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

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

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是指1901年~2000年這100年中發生的、對人類有巨大損失的自然災害,總計十個。

黑色風暴

簡介

黑色風暴黑色風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國西部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空前未有的黑色風暴。大風整整颳了3天3夜,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動的巨大黑色風暴帶。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幹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

這種風暴是一種強沙塵暴,俗稱“黑風”,沙塵暴的一種,大風揚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牆,所過之處能見度幾乎為零。它是強風、濃密度沙塵混合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強風是啟動力,具有豐富沙塵源的荒漠是構成黑風暴的物質基礎。

沙暴發生時,風力多在4~8級,近地面的細沙和粉塵被輸送到15~30米的高空,水平能見度可維持在千米以上,捲起的沙塵物質一般在就近的障礙物或綠洲邊緣沉積,造成沙埋、沙割之害。還有一種與沙暴不同的塵暴現象—8級以上強風把大量塵土及其他細顆粒物質捲入高空,形成一道高達500~3000米的翻騰風牆。暴風攜帶的塵土滾滾向前,在高空可飄散到數千公里甚至1萬公里之外。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塵暴與沙暴的結合就是沙塵暴,黑風暴是特大的強沙塵暴。

相關事件

30年代

黑色風暴事件(英語:Dust Bowl),或稱骯髒的三十年代(Dirty Thirties)是1930-1936年(個別地區持續至1940年)期間發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塵暴侵襲事件。由於乾旱和持續數十年的農業擴張,對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開墾破壞了原本固定土壤、貯存水分的天然草場,以及未有相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風暴來臨時捲起沙塵,使得美國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態以及農業受到了巨大影響。

1930年代的乾旱期,由於缺乏自然植被固定土壤,乾旱使其轉變為沙塵,向東和向南的大風捲起沙塵,形成巨大的深色雲霧。情況嚴重時,雲霧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能抵達美國東海岸,例如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等地。多數沙塵抵達大西洋後才逐漸沉降、固定下來。這些巨大的沙塵暴在美國曾被稱為“Black Blizzards(黑色風暴)”或“Black Rollers(黑色巨浪)”——風暴襲來時,能見度驟然下降,僅僅只能維持1米左右(幾英尺)的能見度。黑色風暴曾影響了約400,000 km²(100,000,000英畝)的廣闊地域,災害的中心區域為德克薩斯州和奧克拉荷馬州的走廊地帶,以及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和堪薩斯州的銜接區域。乾旱致使上百萬英畝土地荒蕪,成百上千人背井離鄉。許多家庭(在美國被稱為“俄克佬”(Okie),代表那些來自俄克拉荷馬的人)被迫遷往加州或其他州,而經濟狀況卻未有太多改觀。由於失去土地,他們寄人籬下,往來於農莊間靠替人採摘葡萄或乾農活勉強為生。後來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創作了關於此類人群的小說《人鼠之間》和《憤怒的葡萄》,並在此後獲得了普利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60年代

1960年3月和4月,前蘇聯新開墾地區先後再次遭到黑風暴的侵蝕,經營多年的農莊幾天之間全部被毀,顆粒無收。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無情的。3年之後,在這些新開墾地區又一次發生了風暴,這次風暴的影響範圍更為廣泛。哈薩克新開墾地區受災面積達2千萬公頃。

發生原因

美國西部平原由於長期形成的草地被大面積翻耕,裸露的表層土壤被大風揚起,最終形成了巨型沙塵暴——“黑色風暴”災害。

產生後果

“黑色風暴”持續三天,根據聯邦政府的調查,接近一千萬畝農田被摧毀,表面有至少5英寸厚的肥沃表層土壤被強風颳走,總計差不多有3.5億噸。美國冬小麥減產510多萬噸。

科學預測

美國“颶風季節”自6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報,2010年將生成14場至23場熱帶風暴,其中7場可能升級為強烈颶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員菲利普·克洛茨巴赫和威廉·格雷推算,2010年至少有一場強烈颶風登入美國的可能性為69%,墨西哥灣沿岸受強烈颶風襲擊的可能性為44%。

墨西哥灣事故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下方輸油管道已持續漏油近6周,每天預計泄漏1.2萬桶至1.9萬桶原油。截至5月27日,漏油總量達7041萬升至1.1億升。

一些專家擔心,熱帶氣鏇經過墨西哥灣時可能將泄漏原油裹在其中,變身“黑色風暴”,進而在登入時將原油灑向更廣闊範圍,一些眼下尚未遭原油污染的濕地和海灘可能難逃一劫。

反思

這是大自然對人類文明的一次歷史性懲罰。由於開發者對土地資源的不斷開墾,森林的不斷砍伐,致使土壤風蝕嚴重,連續不斷的乾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現象。在高空氣流的作用下,塵粒沙土被捲起,股股塵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風暴帶。《紐約時報》在當天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專題報導。

黑風暴的襲擊給美國的農牧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使原已遭受旱災的小麥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當時美國穀物市場的波動,衝擊經濟的發展。同時,黑色風暴一路洗劫,將肥沃的土壤表層颳走,露出貧瘠的沙質土層,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嚴重製約災區日後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界的勝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應的反應。繼北美黑風暴之後,前蘇聯未能吸取美國的教訓,歷史兩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蘇聯新開墾地區先後再次遭到黑風暴的侵蝕,經營多年的農莊幾天之間全部被毀,顆粒無收。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無情的。3年之後,在這些新開墾地區又一次發生了風暴,這次風暴的影響範圍更為廣泛。哈薩克新開墾地區受災面積達2千萬公頃。

北美和前蘇聯的黑風暴災難的發生,向世人揭示:要想避免大自然的報復,人類一定要按客觀規律辦事。也就是說,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時,還要自覺地做好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否則將會自食惡果。

大雪崩

雪崩特點

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人們把這種自然現象稱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

雪崩雪崩

雪崩首先從復蓋著白雪的山坡上部開始。先是出現一條裂縫,接著,巨大的雪體開始滑動。雪體在向下滑動的過程中,迅速獲得速度,向山下衝去。雪崩是一種所有雪山都會有的地表冰雪遷移過程,它們不停地從山體高處借重力作用順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時速度可以達20-30米/秒,隨著雪體的不斷下降,速度也會突飛猛漲,一般12級的風速度為20m/s,而雪崩將達到97m/s,速度極大。

雪崩具有突然性、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線路、通訊設施和車輛,甚至能堵截河流,發生臨時性的漲水,同時,它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土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因此,雪崩被人們列為是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

形成原理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積雪太厚。積雪經陽光照射以後,表層雪溶化,雪水滲入積雪和山坡之間,從而使積雪與地面的摩擦力減小;與此同時,積雪層在重力作用下,開始向下滑動。積雪大量滑動造成雪崩。此外,地震運行踩裂雪面也會導致積雪下滑造成雪崩。 雪崩常常發生於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產生的,但常見的是發生在積雪堆積過厚,超過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時。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緩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這是一種凍的六角形杯狀晶體,與我們通常所見的冰碴相似。這種白霜的形成是因為雪粒的蒸發所造成,它們比上部的積雪要鬆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積雪與上層積雪之間形成一個軟弱帶,當上部積雪開始順山坡向下滑動,這個軟弱帶起著潤滑的作用,不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還帶動周圍沒有滑動的積雪。

雪崩雪崩

人們可能察覺不到,其實在雪山上一直都進行著一種較量:重力一定要將雪向下拉,而積雪的內聚力卻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當這種較量達到高潮的時候,哪怕是一點點外界的力量,比如動物的奔跑、滾落的石塊、颳風、輕微地震動,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聲,只要壓力超過了將雪粒凝結成團的內聚力,就足以引發一場災難性雪崩。例如颳風。風不僅會造成雪的大量堆積,還會引起雪粒凝結,形成硬而脆的雪層,致使上面的雪層可以沿著下面的雪層滑動,發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態,雪崩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類活動。據專家估計,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們的隊友造成,這種雪崩被稱為“人為休閒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運動愛好者經常會在不經意間成為雪崩的導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後,半個小時不能獲救的話,生還希望就很渺茫了。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說某某人在滑雪時遭遇雪崩,不幸遇難。但那時,雪崩到底是主動傷人,還是在人的運動影響下,迫不得已發生就不得而知了。

形成過程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區段,即形成區、通過區、堆積區。

1、形成區

雪崩的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 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

2、通過區

雪崩的通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通過,儘管被白雪復蓋,槽內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障礙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否則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

3、堆積區

雪崩雪崩

堆積區同樣是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是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來的地方,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

發生規律

雪崩的發生是有規律可尋的。大多數的雪崩都發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時候。尤其是暴風雪爆發前後。這時的雪非常鬆軟,粘合力比較小,一旦一小塊被破壞了,剩下的部分就會像一盤散沙或是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連鎖反應而飛速下滑。春季,由於解凍期長,氣溫升高時,積雪表面融化,雪水就會一滴滴地滲透到雪層深處,讓原本結實的雪變得鬆散起來,大大降低積雪之間的內聚力和抗斷強度,使雪層之間很容易產生滑動。雪崩的嚴重性取決於雪的體積、溫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產生於傾斜度為25°~50°的山坡。如果山勢過於陡峭,就不會形成足夠厚的積雪,而斜度過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產生雪崩。

