說,隨時訪問社交網站,已經成為影響智慧型手機選購的一大因素。Google+的成功部分要取決於該服務在手機上的用戶體驗表現。Google+的Android客戶端程式已經發布,谷歌還表示會很快發布相應的iOS版套用。
iPhone版Google+套用已經通過審核並在itunes上線,目前在美國套用商店提供下載,只提供英文版。
Google+套用與Android系統本身的結合併不深入,而僅僅是作為一個單獨的程式出現在手機中。不過有評論人士預測谷歌將深化兩者間的聯繫。Windows Phone 版Google+谷歌公司正在開發

創舉

Google+開放的24天,便到達了2000萬人次使用,而TwitterFacebook則分別需要1035天和1152天達到2000萬用戶數目。

登入

Google Plus 是什麼?
Google Plus 是一個SNS社交網站,你可以通過你的Gmail 賬戶登錄,在這個社交網站上你可以和不同興趣的好友分享好玩的東西。
Google Plus 主打功能?
Circles:圈子功能,可以讓你將不同的內容分享給不同圈子的人。
Sparks:內容推送頁面,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好玩的內容。這些內容通過之前說的 Google +1 按鈕實現。
Hangouts:視頻群聊。 隨時隨地讓朋友知道您是否有空和他們進行視頻聊天。然後,你們可以聊聊近況、一起觀看 YouTube,或者只是在一起打發時間。
Huddle:文字群聊。
Instant Upload:結合Android 手機的快速上傳功能。拍攝照片是一件樂事。共享照片同樣充滿樂趣。可是將照片從手機中導出並上傳到網路可不是那么有趣。因此我們創建了“即時上傳”功能:這樣,從今往後您的照片將會自行上傳。您拍照時還得說“茄子”,而“即時上傳”功能比拍照還容易。
Google Plus 有什麼用處?
一個讓信息更加開放,讓人們更容易獲取快捷,真實信息的社交平台. 一個是SNS社交網站,和facebook性質差不多,也和國內的人人網、開心網、校友等社交網站一樣,是Google想要保住自己第一互聯網品牌的一支重要騎兵!
Google Plus 如何加入?
在2011年9月21日,距此項服務正式發布3個月後,谷歌公司開放了Google Plus的公開註冊。所有人均可前往官網直接註冊使用該服務。

網評

內幕

《Google+內幕:搜尋巨人的社交網路努力》
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搜尋公司 Google 正式發起自己在社交網路領域的又一次重要攻勢。此次發布的產品名為 Google+,觀察者們可能會懷疑它不過是這家在社交網路一直沒摸到門道的公司的又一次無謂努力。
“在 Facebook 上,我分享的東西過多;在 Twitter上,我分享的東西卻太少。如果 Google 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那我們就可以在社交互動上掀起一場革命。” –Shimrit Ben-Yair,社交圖景產品經理。
Google+ 的部分內容看上去很眼熟。其中一個突出的部分是不間斷的長卷,被稱為“信息流(The Stream)”。信息流與 Facebook 上的 News Feed 對等,是個性化內容的中心。它有一個匹配功能叫做 “火花(Sparks)“,與個人指定的興趣領域相關。這些要素被設計在一起,是為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Google 希望用戶能夠逐漸將重心轉移到信息流,就像用戶在 Facebook 或 Twitter 上經常檢查不斷流動的個人信息一樣。
Google+ 的另一個重要套用是“圈子”(Circle)。這是一種經過改良的與朋友、家庭、通訊錄上的聯繫人以及外部公眾分享信息的形式。“圈子”是一個管理工具,對於任何社交網路都是必需的——用來整理、邀請其他使用該服務的用戶。

