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克

克里克

克里克( Francis Harry "Rickety Cricket" Compton Crick , 1916年6月8日 --- 2004年7月28日 ),是英國的一位分子生物學家,生物物理學家和神經系統科學家。最令他出名的是,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爾頓 2人共同發現DNA的雙螺鏇分子結構。並於1962年,克里克,沃斯頓和威爾金斯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醫藥獎。

基本信息

簡介

二戰後克里克大量閱讀各學科書籍,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自修生物學。1947年從海軍退役後克里克進入劍橋大學,不久順利進入卡文迪什實驗室的醫學研究理事會,攻讀生物學博士。

1951年,35歲的克里克與來自美國的沃森在卡文迪什實驗室相識。沃森小時候是個神童,當時年僅23歲,卻已取得博士學位。兩人個性都很強,在一起常常爭論不休,卻又彼此欽敬,引為知己。他們很快達成一致,認定解決DNA分子結構問題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

步履艱辛構出完美雙螺鏇

當時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投身到DNA分子結構的研究中。對兩人幫助最大的是英國的莫里斯·威爾金斯和羅沙琳德·弗蘭克林小組。1940年代末,威爾金斯已經初步認識到DNA是一個螺鏇形的結構。而弗蘭克林有著非凡的才能和獨特的思維,設計了很多極有價值的實驗方法,逐步取得越來越清晰、全面的DNA衍射圖片。

克里克與沃森正是利用這些成果,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起初兩人認為DNA應該是三螺鏇,並用金屬線、金屬片、有色小球和紙板,以“搭積木”的方法構建模型。他們費盡心思,終於搭起三螺鏇模型。但當他們把模型展示給威爾金斯和弗蘭克林時,卻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弗蘭克林明確指出該模型的缺陷,讓兩人沮喪無比。

此後兩人的思路暫時陷入僵局。1953年2月14日,威爾金斯在討論中出示了一幅弗蘭克林於1951年11月獲得的非常清晰的DNA晶體衍射照片。這照片猶如把手,一下子就擰開了沃森頭腦的閥門:還有比雙鏈螺鏇更吻合如此漂亮而清晰的圖片的模型嗎?

兩周以後,沃森和克里克重新擺弄出正確的DNA雙螺鏇結構。2月28日,克里克走進劍橋大學城中心的鷹酒吧,興奮地宣布他們發現了“生命的秘密”。4月25日,他們聯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這篇僅有900字的論文,題為《DNA分子結構——一種可能的結構》,論文指出,DNA具有雙螺鏇結構和自我複製機制。

靜悄悄的登場

DNA雙螺鏇結構的理論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果之一。後來的科學家們在此基礎上,成功地研究出了基因療法、轉基因作物、生物克隆技術和DNA鑑定技術,因而克里克和沃森被生物學界一致譽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家。

不過,正如很多突破性的發現一樣,雙螺鏇理論起初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發表當年,關於此理論的媒體報導不超過3篇,6月13日《紐約時報》的報導不僅搞錯了克里克和沃森的學歷,還引用了加州理工學院的鮑林(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意見:這個模型“看起來很棒”,不過“遺傳學的分子基礎”是否真相大白還很難說。

重大科學突破遭受冷遇的,不只DNA。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也沒有引起媒體注意,直到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蝕驗證重力場會使空間“彎曲”,愛因斯坦這才“暴得大名”。

雙螺鏇理論就這樣靜悄悄地登場了。1957年,克里克進一步提出著名的“中心法則”,解決了DNA如何複製與傳遞遺傳信息的難題。1962年,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以DNA雙螺鏇結構的成果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有人為弗蘭克林鳴不平,她拍攝到當時最清晰的DNA的X射線衍射照片,甚至已經提出雙螺鏇結構的可能性,但卻遲遲未對外正式公布,從而坐失良機。弗蘭克林於1958年38歲時患癌症去世,根據慣例,諾貝爾獎只頒發給在世者,同一獎項的分享者也不能超過三人,她的英年早逝也許避免了評審們的尷尬。

這一隱情給克里克與沃森的成功罩上一層陰影,甚至給他們帶來抄襲的嫌疑。然而,他倆以此後各自的成就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僅僅是“中心法則”就奠定了整個分子遺傳學的基礎,也奠定了克里克偉大科學家的地位。

從基因到意識

克里克熱愛享受生活。雖然他喜歡做實驗,但他也表示一天到晚悶在實驗室里實在無法忍受。到1966年,他覺得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已經差不多全部勾勒出來,於是轉向其他的興趣領域:先是胚胎學,然後是對大腦、神經及意識的研究。在一次訪談中,克里克承認自己當年選擇新的研究領域時,希望最好能夠不做實驗。當然,這個願望始終未能完全滿足。

1977年離開劍橋後,克里克一直在美國聖迭戈的索爾克研究所工作。據他說,吸引自己的不是優厚的薪水,而是這裡海濱的優美風光。他的辦公室正對大海,碧海藍天的景色令他心曠神怡,在臨海的陽台上讀書、看風景或者小睡一陣,成為他平靜生活的重要成分。

生活中的克里克一點也沒有大師的架子,他為人謙和、幽默而且風度翩翩。沃森就曾表示:“他把我當成他的家人,和他在劍橋那小房子裡同甘共苦兩年是一種幸運。”

克里克出版過一本名為《生命本身:起源和性質》的書,認為地球生命來自於一個更高級文明的太空船遺下的微生物。2003年,克里克還在醫學雜誌《自然神經學》上發表論文,稱他和研究小組通過大量實驗已經發現了人類的“靈魂細胞”。他認為,人的靈魂或意識根本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人體大腦中的一小組神經元細胞產生和控制的。

此時,克里克已經87歲高齡,卻還有著敏銳清醒的頭腦。也許,直到他死前最後一刻,那顆智慧的大腦還在高速地運轉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