和洪水一樣,雪崩也是可重複發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在某地發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後它又捲土重來。有可能每下一場雪、每一年或是每個世紀都在同一地點發生一次雪崩,這一切都取決於山坡的地形特點和某些氣候因素。雪崩發生的多少跟氣候和地形也很有關係。天山中部冬季積雪和雪崩經常阻斷山區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地經常發生的雪崩是供給現代冰川發育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這種地區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就比較苛刻。與此同時,在我國西部靠近內陸的崑崙山、唐古拉山、祁連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較少,沒有明顯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較少,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也就比較寬裕。另外,這些內陸山地相對高度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較緩和。而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相對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達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較陡,發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勢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發生還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規律。就中國高山而言,西南邊界上的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橫斷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較豐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積雪也比較多,故易發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爾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極地氣團的影響,冬春降水也比較多,所以這個季節雪崩也比較多。

雪崩分類

雪崩分濕雪崩(又稱塊雪崩)、乾雪崩(又稱粉雪崩)兩種。它們的形成和發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

1、濕雪崩

濕雪崩也許是最危險的,濕雪崩一般發生於一場降水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並重新凍結,形成了“濕雪層”。 在冬天或春天,下雪後溫度會持續快帶升高,這使新的濕雪層不可能很容易就吸附於密度更小的原有的冰雪上,於是便向下滑動,產生了雪崩。濕雪崩都是塊狀,速度較慢,重量大,質地密,在雪坡上像墨漬似的,愈變愈大。因此摧毀力也更強。這種塊雪崩的形成區通常在坡度稍緩的雪坡上。因為陡坡上的粉雪(鬆散的雪)要幾乎崩完了,才會輪到相對的緩坡,發生塊雪崩。它的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帶起樹木和岩石,產生更大的雪礫。但一旦捲入塊狀的雪崩體中,就決不會有像遇到乾雪崩那樣幸運了。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會立即凝固,往往令搶救工作十分困難。

2、乾雪崩

乾雪崩夾帶大量空氣,因此它會像流體一樣。這種雪崩速度極高,它們從高山上飛騰而下,轉眼吞沒一切,它們甚至在衝下山坡後再衝上對面的高坡。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乾”的,也是“粉”的。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很大底層也容易生成氣墊層。探險隊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但是乾雪崩和粉雪崩對探險者致命的威脅相對較小。

3、雪板雪崩

不穩定且致命的雪板通常位於30至45度的開放坡面上-看起來很好的路線。通常由於體重的作用引發,發出“怦”的聲音,同時破碎。如果運氣好,發生在你的下面,但很大可能是破碎就在你周圍,裹挾著受害者。雪板雪崩也可能由自然因素引發,掃過數千尺,甚至經過平坦的路線。避免的方法就是大雪後呆幾天讓雪層之間凍結實(但危險的雪板仍可能存在很長時間)。走路的時候注意空洞的“怦怦”聲,這是不結實雪層的信號。

4、松雪塌陷

通常位於更陡峭的路線上,這種路線雪板留不住。這種雪崩是可預測的。開始下雪後雪坡就會崩陷。這種雪崩比較小,但是大的也很危險。最好的防範是,一旦看起來要下雪,就離開這種陡峭路線。如果下雪時在峽谷里或陡峭的坡面上,就在有遮蔽的地方設保護,並且爬到雪流走的主要通道那一面。

5、濕雪下滑

是濕且重的表層雪崩,發生在春夏解凍或夏天的大風雪之後。相對容易預測,由於日照或0度以上的氣溫使雪變暖,一般發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特別有可能是由於夜間的雪沒有凍住。濕雪下滑通常由於攀登者引發,由一點向下成三角形扇面發生。一般下方的人被掃走,比上方引發雪崩的人處境更危險。避免濕雪下滑就要夜裡攀登,上午之前離開雪坡。如果穿過一個可疑的坡面,記得保護下方的人。

6、冰崩

雪崩雪崩

包括冰塔和冰壁崩塌,通常由於中午較熱或冰川運動引發。可能引發下方雪坡的大規模雪板雪崩,從而導致整面山體的巨大雪崩。無法預料冰崩的時間和規模,但是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可以大概預料這座山的冰崩的情況。如果要從看來不穩定的冰塔或懸冰川下通過,要快,這種路線極度危險

表現形式

山坡雪下滑時,有時象一堆尚未凝固的水泥般緩緩流動,有時會被障礙物擋住去路,有時大量積雪急滑或崩瀉,挾著強大氣流衝下山坡,會形成較少見的板狀雪崩。

1、鬆軟的雪片崩落

降在背風斜坡的雪不像山腳下的雪那樣堆積緊實。在斜坡背後會形成縫隙缺口。它給人的感覺是很硬實和安全,但最細微的干擾或者像一聲來復槍響的動靜,就能使雪片發生崩落。

2、堅固的雪片崩落

這種情況下的雪片有一種欺騙性的堅固表面--有時走在上面能產生隆隆的聲音。它經常由於大風和溫度猛然下降造成。爬山者和滑雪者的運動就像一個扳機,能使整個雪塊或大量危險冰塊崩落。

3、空降雪崩

在嚴寒乾燥的環境中,持續不斷新下的雪落在已有的堅固的冰面上可能會引發雪片崩落,這些粉狀雪片以每秒90米的速度下落。復蓋住口和鼻還有生存的機會,被淹沒後吸入大量雪就會引起死亡

雪崩危害

雪崩對登山者、當地居民和旅遊者是一種很嚴重的威脅

在高山探險遇到的危險中,雪崩造成的危害是最為經常、慘烈的,常常造成“全軍復沒”。因雪崩遇難的人要占全部高山遇難的1/2-1/3。但是,探險者遭遇雪崩的地理位置不同,危險性也不一樣。如果所遇雪崩處正是在雪崩的通過區,危險要小一些,如果被雪崩帶到堆積區,生還的機率就很小了。

雪崩摧毀森林和度假勝地,也會給當地的旅遊經濟造成非常大的經濟影響。

通常雪崩從山頂上爆發,在它向山下移動時,以極高的速度從高處呼嘯而下,用巨大的力量將它所過之處將一切掃蕩淨盡,直到廣闊的平原上它的力量才消失。一旦發生,其勢不可阻擋。這種“白色死神”的重量可達數百萬噸。有些雪崩中還夾帶大量空氣,這樣的雪崩流動性更大,有時甚至可以衝過峽谷,到達對面的山坡上。

比起土石流、洪水、地震等災難發生時的猙獰,雪崩真的可以形容為美得驚人。雪崩發生前,大地總是靜悄悄的,然後隨著輕輕的一聲“咔嚓”,雪層斷裂,白白的、層層疊疊的雪塊、雪板應聲而起——好像山神突然發動內力震掉了身上的一件白袍,又好像一條白色雪龍騰雲駕霧,順著山勢呼嘯而下,直到山勢變緩。

雪崩美麗的背後隱藏的是可以摧毀一切的恐怖。雪崩的威力被稱為“白色妖魔”。雪崩的衝擊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它會以極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捲走眼前的一切。有些雪崩會產生足以橫掃一切的粉末狀摧毀性雪雲。

據測算,一次高速運動的雪崩,會給每平方米的被打物體表面帶來40~50噸的力量。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哪種物體,能經得住這樣的衝擊。1981年4月12日,一塊體積約一棟房子那么大的冰塊從阿拉斯加的三佛火山頂部冰川上滑下,落在旁邊的雪坡上,造成數百萬噸雪迅速下滾,將沿途13千米地區全部摧毀。據有關專家指出,該雪崩產生了長達160千米的粉末狀雪雲,是迄今為止紀錄上最為嚴重的一次。事實上,一旦這種時速可高達400千米、足以吞沒整座城市的自然怪物開始行動,我們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了解雪崩的人應該知道,其實在雪崩中,比雪崩本身更可怕的是雪崩前面的氣浪。因為雪崩由於從高處以很大的勢能向下運動,譬如從6000米高處向下墜落或滑落,會引起空氣的劇烈振盪,故有極快的速度甚至會形成一層 氣浪。這種氣浪有些類似於核子彈的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雪流能驅趕著它前面的氣浪,而這種氣浪的衝擊比雪流本身的打擊更加危險,氣浪所到之處,房屋被毀、樹木消失、人會窒息而死。因此有時雪崩體本身未到而氣浪已把前進路上的一切阻擋物沖得人仰馬翻。1970年的秘魯大雪崩中,雪崩體在不到3分鐘時間裡飛跑了14.5千米,速度接近於90米/秒,比十二級颱風擅長的32.5米/秒的奔跑速度還要快得多。這次雪崩引起的氣浪,把地面上的岩石的碎屑席捲上天,竟然叮叮咚咚地下了一陣“石雨”。

預防措施

雪崩雪崩

對雪崩可以採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預防。人們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後,對雪崩已經有了一些防範的手段。比如對一些危險區域發射炮彈,實施爆炸,提前引發積雪還不算多的雪崩,設專人監視並預報雪崩等。如阿爾卑斯山周邊國家、挪威、冰島、日本、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都在容易發生雪崩的地區都成立了專門組織,設有專門的監測人員,探察它形成的自然規律及預防措施。