代號

我在追蹤該項目開發狀況的這一年裡對開發團隊和高管進行過多次採訪,從中了解到:Google+ 不是一個普通的產品。Google+ 開發代號是“翡翠海”( Emerald Sea),它是一次長期而迫切的努力,涉及到了公司幾乎所有的產品。數以百計的工程師參與了該計畫,它是 Google 新 CEO Larry Page 最關注的項目。
本周二宣布的內容只代表 Google 整個計畫的一部分。Google 一直沿著一條被稱為 “滾雷(rolling thunder)”的路線低調地推出自己社交策略野心的各個組成部分——Google 的日程表上有 100 多個發布計畫。其中一些發布所獲反響冷淡,但“翡翠海”的團隊主管們並不著急——缺乏戲劇性正是計畫的一部分。Google 有意識地將產品分隔開來,從而隱藏了自己的總體戰略。
隨著 Google+ 兩個核心部分的宣布,大幕已經拉開了。但即便在此時——在一篇博文中宣布將在公司外進行首次有限的“現場測試”——也將是悄無聲息的,因為這只是長期艱苦鬥爭中的又一個里程碑,這次鬥爭將重塑 Google,使它更加 “以用戶為中心” 。
Google 社交努力的領導者 Vic Gundotra 說:
“我們正將 Google 轉變為一個社交終點站,其層次和規模是我們從未嘗試過的——從人員的角度來看,Google+ 的投入比此前任何一個項目都要高出幾個數量級。”
有人認為 Google 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部落格作者和批評家聲稱 Google 的基因里根本沒有社交二字。他們說 Google 在乎的只有算法,而不是人類之間的互動。而且 Larry Page 連 Facebook 賬戶都沒有。(Sergey Brin 倒有一個。匿名,但毫無疑問指向他本人)。
但是參與“翡翠海”的 googler 們看到,公司在社交網路領域仍有許多優勢可以利用:數以億計的用戶,其中絕大多數人信任 Google;無可比擬的相關信息判定能力;豐富的現金儲備也使得 Google 能夠購買在特定社交網路領域中展露頭角的小公司(如 Amardvark,picnik,Slide 等)。
想要了解該項目對 Google 的重要性,你必須穿過公司的隔離區,去 Google campus 2000 號大樓的第四層看看那用於迎接極少數獲準訪客的巨大手繪壁畫,那是項目最早起源的中心。
那幅壁畫已經在那裡放了一年。一眼看去,這幅面對著兩個電梯的藝術作品是一個恐怖的混合體,融合了 J.M.W. Turner 的油畫和《完美風暴》中的一個場景。它描繪了一幅波濤洶湧的海景,巨大的海浪牆主宰著海面,正要顛覆一艘可憐的航船。
“我們需要一個開發代號,它要能表現出兩面性:它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可以讓我們航行到新領域、發現新事物的機會,也是可以讓我們葬身海底的大浪。” —Vic Gundotra,社交業務高級副總裁
這個圖畫是 Google 產品管理副總裁 Bradley Horowitz 發掘出來的。他打開 Google 的圖片搜尋,敲入 “翡翠海(Emerald Sea)”——當時這名字剛被選作計畫的開發代號。第一個結果是一副 1878 年的油畫,由德裔藝術家 Albert Bierstadt 創作。這幅畫震撼了 Horowitz ,於是他雇用了一群藝術學生在面對四樓電梯的牆上重繪了這幅畫作。這樣,數以百計的 “翡翠海”計畫參與者在通過自己的電腦把 Google 重塑為社交網路巨鱷時,就能夠從中吸收靈感。
巨浪象徵著 Google 意識到網路的社交因素在日益加重——這可能是一場吞噬公司的海嘯,也可能是引導公司走向輝煌的浪潮。Beristadt 那幅油畫中的狂暴景象就是對這種狀況的完美描繪。”我們需要一個開發代號,它要有兩面性,不但是讓我們航行到新領域、發現新事物的新機遇;也是可能讓我們葬身海底的大浪。“ 去年 8 月,Google 第一次向我展示產品原型的時候,Gundotra 這樣說道 。
他說了“葬身海底”?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搜尋之王——網際網路上最成功的公司,每年營收 300 億美元——會被 Facebook 所領導的社交網路潮流嚇到,後者收入按高了算也不過幾十億美元。即便如此,Google 的員工們還是認識到,重新整合、融入社交元素,並不是一種奢侈,而是未來的必須。去年 8 月,我問 Gundotra 有沒有覺得“翡翠海”是賭上整個公司命運的項目。
他回答說:“我覺得沒錯,我不知道還能怎么去看待它。”
Google 仍想要整理全世界的信息。但這次的目標放在了個人信息上。
Google 在社交軟體方面有一段曲折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說,Google 曾是先行者。它的社交網站 ORKUT 早在 2004 年 1 月就向全世界發布,比 Facebook 從哈佛大學起步還早一個月。但是 Google 沒能利用好早期的狂熱。除了在巴西和印度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以外,Orkut 現在已經無關緊要。
2007 年,Google 領導了一眾社交網站創建了名為 open social 的社交網路套用開放標準。Open Social 未能實現預定目標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真正的社交網路標準制定者 Facebook 拒絕參與進來。2009 年,Google I/O 大會上有一個讓人吃驚的演示,隆重介紹了社會化的交流系統 Wave, 但是用戶在產品使用方法上的困惑使得熱情煙消雲散。Google在去年夏季與這個產品說了再見。
同樣在 2009 年,Google 試圖以 Buzz 攻陷社交世界,該產品將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一些特性帶入 Gmail。Buzz 的創新從來都沒有贏得用戶的機會,產品初始設計中的隱私缺陷引發了網際網路上的熱烈討論。(Buzz 從通訊錄中快速創建社交網路,有時會暴露用戶試圖隱藏的關係)。這次風波驗證了人們不斷增長的懷疑 ——Google 是一家可怕的公司,擁有太多的用戶私人信息。
Buzz 災難爆發的時候,Facebook似乎正在順利實施覆蓋地球上每一個人類的目標——它正在創造 Google 伺服器無法訪問的信息寶庫。Google 開始擔心 Facebook 甚至有可能憑藉用戶分享的信息創造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搜尋形式,在某些情況下給出比 Google 搜尋引擎——這家公司王冠上的寶石——更有用的結果。
2010 年 3 月,Buzz 潰敗剛過一個月,Google 運營總管 Urs H lzle——他是公司的一位元老,在構建 Google 龐大的數據運作上曾起過指導作用——決定開始一次新努力。在一封警示郵件中,H lzle 引用 1995 年比爾蓋茨致微軟員工的那封傳奇性的“網際網路大潮” 郵件,承認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基本方式已經發生改變。
Google 再也不能平淡地對待自己的產品。社交挑戰需要 Google 從內部拿出決定性的實質反擊。H lzle 提出了社交圖譜( Social-graph)的曼哈頓計畫,以真正的 Google 風範,抽取了一些數據,並據此要求抽調工程師參與這個計畫。他的備忘錄被稱為 “Urs 震動(Urs-Quake,與地震諧音)”。
那時候 Google 剛剛結束了 Building 2000 的重新裝修工作,那是一個曾屬 ANZA drug 公司所有的四層綜合辦公樓,距 Google 總部一百米左右。(Chrome 團隊正在其中一幢樓內辦公,忙於開發新的作業系統)。Building 2000,這座位於 Charleston 路 2000 號的建築變成了 Google 社交網路開發的總部。

