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生物反饋

適應症
· 盆底痙攣綜合徵導致的便秘
· 尿失禁
· 以下原因引起的大便失禁:
(a)肛門外括約肌肌張力減弱
(b)直腸感覺障礙
?直腸受牽張刺激後肛門內、外括約肌反應協調性喪失。
儀器
·帶有氣囊的肛門直腸測壓導管(灌注式或固態)
· 直腸內EMG電極或體表EMG電極,前者較後者易準確定位,受臀部肌肉收縮影響小,對外括約肌活動反應敏感
· 生物放大器
· Polygraf測壓儀
· 壓力感測器
· 計算機
· 軟體(肛門直腸測壓分析軟體)
· 附屬材料:
(a)手套
(b)潤滑劑
?紙巾
(d)4×4紗布。
盆底痙攣綜合徵致便秘的生物反饋治療
盆底痙攣綜合徵患者,其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及恥骨直腸肌出現矛盾性收縮。
通過生物反饋訓練的觀察螢幕,患者改變以往排便動作,學會排便時如何放松盆底,並使外括約肌鬆弛。
1 患者取左側臥位,將EMG電極插至直腸內(圖8.78)。
2 經EMG電極插入肛門直腸測壓導管。
3 計算機螢幕同時顯示EMG信號及測壓曲線。
4患者取側臥位(有些實驗室讓患者取正常坐姿),注意觀察正常人的EMG及壓力曲線。
5向患者說明正常情況下,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應鬆弛,而患者肛門外括約肌卻收縮。
6 向直腸氣囊內注入50ml氣體或水,並要求患者做排便動作。
7受訓過程中患者觀察自己的測壓曲線,並改變排便動作,以使其壓力曲線儘可能接近正常人的壓力曲線(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鬆弛)。
8排便動作正常時,機器會通過圖象或聲音予以提示。
9患者反覆練習排便動作,直至學會鬆弛肛門外括約肌。
10患者學會鬆弛肛門外松約肌時,則鼓勵其在無直腸內氣囊刺激情況下,重複正確的排便動作。
11 無直腸內氣囊刺激時,若患者亦能鬆弛肛門外括約肌,則可停止本次治療。
訓練計畫
每次生物反饋治療約需45min,進行30~35次排便訓練。每周1~3次,治療1~6周常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目標
如患者在連續兩次不觀察螢幕顯示的生物反饋治療當中,做排便動作時,可做到10次肛門外括約肌鬆弛,即可停止治療。
大便失禁患者生物反饋治療
大便失禁患者生物反饋治療主要分別進行以下三項有效的訓練:
·訓練肛門外括約肌功能(患者肛門括約肌乏力時)
· 訓練直腸對各種感覺的識別功能
·訓練直腸受牽張刺激時肛門內、外括約肌的協調運動。治療方法類似盆底痙攣綜合徵
1訓練過程中,建議患者將注意力集中於直腸部位的感覺。
2患者受訓時觀察正常人肛門測壓曲線。了解正常人直腸受牽張刺激時,肛門外括約肌的反射性收縮。囑患者學習收縮肛門外括約肌及肌管周圍肌肉。並觀察自己的壓力曲線,以調整自己的肛門外括約肌反應,使其壓力曲線儘量接近正常人(圖8.92)
3 動作正常時,通過圖象或聲音予以提示。
4向直腸氣囊內注氣,直至患者產生直腸內牽張刺激感覺(通常為20~50ml)。囑患者一旦直腸內有牽張感覺時,即收縮肛門外括約肌,以訓練直腸牽張時肛門外括約肌的反射性收縮(同時內括約肌鬆弛)。
5 在同一刺激容量下重複5次訓練後(且5次中,患者對同一刺激產生正確反應達3次以上),逐漸減小刺激容量,訓練患者在直腸牽張刺激時做肛門外括約肌自主收縮。
6 繼續減少刺激容量,當連續5次在同一刺激容量下患者均無反應時,重新將刺激容量增加至此容量以上,繼續訓練(至少兩組,每組5次刺激)。之後,再一次嘗試減少刺激容量,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在閾值容量處,通過反覆訓練應會降低患者的感覺閾值。
7 每次治療約需50次訓練。
8囑患者在做自主性肛門收縮動作時,儘量加大收縮幅度,延長收縮時間。
目標
經過幾次生物反饋治療後,直腸感覺閾值降低,肛門外括約肌反射性收縮也可恢復。
通常情況下,3~5組訓練後即可停止治療。
現已有家用生物反饋治療儀,患者可自行隔天訓練肛門外括約肌及盆底肌肉收縮20~30min。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