在阿爾卑斯山區,幾個來自法國國家研究中心(Centro Nacional francés de Investigación,CNRS)和法國國家農業機械、農村工程及水與森林資源管理中心(Centro Nacional de Maquinaria Agrícola, Ingeniería Rural, Aguas y Bosques, CEMAGREF)的專家團正試圖破解雪崩的產生機制。為了模擬雪崩的經過,CNRS的物理學家們將成千上萬的小珠子放入微型人造雪崩機里。雪崩機可以傾斜。這樣,小珠子向下滑行時相互推擠碰撞,這個過程會被一台快速攝像機拍攝下來。專家們將根據拍攝圖像研究 “雪崩”到底是如何行進的。

在這個實驗中,每粒顆粒的運動實際上很容易計算,問題是有成千上萬的顆粒,且它們的相互作用是無法計算的。儘管如此,研究者們的實驗仍然對了解雪崩動態提供了寶貴資料。他們證實雪崩猶如成團的顆粒物運動,毫無規則地釋放能量。雖然雪崩由固體物質組成,但它的運動並不與其完全相同,與氣體運動也不同。

根據北卡大學(Universidad de Carolina del Norte)地質學家Tom Drake所說,形成雪崩的顆粒物分成五層:最表層的顆粒在氣流的碰撞中被捲起;第二層的顆粒在持續地撞擊中混亂前行;再下一層,顆粒已經開始有組織地運動;第四層由間距很小的顆粒構成;最底層的顆粒緊密相連,運動最為緩慢。但Drake認為:“這只能部分解釋雪崩。山上還存在很多因素使情況更為複雜。”

估測路線上可能的雪況(穩定性)。向到過那裡的人了解情況。如果下過雪,小心了!新雪增加了原來雪層的重量,連線性也很差。此外,如果氣溫突然回升,或可能艷陽高照,也會導致積雪融化,連線性變差。應該選擇一條沒有雪崩危險的路線。如果非要上,應該選一個寒冷、陰雲、冰點以下的天氣,並且一段時間內不會有降雪。對於夏季高山攀登來說,應該在黎明之間動身,在上午之前離開陡峭的雪坡。

注意觀察雪況。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跡,腳下的雪崩塌時發出“怦怦”聲,敲鼓一樣的聲音說明硬雪層下有空洞。用鏟子向下挖,尋找有雪崩傾向的“雪板”-松雪上面的硬雪層。

考量線路的雪坡。30度的碗狀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岩柱更危險。在這裡只能猜測雪況。

如果別無選擇必須穿過可疑的雪坡,遵循:儘可能保護通過。如果雪坡太寬無法設保護,首先應該測試雪況。先用一個遮蔽的、堅固的錨點(比如樹或石頭)設保護,測試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向陡峭的部分。然後在安全的地方解開保護,一次一個快速通過。從高處走,減少被上方下來的雪埋起來的危險。互相之間注意觀察,一旦出事,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遇難者的位置信息。還要注意最好不要到角度非常大的坡,坡度為38度的時候,雪崩的威力最大。

注意事項

遇上雪崩是很危險的,在雪地活動的人必須十分注意以下幾點:

探險者應避免走雪崩區。實在無法避免時,應採取橫穿路線,切不可順著雪崩槽攀登。

在橫穿時要以最快的速度走過,並設專門的瞭望哨緊盯雪崩可能的發生區,一有雪崩跡象或已發生雪崩要大聲警告,以便趕緊採取自救措施。

大雪剛過,或連續下幾場雪後切勿上山。此時,新下的雪或上層的積雪很不牢固,稍有擾動都足以觸發雪崩。大雪之後常常伴有好天氣,必須放棄好天氣等待雪崩過去。

如必須穿越雪崩區,應在上午10時以後再穿越。因為,此時太陽已照射雪山一段時間了,若有雪崩發生的話也多在此時以前,這樣也可以減少危險。

天氣時冷時暖,天氣轉晴,或春天開始融雪時,積雪變得很不穩固,很容易發生雪崩。

不要在陡坡上活動。因為雪崩通常是向下移動,在1:5的斜坡上,即可發生雪崩。

高山探險時,無論是選擇登山路線或營地,應儘量避免背風坡。因為背風坡容易積累從迎風坡吹來的積雪,也容易發生雪崩。

行軍時如有可能應儘量走山脊線,走在山體最高處。

如必須穿越斜坡地帶,切勿單獨行動,也不要擠在一起行動,應一個接一個地走,後一個出發的人應與前一個保持一段可觀察到的安全距離。

在選擇行軍路線或營地時,要警惕所選擇的平地。因為在陡峻的高山區,雪崩堆積區最容易表現為相對平坦之地。

注意雪崩的先兆,例如冰雪破裂聲或低沉的轟鳴聲,雪球下滾或仰望山上見有雲狀的灰白塵埃。

雪崩經過的道路,可依據峭壁、比較光滑的地帶或極少有樹的山坡的斷層等地形特徵辨認出來。

在高山行軍和休息時,不要大聲說話,以減少因空氣震動而觸發雪崩。

行軍中最好每一個隊員身上系一根紅布條,以備萬一遭雪崩時易於被發現。

急救措施

不論發生哪一種情況,必須馬上遠離雪崩的路線。

判斷當時形勢。出於本能,會直朝山下跑,但冰雪也向山下崩落。而且時速達到200公里。向下跑反而危險,可能給冰雪埋住。

向旁邊跑較為安全,這樣,可以避開雪崩,或者能跑到較高的地方。

拋棄身上所有笨重,如背包,滑雪板,滑雪杖等。帶著這些物件,倘若陷在雪中,活動起來會顯得更加困難。

切勿用滑雪的辦法逃生。不過,如處於雪崩路線的邊緣,則可疾駛逃出險境。

如雪崩面積很大,離得很近時,已無法擺脫,可就近找一掩體,如岩石等躲在其後;在無任何物可依時,身體前傾,,雙手捂臉以免冰雪湧入咽喉和肺引發窒息,也便於雪崩停後手部的活動。

抓緊山坡旁任何穩固的東西,如矗立的岩石之類。即使有一陣子陷入其中,但冰雪終究會瀉完,那時便可脫險了。

如果被雪崩衝下山坡,要盡力爬上雪堆表面,平躺,用爬行姿勢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動,休息時儘可能在身邊造一個大的洞穴。在雪凝固前,試著到達表面。扔掉你一直不能放棄的工具箱--它將在你被挖出時妨礙你抽身。節省力氣,當聽到有人來時大聲呼叫。同時以俯泳,仰泳或狗爬法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邊緣。

被雪掩埋時,冷靜下來,讓口水流出從而判斷上下方,然後奮力向上挖掘。逆流而上時,也許要用雙手擋住石頭和冰塊,但一定要設法爬上雪堆表面。

如果不能從雪堆中爬出,要減少活動,放慢呼吸,節省體能。據奧地利英斯布魯克大學最新研究報告,75%的人在雪埋後35分鐘死亡,被埋130分鐘後獲救成功的只有3%。所以要儘可能自救,衝出雪層。

雪崩之後人被埋在雪下,幾乎與外界隔絕,隨著時間的延長,人越發寒冷,當人體的核心溫度(內臟器官的溫度,而非體表溫度)下降到32度以下時,人的該部分器官就會停止工作,人體會首先保證心臟的工作,所以最先下降的是四肢的溫度,所以被埋在雪下會感覺四肢麻木,之後其他器官開始降溫,如果外界依舊寒冷,最終就會導致心臟停止工作。當超過十五分鐘後,寒冷就會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

主要案例

雪崩同戰爭一樣,帶給人們的都是無窮的災難,它們之間好似有不解之緣。歷史上有很多與雪崩有關的戰爭。

古代非洲北部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強國,叫迦太基帝國。後來,這個帝國由於利害衝突,與地中海北岸的羅馬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奉命遠征羅馬帝國,他統率步兵三萬八千,騎兵八千和大象三十七頭,繞道西班牙和法國,在10月底翻越積雪的阿爾卑斯山。因為漢尼拔缺乏雪崩的常識,他的部隊在阿爾卑斯山上被雪崩衝擊得暈頭轉向,損失慘重,共犧牲兵士一萬八千名,戰馬二千匹,有幾頭非洲大象也葬身在雪海之中。

到了近代,法國皇帝拿破崙準備侵略義大利,中間隔著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拿破崙比漢尼拔要高明得多,他先派出探子到山上去偵察。探子回來戰戰兢兢地說,“也許可能通過,但是……”。拿跛侖立即阻止探子說下去:“只要可能,便沒有但是,馬上向義大利進發!”1796年,拿破崙親自率領軍隊四萬,排成三十公里的長蛇隊形,浩浩蕩蕩,從西北向東南橫越積雪的阿爾卑斯山。儘管拿破崙事先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阿爾卑斯山的雪崩,還是掩埋掉他的兵士近千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義大利和奧地利在阿爾卑斯山的特羅爾地區打仗,雙方死於雪崩的人數不少於四萬。雙方經常有意用大炮轟擊積雪的山坡,製造人工雪崩來殺傷敵人。後來有個奧地利軍官在回憶錄里感嘆地說:“冬天的阿爾卑斯山,是比義大利軍隊更危險的敵人!”