機遇

“我們仍處於將人際關係與信息結合的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如果我們不去做的話,就會有其他人占領本應屬於我們的位置。”–Google 搜尋工程師 Amit Singhal
“那時候有點混亂,每個團隊都在昏頭轉向地推出項目,” 曾任線上通訊錄站點 Plaxo 公司 CTO,最近加入 Google 的 Joseph Smarr 這么說道,“那狀況讓我想起歐巴馬的經濟刺激計畫,每個人都在拚命為自己喜歡的項目爭取資源。”與此同時,高層每周都在這棟樓里會面,試圖打造一套可行的計畫。
在缺乏統一領導的混亂狀況中,剛剛加入 Google 的 Gundotra ——他由於微軟對前高管的限制政策等待了很長時間——決定由自己來把這些分散的力量整合起來,使其更加專注以及全面地行動。43 歲的 Gundotra 在 80 年代軟體戰爭的後期加入微軟。當時看似不可戰勝的表格軟體巨頭 Lotus 開發集團在採納圖形化界面的過程中遭遇慘痛失敗,隨後被比爾蓋茨擊垮。Gundotra 認為社交網路也有同樣的不連續性,他希望確保 Google 高層認識到這一點。
“只有幾種情緒可以影響到大公司的變動,”Gundotra 解釋說,“其中一種是貪婪,更強大的一種則是恐懼”。Google 總部不歡迎公然流露貪婪,於是 Gundotra 製作了一個展示版來表現 Google 面對的挑戰(特別是 Facebook),並說明每家公司可以怎樣擊敗 Google,反之亦然。
決定性的轉折點是在 2010 年 5 月,Google 最重要的 50 人集聚一堂,討論應該如何去應對 Google 面前的全面挑戰。在某個節點中,會議進入了分散討論的階段,每 8 人一組進行小組討論,Gundotra 正好跟 Amit Singhal —— Google 最受尊重的搜尋工程師之一 ——分在了一組。
Singhal 激情四溢地描述了網際網路是如何越來越以人為中心不斷整合信息,催促 Google 大幅擴展自身關注的領域,來創建一個整合私人信息以及社會活動的中樞。Singhal 相信 Facebook 不但在這個領域領先,更糟糕的是,它正在構建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新網際網路。
“如果所有的網頁都存儲於某個公司的伺服器上,那對於整個網路來說是不健康的”,Singhal 稍後解釋說。不過也有好訊息,“我們還處在將人際關係與信息結合的初始階段”,他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如果我們不去做的話,就會有其他人占領本應屬於我們的位置。”,在與會成員重新集合以後,Gundotra 說服 Singhal 重複了他振聾發聵的演講,這些話深深震撼了 Google 的領導者們。
Gundotra 表達了希望領導“翡翠海”計畫的意願,並獲得了批准。Bradley Horowits 成為了他的搭檔。(這一年,Gundotra 被提升為負責社交網路的高級副總裁,這使他與位於公司頂端、負責搜尋以及廣告事務的領導者們平起平坐。)
Gundotra 的產品設計哲學是先設計出將在發布會上用於展示的演示套用,再從那個狀態開始反向設計(ifanr 註:也就是說先把產品設計出來,再慢慢分割模組)。他在 Google 的社交戰略中就是這么做的。他和 Horowitz 製作了一個展示板,並在同年五月在 Building 2000 舉行的另一個高層會議中進行了展示。這塊展示板定義了初期的十個關鍵元素,並且為每個團隊提名一個領導者。“我的名字在幻燈片上,”Rick Klau 說,他成為了負責“個人資料( Profiles)” 的產品經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是整個戰略的領導者之一。”(Klau 目前在 Google 從事其他工作)
Google 計畫在 100 天內發布這個產品。
那是一個“極其瘋狂,類似登月”的目標,Horowitz 這樣描述道。可是像“翡翠海” 這樣的項目——很快擴展到覆蓋 18 個不同的 Google 產品,有 30 個團隊在共同協作——是個複雜而且充滿挑戰性的任務。的確,在五月會議後的第一百天,也就是去年八月的時候,“翡翠海” 仍然沒有完成。不過幾百名 Google 員工正在辛勤工作,並不斷推進項目。Gundotra 的演示套用最終有了一個可以工作的原型,他與 Horowitz 已經用這個原型向 Google 董事會進行了匯報,後者起立鼓掌。
去年八月,我第一次看到“翡翠海”。在 Building 2000 的一間小演播室里,Gundotra 向我展示了這個贏得董事會掌聲的產品。從那以後,”翡翠海“ 經歷了很多變化。但它的整個產品的哲學,就像 Gundotra 那天解釋的一樣,從來沒有動搖過。
merald Sea 是 Google 相當罕見的主動行動,它不是這個公司的獨創,而是針對成功競爭對手的一種防禦性反擊。
“翡翠海”不是 Facebook 殺手,Gundotra 告訴我。事實上,他笑著補充說:“用戶正勉為其難地忍受著 Facebook“,一份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披露 Facebook 的用戶滿意度只比稅務局稍微高一點。而 Google 則不同,他說社交化的嘗試將把更好的 Google 提供給用戶。
儘管如此,“+1”不可避免地提供了與 Facebook 緊密聯繫的一些特性。大體上的區別在於 Google 試圖利用自己的資源,比 Facebook 更有效率地做一些事情,並且嘗試一些 Facebook 還沒有實現的東西。
“網際網路由連線人類互動動作的軟體纖維組成,”Gundotra 說道,“每一個軟體都將被這個以個人信息為中心的浪潮改變 。” Gundotra 這樣說是為了指出一點:識別個體一直是 “Google 最大的失誤……因為我們過去集中精力在組織全世界的信息上,卻忽視了這個最重要的搜尋內容。”
但是這種現狀將會得到改變。
“感謝上帝,Google 這些年有了一些積累。數以億計的用戶喜歡我們,他們熱愛 YouTube,喜歡 Gmail,喜歡搜尋。如果我們跨越這些產品的分界線,把它們重新連線起來的話,會發生什麼?這些事顯而易見,然而 Google 卻一直沒有去做,於是我和 Bradley 有了這個奇特的機會,來幫助公司解決這些問題。”
“組織信息是 Google 的使命,從這個角度來看,缺乏人物關係是不行的。”Horowitz 補充到:“我最關注的信息來自於我自己以及我認識的人,這才是‘翡翠海項目’的真正動力。”
可是,真正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翡翠海”是 Google 罕見的非開創性項目,而是針對成功競爭對手的一種防禦性反擊。(一名工程師稱這種行為是”追尾燈”,模仿從來不是 Google 的長項),Gundotra 也聲稱這是 Google 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公司級行動。
由於這種巨大的壓力、利益跟利害關係,Gundota 堅持認為“翡翠海”應當不走尋常路,與 Google 通常的“以共識為基礎”的項目管理風格區分開來。在 Horowitz 的幫助之下,他成功地達到了這個目標,連 Google 的創始人們都讓步了。儘管 2010 年, Sergey Brin 在 Building 2000 有自己的辦公桌,Larry Page 每周也會來看幾次,但他們在“翡翠海”的角色仍然只是提供建議。
Rick Klau在去年告訴我,“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項目,目標非常清楚。一直向前推進就是給 Vic 的回答。如果 Vic 點頭說可以了,那就是可以了。”
