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2010年10月25日上午,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布2010年《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簡介

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2010年《國家競爭力藍皮書》10月25日在京發布。《藍皮書》指出,中國的核心競爭力與大國地位不符,高端人才指數、教育與健康指數等均與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有很大差距。

藍皮書指出,近20年中國國家競爭力排名穩步上升,全球100個國家中,中國排名已由1990年全球第73位上升到第17位。

藍皮書描繪的中國國家競爭力的總體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成為綜合強大、關鍵一流、整體中上的先進國家。綜合強大,是指中國的國家競爭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進入G20五強;關鍵一流是指中國在關鍵重要的領域,如高新技術等,達到或超過世界領先水平,建成一個創新型的國家;整體中上是指各項國家競爭力指標在世界都排名中上游,沒有單項發展短板,整體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儘管給出了一系列向好的預測數據,藍皮書同時也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10年間,中國的規模競爭力提升速度越來越緩慢。中國的產業結構競爭力長期在低位徘徊。中國近20年長期的經濟成長並非靠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獲得,而是靠消耗資源和擴大投資,尤其是房地產產業膨脹發展。

書中指出,中國真正的經濟騰飛始於1992年。1990年和1991年兩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排名分別是世界第13位和第6位,而到了1992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一躍成為世界第1名。在此後的10多年間,中國的增長競爭力始終沒有跌出世界前5名,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

最後,藍皮書描繪了中國國家競爭力的總體戰略目標:到2020年,中國的國家競爭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進入G20五強,整體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形勢分析

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此間發布的2010年《國家競爭力藍皮書》顯示,中國國家競爭力排名穩步上升,特別是最近20年實現跨越式提升,由1990年的全球第73位上升至第17位。10月25日,由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發布研討暨2010年度孫冶方“青年菁英獎學金”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由倪鵬飛博士主持完成的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該藍皮書圍繞提升中國國家競爭力問題,探討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應對全球化競爭格局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索了國家之間學習借鑑、借力合作以及追趕合作的內容與力度。並提出了中國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和對策。藍皮書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競爭力穩步上升,進入近代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1990-2008年這跨世紀的近20年間,中國的國家競爭力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1990年,中國的國家競爭力在全球100個國家中排名僅列第73位,到了2008年,排名上升到第17名。在國家競爭力上升的過程中,雖然1994-1996年國家競爭力有所下降,但之後強力反彈,1996-1998年,2005-2008年是兩個國家競爭力上升速度較快的發展階段。這兩個階段同時也是中國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期。進入21世紀,中國國家競爭力在調整中上升,直至如今的世界前20名。藍皮書認為,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伴隨著中國發展而艱難地盤鏇上升,中國的努力與成就令舉世矚目,再次證明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居功至偉。同時,藍皮書也指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一國實力的綜合體現,不僅表現在經濟總量方面,而且還表現在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發展潛力以及一國的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維度上。

從規模競爭力來看,中國經濟總量巨大,位居全球前列,目前已直逼前三。在增長競爭力方面,中國也保持了長期領先的優勢,穩定增長潛力巨大。藍皮書認為,中國真正的經濟騰飛始於1992年。1990年和1991年兩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排名分別是世界第13位和第6位,而到了1992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一躍成為世界第1名。在此後的10來年間,中國的增長競爭力始終沒有跌出世界前五名,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但是,藍皮書也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10年間,中國的規模競爭力提升速度卻越來越緩慢。從第10名上升到第9名用了1年時間,從第7名上升到第6名卻用了5年時間。藍皮書分析指出,這雖然有基數效應的存在,但是更多的是由於找不到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缺乏可持續性。

為此,如果要繼續提升自身的規模競爭力,那么就不僅僅要擴大數量,還要從結構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經濟轉型。最後,在綜合分析了中國的結構競爭力、創新競爭力之後,藍皮書指出,在增長競爭力排名和規模競爭力排名這兩個光環的背後,隱藏著產業結構落後這一潛在的嚴重問題,中國的產業結構競爭力長期在低位徘徊。中國近20年長期的經濟成長並非靠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來獲得,而是靠消耗資源和擴大投資,尤其是房地產產業膨脹發展。這樣的產業結構是缺乏競爭力的,因此必須立刻從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著手,尋找提升結構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另外,藍皮書也指出了值得重視的一點是,目前中國的整體效率競爭力還處於世界中游偏下的水平,在創新競爭力方面,中國雖表現出先穩後升奮起直追的態勢,但日本韓國遠遠領先於中國,且高居全球前兩名。因此,中國應虛心向韓、日兩國學習,必須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國家競爭力。