科學研究

2015年2月3日,瑞士積雪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利用炸藥在瑞士西昂(Sion)附近的Vallee de la Sionne河谷引發大規模雪崩,希望藉此來研究和預測雪崩事件。

照片顯示,大量積雪以時速80公里的速度衝下山坡,而科學家們就在雪崩途經附近的掩體中觀察。研究人員還使用地震感測器記錄可引發雪崩的地面震動情況。與此同時,攝影師們還抓拍到雪崩場景,以方便與地震數據對比,從而評估雪崩規模大小。此外,研究人員還分別收集雪崩前、雪崩發生時以及雪崩後的積雪溫度數據。

科學家們希望能夠了解更多有關雪崩形成的情況。他們認為“板狀雪崩”(slab avalanche)是最致命的雪崩,其會引發大量積雪急速崩瀉。而最大的雪崩是粉雪崩,時速可達300公里,雪量可達1000萬噸。

重要事件

根據尼泊爾政府公布的數據,自1953年人類首次登上世界之巔以來,共有4400多人登頂,大約250人在攀登珠峰時遇難。

2012年2月11日,科索沃與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三方交界處的萊斯特里察村發生雪崩。截止到2月12日,這次雪崩已造成10人喪生。

2012年2月17日,43歲的荷蘭王子約翰·弗里索在奧地利西部小鎮萊希滑雪時,遭遇雪崩被活埋約20分鐘。弗里索王子被解救出來時,已失去意識。2月18日荷蘭政府發表聲明稱,2月18日弗里索,正在醫院接受搶救,生命尚在危險中。

2012年2月20日,美國華盛頓州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Stevens Pass)附近發生雪崩,導致3人死亡,8人失蹤。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距離西雅圖市130公里,是華盛頓州最受歡迎的戶外娛樂場所之一。

2012年3月3日,20多名滑雪愛好者前往中國黑龍江省五常市大禿頂子山滑雪,意外遭遇雪崩,一位編號為“007”的申姓滑雪者死亡 。該名遇難者為中國滑雪史上遭遇雪崩第一人 。

2012年3月6日, 阿富汗東北部山區3座偏遠村莊遭遇雪崩,截至3月6日已確認42人死亡。

2012年3月21日中午,來自新疆阿圖什的4名男子結伴來到和靜縣和靜鎮查汗通古村冬牧場附近山溝內撿拾鹿角遭遇雪崩,附近兩名目擊者向和靜縣公安局報警。當地相關部門啟動應急預案上山救援。截止到3月27日救援工作已經持續了六天,將近130個小時,仍然沒有發現失蹤者的訊息。

2012年4月7日,巴基斯坦北部錫亞琴冰川地區發生雪崩,地點靠近一座軍營。當時訊息稱,雪崩導致135人被埋,其中包括124名巴基斯坦軍人和11名平民。雪崩造成的大雪復蓋面積達1平方公里,厚度在21米左右。4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雪崩受災地區又發現有4人被埋,使在這起災害中被埋人數升至139人。

2014年珠峰雪崩

2014年4月18日,位於尼泊爾境內的珠穆朗瑪峰南坡18日清晨發生的雪崩已造成15人死亡。這是自人類上世紀50年代首次登頂珠峰以來,“世界屋脊”所發生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故。

雪崩發生在登山者稱為“爆米花地”的一片區域。這裡靠近南坡以危險著稱的昆布冰川,是從大本營前往海拔5943米的1號營地的必經之處。

1970年的大雪崩

1970年秘魯大雪崩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擁有一望無垠的海岸線,長達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脈的瓦斯卡蘭山峰,山體坡度較大,峭壁陡峻。山上長年積雪,“白色死神”常常降臨於此。1970年5月31日,這裡發生了一場大雪崩,將瓦斯卡蘭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毀,造成兩萬居民死亡,受災面積達23平方公里。

1970年5月31日20時30分。秘魯安第斯山脈的瓦斯卡蘭山。

此時,在寒冷的地區,不少人都已沉睡於夢鄉之中。

突然,遠處傳來了雷鳴般的響聲。隨即大地像波濤中的航船,頓時失控,在瘋狂、猛烈地顫抖著。緊接著,又從遠處傳來了天崩地裂般的響聲。震耳欲聾,把人們從酣夢中驚醒。那些正在夜讀、娛樂和工作著的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驚呆了。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房屋便東倒西歪、吱吱作響地坍塌下來。

這時,人們才意識到地震災禍已經降臨。

那些還未及逃離屋子的人們,都被壓在倒塌下來的亂磚碎石之中。有的已被砸死、砸暈,有的在大聲地呼救、哭泣。已經跑到室外的人們,此時也都站立不穩。他們自顧不及,根本無法去搶救被壓在坍塌物之下的親朋好友。外面,寒風凜冽,漆黑一片,誰也看不到誰,只聽到隆隆的崩塌聲。

忽然,又一陣驚雷似的響聲由遠至近,從瓦斯卡蘭山峰方向傳來。一會兒,山崩地裂,雪花飛揚,狂風撲面而來。

原來,由地震誘發的一次大規模的巨大雪崩爆發了。

地震把山峰上的岩石震裂、震松、震碎,地震波又將山上的冰雪擊得粉碎。瞬時,冰雪和碎石猶如巨大的瀑布,緊貼著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幾乎以自由落體的速度塌落了九百米之多。

剛遭受地震襲擊的容加依城,人們驚魂未定,又被隨之而到的冰雪巨龍席捲,大多數人被壓死在冰雪之下,快速行進中的冰雪巨龍,又使許多人窒息而死。

在瓦斯卡蘭山峰下,是一片冰川粒雪盆。這裡,聚積了厚厚的冰雪。此時,在山峰上落下的冰雪和碎石的猛烈衝擊下,打碎了粒雪盆內的厚厚冰雪。在巨大的氣浪作用下,盆內的冰雪粉塵騰空而起,好像下了一場特大的暴風雪。頓時,雪花紛飛,漫天四濺,蘑菇似的雪雲升達數百米之高,大有遮天蔽日之勢。

劇烈的震動,使山頂上的冰雪和岩石連續不斷地崩塌。每崩塌一次,就升起一次蘑菇狀的雪雲。粒雪盆里,第一次崩塌下來的冰雪,堆積還沒有穩定,雪粒還沒有全部落下,又被再次崩塌下來的冰雪擊得粉塵四起。

由峰頂紛紛塌落下來的冰雪碎石,在粒雪盆里匯成了非常龐大的冰雪體。盆內的冰雪愈積愈多,愈積愈厚,開始以極大的速度溢出粒雪盆口,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冰雪流。這股強大的冰雪流,像脫了韁的野馬,帶著強大的氣浪,噴著白色的煙霧,呼嘯而下……

對於多數人來說,雪崩只是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或許,你還為它的場面之壯觀而感嘆不已。然而,眼下的雪崩,對秘魯人來說,更多的卻是無盡的悲哀和痛楚。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慘的雪崩災禍。

它勾起了人們對一次雪崩的回憶。

1960年的大雪崩

1960年1月10日,也在瓦斯卡蘭山峰,發生了一次大雪崩。由於春季降臨,大地回暖,氣溫上升,使積雪開始融化。融水沿著裂隙下滲,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減弱了冰雪與山體間的凝聚力。在這種情況下,山峰上的積雪與山坡間的摩擦力降低,從而引起了大規模的雪崩。那次雪崩雖規模沒有這一次大,但也是相當的驚人。冰雪巨流以每小時140公里的速度運行,雪崩總量達500萬立方米。毀壞了山下的6個村莊。

由於受到那次雪崩的影響,冰雪流所過之處的地面已十分光滑,灌叢森林植被已失去了當年那樣的阻擋能力,因而使這次大雪崩更是所向披靡、勢不可當。

此時,從粒雪盆呼嘯而出的強大冰雪流,以極高的速度急馳而下,猶如一條非常巨大的冰雪巨龍,順著雪崩的故道,以每小時300—400公里的速度,瘋狂地向山下衝去。

在強大氣浪即“雪崩風”的震動和衝擊下,沿途的積雪紛紛落下,跟隨著呼嘯而去,匯成的冰雪巨龍越來越大。轟隆隆之聲,夾雜著噼嚦啪啦的斷裂聲,傳遍了空曠山林。冰雪飛龍所到之處,岩石被擊得粉碎,樹木不是被連根拔除,就是被攔腰折斷,房屋被沖得支離破碎。

被冰雪巨流掃蕩過的地方,留下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景象。到處都是傾倒的樹枝,斷了頭的樹根,匍匐著的灌木,被剝去植被的光禿禿的山坡,破碎的房屋……

在冰雪巨龍之前,形成的強大氣浪,是由冰雪體高速運動引起空氣的劇烈振動所造成的。這種由冰雪巨流形成的氣浪,衝擊力非常之大,能將途中的石塊騰空捲起。有一塊重達3000公斤的大石塊,竟被拋到了 600米之外的地方。它的破壞力遠比冰雪體本身的破壞力要大得多。