2010 年 10 月,“翡翠海”進入了 “狗糧” 階段,這是 Google 員工內測產品的一個流程。一個深秋的夜晚,大概 8 點差一點,Gundotra 開始將內測邀請傳送給 50 名 Google 員工,邀請他們加入“翡翠海”。“我在筆記本電腦上發出邀請,周圍被工程師們圍得水泄不通。” Gundotra說。
當晚,每個人都堅守在那裡,想看著它會用多快的速度傳遍整個Google。在這一點上,大家的預測各有不同。最樂觀的人當屬 Brin,他認為只需要五天,全公司的人就能適應 “翡翠海”。也有悲觀的人認為只有 600 左右的 Googler 會不怕麻煩的註冊,創建新的用戶資料頁,並升級到新的系統。
現實的測試情況是,在第一個小時內就有 600 人註冊,不久之後成千上萬的 Googler 開始註冊。“ 伺服器在晚上 11 點就不堪重負了”,Gundotra 說, 於是工程師們緊急地調整數據中心的分配方案,來提升伺服器的負載能力。到了第二天清晨,世界各地超過九成的 Google 員工都試用了這個新產品。
Gundotra 和 Horowitz 激動不已。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問題,使用過產品的大多數分 Googler 一致認為,這是一個英勇的、必須的努力,但是仍未成熟。
“我們在進入‘狗糧’階段的時候,並沒有把產品準備好。系統還不夠強壯,也沒有足夠的美化,對我們要做什麼也沒徹底搞清。” Horowitz 說,“ 我們沒有任何初次使用指南,沒有介紹性的視頻。用戶們很難一下子搞清楚它是什麼,以及如何與它互動。這好像是 Facebook 在暗中謀劃了 7 年,然後在一天裡全部發布——“翡翠海“當時是個過於複雜,難以理解的系統。我們得到的反饋是——簡單化。”
“翡翠海”團隊開始對產品進行線性化以及概念重構。一些功能被剝離出來,等待以後新版本的發布再行添加。其它的(比如 +1 按鈕)被驅逐到其他的產品,分開發布。(非官方的口號是 EASP——翡翠海加速計畫)
當新版本的“翡翠海”在今年春天重回狗食流程的時候,它已經精簡很多了。同時,團隊改變了邀請過程,只傳送給那些真正有動力使用的人。第二次測試里,從 Google 員工那裡得到的反應好多了。
狗糧流程的成功使得今年的發布成為可能,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也即是開始“現場測試”,外部人員第一次參與到這個原型系統的測試中來。如果反饋不錯的話,下一步將是更大規模的發布,但是公眾註冊可能要等到幾周之後了。(這是為了避免上次在發布之前將 Buzz 放出弄得混亂不堪,而故意採取的措施嗎?肯定是。)
最終,Google 的社交努力開始登場了。
Google+ 的巨大變革讓一些用戶一時半會兒難以理解——並且,就像其他社交網站一樣,龐大的用戶群才能發揮它的潛力。能否讓忠實的 Google 用戶們邁出註冊這重要一步,將會是其面臨的關鍵考驗。
“我們要做的事情非常明顯,只是 Google 還沒有做到而已。” —— Vic Gundotra ( Google 高級副總裁,負責社交服務)
拿到 Google+ 邀請後,你需要設定或完善你的 Google 個人資料。Gundotra 說,事實上,“你是在向 Google 介紹自己。” Google 的新個人資料頁面將和 Facebook 一樣,分為公共和更私人的部分,你可以設定內容的公開對象。
完成資料頁的設定後(只有真實姓名、年齡及性別是必填項),一個新選項會出現在全新的黑色導航條 “sandbar” 上 —— + 符號以及你的名字。從這裡開始,你將進入 Google 全新的 “翡翠海” 項目,全新的、更加社交化的 Google 的核心區:信息流。
信息流的頁面看起來很眼熟,與 Facebook 的首頁訊息挺像,但仍有些不同。一個重要區別是,信息流的內容來源分為兩種,而你必須在其中選擇,分開瀏覽。一種信息流連線你的社交網路,帶來大量朋友、家庭、同事等熟人的社交信息。只要是他們分享,你也有許可權看到的內容——連結、圖片、評論,都有可能出現在你的信息流中。第二種叫做 Sparks,火花。將來,用戶們將會輸入他們的個人興趣——“火花”,Google 則根據這些個人興趣遞送相關內容。Google 提供給 “火花” (Sparks)信息流的內容將會不同於你搜尋同樣關鍵字的結果。
前 IBM 以及 Yahoo 雇員,Andrew Tomkins,Google 的頂級搜尋工程師說:“關鍵在於專注那些新鮮、社交性強且有趣的內容。我們嘗試調整參數,讓其挑選的內容更加吸引人。” 在“火花”系統中,Google 判斷內容的重要信號是根據其新鮮度,是否有多媒體內容(視頻大大加分),以及內容在網際網路上是否傳播廣泛(顯然,Google News 項目已經歸於 “翡翠海” 旗下)。換句話說,“火花” 嘗試提供那些你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內容 —— Google 希望用戶分享內容。
Tomkins還說,“ ‘火花’ 其實是那些通過興趣層面上傳送給你的東西,而信息流則是通過社交層面流向你的內容。” Google 認為,他們在搜尋領域的專長能讓兩個層面篩選出的結果比 Facebook 訊息牆有更高的關聯度,更有趣,也更豐富。
總的來說,信息流和火花都清晰顯現出,應對社會化變革挑戰的必要性已經改變了 Google 的哲學,“翡翠海” 項目幾乎是在建立一個 “反 Google”。在 Page 和 Brin 1998 年創建公司之前,他們曾經嘗試把自己的技術賣給 Excite 和 Yahoo,卻被兩家的管理層拒絕,原因是 Google 的搜尋引擎效率太高,用戶得到滿意的結果後會立即離開,無法帶來利潤。Google 則堅持搜尋質量決定用戶粘性,並在 “提供讓用戶滿意的搜尋結果才是對用戶更好的服務” 這個前提上創立了公司。
然而這些信息流的出現,代表 Google 正在改變他們的方向。火花和社交信息流目前為止是互相獨立的,不過而可以想見,不久之後 Google 會利用他們強大的算法,把這兩類信息很好得混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信息流。Google Universal Search 就是這種技術的高級版本,它的搜尋結果包括了網頁、圖片、視頻、書籍、Twitter、新聞等形式。這只是個開始 —— 擁有如此龐大的用戶基礎以及和他們有關的信息,Google 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綜合的信息,完美滿足用戶的需要和興趣。“這是我們對信息流服務的長期願景。”,Gundotra 說,“我們認為四到五年之後,這個系統應該能把各種內容整合在一起,不僅僅是來自你朋友的內容,也包括了 Google 認為你應該看一看的東西。”
在“火花”系統中,用戶需要有意識地選擇他們的興趣方向,這使 Google 躲開了對於其利用搜尋結果和電子郵件系統來計算結果所導致的對於隱私問題的擔憂。但如果真有一天, Google 終於打造了一個基於所有產品信息計算的信息流,並說服人們隱私危機不會發生,這個信息流的內容將會非同尋常。
這個超級信息流將會是一個 “靜脈注射” 型的信息源 —— 它直接包括了我們所有社交層面、以及整個世界(興趣層面)的原始信息。它可以一直拖動下去,以至於整個世界將會變得息息相關。如果說 Google 的最初目標是 “送我們去目標地點” ,那么有了這個千里眼系統,Google 可以讓每個人變成搜尋土豆(沙發土豆),永遠離不開 Google。
項目中的另一項產品,Circles 圈子,完成了 Facebook 早該實現的功能。它讓整理社交關係變得非常簡單,你所分享的內容都有精確的分享圈子。Google+ 讓用戶將聯繫人歸納到一個或多個圈子中 ——家人、朋友、同事,或者別的圈子,只要把一個或多個聯繫人拖拽到圈子裡就行了。用戶還可以建一個圈子,專門關注你不認識但是希望關注的人。

