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11日

1953年3月11日,日本厚生聯盟改名為日本遺族會,改組為財團法人。 1953年3月11日,日本厚生聯盟改名為日本遺族會,改組為財團法人。 因此,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被普遍認為是應遺族會的要求而為之。

哈馬舍爾德被推選為聯合國新秘書長

1953年3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推薦哈馬舍爾德為新秘書長。

在第一任秘書長賴伊因先後遭到蘇聯反對和美國的批評於1952年10月被迫辭職後,直到1953年3月11日安理會決定推薦哈馬舍爾德為新秘書長之前,安理會曾對三位參選人進行投票表決,結果均未獲通過,他們是菲律賓的卡洛斯·羅莫魯、波蘭的斯克雷斯澤夫斯基和加拿大的萊斯特·皮爾森,其中羅莫魯和斯克雷斯澤夫斯基均未獲得足夠的可決票數,皮爾森雖然得到了9票,但因蘇聯投了否決票也未獲通過。隨後由法國駐聯合國大使推薦哈馬舍爾德作為候選人,經其它常任理事國的同意後,在安理會內順利獲得通過。時任瑞典外交部副部長的哈馬舍爾德本人當天從美聯社駐斯德哥爾摩記者那裡獲此訊息時,他正在家裡與瑞典外交部的兩位同事進餐,他感到十分驚訝,他說:“我是被偶然挑選上的”。可見在大國達成關於他的協定之前他自己並不知道當了候選人並獲得大會任命。

上述例子足以說明,遴選秘書長的真正權力在哪裡。而且挑選的過程是不透明的,是秘密進行的。前聯合國副秘書長布賴恩·厄克特把秘書長的任命說成是一個“在五大國嚴重操弄下的迷宮般的複雜過程”。他說,擔任秘書長的首要條件是必須能夠得到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每一個國家的支持。但正如西方媒體所說,秘書長競選實際上只不過是如同英國前議員和著名小說家斯諾筆下的“權力走廊”里的角逐而已。也就是說,聯合國記憶體在這樣一個左右決策的權力中心,任何人離開了這個權力中心,全體成員國的支持都不可能當上秘書長,即使當上了,也要受這個權力中心的掣肘和左右。 (中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大使)秦華孫新華社聯合國分社前社長 錢文榮

來源: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569872.html

日本遺族會成立

1953年3月11日,日本厚生聯盟改名為日本遺族會,改組為財團法人。

歷史日本在二戰後,日本官兵遺屬成立了許多遺族會,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遺屬的互助,但也有人要求以各種形式否認戰爭罪行。1947年11月17日,日本厚生聯盟成立,最初以遺屬間的救濟與互助為主要宗旨。1953年3月11日,日本厚生聯盟改名為日本遺族會,改組為財團法人。提出了以稱頌英靈、撫慰靈魂作為其最優先目標。此外,遺族會還提出增加遺屬福利,遺屬互助,努力提高涵養和品性,宣揚道義,為日本和平建設作貢獻。由此,日本遺族會的主要目標成為兩個:一是表彰英靈事業,促使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並保護靖國神社;二是要求日本政府提高遺屬補助金。

遺族會從成立就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政府名義上將屬於國有資產的九段會館借給遺族會,但實際上是由遺族會完全操控,並且派厚生省對其營利活動進行指導。

影響日本遺族會稱掌握140萬遺屬家庭,目前約有會員800餘萬,1萬多個支部遍布全日本。遺族會約17萬人是日本自民黨黨員,因此被自民黨認為是重要票源。為了爭得這部分選票,日本政要就得以參拜靖國神社等形式來獲得日本遺族會的青睞。因此,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被普遍認為是應遺族會的要求而為之。首相小泉純一郎甚至將參拜靖國神社當作政見。在遺族會的推動下,自民黨在1980年的選舉中打出了實現“正式參拜靖國神社”的口號。1981年4月,311名議員組成了“大家都來參拜靖國神社的國會議員之會”,可見遺族會對日本政治生活的影響力之大。

來源:http://japan.people.com.cn/GB/35464/35488/3682202.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