正是這種強大的雪崩氣浪,不僅成了冰雪體一路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而且還殃及了沿途兩邊較大範圍內的森林植被,使冰雪巨龍沒能到達的地方也遭到了嚴重的禍害,大片大片的森林、果園、田地和房屋被毀。

這條冰雪巨流在故道里高速行進著,速度之快,令人十分震驚。或許是高速運動之故,它改變了原有的前進方式,形成了罕見的跳躍式雪崩:一股高速行進中的冰雪流,帶著強大的氣浪,翻越了瓦斯卡蘭山峰下的一個山脊,向著溝谷肆無忌憚地橫掃而去。所經之處,森林植被全部被毀壞,使另一個山谷也遭到冰雪流的嚴重破壞。

當冰雪巨龍沿著故道衝到冰舌的末端時,崩塌而來的雪量已達到了3000萬立方米,其中攜帶著數以百萬立方米的岩石碎屑,形成高達近百米的龍頭,繼續呼嘯著向山下河谷、城鎮衝去。一路所過,河流被截,道路被堵,城鎮摧毀,農田被淹……

在瓦斯卡蘭山下,有一座容加依城,當雪崩剛剛發生之時,容加依城正在遭到地震厄運的襲擊,人們正在忙著搶救自己的親人,有的準備逃離危險之地以躲避災禍。這時,帶著強大衝擊力的氣浪迎面襲來,把人們全部推到在地。頃刻,巨大的冰雪巨龍呼嘯而至,大多數人被壓死在冰雪體之下。快速行進中的冰雪巨龍,形成的強大的空氣壓力,使許多人窒息而死。

當時有人記錄了十分悲慘的景況:“有的張著大嘴,瞪著雙目而死;有的抱著頭,蜷縮身子而亡。少數沒有被冰雪吞噬的,也個個呼吸困難,張大了嘴拚命地喘息著……”

容加依城所有的建築物,已被地震震得東倒西歪,只剩下一些斷牆殘壁。隨著冰雪巨龍的飛速到來,強大的氣浪先將廢墟上的一些輕便物品、門窗殘木、床板木架等掀得一乾二淨。房屋柱樑被掀到了河谷之中,屋門窗框被掀到了山岩之上,殘剩的房頂被拋到了遠處,剩下的殘壁斷牆被隨之而至的冰雪巨龍碾身而過,壓倒在地。

冰雪巨龍掃蕩了容加依城後,最後停滯在附近的一條河谷之中。巨大的冰雪體堵住了一條河流,使河水蓄積,形成了一座“臨時水庫”。經過一段時間,由冰雪體形成的臨時冰雪壩開始融化,導致了冰雪壩的垮塌。“臨時水庫”蓄積的大量河水,洶湧而下,造成了一定範圍內的水災,使容加依城附近的農田被淹。

雪崩雪崩

這場大雪崩所形成的冰雪巨流橫掃了14.5公里的路程,受災面積達23平方公里,將瓦斯卡蘭山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毀,有 2萬居民死亡,城外大部分農田、村莊毀於一旦。

俗話說:“禍不單行。”地震不僅誘發了大雪崩,還觸發了大規模的土石流。

地震發生之後,山峰上的碎石、土體和冰雪碎塊急馳而下,高速滑動中的冰雪碎石和土體形成了土石流,從山上席捲而下。一路上,大量的森林、植物、荊棘、灌叢被毀壞殆盡。然後,土石流又向秘魯中部的陽蓋鎮和潘拉赫城衝去,大批房屋、建築物、人畜被掩埋。城鎮將近?2/3被摧毀,死亡人數達2萬。

地震、雪崩、土石流,給秘魯人造成了慘重的損失。據有關部門災後統計,在地震中死亡人數1.2萬人,由地震引發的雪崩中死亡人數2萬多人,由地震引發的土石流中死亡人數約2萬人,合計死亡人數達5.2萬人之多,造成的經濟損失竟達5億零7百萬美元。

特大水災

發生背景

孟加拉國特大水災孟加拉國特大水災

孟加拉國位於孟加拉灣以北,屬於恆河平原的東南部,其西為東高止山脈,東為阿拉乾山脈,北為喜馬拉雅山脈。境內有河流230條,每年的河水泛濫都使孟加拉國蒙受巨大的損失。加之這裡地處季風區,印度洋上吹來的西南季風帶著溫暖而又飽和的水汽向低壓區衝來。當受到山脈的阻擋時,立即降雨。這就使得地勢平坦低洼的孟加拉國難逃水災的侵襲。

災後求助

1987年7月,孟加拉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水災。在短短兩個月間,孟加拉國64個縣中有47個縣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襲擊。聯合國就此展開了兩項糧食供給計畫,僅一項計畫的實施每年就要耗資2000萬美元。

孟加拉國特大水災孟加拉國特大水災

1987年7月,孟加拉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水災。連日的暴雨,狂風肆虐,這突如其來的天災,使毫無任何準備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兩個月間,孟加拉國64個縣中有47個縣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襲擊,造成2000多人死亡,2.5萬頭牲畜淹死,200多萬噸糧食被毀,兩萬公里道路及772座橋樑和涵洞被沖毀,千萬間房屋倒塌,大片農作物受損,受災人數達2000萬人。

孟加拉國位於孟加拉灣以北,屬於恆河平原的東南部,其西為東高止山脈,東為阿拉乾山脈,北為喜馬拉雅山脈。境內有河流230條,每年的河水泛濫都使孟加拉國蒙受巨大的損失。加之這裡地處季風區,印度洋上吹來的西南季風帶著溫暖而又飽和的水汽向低壓區衝來。當受到山脈的阻擋時,立即降雨。這就使得地勢平坦低洼的孟加拉國難逃水災的侵襲。

水災的發生,加劇了人民的貧困程度,聯合國就此展開了兩項糧食供給計畫。僅一項計畫的實施每年就要耗資2000萬美元。

孟加拉國特大水災孟加拉國特大水災

這樣巨大的損耗卻仍未得到政府的重視。大自然原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但通過有力的預防措施可使其破壞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1987年9月,孟加拉國灌溉、水利發展和防洪部長阿尼斯·伊斯拉姆·馬哈茂德在事後說道,“如果我們和印度、尼泊爾能在有效利用本地區水利資源,即在冬季增加河水流量,在雨季控制洪水這些問題上達成協定的話,我們本來可以減輕7月和8月份在這裡發生的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的。”他的這番話若早能做到,數以千萬的人民就不會無家可歸。

水災給人民帶來的不僅是貧困、飢餓,同時也滋生了大量的細菌。各種疾病在受災區流行,約有80萬人染上痢疾,近百人喪生。這無疑又使孟加拉國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如何擺脫水災帶來的沉重災難,如何使這個南亞窮國的危機有所緩和,已成為孟加拉國政府有待解決的一大難題,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印度鼠疫

老鼠,不僅偷吃糧食,它給人類帶來的最大危害就是傳播病菌,人類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流行的鼠疫,全球性鼠疫發生過3次,死亡人數過億,不少城鎮滅絕。據文獻統計,死於鼠疫的人數,超過歷史上所有戰爭死亡的人數的總和。無怪乎人們稱這種疾病為“黑色妖魔”。

鼠疫簡介

1994年9、10月間,印度遭受了一場致命的瘟疫。泉神節過後的第二天蘇拉特市醫院接收到30名病情相似的患者。起初醫生並不知道病人患的是鼠疫。但接二連三有人死亡,又傳來馬哈什特拉附近的拉杜爾流行鼠疫的訊息,這才意識到一場災難已經降臨。一時間,火車站、汽車站都擠滿了成千上萬的逃難者。30萬蘇拉特市民逃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時也將鼠疫和這種恐懼的心理帶到了全國各地。

不到兩周時間,這種可怕的瘟疫已擴散到印度的7個邦和新德里行政區。鼠疫的降臨,對毫無準備的印度當局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印度衛生部不得不向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請求支援,以解燃眉之急。

鼠疫的流行,引起人們的極度恐慌。這種恐懼猶如大火一樣,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中止了同印度的各項往來。這對印度來說,經濟方面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據有關方面統計,用於治療和預防鼠疫方面的費用就高達數百億美元。

印度鼠疫印度鼠疫

人們不禁要問,銷聲匿跡多年的鼠疫為何再度在印度廣為流行呢?專家們一致認為鼠疫的爆發是極為骯髒的環境所致。據說,蘇拉特市是印度最髒的城市,貧民窟、集市、街頭巷尾,垃圾成堆,臭味熏天。鼠疫流行期間,每天清出的垃圾多達1400噸。遍地的垃圾成為老鼠繁衍滋生的溫床。

鼠疫經過

1994年9月18日,是印度象神節的最後一天。古吉拉邦工業城市蘇拉特街頭上熱鬧非凡。數以千計的男人在大街上載歌載舞, 歡慶著自己傳統的節日。人們沉浸在幸福、祥和的歡樂之中…… 可誰知道,此時一種致命的瘟疫卻已悄然降臨到他們中間。 第二天,蘇拉特市剛落成不久的醫院,接收到30名病情相似的患者。他們的症狀是:高燒不退、咳嗽、打噴嚏、吐血和昏厥。此後,又有一批病人被送進醫院。 9 月20日第一名患者在醫院中死去;接著,又有不少病人相繼死亡。 從這些死者的外部觀察:他們個個全身發黑,凸著一雙睜大的眼睛,痛苦之狀令人慘不忍睹。 起初,醫生不知道病人患的是可怕的鼠疫病。這也難怪他們,因為自1966年印度最後一次鼠疫大流行以來,這種瘟疫幾乎絕跡,不少醫生從未碰到過這種疾病。

