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年

貞明七年(921)五月初一,梁改元為龍德。 吳武義三年(921)、後梁貞明七年二月,吳改當年為順義元年。 貞明七年(921)五月初一,梁改元為龍德。

紀年

辛巳年(蛇年)
後梁貞明七年,元年龍德
南吳武義三年,順義元年
前蜀乾德三年
吳越貞明七年,龍德元年
閩貞明七年,龍德元年
于闐同慶十年
契丹神冊六年
南漢乾亨五年
王氏高麗天授四年;
日本延喜二十一年

年表

吳改元順義
吳武義三年(921)、後梁貞明七年二月,吳改當年為順義元年。
梁令出家者試經
貞明七年(921)三月,梁禁天下私度僧尼,如願出家受戒者,須入京比試經業,願返俗者,聽其自便。
後梁改元龍德
貞明七年(921)五月初一,梁改元為龍德。
晉並鎮、冀、深、趙四州
辰漵蠻侵楚
雜譚逸事成德軍亂
梁朱友能反
梁殺劉尋
義武軍亂
後梁龍德元年(921)十月,義武節度使(領定、易二州)王處直養子王都(原名劉雲郎)以義武軍人不願暗結契丹與張文禮,乃率所統新軍劫持王處直,幽之於西第,且盡殺王氏在定子孫及心腹將領,自為留後。王都通告於晉,晉王以都代王處直。此為來日唐明宗朝王都亦召契丹張本。

史料記載

吳改元順義
吳武義三年(921)、後梁貞明七年二月,吳改當年為順義元年。
梁令出家者試經
貞明七年(921)三月,梁禁天下私度僧尼,如願出家受戒者,須入京比試經業,願返俗者,聽其自便。
後梁改元龍德
貞明七年(921)五月初一,梁改元為龍德。
晉並鎮、冀、深、趙四州
成德留後張文禮弒養父王鎔自立,雖受晉封而不自安,乃北邀契丹,南結朱梁,其潛通南、北之蠟書屢為晉查獲,後梁龍德元年(921)八月,晉王李存勖乃以趙王鎔舊將符司為成德留後,命閆寶、史建瑭助之以討張文禮。文禮聞訊驚懼而卒,其子張處瑾秘不發表,與同黨謀全力拒晉。九月,晉軍圍鎮州(今河北正定),決清渠灌城,史建瑭中流矢死。十一月,晉王李存勖親自領兵攻鎮州,張處瑾請降,晉不許,攻城不克。龍德二年三月,晉王返魏州(今河北大名北),留閆寶築營壘圍鎮州,寶決滹沱河水圍城,鎮州城中食盡,派五百人出城覓食,寶欲伏擊,反被五百鎮兵壞長圍、火燒晉營,奪去晉軍糧草。閆寶被迫退保趙州(今河北趙縣),晉以李嗣昭代之。四月,李嗣昭中矢而卒,晉以李存進代之。九月,張處瑾以其弟張處球領七千兵偷襲晉營,時晉騎兵皆往鎮州城下,營中空虛,李存進力戰,營兵復沒,李存進亦戰死。晉以李存審(符存審)代之。此時鎮州城內糧盡,張處瑾遣人往晉王行營請降,未及報,晉大軍已至城下。鎮州將李再豐為內應,九月二十九日晉軍入鎮州,擒張氏兄弟、家人及同黨,磔張文禮屍於市。晉王李存勖兼領成德軍,晉耗時一年余,折損大將數員,最終兼併鎮、冀、深、趙四州。
辰漵蠻侵楚
後梁龍德元年(921),辰州(今湖南沅陵)、漵州(今湖南懷化南)蠻侵楚,楚寧遠節度副使姚彥章擊退之。
成德軍亂
後梁貞明七年(921)二月,成德節度使(治鎮州,今河北正定)趙王王鎔事佛求仙,不理政事,王鎔養子王德明唆使親軍殺王鎔。亂軍推王德明為留後。王德明本名張文禮,系劉守文叛將,奔鎮州,王鎔養為子悉以軍事委之。既殺鎔,乃複姓名張文禮,盡滅王氏之族。三月,張文禮告亂於晉,求節鉞。晉王方置酒作樂,聞鎔死,投杯悲泣,欲討之。僚佐以為文禮罪誠士,然吾方與梁爭,宜從其請以安之。晉王不得巳,授張文禮為成德留後。王氏自唐長慶元年(821)王庭湊據成德軍,歷四世五帥一百年而亡。
梁朱友能反
貞明七年(921)三月,梁陳州(今河南淮陽)刺史惠王朱友能(太祖養子)反。舉兵進逼大梁(今河南開封)。梁遣陝州留後霍彥威、宣義節度使王彥章、控鶴指揮使張漢傑等討之。朱友能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兵敗,逃回陳州,粱軍圍陳州。七月,朱友能降。詔赦其死,降為房陵侯。
梁殺劉尋
後梁龍德元年(921)五月,梁末帝命西都留守張宗奭(全義)鴆殺大將劉尋。劉尋(858——921),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人。唐末隸平盧節度使王武俊、王師範父子麾下,以功授登州刺史。天復三年(903)隨王師範降梁,得梁太祖朱全忠重用,累遷同州忠武節度使。貞明元年(915)劉尋為帥,與晉軍屢戰河北,屢敗,遂遭貶。五年,討平兗州,為泰寧節度使。劉尋在梁多年征戰,有得有失,最終因遭人忌及受姻親朱友謙附晉之累,仍遭鴆殺。然梁之大將又少一人,史言梁自翦爪牙,甚是。
義武軍亂
後梁龍德元年(921)十月,義武節度使(領定、易二州)王處直養子王都(原名劉雲郎)以義武軍人不願暗結契丹與張文禮,乃率所統新軍劫持王處直,幽之於西第,且盡殺王氏在定子孫及心腹將領,自為留後。王都通告於晉,晉王以都代王處直。此為來日唐明宗朝王都亦召契丹張本。
波恩協定
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與東法蘭克國王亨利一世於11月7日簽定波恩協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