圈子

Google 認為,圈子功能解決了Facebook 沒能完成的分享難題。 Shimrit Ben-Yair,社交產品經理說:“在 Facebook 上,我有五百個朋友 —— 包括我媽和我的老闆。當我在 Facebook 上時,我過度分享了我的信息,而 Twitter 上我又分享不足,因為 Twitter 是公開的。如果 Google 完美平衡了過度分享和分享不足,那么我們會徹底改變社互動動方式。”
Gundotra 說:“社交網路是為社交設計的,而圈子只為對的人開放。”
Google 不會像上次一樣自動構建社交圈子 —— 這個隱私設計缺陷毀掉了 Buzz。“用戶需要手動添加各色人等進入各種圈子,” Smarr 說,不過只需要簡單拖拽幾下就能達到目的,非常簡單。
圈子裡的人並不需要是 Google 社交服務的用戶。即使 Mary 嬸嬸不想用 Google+,你一樣可以把她加入圈子,她會通過 email 收到你貼在圈子裡的圖片。
目前,Google 甚至不會向你推薦應該加入圈子的人,不過它早就有這樣的技術(Gmail 就有這樣的功能,提示可能需要添加的收件人)。在將來,Google 很有可能推出這個非強制性的功能。“我們已經有了這樣一個系統,用來跟蹤分析你和聯繫人之間的每次郵件和聊天等,不過還沒有全面投入使用”Smarr 說,“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計算關聯數值,不僅告訴你該把誰加入你的圈子,甚至建議你該建什麼圈子。”
一旦你建立了一個圈子,分享這個動作就變為點狀。當你分享一項內容時,把代表圈子的 chip 拖拽到分享箱裡,它會被分享給圈子裡的每個人(對方會在自己的信息流里看見該內容)。如果你決定與 “公開”圈子分享,那么這條內容將被視為一條廣播,像 tweet 一樣可以被每個關注你的人看見。(Google 預計很多用戶會建一個 “我關注的人” 圈子,這樣你可以在信息流里看見他們的信息)
長遠來說,Google 認為他們在搜尋領域的知識能幫助判斷信息的相關度,讓它的社交信息流與眾不同。根據你的使用習慣,它能判斷哪些社交圈對你更加重要,更多遞送這些重要圈子的訊息。“一個較遠圈子成員的信息會比你的家庭成員的權重低”Ben-Yair 說, “所以你有可能看見這條訊息,也可能看不見,決定因素是它的排名。我們會讓所有 Google 產品配備你細分的、個人化的社交信息——不是通常的社交網路,而是真實反映你社交狀況的社交信息。”
除了信息流和圈子外,現在的 Google+ 還有另一些新的社交功能。一個引人注目的服務就是視頻功能 Hangout。它讓用戶群組視頻聊天,最多允許十人同時視頻。Google 員工已經首先開始使用 Hangout,有時候甚至用它開長達數小時的會議。當多人視頻聊天時,每個人在界面上有一個單獨的視窗。Hangout 判斷出誰在發言,並放大當前發言者的視窗(Microsoft 實驗室數年前的創意)。它像是一個群組型的 Chatroulette 服務,只是少了情色內容,並且更加聰明。
移動版的 Google+可以運行在移動瀏覽器和 Android 上,並且(如果通過蘋果審核)不久會登錄 iPhone,並具備幾個移動版獨有的功能。一個功能是 Huddle,可以進行群組裡的簡訊交流;Nearby 功能,點擊就可以看到你身邊用 Google+ 公開分享的用戶。
另一項功能是 Instant Upload, 即時上傳。它自動把你手機里新拍的照片上傳至雲端,讓用戶輕鬆地與各種圈子分享。“照片是社交服務的最重要的驅動因素,”Jonathan Sposato,隨 Picnik 來到 Google 的員工說,“任何想做出點影響力的社交服務,都必須具有傑出的照片功能。”
信息流和圈子會讓那些覺得Google 社交服務注定失敗、認定 Larry Page 不懂社交的人心服口服嗎?“我們不介意他們這么認為,”Gundotra 說,“更關鍵的是,我們推出了用戶喜歡的產品嗎?這些產品能改善我們的分享體驗嗎?我們會推出這樣的產品及理念。”
一月晚些時候,Google 宣布 Eric Schmidt 不再擔任 CEO 一職,公司創始人之一 Larry Page 會在四月重新擔任該職位。但 Page 不願意等到那時候才宣布他全力投入“翡翠海” 的開發中。所以訊息一經宣布,他馬上橫跨整個辦公區,把辦公室搬到了社交團隊所在地旁邊。(幾乎在同時,Brin 清空了他在 Building 2000 中的辦公桌並開始在長期項目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待 Page 正式接過 CEO 頭銜後,就有報導說他準備以公司在社交服務上取得的成績為評估內容,來進行全體員工的 25% 年終獎考核。“翡翠海”團隊意識到,即使在周末和深夜時段,Page 的注意力也沒有離開過這個項目。Page 對這項產品投入頗多,而且顯然他很喜歡部分功能,包括視頻聊天。他有時候會打開一個聊天區域(hangout area),留給極少數的快手員工加入進來——幸運的員工可以和這位有些深居簡出的 CEO 進行非正式交談,這種機會可是少之又少。
“Larry 絕對以產品為中心。”Gundorta 說,“他經常在周日晚上打電話向我詢問細節反饋。”Gundotra 舉了個例子,Page 曾經抱怨過即時上傳的表現。“這裡點擊次數太多了。”CEO 說,“告訴我為什麼它不會在分享框中自動出現,告訴我為什麼它的圖示沒有和近 8 小時內的圖片一起出現在那兒,告訴我為什麼它不是一鍵完成(one-click)?”當 Gundotra 試圖解釋時,Page 打斷道,“我不管,我只想把這事兒搞定。”
儘管如此,Page 似乎意識到這個項目在某些方面需要非 Google 的形式。用戶會在界面設計中顯著覺察到的變化就是 Circle。Circle 有著絢爛的過場動畫,神奇的拖放效果和奇特的界面接觸,這使它看上去更像一個經典的蘋果程式而非傳統意義上 Google 的呆板套用。不過考慮到核心界面設計師是軟體藝術傳奇大師 Andy Herzfeld,這一切就不足為奇了。
這位前 Macintosh 巨匠現就職於 Google —— 儘管他很熱愛這家公司,但由於公司設計標準不允許有個人創新,這使他先前感覺有些拘謹。不過在“翡翠海”項目上,他可以肆意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一般來說,Larry Page 不喜歡用花里胡哨的設計和過場動畫來取悅用戶。(他覺得那樣會拖慢套用)但是 Page 已經簽文(允許) Circle 中令人愉悅的界面創新,包括當你刪除一個 circle 時所呈現的歡愉的過場動畫。(它會落到螢幕下方並彈起,最終湮沒)。整個動畫給刪除任務增加幾百毫秒時間,這對於速度至上的 Google 來說就像在某人的閱讀列表中放上一本《戰爭與和平》。“我聽說過 Larry Page 不喜歡動畫,不過這不會阻止我在項目中增添大量的動畫,而且 Larry 告訴我他愛這玩意兒。” Hertzfeld 說,“也許這和蘋果的東山再起有點關係”。不管怎樣,Google 最近任命 Hertzfeld 領導“翡翠海”團隊的設計工作。
隨著“翡翠海”的公開,公司似乎鬆了一口氣。(過去幾周內工程師歡愉和壓力並存,他們中許多人在周五穿著西裝和夾克甚至燕尾服去公司上班。)但是隱憂仍在,Google 再一次把自己置身於這個從來沒讓它舒服過的領域裡。
“你是帶著遠景、懷疑、強烈的恐懼以及大量疑問開始工作的,” Gundotra 說,“我覺得團隊中的樂觀主義正在增加——我們真能在這兒產生些影響。同時,我們試圖變得謙虛。我們還未在這個領域中取得成功,我們希望能在反饋的基礎上快速疊代,並且對於我們所作的事保持相對的低調。”
“這將變成一個相當有趣的挑戰。” Smarr 說,“Google 不習慣主動出擊來贏得用戶。像搜尋這樣的服務就是存在於那兒然後等著用戶依附於它。如果 Google 做的更努力,他們可以贏得更多的用戶,但給用戶發郵件並不是他們的風格。”