這時,有人懷疑是被壞人在飲用水源中投毒所致,市政當局下令切斷自來水供應,勘察水源狀況。後來,聽有人說,馬哈什特拉附近的拉杜爾流行鼠疫。醫生立即化驗血樣,結果表明這些病人患的就是這種疾病,這才意識到一場災難已經降臨。蘇拉特市的醫療條件非常差,醫療設備十分落後,醫務力量嚴重不足,治病的藥物少得可憐,而醫治鼠疫所需的四環素、磺胺等藥品更是奇缺。 到10月4日,已有1000多人被送進醫院治療和檢查,其中50人染病身亡。 此時,蘇拉特市猶如面臨著一場殘酷的戰爭,處於十分緊急的狀態之中…… 鼠疫流行的訊息不脛而走。沒過多久,傳遍了整個蘇拉特市。

印度鼠疫印度鼠疫

一時間,爭購藥品的人流蜂擁而至,藥品商店門口排起了長長隊伍。這種可怕的疾病,使蘇拉特市的居民像熱鍋上的螞蟻那樣,日夜驚恐不安。為了躲避這場災禍,他們扶老攜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匆忙地逃離這座被瘟疫侵淫的城市。火車站、汽車站周圍,每天都擁擠著成千上萬的逃難者。市警察局長驚呼:“ 即使有數千警察也無法阻擋逃向四面八方的車流和人流。” 沒幾天時間,僅有200萬人口的蘇拉特市,竟有30萬人驚恐萬狀,倉皇出逃…… 留在城裡的市民,也是個個惶惶不安。商店、市場和影劇院等公共服務場所關門停業,不少工廠關門停工,學校關門停課,家長不許兒童外出。白天,外出的人們都戴著口罩,沒有口罩的,用手帕、圍巾等捂住口鼻,以為這樣就能夠躲避災禍;晚間,人們不敢外出,街上空無一人,死一樣的寂靜。這時的蘇拉特市,像一座可怕的鬼城似的。

30萬蘇拉特市民逃向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時也將鼠疫病菌和恐懼心理帶到了全國各地。 不到兩周的時間,這種可怕的瘟疫已蔓延到印度的7個邦和新德里行政區:蘇拉特所在的古吉拉邦是鼠疫流行最為嚴重的地區,被傳染和死亡的人數最多。 與蘇拉特鄰近的孟買市,是難民逃亡的第一個目標,該市所在的馬哈拉什特拉邦被傳染的人竟有2105人。首都新德里,有770人被送進醫院治療、檢查,36人確診患上了鼠疫,4人不治而亡。 此外,拉賈斯坦邦、北方邦、中央邦和西孟加拉邦的患者也在增多。鼠疫的魔爪還觸及到了邊遠的查謨邦和克什米爾邦。 據官方統計,兩周之內,全國到醫院檢查或治療的患者多達4780人,幾乎每天都有關於死人的訊息。 新德里等地,傳染病醫院已人滿為患,當局不得不在普通醫院辟出臨時隔離病房。無論傳染病醫院,還是臨時隔離病房,醫療條件都十分糟糕。 一間昏暗的病房裡,擠著幾十個病人,病房門窗洞開,蚊蠅飛舞,傳播鼠疫的媒體——老鼠,在地上、窗台上、房頂上打鬧嬉戲——這哪裡是治病的地方! 許多病人因忍受不了這種惡劣條件而逃出病房。衛生部門只好組織一支特別警察小隊,到處追查這些病人,以防止他們傳播病菌。

鼠疫的突然降臨,對毫無準備的印度當局來說,猶如晴天霹靂。 病人實在太多,醫院招架不住,紛紛告急。藥物供不應求,不少藥房已拿不出治病的藥品。 極度驚恐的市民,搶購疫苗和抗菌黴素,少數地方即使有藥也很快被搶購一空。 於是,印度衛生部門不得不向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請求支援,以解燃眉之 急。 然而,更為可怕的是,人們因害怕鼠疫而產生的驚慌失措和歇斯底里。 出逃的30萬蘇拉特市民,本以為逃出這座被惡魔控制的城市便可以安全無恙。 不料,他們所到之處,都不受歡迎。無奈之下,只得返回老家。 這種大規模的逃離,將驚恐與鼠疫一起傳染到印度各地。許多城市,如新德里、 孟買、加爾各答等,陷入惶惶不安的混亂中……

鼠疫的流行,引起人們的極度恐慌。這種恐懼猶如大火一樣,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中止了同印度的各項往來。這對印度來說,經濟方面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據有關方面統計,用於治療和預防鼠疫方面的費用就高達數百億美元。

形成原因

人們不禁要問,銷聲匿跡多年的鼠疫為何再度在印度廣為流行呢?專家們一致認為鼠疫的爆發是極為骯髒的環境所致。據說,蘇拉特市是印度最髒的城市,貧民窟、集市、街頭巷尾,垃圾成堆,臭味熏天。鼠疫流行期間,每天清出的垃圾多達1400噸。遍地的垃圾成為老鼠繁衍滋生的溫床。

印度鼠疫印度鼠疫

老鼠的大量繁衍、滋生,是鼠疫流行的根本原因。這次印度鼠疫的流行,除了那裡極其骯髒的環境適宜老鼠生長繁殖的客觀條件之外,還在於老鼠天生有著驚人的生存能力。專家告誡,人們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 從某種角度來說,老鼠的適應能力比人類強得多,它能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生活。沼澤、田野、森林、平原、河岸、山坡、岩石叢中……凡有立錐之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足跡。無論是乾旱的沙漠,還是嚴寒冰凍的極地,都有它的居住之所。 有位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次試驗:他利用一次出國旅遊的機會,前往印度抓住了一隻住在山坡洞穴里的雌性老鼠;後來,又利用一次講學的機會,前往美洲,在他居住的閣樓中抓住了另一隻雄性老鼠。他將這兩隻老鼠帶到了太平洋中的某個島嶼的椰樹頂上。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這兩隻老鼠不僅都能在樹頂上生活,而且 還能不斷地繁殖後代,甚至幾代都不下到地面上來。老鼠的適應環境能力,真是叫人難以置信! 一般說來,動物都有它的食性,如同牛羊吃草、虎豹吃肉那樣,這叫天性。但,老鼠對飲食卻從無挑剔之癖。凡是人能吃的,它都能吃;而人不能吃的東西,居然它也能吃。從樹上的果子,到地上的莊稼,幾乎什麼都能食用。農民們用汗水換來的稻米、高粱、大豆、玉米、薯類、甘蔗……更是它嘴裡的美味佳肴。

喀麥隆湖底毒氣

帕梅塔高原,是個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地方。

喀麥隆湖底毒氣喀麥隆湖底毒氣

1986年8月21日晚,人們正在酣睡之中,突然一聲巨響劃破了長空。不少人還沒等弄清發生了什麼事,就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這晚,位於非洲喀麥隆西北部,距首都雅溫得400公里的帕梅塔高原上的一個火山湖———尼奧斯火山湖,突然從湖底噴發出大量的有毒氣體,它猶如泛濫的洪水,沿著山的北坡傾瀉而下,向處於低谷地帶的幾個村莊襲去……

次日清晨,喀麥隆高原美麗的山坡上,水晶藍色的尼奧斯河突然變得一片血紅,好像一隻潰爛而憤怒的紅眼睛。草叢裡到處躺著死去的牲畜和野獸。尼奧斯湖畔的村落里,房舍、教堂、牲口棚完好無損,但是街上卻沒有一個人走動。走進屋裡探個究竟,令人震驚的一幕映入眼帘,那裡都是死人。這是多么悽慘的景象!死者中有男人、女人、兒童,甚至還有嬰兒。

從倖存者的口裡,人們知道了慘案發生的經過,伴隨著昨晚飛響的,還有一股幽靈般的圓柱形蒸氣從湖中噴出,整個湖水一下子沸騰了起來,掀起的波浪襲擊湖岸,直衝天空,高達80多米,然後又像一柱雲煙注入下面的山谷。這時,一陣大風從湖中呼嘯而起,夾著使人窒息的惡臭將這朵煙雲推向四鄰的小鎮。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災禍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氣奪去了生命,大量的牲畜喪生,加姆尼奧村靠火山湖最近,受災也最為嚴重。全村650名居民中,僅有6人倖存。

這一噴毒事件,立即引起了各國的極大關注。尼奧斯火山湖,也因此更聞名於世。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都迅速地派出了緊急救援隊,並派出專家對尼奧斯湖噴發毒氣的成分進行實測,殺人兇手究竟是誰?專家們努力地尋找答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工作,終於查明了尼奧斯湖中所噴出的有毒氣體成分。專家們一致認為,噴出的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而惡臭則來自硫化氫。人們在向自然界征服和索取的同時,也遭到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湖底毒氣這種自然造成的突發性災難,讓人類嘗到了苦果。

