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鏈球菌群感染

B鏈球菌群感染

B鏈球菌群感染占全部鏈球菌感染的8%左右。可寄殖於妊娠期婦女的陰道、腸道和尿道,新生兒可直接自母體或分娩時由母體生殖道寄殖菌上行感染。

基本信息

根據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分為九個亞型即Ⅰa,Ⅰb,Ⅱ,ⅢⅣ,Ⅴ搜尋,Ⅵ,Ⅶ和Ⅷ。在血碟上可呈甲型、乙型或丙型溶血反應,溶血菌株所產生的鏈球菌溶血素與A組菌的O與S不同,無抗原性按照生化分類法,此群菌為無乳鏈球菌(S.agalactiae)。

流行病學

新生兒感染,GBS寄居於母親泌尿道和胃腸道的黏膜孕婦帶菌率4%~40%不等,帶菌多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帶菌也多,有40%~70%,新生兒從水平傳播變為帶菌者占8%。影響母親帶菌的因素有:經濟條件差、年齡小、性行為等另外培養基的選擇(肉湯優於瓊脂)、取材次數和部位(宮頸陰道尿直腸等),和新生兒取材部位(出生時外耳道優於鼻孔臍部肛門直腸咽部等)也影響檢出率。母親帶菌可呈慢性(36%)暫時(20%)、間歇(15%)、未定(29%)。妊中期GBS陽性至分娩時可變為陰性,或由陰性變為陽性。孕婦帶菌者多無症狀,也可發生晚期流產、早產、死胎、低出生體重兒、羊膜早破子宮內膜炎絨毛膜羊膜炎等,GBS也是產褥感染的重要病原,以上因素均可影響新生兒帶菌。

新生兒感染多為母嬰垂直傳播,如羊膜早破可致上行感染,或接觸了產道的細菌,而羊膜完整者胎兒吸入了受羊膜炎污染的羊水,也可致病。少數新生兒感染為水平傳播,但晚發的GBS感染罕見在嬰兒室內流行。

早髮型感染(≤7天,平均生後20h發病)由母帶菌的型別和妊娠合併症而定據報導活產兒發病率0.7‰~3.7‰,帶菌母親的新生兒有菌血症者0.5‰~2.0‰,宮內感染者50%在出生時有症狀。<1500g者發病率2‰~2.6‰,>2500g者0.8‰~1.8‰足月兒在早發感染中占50%。晚發感染(>7天,平均24天發病),活產兒發病率0.5‰~1.8‰,無產科危險因素者,最晚發病可在3個月。

成年人的B鏈球菌群感染多發生於機體抵抗力低下時。

病因

B鏈球菌群感染占全部鏈球菌感染的8%左右。根據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分為九個亞型,即Ⅰa,ⅠbⅡ,Ⅲ,Ⅳ,Ⅴ,Ⅵ,Ⅶ和Ⅷ。在血碟上可呈甲型、乙型或丙型溶血反應,溶血菌株所產生的鏈球菌溶血素與A組菌的O與S不同,無抗原性。按照生化分類法,此群菌為無乳鏈球菌(S.agalactiae)。

發病機制

B組鏈球菌可寄殖於妊娠期婦女的陰道、腸道和尿道,新生兒可直接自母體或分娩時由母體生殖道寄殖菌上行感染。成人中B組鏈球菌感染少見以產婦為主,少數情況下亦可為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慢性肝功能不全、HIV感染、惡性腫瘤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等病人也可感染B組鏈球菌病。

臨床表現

可分為新生兒感染及成年人感染兩類。

1.早期發病 乃由於嬰兒受到產道中細菌感染引起。發病於出生後7天之內多表現為肺部感染、敗血症腦膜炎。發病早者出生時即發生呼吸窘迫症。病死率很高往往在50%~80%搜尋,死亡者Ⅱ型菌較多。

2.晚期發病 多為母親產後併發症引起。發生於出生7~30天以內。以敗血症和腦膜炎為多見菌型以Ⅲ型為多,特別是腦膜炎,90%以上為Ⅲ型引起。病死率比早期發病者為低,腦膜炎的病死率為14%左右。

3.年輕女性在接受婦科檢查治療以及妊娠分娩後,容易發生B鏈球菌群泌尿系統感染和子宮內膜炎。也可發生肺炎腦膜炎肝膿腫敗血症等年紀大、特別已患有某些慢性病者不論男女均可被感染。較長期接受抗生素激素類及其他免疫抑制劑者亦然。病死率較高,有人報告為29%~52%據Schlievert等報導,有4例臨床表現為TSLS患者只培養出B鏈球菌群而無A群鏈球菌葡萄球菌。從細菌培養物中提出一種致熱性毒素,不與抗TSLS-1及抗SPE抗體起作用。提示B群菌亦有產生能引起TSLS的毒素。

併發症

臨床上可見有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軟組織感染以及敗血症。

診斷

主要依靠細菌培養,可用乳膠凝集試驗,檢測患者早期。

鑑別診斷:臨床應與A群鏈球菌感染相鑑別。

實驗室檢查:尿中的B鏈球菌群抗原,陽性率較高。血培養、細菌陽性。

治療

B鏈球菌群感染B鏈球菌群感染
B鏈球菌群對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以及紅黴素等均敏感,但其敏感程度比A群鏈球菌為差。已有人提出應將青黴素劑量加大到20萬~25萬U/(kg•d)且可適當延長療程。也有人主張將青黴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聯合套用搜尋,可取得良效。已有Ⅰa、Ⅱ及Ⅲ型菌抗原疫苗如給孕婦接種所產生的特異性IgG抗體,可通過胎盤保護胎兒,可明顯降低新生兒的早期發病。

預後及預防

預後: 嚴重併發症者病死率高有人報告為29%~52%。

預防: 由於A組鏈球菌感染與風濕熱的密切關係,風濕性心臟病或風濕熱病人宜預防套用抗菌藥防止鏈球菌呼吸系感染的發生青黴素為首選預防用藥搜尋可套用苄星青黴素,成人每月肌內注射120萬U,小兒60萬~120萬U療程數年以上,直至病情穩定為止。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紅黴素250mg,每天2次長期服用。如病人不能堅持長療程者,可定期作咽拭培養,發現A組鏈球菌時則按急性鏈球菌咽炎予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一療程劑量同前述。

猩紅熱病人應予以隔離治療以控制傳染源,隔離期6天,咽拭培養轉陰,無併發症者即可出院亦可家庭隔離。幼托機構或學校發生猩紅熱流行時,對急性咽炎扁桃體炎者,均應按猩紅熱隔離治療,對易感人群中密切接觸者檢疫7~12天,也有主張給予青黴素預防用藥者。

對帶菌者亦應予青黴素治療,直至培養轉陰,以控制傳染源,此對幼托機構的工作人員尤為重要。

鏈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時應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飛沫傳播病原而致感染機會,改善環境和注意個人衛生則可避免傷口污染,降低皮膚、傷口感染的發生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