提出了戰略和對策

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藍皮書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國家競爭力穩步上升,進入近代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1990-2008年近20年間,中國國家競爭力發生了顯著變化。1990年中國國家競爭力在全球100個國家中排名僅列第73位,到2008年,排名上升到第17名。
在國家競爭力上升過程中,雖然1994-1996年國家競爭力有所下降,但之後,1996-1998年、2005-2008年是兩個國家競爭力上升速度較快的發展階段。這兩個階段同時也是中國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期。進入21世紀,中國國家競爭力在調整中上升,直至如今的世界前20名。

藍皮書認為,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伴隨著中國發展而盤鏇上升,中國的成就舉世矚目,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居功至偉。但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一國實力的綜合體現,不僅表現在經濟總量方面,還表現在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發展潛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多方面。

從規模競爭力來看,中國經濟總量巨大,位居全球前列,目前已直逼前三。在增長競爭力方面,中國也保持了長期領先優勢,穩定增長潛力巨大。藍皮書認為,中國真正的經濟騰飛始於1992年。1990年和1991年兩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排名分別是世界第13位和第6位,而到了1992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一躍成為世界第1名。在此後的10來年間,中國的增長競爭力始終沒有跌出世界前5名,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

藍皮書同時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10年間,中國的規模競爭力提升速度越來越緩慢。從第10名上升到第9名用了1年時間,從第7名上升到第6名卻用了5年時間。這雖然有基數效應的存在,但更多原因是由於找不到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缺乏可持續性。為此,如果要繼續提升自身的規模競爭力,就不僅要擴大數量,還要從結構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經濟轉型。

對此,藍皮書認為,在增長競爭力排名和規模競爭力排名背後,隱藏著產業結構落後這一潛在問題,中國的產業結構競爭力長期在低位徘徊。中國近20年長期的經濟成長並非靠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來獲得,而是靠消耗資源和擴大投資,尤其是房地產產業膨脹發展。這樣的產業結構是缺乏競爭力的,因此必須立刻從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著手,尋找提升結構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另外,藍皮書指出,目前中國的整體效率競爭力還處於世界中游偏下水平,在創新競爭力方面,中國雖表現出先穩後升奮起直追的態勢,但日本、韓國遠遠領先於中國,且高居全球前兩名。因此,中國應虛心向韓、日兩國學習,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國家競爭力。

採取梯次追趕戰略

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藍皮書指出,在當今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不斷提升本國競爭力是成功勝出的關鍵;採取“梯次追趕戰略”,逐步提升國家競爭力,將可最終實現把中國打造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藍皮書認為,到2020年,中國將可望成為綜合強大、關鍵一流、整體中上的先進國家。綜合強大,是指中國的國家競爭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進入G20五強;關鍵一流是指中國在關鍵重要的領域,如高新技術等,達到或超過世界領先水平,建成一個創新型的國家;整體中上是指各項國家競爭力指標在世界都排名中上游,沒有單項發展短板,整體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到2030年,中國綜合國家競爭力將僅次於美國和歐盟;到2050年,中國綜合國家競爭力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藍皮書指出,具體而言,“梯次追趕戰略”是高端引領、重點跨越、規模競爭、多層合作、國家行銷、內外互動、制度創新。高端引領就是大力發展高端產業,提升本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位置。既可以吸引國際直接投資或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來引入國外高端產業,也可以依靠技術創新或產業融合催生高端產業。既要保證傳統產業優勢和就業渠道,又要避免因“騰籠換鳥”而出現的產業斷檔和真空狀態。重點跨越就是要集中優勢資源,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七大戰略性產業,利用這些制高點帶動中國的整體發展。

藍皮書同時指出,中國應以規模優勢掌握全球戰略的動態制勝點,影響區域和全球市場,真正實現以市場換技術,以規模降成本。另外,從人口規模上看,中國也有不容小覷的優勢。如果農村消費需求充分釋放,中國的國內需求水平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強勁驅動力。