接著,有隻大象來到了緊鄰 Google 的地方:Facebook。去年 Smarr 前往 Facebook 看看對方是否在用戶希望的情況下允許他們導出自己的聯繫人。“他們說理論上願意對此開放,但同時也害怕我們正試圖扼殺他們,”他在去年秋天的時候告訴我這些。(Facebook CTO Bret Taylor 曾經也是 Google 老臣,他表示大體上他深信用戶理應享受在任何地方分享自己 Facebook 信息的自由。)
從那會兒開始,這兩個公司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惡劣起來。今年四月,由於 Facebook 僱傭部落格作者進行不利於 Google 的宣傳一事被媒體公開,兩者之間的敵對關係變得世人皆知。Facebook 在那次攻勢中指責 Google 通過不正當手段試圖獲取 Facebook 保存的用戶社交信息(Google 當然矢口否認)。現在看來,Google 與 Facebook 之間已經不存在合作的空間了。
Google+ 用戶無法馬上導入他們 Facebook 連線強調了產品遇到的最大現時挑戰:和其他所有社交網路一樣,Google+ 的價值和用戶的朋友及其聯繫人的參與度直接聯繫。開展一個社交網路一直都是巨大風險,因為這是個先有雞還是還有蛋的問題:除非用戶和他的朋友都參與進來,不然無法成功。否則就有變成“空城”的危險,人們淺嘗即止,不再與其他人進行關聯,或是把這事給忘了。Google 希望這次緩慢的推出能帶來一個平穩趨勢,而且在 Google+ 的早期階段,它會提供足夠的價值讓早期接受(Google+)的人繼續參與其中,並激勵他們邀請各自的聯繫人進來。
沒人期待瞬時成功。但即便本周推出的 Google+ 激發起人們的冷嘲熱諷亦或是對其毫無興趣,Google 仍會堅持下去。Google+ 不像 Buzz 或 Wave 這類產品,公司的領導人可以擦掉失敗把它變成一個響亮的志向後拍拍塵土繼續前行。“這次我們在長跑,”Ben-Yair 說,“ 它不像一個實驗。我們是來真的,所以如果障礙出現了,我們會適應的。”
“我不太了解 Google 其它的選擇是什麼,” Smarr 說:“人們正成為網際網路中至關重要的一層,那裡沒有回頭路。”Google+服務面世1月:已令Facebook感到緊張
據國外媒體報導,截至本周四,谷歌社交服務Google+面世已經整整一個月。分析人士認為,在一個月時間裡,Google+已經成為足以令Facebook感到緊張的社交領域主要力量。今年6月28日,谷歌推出了眾所期待的Google+社交服務,並迅速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前兩周用戶數量便達到1000萬,並在隨後的兩周時間又增長了1000萬用戶,很多人都希望獲得參與Google+測試的資格。
同時,Google+還引起了企業市場的廣泛關注,大量企業急切希望建立Google+賬戶,但谷歌表示,希望企業和組織保持耐心,等待幾個月,直到企業版Google+完成。
Enderle Group分析師羅布·恩德爾(Rob Enderle)表示:“在擁有了千萬以上用戶之後,在谷歌的支持下,Google+已經成為社交領域的主要力量。Google+引起如此關注並非意料之外,因為這款產品整合了Twitter、LinkedIn和Facebook的理念,帶來的結果便是信息的平均質量更高,信息總量更少,這使得Google+服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更為實用。”
Google+引起的轟動與成功表明,一直沒有遇到真正對手的Facebook現在必須容忍身邊出現一個全新的競爭者。Gabriel諮詢集團分析師丹·奧爾茲(Dan OLDS)表示:“Google+的發展非常順利,儘管未來不可預知,但在我看來,到目前為止,谷歌已經做到了最好。”
技術保障非常到位
奧爾茲指出,谷歌Google+服務的技術保障非常到位,尚未出現任何宕機或安全漏洞。他補充說:“看起來,Google+的一切都運行得很順利,在這項服務推出之初,這一點顯得尤為關鍵,因為這樣確保了有關Google+的新聞報導專注於這項服務本身,而非技術方面的負面新聞。”
不過,Google+需要應對網際網路流量統計機構Hitwise本周發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稱Google+的流量出現下滑。Hitwise報告稱,在截至7月23日的一周,Google+用戶訪問數量為179萬次,與前一周相比下滑了3%。這份報告還指出,這一周Google+用戶在該社交網路平均停留時間為5分鐘15秒,比前一周下滑了10%。
此外,本周一些Google+用戶對谷歌強行推廣實行制,對一些已註冊的假名用戶採取了暫時禁止登錄措施感到沮喪與不滿。不過,谷歌迅速修訂了這項政策。
令Facebook感到緊張
儘管實名制政策引起了爭議,但分析人士認為,Facebook必須重視這個全新的競爭對手,確保自己在社交領域的領先地位。例如,在Google+服務推出僅僅一周之後,Facebook便宣布與Skype達成夥伴關係,為Facebook添加了視頻聊天功能。與此同時,Facebook還推出了一個全新的群聊功能。
儘管這項合作夥伴協定已經談判了一段時間,但Facebook選擇的宣布時機仍被看作是針對Google+做出的直接回應,因為Google+有一個名為“Hangouts”的功能,支持線上電話會議服務。
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宣布與Skype達成夥伴關係時表示,用戶可以在接下來幾個月里期待Facebook的更多新功能。
奧爾茲表示,Google+已經明顯成為令Facebook感到緊張的新對手,但這卻是對社交網路用戶的利好。奧爾茲說:“我認為,Facebook非常重視Google+社交服務。如果Facebook膽敢不把谷歌和Google+當作眼下最具實力的競爭對手,那就簡直是瘋狂的舉動。這不會是谷歌在社交領域的衝動之舉,相反,谷歌希望藉助Google+長期深入到社交網路領域。”
不過,分析師羅布·恩德爾表示,谷歌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保持Google+的增長趨勢,也就是說,谷歌必須避免出現用戶數據隱私問題,並對用戶滿意度給予足夠的重視程度。
奧爾茲則認為,谷歌應開始利用旗下所有渠道來推廣Google+服務。他說:“他們應當捆綁谷歌的其它工具,例如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圖。另外,谷歌應當吸引獨立的開發人員參與到Google+服務。”
Google+比Facebook和Twitter強的五大功能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技部落格VentureBeat今日撰文列舉了Google+比Facebook和Twitter強的五大功能,分別是圈子、視頻群聊(Hangouts)、移動功能、數據下載和靈感話題(Sparks),並且還做了詳細分析。全文概要如下:
Google+只上線了一個月,技術迷們看起來並沒有得到滿足。目前谷歌仍在找尋適合自己的社交戰略,Google+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曝光度,吸引了據稱是2000萬的用戶。雖然這不能和Facebook驚人的7.5億用戶和Twitter的2億用戶相比,但這兩個社交網路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
目前我們已經發現Google+的幾個功能要強於Facebook和Twitter,特別是在隱私和視頻聊天方面。