霧都劫難

素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每當春秋之交,這裡經常被濃霧所籠罩,像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據統計,倫敦的霧天,每年可高達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個“霧日”。每當大霧降臨,瀰漫的大霧不僅影響交通,釀成事故,還直接危害人們的健康,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 1952年12月,倫敦的交通幾乎癱瘓,在煙霧瀰漫的第4天,一輛雙層巴士只能藉助於霧燈緩慢地在市區行駛。 1952年,倫敦的警察使用燃燒著的火炬,以便在煙霧中能看清別人,並能被人看到。霧都

事件經過

1952年12月,倫敦的交通幾乎癱瘓,在煙霧瀰漫的第4天,一輛雙層巴士只能藉助於霧燈緩慢地在市區行駛。

1952年,倫敦的警察使用燃燒著的火炬,以便在煙霧中能看清別人,並能被人看到。

素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每當春秋之交,這裡經常被濃霧所籠罩,像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據統計,倫敦的霧天,每年可高達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個“霧日”。每當大霧降臨,瀰漫的大霧不僅影響交通,釀成事故,還直接危害人們的健康,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

霧都劫難霧都劫難

與1952年的狀況相比,今天的倫敦是一座淨化的城市。那時候,倫敦有燃煤發電廠,離市中心不遠處有許多工廠。大多數住家用燒煤來取暖。以煤為動力的蒸汽機車拉著一節節列車開進首都。對小汽車和卡車產生的廢氣幾乎沒有控制措施。

1952年12月4日,倫敦城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為嚴重的“煙霧”事件:連續的濃霧將近一周不散,工廠和住戶排出的煙塵和氣體大量在低空聚積,整個城市為濃霧所籠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間,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霧散以後又有8000多人死於非命。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霧都劫難”。

大煙霧

1952年12月3日清晨,倫敦氣象台報告說,一個氣峰在夜間通過,中午氣溫可達到5.6℃,相對濕度約為70%。對於本地來說,這是個難得的好日子——一個可愛的冬日。

這一天,從北海吹來一股風,吹遍了整個英格蘭,將英國中部的工廠和城市居民住戶中煙囪內冒出來的團團濃霧吹到了九霄雲外,因而空氣變得十分清新怡人。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災難正悄悄地來臨。

傍晚時分,倫敦正處於一股巨大的高氣壓氣鏇的東南邊緣,較強勁的北風圍繞著這個反氣鏇順時針吹著。這個氣鏇中心已到了倫敦以西幾百公里處,沿著通常的路徑向東南方向移動。上午風速變小,雲層幾乎遮蔽了整個天空。時至中午,烏雲把太陽全部遮住,倫敦上空陰霾瀰漫,氣象台溫度表的讀數為3.3℃,相對濕度上升為82%。

12月5日,一個異常的情況出現了。倫敦氣象台的風速表測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量度——風速讀數完全是靜止的。據當時專家的估計,此時風速不超過每小時3公里。

倫敦處於死風狀態,空氣中積聚著大量的煙塵,經久不散,風太弱又無法帶走林立的工廠煙囪與家庭排出的各種有害的煙塵。於是,大量的煤煙從空中紛紛飄落,美麗的泰晤士河谷被煙霧籠罩。一位在船上幹活的小徒工,煙霧的入侵使他淚如泉湧;煙霧穿門入室,鑽進了格林威治區的居民家中,使人們痛苦難忍……

霧雲在城市上空懸浮了5天,逐步變得更髒和更有毒。倫敦市中心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10倍。

煙霧使數千受害者患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最後,煙霧散去時,估計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數是年長者。

今天,煙霧的主要起因是機動車所排放的廢氣的污染。像洛杉磯、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內,煙霧一直懸浮在空中。使用無鉛汽油和安裝機車排氣催化轉化器,有助於減少受這種污染而損害健康的危險。但是,這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事件影響

倫敦處於死風狀態,空氣中積聚著大量的煙塵,經久不散,風太弱又無法帶走林立的工廠煙囪與家庭排出的各種有害的煙塵。於是,大量的煤煙從空中紛紛飄落,美麗的泰晤士河谷被煙霧籠罩。一位在船上幹活的小徒工,煙霧的入侵使他淚如泉湧;煙霧穿門入室,鑽進了格林威治區的居民家中,使人們痛苦難忍……

霧雲在城市上空懸浮了5天,逐步變得更髒和更有毒。倫敦市中心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10倍。

霧都劫難霧都劫難

煙霧使數千受害者患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最後,到12月10日煙霧散去時,估計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數是年長者。

今天,煙霧的主要起因是機動車所排放的廢氣的污染。像洛杉磯、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內,煙霧一直懸浮在空中。使用無鉛汽油和安裝機車排氣催化轉化器,有助於減少受這種污染而損害健康的危險。但是,這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百慕達地區神秘災難

1971年10月21日,一架滿載著凍牛肉的運輸機“超星座號”,從一艘正在海面工作的探測船上空飛過。船員們眼看

百慕達三角區百慕達三角區

它飛了一分鐘左右,突然,飛機好像被海水吸住似的一頭墜進海里。以後,船員們什麼也未看見,既沒有發現油跡,也沒有找到屍體和飛機殘骸。唯一能證實飛機失蹤的,只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大塊帶血的牛肉。

“超星座號”飛機的失蹤,只是這片神秘海域許許多多起失蹤事件之一。據統計,自1840年至1945年間,這片海域上空就有100餘架飛機失蹤;而這裡消失的船隻則更多。

這片被世人稱作“海上墓地”的地方,就是引起全世界許多科學家關注的百慕達三角區。

“超星座號”的失蹤,與難以計數的其他失蹤事件一樣,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沒有線索。任何船隻、飛機和人員,只要是在百慕達三角區失蹤的,就甭想再找到倖存者和任何殘骸,所謂神秘就在這裡。

所有試圖對百慕達三角地區失蹤事件做出合乎邏輯解釋的人都遇到了無法擺脫的矛盾。於是就有人提出“超自然”理論,試圖揭開這世紀之謎。更有一部分研究者,把百慕達三角區發生的災難與外星人和飛碟聯繫起來進行推斷。他們的論點是:這裡存在一個外星人的海底飛碟基地。因為多年來人們曾在這裡觀察到數不清的不明飛行物現象。這些失蹤的飛機和船隻正是被飛碟的乘員掠走的。在波恩舉行的一次科學會議上,著名太空學家雅佛烈`史杜魯賓博士透露了他們用太空時代的科技配合古代記錄進行研究的情況。他認為現在百慕達三角地區發生的飛機和船隻失蹤之真相已經大白,是一個400年前的隕石在做怪。

以上所舉的種種解釋,都很難說清百慕達三角區失蹤災難的根源。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信心百倍,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那橫行於百慕達三角區海域和上空的“魔鬼”,終歸要被揪出來示眾的。

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在俄羅斯帝國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突然爆發出一聲巨響,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天空出現了強

通古斯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

烈的白光,氣溫瞬間灼熱烤人,爆炸中心區草木燒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嚴重灼傷,還有人被巨大的聲響震聾了耳朵。不僅附近居民驚恐萬狀,而且還涉及到其它國家。英國倫敦的許多電燈驟然熄滅,一片黑暗;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們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晝般的閃光;甚至遠在在洋彼岸的美國,人們也感覺到大地在抖動……

具體的發生的時間:早上7:17分,位置:北緯60度53分09秒、東經101度53分40秒,靠近通古斯河附近(今屬俄羅斯聯邦埃文基自治區)。破壞力:據後來估計,相當於1500-2000萬噸TNT炸藥,並且讓超過2150平方公里內的6千萬棵樹倒下。

大約當地時間早上7:15分左右,在貝加爾湖西北方的當地人觀察到一個巨大的火球划過天空,其亮度和太陽相若。數分鐘後,一道強光照亮了整個天空,並且觀察到了蕈狀雲的現象。這個爆炸被橫跨歐亞大陸的地震站所記錄,其所造成的氣壓不穩定甚至被當時英國剛發明的氣壓自動記錄儀所偵測。在美國,史密松天文物理台和威爾遜山天文台觀察到大氣的透明度有降低的現象至少數個月。

如果這個物體撞擊地球再遲幾小時,那么這個爆炸應該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人口稀少的通古斯地區,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

當時俄國的沙皇統治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無力對此組織調查。人們籠統地把這次爆炸稱為“通古斯大爆炸”。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於1921年派物理學家庫利克率領考察隊前往通古斯地區考察。他們宣稱,爆炸是一次巨大的隕星造成的。但他們卻始終沒有找到隕星墜落的深坑,也沒有找到隕石。只發現了幾十個平底淺坑。因此,“隕星說”只是當時的一種推測,缺乏證據,庫利克又兩次率隊前往通古斯考察,並進行了空中勘測,發現爆炸所造成的破壞面積達20000多平方公里。同時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如爆炸中心的樹木並未全部倒下,只是樹葉被燒焦;爆炸地區的樹木生長速度加快;其年輪寬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爆炸地區的馴鹿都得了一種奇怪的皮膚病棗癩皮病等等。不久二戰爆發,庫利克投筆從戎,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前蘇聯對通古斯大爆炸的考察,也被迫中止了。 二戰以後,前蘇聯物理學家卡薩耶夫訪問日本。