藍皮書特彆強調了國家行銷的重要性。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德國等設計了各種行銷方式來推廣自己的國家形象,國家行銷已經成為讓富國變得更富的核心“武器”。中國在擴大規模地同時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品質、行銷品牌,提升中國的形象,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產品、人文和環境,增加中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時還要積極行銷中國的發展道路模式。中國國家品牌的行銷將是一種軟力量的擴張和傳導,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指出了存在的問題

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

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核心競爭力與大國地位不相符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天發布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藍皮書指出,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而中國的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核心競爭力與大國地位不相符合。

在人力資源總量上,中國依靠人口眾多的優勢,在G20國家中排名穩居第1,遠遠領先其他國家。但更能反映一國人力資本水平的人力資本構成指數卻連續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數值僅是美國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人力資源素質指數反映了本科學歷以上、技能人才、工程師和科學家所占的比重。2004-2008年,美國、日本一直高居人力資本構成指數的冠亞軍,加拿大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也有較強競爭力。這說明中國人力資源總量雖大,但是擁有技能人才、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比例很低,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

在教育與健康方面,中國的教育與健康指數在2008年為0.453,在G20中排名第14名,較2004年提升了2位,進步比較明顯,但與歐盟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國在高等教育入學率、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量和獲得改善的衛生設施比例這些指標上都表現出較大的劣勢,與中國大國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中國的高等教育指數一直排在第4位,僅次於歐盟、美國和日本,但指數值卻不及歐盟的1/10,也只有美國的1/3,差距很大。世界著名高校主要集中於歐洲、美國,歐盟作為整體優勢非常大,其他國家在這一指標上與歐盟差距都很大。中國雖然已經發展成為高等教育大國,高校數量眾多,但整體水平並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

在金融體系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體系最完善的前三個國家是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其次是英國和德國。中國排在第12位,排名靠後,但近五年來中國的排名在不斷上升,2004年和2005年均位於第18名,2007年上升到第11名。雖然進步較快,但金融體系指數依然較低,與美國不可同日而語。另外,中國的存貸利率比其他國家要高,說明我國銀行業利潤率較高,有利於金融業的發展。

在科學技術方面,2008年中國的科學技術指數在G20國家中排名中處於第6位,落後於美國、日本、歐盟、德國和韓國,但指數值卻不及美國的1/3。中國從2004年的第10名穩步上升到2008年的第6名,指數值也不斷上升,這說明中國的科技水平在近五年來不斷提高。著名研究機構數量排名中前三位依次是美國、法國和德國,中國一直處在第7名。美國著名科研機構數量最多,達到329個,中國為61個。作為高科技發展的重要工具和體現——超級計算機擁有量排名中,中國排在第7名,低於美國、歐盟、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22008年,中國在超級計算機500強中擁有的數量為15台,排名第1的美國290台。

在文化藝術競爭力方面,2004-2008年,歐盟、日本、美國的文化競爭力穩居前三甲。中國由第5名上升到第4名,略高於英國和德國。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是歐盟,達到284處,其次為義大利(44處),中國(38處)居G20中的第3位。藍皮書預測,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將越來越強,將來很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文化強國。
中國相比美國:差距較大應奮起直追
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在國際舞台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自1990年以來,美國國家競爭力保持了絕對領先地位;中國國家競爭力在100個國家中居第17名,但中國國家競爭力正處於不斷提升的過程中,與美國的差距正日益趨於縮小。
中美兩國相比,美國整體競爭優勢依然較大,大部分方面都領先中國,尤其在經濟結構、全球聯繫等方面優勢更明顯。例如,美國的人力資源結構層次高居榜首,擁有全球最多的科學家和技能人才,美國每百萬人中從事研發的研究和技術人員數是中國的5倍;不過,中國在一些領域,如經濟成長速度、需求潛力、國內外經濟關係等方面也已經開始超越美國,取得競爭優勢。2008年中國增長競爭力指數為0.981,在100個國家中名列第2位,而美國增長競爭力指數為0.120,僅排在第90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追趕美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藍皮書指出,中美兩國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一些機遇和挑戰: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為兩國帶來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但同時兩國也面臨著國內結構失衡的困境,美國消費過高儲蓄不足,而中國則是消費疲軟儲蓄過剩。總體而言,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的發展空間更大,未來機遇也更多。
藍皮書強調,美國作為全球國家競爭力第一的國家,有許多方面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鑑。美國擁有先發優勢,但中國發展趨勢不可阻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未來應當以美國為追趕對象,努力學習借鑑美國經驗,揚長補短,加快國內經濟轉型和社會改革步伐,努力追趕美國,建設充滿競爭力的國家。
中國相比印度:總體略強把握競合主動權
中印兩國毗鄰而居,是世界上最大和發展最快的兩個新興經濟體。對中印兩國的國家競爭力進行比較後發現:在2000年之前,中印兩國的國家競爭力水平相當,中國在上世紀末迅速做出調整,國家競爭力得到快速提升,尤其是在2004年後,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差距開始逐漸拉大。2008年,中國國家競爭力排名第17位,印度在100個國家和二十國集團中的排名分別是第42位。