定位

前段時間Google推出的Google+一直飽受爭議處在輿論的浪尖上,這最科技也曾報導。不少人認為,Google在社交網路這一領域注定失敗,Google+也不例外。但Google+只是Google的下一個版本,還真不是一個社交網路。
我們對社交網路的定義是一個線上社區,在這個社區里,人們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利用網站或其它技術相互溝通,分享信息,資源等等,達到一種互動的狀態。Google+包括圈子、視頻群聊、搜尋、遊戲等幾大版塊,但公司並未將之打造成一個線上社區。Google+負責人Vic Gundotra也曾提醒過大家Google+根本不是一個社交網路:這只是Google的下一個版本,Google+不是一個包含了整個Google體驗的所謂“社交毛毯”,一切都在變,我們已經獲得用戶,我們正將之變成一個我們心中的Google2.0。
Google+不是一個社交網路?是的,他只是一個社交層,就和《紐約時報》上邊加了新按鈕,新評論系統等工具差不多,難道因為這些,你就說《紐約時報》是社交網路了嗎?當然不是,Google+也是如此,它不是社交網路,而是一系列植於Google已經存在的受歡迎的產品里的工具,衡量Facebook成功的標準不適用於Google+,Google也不打算成為那樣的公司。也不打算成為那樣的公司。
Google+就是Google的進化版,只是能夠分享你現在所做的事情然後變成司空見慣的事情。你說,Google+沒有8億用戶,不能與Facebook相比,所以失敗了對嗎?錯,Google+實時Google產品的社交外衣,公司關注的是讓其所有用戶變得更加社交化,但不是要成為一個社交網咯,所以+的含義就是Google+社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網路!

功能

以下就是Google+比Facebook和Twitter強的五大功能:
1、圈子
Google+被談論最多的功能就是圈子,這個功能可以讓用戶很好的管理關注的人和分享的話題。利用圈子功能,用戶可以傳送狀態更新至特定的群組。比如說,用戶可以創建一個喜歡音樂的朋友圈子,那么他就可以只在這個圈子內分享他剛創作的音樂錄影帶。
Facebook和Twitter也提供選擇性分享的功能,但它們的功能有點混亂。用戶可以阻止Facebook上某個群組的更新,但真的要實現卻很費時間。對於Twitter來說,用戶要么將自己的個人資料完全公開,要么就完全私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選擇。
2、視頻群聊
Google+另一個常被提起的功能就是視頻群聊(Hangouts),它可以讓用戶最多同時和25個人進行免費視頻聊天。當用戶聊天時,每個交談對象都會出現在小盒子中,說話的人則會出現在頂部的大視窗中。
雖然最近Facebook和Skype合作,將視頻聊天引入Facebook,但它只支持一對一的聊天。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暗示,網站上的視頻聊天還會有更多的功能,但現在Google+還是視頻聊天的冠軍。Twitter則很不幸,到現在也沒有視頻聊天功能。
3、移動功能
Google+目前已經發布了Android和iOS套用,兩邊的套用都對移動人群進行了極好的支持。除了查看更新和觀賞視頻等基本功能之外,移動套用還具備名叫Huddle的群組聊天功能。和Facebook和Twitter的套用不同,Google+的移動套用允許用戶同時和多位朋友聊天,大家可以一起制定計畫或消磨時間。
雖然Twitter的移動存在也非常優秀,但其網路核心功能的限制阻礙了它在移動設備上的表現。Facebook的移動套用拿來查看更新和傳送信息還是不錯的,但真的要趕上Google+的套用,還需要進行徹底的更新。
4、數據下載
向用戶提供個人數據下載和方便的更新功能,在主流社交網路中,Google+是第一個。谷歌全新的Takeout服務允許用戶從谷歌伺服器上下載自己保存的數據。例如用戶想在明天退出Google+,它可以在銷戶前方便的下載自己的狀態更新信息。
截至目前,Facebook和Twitter還沒有提供類似的服務。
5、靈感話題
靈感話題(Sparks)應該是Google+中未被充分使用的功能之一。這項功能讓用戶按照興趣話題或愛好,找出自己喜歡的視頻或文章等內容。每塊內容的底部都會有一個分享按鈕,用戶可以很方便的將內容分享給圈子裡的好友。
靈感話題位於Google+左側工具列的最底部,很容易被忽視,首次進入後,它的功能也給人很狹隘的感覺。它預設的興趣有騎行、時尚、食譜、跑車、Android和機器人等話題。但在頁面的最頂部它也提供了搜尋欄,用戶可以搜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查找和共享內容都不太方便。這兩家相互競爭的社交網路總是讓用戶在其他人的信息流中查找內容,或是從網站以外尋找新的東西分享給好友。
結束語
雖然為了趕上Facebook和Twitter的流行程度,Google+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它現在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正確的。上面這些突出的功能已經表明谷歌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不過谷歌也犯過錯誤,例如停止使用“假名”用戶的賬號等。Facebook和Twitter肯定會注視Google+的一舉一動,並添加適當的功能使自己不落於人後。