1945年12月,他到達

廣島

,四個月前美國在這裡投下了

核子彈

。看著廣島的廢墟,卡薩耶夫頓然想起了通古斯,兩者顯然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 爆炸中心受破壞,樹木直立而沒有倒下。 爆炸中人畜死亡,是

核輻射

燒傷造成的。 爆炸產生的蘑菇雲形相同,只是通古斯的要大得多。

特別是在通古斯拍到的那些枯樹林立、枝幹燒焦的照片,看上去與廣島上的情形十分相似。因此,卡薩耶夫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認為通古斯大爆炸是一艘外星人駕駛的核動力宇宙飛船,在降落過程中發生故障而引起的一場核爆炸。

此論一出,立即在前蘇聯科學界引起了強烈反應。支持者和反對者不乏其人。索羅托夫等人進一步推測該飛船來到這一地區是為了往貝加爾湖取得淡水。還有人指出,通古斯地區馴鹿所得的癩皮病與美國1945年在新墨西哥進行核測驗後當地牛群因受到輻射引起的皮膚病十分近似,而通古斯地區樹木生長加快,植物和昆蟲出現遺傳性變異等情況,也與美國在太平洋島嶼進行核試驗後的情況相同。

五、六十年代,前院多次派出考察隊前往通古斯地區考察,認為是核爆炸的人和堅持“隕星說”的人都聲稱考察找到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對於沒有找到中心隕星坑的情況,有人認為墜落的是一顆彗星,因此只能產生塵爆,而無法造成中心隕星坑。

1973年,一些美國科學家對此提出了新見解,他們認為爆炸是宇宙黑洞造成的。某個小型黑洞運行在冰島和紐芬蘭之間的太平洋上空時,引發了這場爆炸。但是關於黑洞的性質、特點,人們所知甚少。“小型黑洞”是否存在尚是疑問。因此,這種見解也還缺少足夠的證據。直到今天,通古斯大爆炸之謎仍未解開。

智利大海嘯

據說,在智利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上帝創造著世界,當他造完了世界後,手中還剩下最後一塊寶貴的泥巴,捨不得

智利大海嘯智利大海嘯

丟棄,便隨手將這塊泥巴從南到北抹在南美洲的西部,於是形成了南北長4270公里、東西寬 90——435公里,地形窄長的智利。或許,就因為它是“最後一塊泥巴”的緣故,這裡的地殼總不那么寧靜。

但是,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俯衝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裡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

1960年5月,厄運又籠罩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從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震級之高、持續時間之長、波及面積之廣,實屬少有。大地震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10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當5月21日地震剛剛發生時,震動還比較輕微,大地只是輕輕地顫動著。但這種顫動與以往地震不同的是,它連續不斷地發生著。接著,震級一次高於一次,震動也一次比一次劇烈。然後,大地越來越劇烈地抖動起來,猶如輕舟在風浪中搖盪一般。倉皇之中,人們東倒西歪,搖搖晃晃地跑出了室外,躲到了自以為是安全之處。

這時,雖然也有一些不太結實的房屋、建築物不時地被震塌、震裂、震歪,偶然也有慌不擇路的人群被倒塌物壓死和砸傷,但一些比較牢固的房屋和建築物還都安然無恙。由於地震開始來勢並不那么兇猛,人們還有時間躲避,因而傷亡人數不多。

然而,連續2天持續不斷地震盪,使人們產生了不以為然的麻痹情緒。由於地震持續時間較長,而且破壞程度不大,人們不像開始那樣懼怕地震,反而覺得沒有什麼可怕的了,甚至有人搬進了已被震裂的房屋中居住。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心有餘悸的。他們害怕還有更大的地震發生,紛紛逃出家園,來到廣場、碼頭和海邊的“安全地帶”。

不出有些人所料,5 月22日下午19點11分,忽然地聲大作,震耳欲聾。地震波像數千輛坦克車隊隆隆駛來,又如數百架飛機掠空而過,呼嘯著從蒙特港的海底傳來。不久,大地便劇烈地顫動起來。一會兒,陸地突然出現了裂縫;一會兒,部分陸地又突然隆起,好像一個巨人正在翻身一樣。瞬間,海洋在激烈地翻滾,峽谷在慘厲地呼嘯,波濤在洶湧地狂吼,海岸岩石在崩裂,碎石堆滿了海灘……

這次地震,是世界上震級最高、最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9.5級,烈度為11度,影響範圍在800公里長的橢圓內。大震過後,接踵引發了大海嘯。海嘯波以每小時幾百公里的速度橫掃了太平洋沿岸,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爾卡瓦諾、奇廉等城市摧毀殆盡,造成200多萬人無家可歸。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震中位於唐山市區。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多人傷殘,財產損失達30億元以上。地震發生在深夜,市區80%的人來不及反應,被埋在瓦礫之下。極震區包括京山鐵路南北兩側的47平方公里。區內所有的建築物均幾乎都蕩然無存。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採空區坍塌等。

事故經過

1976年7月28日3點42分53.8秒在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地震震中在唐山開平區越河鄉,即北緯39.6度,東經118.2度,震中烈度達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當天18點45分又在灤縣發生了7. 1級地震,同年11月15日天津寧河發生了6. 9級地震,主震後的餘震更加加重了地震災害。唐山地震無明顯前震,餘震持續時間長,衰減過程起伏大。

“新華社大連十一月二十二日電 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發生的唐山大地震中,總共死亡二十四萬二千多人,重傷十六萬四千多人。這兩個數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區在那次地震中死傷人數的累計。這是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在這裡舉行的中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上宣布的。

大地震造成的危害:24.2萬多人死亡,16.4萬多人重傷;7200多個家庭全家震亡,上萬家庭解體,4204人成為孤兒;97%的地面建築、55%的生產設備毀壞;交通、供水、供電、通訊全部中斷;23秒內,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30億元;一座擁有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被夷為平地。

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

唐山地震的震級為七點八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地震發生的地點是人口密集的工業區,發生的時間是三點四十二分五十六秒(台北時間),正當人們沉睡的時候。地震部門事先未能發出預報。由於這些原因,它所造成的損失是很嚴重的。”

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同日18時45分,又在距唐山40餘km的灤縣商家林發生 7.1級地震。震中烈度為Ⅸ度。這次地震發生在工業城市,人口稠密,損失嚴重。鄰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壞。有感範圍波及重慶等14個省、市、區,破壞範圍半徑約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該震的震源錯動過程較複雜。

強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斷,通訊癱瘓,城市停水、停電,搶修通訊、供水、供電、恢復交通等生命。

天津市發出房倒屋塌的巨響,正在該市訪問的澳大利亞總理被驚醒;北京市在搖晃不止,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顫動,天安門城樓上粗大的樑柱發出斷裂般“嘎嘎”的響聲。

在華夏大地,北至哈爾濱,南至清江一線,西至吳忠一線,東至渤海灣島嶼和東北國境線,這一廣大地區的人們都感到異乎尋常的搖撼。強大的地震波,以人們感覺不到的速度和方式傳遍整個地球。

災後救援

唐山大地震後救援唐山大地震後救援

唐山地震發生後,毛主席、中共中央、國務院當日向災區發出了慰問電,並派出了以華國鋒總理為團長,陳永貴、烏蘭夫、郭玉峰、范子瑜、張才千、黃玉昆、張宗遜、楊俊生、謝靜宜、解學恭、許誠、劉子厚、馬輝為副團長的中央慰問團,深入災區進行慰問。

唐山地震發生在城市集中、工業發達的京、津、唐地區,震級大,災害嚴重。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國家級救災。成立各級指揮部,以解放軍為主體對口支援,有組織地進行自救、互救活動。十餘萬解放軍官兵緊急奔赴災區救援;全國各地5萬名醫護人員和幹部民眾緊急集中,救死扶傷和運送救災物資;危重傷員由專機、專列緊急疏散轉移到11個省市治療。

強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斷,通訊癱瘓,城市停水、停電,搶修通訊、供水、供電、恢復交通等生命線工程是唐山救災的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中央據此迅速布置了各專業系統對口包乾支援的任務。郵電、鐵道、交通、電力、市政建設等部門立即行動,保證了上述系統工程恢復和重建的順利進行。地震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陰雨連綿,疫情嚴峻,唐山防疫工作採取突擊治療、控制疫病傳染源、改善環境、消除病菌傳染媒介、預防接種、極大的提高人員抵抗力的綜合措施,實行軍民結合、專群結合、土洋並舉的辦法,把疫病消滅在發生之前,從而創造了災後無疫的人間奇蹟。

今日唐山

震後,國家用於唐山恢復建設的總投資為43.57億元。歷經7年的建設,唐山建成一座功能分區明確、布局比較合理,市政建設比較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生產、生活方便,環境比較優美的新型城市。震後的建築物均達到了八度設防,“唐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

2008年,唐山市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600億元,人均GDP4萬元,全部財政收入420億元,均居河北省首位。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500元和70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