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症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症,幾乎僅見於男孩,初期感走路苯拙,易於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兩足撇開,呈特殊的“鴨步”步態,當由仰臥走立時非常困難,必先翻身俯臥,再雙手攀緣兩膝,逐漸向上支撐起立。亦可見於肢近端肌肉、股四頭肌及臂肌。

【臨床表現】 分為下列類型:
(一)假肥大型。1、Duchenne型營養不良症(DMD):幾乎僅見於男孩,初期感走路苯拙,易於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兩足撇開,呈特殊的“鴨步”步態,當由仰臥走立時非常困難,必先翻身俯臥,再雙手攀緣兩膝,逐漸向上支撐起立。亦可見於肢近端肌肉、股四頭肌及臂肌。2、Becker型(BMD):首發症狀為骨盆帶及股部肌肉力弱,進展緩慢,病程長。
(二)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
(三)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症。
(四)其它類型:股四頭肌型、遠端型、進行性眼外肌麻痹型、眼肌-咽肌型等,極少見。
【檢查】:
(一) 血清酶測定: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2、血清肌紅蛋白(MB)。3、血清丙酮酸酶(PK)。4、其它酶:如醛縮酶(ADL),乳酸脫氫酶(LDH),穀草轉氨酶(GOT),谷丙轉氨酶(GPT)等,也可增高。
(二)尿檢查。
(三)肌電圖。
(四)肌活檢。
疾病描述 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是主要發生在學齡前和學齡期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又稱Duchenne或BECKER肌營養不良(DMD/BMD)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遺傳性肌病,無種族或地區差異。DMD與BMD代表本病的種不同類型,其臨床表現相似,但輕重明顯差異,後者症狀較輕,DMD發病率為1/3600男嬰,BMD僅為其1/10。
[疾病描述]
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是主要發生在學齡前和學齡期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又稱Duchenne或BECKER肌營養不良(DMD/BMD)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遺傳性肌病,無種族或地區差異。DMD與BMD代表本病的種不同類型,其臨床表現相似,但輕重明顯差異,後者症狀較輕,DMD發病率為1/3600男嬰,BMD僅為其1/10。
[症狀體徵]
男孩患病,但個別女孩除攜帶突變基因外,由於另一X染色體功能失活也可發病,本病主要表現包括:
1、進行性肌無力合運動功能倒退 患兒出生時或嬰兒早期運動發育基本正常,少數有輕度運動發育延遲,或獨立行走後步態不穩,易跌倒。一般5歲後症狀開始明顯,髖帶肌無力日益嚴重,行走搖擺如鴨步態,跌倒更頻繁,不能上樓和跳躍,肩帶和全身棘力隨之進行性減退,大多數10歲後喪失獨立行走能力20歲前大多出現咽喉肌肉和呼吸肌無力,聲音低微,吞咽和呼吸困難,很易發生吸入性肺炎等繼發感染死亡,BMD症狀較輕,可能存活至40歲左右。
2、Gower征 由於髖帶肌肉早期無力,一般3歲後患兒即不能從仰臥位直接站起,必須先翻身成俯臥位,然後兩腳分開,雙手先支撐於地面,繼而一隻手支撐到同側小腿,並與另一手交替移位支撐於膝部和大腿上,使驅趕從深入鞠躬位逐漸豎直,最後成腰部凸的站立姿勢。
3、假性肌肥大和廣泛肌萎縮 早期即有骨盆和大腿進行性肌肉萎縮,但腓腸因脂肪和膠原足球增生而假性肥大,與其他部位肌危坐對比鮮明,當肩帶肌肉萎縮後,舉臂時肩胛骨內側遠離胸壁,形成“翼狀肩胛”。自腋下抬舉患兒軀體時,病兒兩臂向上,有從檢查手中滑脫之勢。脊椎肌肉萎縮可導致脊椎彎曲畸形,疾病後期發生肌肉萎縮,引起膝、髖關節或上臂屈曲畸形。
4、其他 多數患兒有心肌病,甚至發生心力衰竭,但其嚴重度與骨骼肌無力並不一致。幾乎所有患兒不同程度智力損害,與肌無力嚴重度也不平行,其中2%—30%較明顯,IQ<70。
&#91;疾病病因&#93;
本病是由於染色體Hp21上編碼抗肌萎縮蛋白的基因突變所致,屬X—連鎖隱性遺傳病,一般是男性患病,女性攜帶突變基因。然而,實際上僅2/3患者的病變基因來自母親,另1/3患者是自身抗肌萎縮蛋白基因的突變,此類患兒的母親不攜帶該突變基因,與患兒的發病無關。
抗肌萎縮蛋白位於肌細胞膜脂質中對穩定細胞膜,防止細胞壞死自溶起重要作用,定量分析表示,DMD患者肌細胞內抗肌萎縮蛋白近乎完全恢復缺失,故臨床症狀加重,而BMD僅部分減少,預後相對良好。由於該蛋白也部分地存在於心肌、腦細胞核周圍神經結構中,故部分患者可合併心肌病變、智力低下或周圍神經傳導功能檢測障礙。
{病理生理}
顯微鏡下見肌纖維輕重不等的廣泛變性壞死,間有深染肌纖維。束內纖維組織增生或脂肪充填,並見針對壞死肌纖維的反應性灶性單核細胞浸潤。
&#91;治療方案&#93;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但積極的對症和支持治療措施有助於提高患兒生活質量與生命延長,包括鼓勵並堅持主動和被動運動,以延緩肌肉攣縮,對逐漸喪失站立或行走能力者,使用支具以幫助運動和鍛鍊。並防止脊椎彎曲和肌肉攣縮,保證鈣和蛋白質等營養攝入,積極防治致命性呼吸道感染。
曾試用多種藥物治療,皆無肯定效果,潑尼松似有改善肌力,延緩病情發展的供銷,開始劑量1mg/(kg.d),一般用藥10天后見肌力進步,有效者維持劑量平均0.75mg/(kg.d),連續用藥可維持緩解2年以上,要注意長期適用激素的副作用。
針對抗肌萎縮蛋白的基因工程治療正在研究中。
做好遺傳諮詢,通過家系調查、CK測定,DNA分析,以及對已懷孕的基因攜帶者進行胎兒產前診斷,以正確開展生育指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