google+按鈕

+1 讓溝通永無止境。點擊 +1 按鈕即表示您公開向其他人推薦某項內容。如果您想立即進行分享,還可以添加評論,並將其傳送給 Google+ 上相應圈子裡的成員。您的朋友和聯繫人日後在 Google 上進行搜尋時,就可能會看到您的 +1 推薦。這樣,您不僅幫助他們在網路上找到了最棒的內容,彼此也有了更多共同話題!

教訓

在隱私控制上,Facebook一直備受批評,去年它推出一個工具,允許用戶創建更小的朋友群。儘管沒有點名Facebook,但Google說其它的社交網路服務群功能運行得並不好。Google Plus會限制成員數,只有被邀請的人才能使用服務。Google沒有透露何時放寬限制。
2010年Google股價表現不佳,今年以來已經下跌近20%。
在推出Google Plus前公司已經有過數次失敗,包括Wave和Buzz。
霍洛維茨說:“在Buzz上我們學到很多,其中一點就是:一款產品真正的市場機會在於解決用戶的隱私擔憂,以及信息如何分享。”
去年Google營收290億美元,5月共有10億用戶訪問網站,高於任何其它企業。但是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Facebook上,5月,美國訪問者平均每人花375分鐘在Facebook上,而Google只有231分鐘。
Google Plus的目的是讓Google線上資產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而不只是網上衝浪時偶然點擊、搜尋一個網站、或者查查郵件。
安全漏洞
2011年08月11日,谷歌公司承認了其最近推出的社交服務Google+中的一處安全漏洞,這個漏洞可以導致聊天內容被實時監聽,嚴重威脅用戶隱私,谷歌正在對其進行技術修復。

GoogleGoogle+
谷歌的技術人員表示漏洞非常容易發生在多用戶WiFi登入Gmail和Google+賬戶的時候。假如用戶甲通過WiFi網路登入Gmail和Google+,然後開著這兩個程式暫時離開。此間,WiFi因故斷開後又恢復連線。恰巧用戶乙這時使用甲的電腦進行Gmail登入,那么此時用戶甲的Google talk將以乙的身份進行登入。這樣當甲繼續使用電腦時,就會發現乙方的賬號正在登入,而且即時信息和聊天內容都一覽無餘。
因此谷歌技術人員建議不要隨便借用電腦,並稱這個漏洞非常罕見,目前正在處理中。正式開放
2011年09月21日 Google+正式向公眾開放註冊:新增九項新功能
Google+新增的移動視頻群聊服務
谷歌在今天宣布,Google+新增了9項新功能,其中一些功能影響很大。本次升級後,所有人都可以註冊Google+。
Google+新增了搜尋功能,用戶現在可通過Google+頂部的搜尋框搜尋人和訊息。還可通過“最佳匹配”(Best of)和“最近”(Most recent)選項對搜尋結果進行過濾。用戶還可搜尋靈感話題,但該功能目前還在開發中。
此外,Google+的狀態已從“小範圍測試”(field trial)變為“測試版”(beta)。
谷歌還為視頻群聊增加了幾項新功能。用戶現在可以在移動設備上使用視頻群聊。谷歌Google+安卓套用已經新增了視頻群聊服務,Google+ iOS套用很快將增加該服務。
視頻群聊的另一項新功能是“廣播”功能。當用戶選擇該功能時,用戶可與最多9人進行視頻群聊,所有人都可以觀看此次視頻群聊。谷歌表示該功能將限於特定廣播公司使用。
谷歌還開始為視頻群聊服務添加“外掛程式”(extra)。第一批外掛程式是:
螢幕共享:用戶可選擇該功能後可向好友展示自己電腦螢幕上的內容。
畫圖板(Sketchpad):顧名思義,用戶可隨心所欲地塗寫畫畫。
谷歌文檔:用戶可使用該功能與好友共同撰寫、計畫或展示內容。
指定視頻群聊(Named Hangouts):用戶可選定某個話題(如時尚、音樂或運動),加入或創建一個公共視頻群聊。
谷歌表示這些外掛程式還在建設中。另外,谷歌還發布了視頻群聊服務的API。預計這些功能將在Facebook f8大會召開前夕更新完畢。

G+在中國的情況

2011年9月20日起,中國政府宣布永久性禁止google+
2012年2月20日起,隨著GOOGLE新服務條款和新隱私權政策的出台,google+在國內解禁但服務仍然不穩定,圖片顯示困難,且無法使用YOUTUBE服務。
2012年2月25日起,中國政府再次禁止google+,但是很奇怪的是可以用手機訪問plus的子域名可以訪問 但是訪問很不穩定,目前所知的運營商是聯通。

偶像代言

2011年12月08日,日本國民女子偶像團體AKB48宣布與Google+合作,包含姐妹團體SKE48、NMB48等成員都在Google+開設個人賬號正式啟用。
AKB48於劇場出道六周年的同時宣布與Google+合作,SKE48、NMB48的成員也在Google+成立官方賬號,未滿18歲的成員目前暫不會開設個人賬號,不過會以統一「AKB48 部屋っ子」賬號來發表留言,希望籍此讓AKB48邁向全球化。為了配合此合作企劃,Google+梗出動翻譯機器人,隨時將成員在Google+的留言翻譯成中文、英文、韓文等多國語言。
在AKB48新戰略發表會上,AKB48製作人秋元康表示,AKB48組成6年後和Google+合作,也是實踐了他們的宗旨,和冬粉近距離接觸。除了會有照片和現況更新外,更會用到Hangout等功能來進行互動,將來更會有線上演唱會同步直播等等。現在越來越多的名人加入Google+,相信也能夠吸引為數不少的人使用Google+,尤其是在日本市場,Facebook不算盛行,明星們都是用Blog或Twitter來更新現況,Google+憑著AKB48的加入,也許能在日本爆紅也說不定。

Google+ 發布會 AKB48成員出席Google+ 發布會 AKB48成員出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