雖然從總體競爭力的角度看,中國略強於印度,然而從經濟成長、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等細分角度分析,中印兩國都存在各自的發展特點: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快且保持基本穩定,經濟成長率多年來位居全球前列,印度經濟成長起伏波動相對較大;印度相比中國在產業結構上優勢明顯,2008年印度的服務業比重為52.94%,而中國僅達到41.89%,差距較大。

中印兩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種種短板。目前中國在國內主體素質、供給水平等方面優勢明顯,例如近年來中國企業的綜合素質在G20中排名前5名,而印度處在13名左右;不過,印度在社會管理、產業集中等方面較中國略微領先,如印度在產業集中度指數上位居G20國家第8,並有上升趨勢,而中國僅排名第17,落後較多。需求水平、國內聯繫、公共制度是中印兩國共同的薄弱環節,但印度差距更大。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兩國在全球聯繫方面的進步都很明顯,未來都有較大機遇;但國內需求結構不合理則成為制約兩國長期發展的主要挑戰。

藍皮書認為,中印兩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兩大開發中國家,未來兩國獲取全球資源與市場的水平競爭可能越來越激烈,在與已開發國家的垂直競爭中也需要合作。儘管就目前來看印度的國家競爭力水平與中國有一定差距,但印度仍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國學習,如法制建設、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等。中國應在保持好國內主體素質、供給水平優勢,保持製造業領先地位的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人才培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握競爭的主動權。
中國相比日本:存在一定差距應汲取其發展經驗與教訓
中國和日本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強國,在國際舞台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日兩國的國家競爭力進行比較後發現:日本國家競爭力長期以來在顯示性指標描述的100個國家中位列三甲,在亞洲保持了絕對領先地位;1990年中國國家競爭力在100個國家中居第73名,2008年大幅躍升至第17位,同時在二十國集團中列第9位。中國國家競爭力正處於不斷提升的過程中,與日本的差距正日益趨於縮小。

中日兩國相比,日本的整體競爭優勢依然較大,很多方面都領先中國,尤其在國內供給、國內聯繫、公共制度等方面優勢更明顯。例如,基礎設施方面,中國與日本的差距較大,近年來,日本的基礎設施水平在G20國家中一直穩居第二,而中國的排名則處於中游偏下水平。不過,中國在一些領域,如主體素質等方面也已經開始超越日本,2008年中國的主體素質在G20國家中排名第4,而日本排名第8,這表明中國在主體素質方面已經取得競爭優勢。中國主體素質競爭力的迅速提升也與學習日本經驗有直接關係。

藍皮書指出,中日兩國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一些機遇和挑戰:日本在人均需求水平和需求結構上名列全球前茅,而中國人均需求水平低、需求結構不合理;日本出口產品多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而我國多為低端工業製成品。但中國的國內市場廣闊,巨大的市場潛力尚未開發,這是日本所不具備的機遇。

藍皮書強調,日本作為亞洲的第一經濟強國,能在二戰後迅速崛起,有其值得研究、學習和借鑑之處。日本貧富差距小、社會管理水平高、科技創新能力強,這都是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中國今後應充分利用好自身需求潛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努力提高需求水平,改善需求結構,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訓方面加大投入,以日本為借鑑對象,不斷提升國家競爭力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