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抗日戰爭大事記

10月21日 11月12日 11月21日

9月18日
日本關東軍藉口“中村事件”,於該夜10:30突襲瀋陽城外交官屯南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並炮擊北大營營房,遂即反誣為中國軍隊所為,命關東軍進攻瀋陽。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軍據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電示,對日軍取“絕對不抵抗”政策。
9月19日
日軍於無抵抗中侵占瀋陽,同時占領長春、四平、公主嶺、鐵嶺、撫順、安東、鳳城、本溪、遼陽、海城和營口等城鎮。
同日,李煜瀛、張繼、吳鐵城致電廣東汪精衛,請取消敵對行為,一致救國。
同日,國民黨南京政府對日提出嚴重抗議。
同日,國際聯合會行政院常務理事會開會,國民黨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經過情況,請其“主持公道”。日本代表芳澤謙吉聲明,請國聯不必重視此“地方事件”。
9月20日
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對日武力可退讓。
同日,國民黨南京政府向日本提出第二次抗議。
同日,日軍在瀋陽組織市政府,任命土肥原為市長。
同日,日軍進攻吉林省長春、水吉,侵占葫蘆島。
同日,日俄密商中國東北問題。
9月21日
日軍侵占長春。
9月22日
中共中央發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宣言》,發出“組織民眾的反帝運動,發動民眾鬥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組織東北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的號召,並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
同日,國民黨中央發表“告全國同胞書”,稱要確實團結、堅定沉著和加倍刻苦。
同日,蔣介石在南京國民黨黨員大會上演說,謂暫取逆來順受戀度,以待國際公判。
同日,日軍進占遼源、昌圖、洮南等地。
同日,國聯理事會討論中國東北瀋陽事件,決議促日軍撤走,日本政府不予理睬。
9月23日
國民黨政府“告國民書”聲明:“全國應謀求一致團結。現政府既以此案訴之國聯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決。故希望全國軍隊對日軍隊避免衝突。”
同日,國民黨政府任命顏惠慶繼伍朝樞為駐美全權大使。
同日,國聯理事會議,勸告中日雙方退兵。
9月24日
上海3萬碼頭工人舉行反日罷工,10萬學生舉行反日罷課。
同日,瀋陽《四庫全書》悉被日本人劫去。
9月25日
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在北平組成。
同日,國聯理事會開會討論日本對中國東北侵略事件之復文,中國代表施肇基聲明:“中國將其國家完全聽命於國聯,毫無保留條件”,要求國聯派中立委員會監視日本撤兵。日本代表芳澤謙吉反對,仍堅持由中日雙方直接交涉之主張。
同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竟捏造事實,反而誣稱九一八事變系中國軍隊排日所致,為其侵略行徑辯護。
9月26日
瀋陽《四庫全書》被日軍劫往日本。
同日,日軍趕築吉會路。
9月28日
北平20萬人舉行抗日救國大會,要求對日宣戰,收復失地。商京大學學生赴國民黨政府外交部請願,因外交部長王正廷不親自接見,學生怒入王室以紅墨水瓶擲傷其頭部,遂發表"告全國學生書",號召抗日。滬商會議決議抵制日貨。
同日,瀋陽地方治安維特會發表“獨立宣言”,成立偽政權。接著,東北各地相繼發表同類宣言。
9月29日
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通令保護日僑。
同日,王正廷辭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職,由施肇基繼任。
同日,本月中共成立以博古(秦邦憲)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臨時中央政治局揭露了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號召全黨同下層小資產階級民眾結成抗日反蔣統一戰線。
同日,國際聯盟行政院決議:限令日本實行撤兵至南滿鐵路區域內,並規定其撤兵之期在10月13日國聯行政院舉行下次會議之前。
10月1日
日本人所操縱之偽政權“吉林長官公署”成立。
同日,上海商業界宣誓不買賣日貨。
10月4日
日軍在長春活埋所俘中國傷兵200餘人。
10月5日
國民黨寧粵兩政府妥協商討和平。蔣介石請粵方到上海參加統一會議。粵非常會議決議,以釋放胡漢民、蔣介石下野及第19路軍調寧,任陳銘樞為京滬衛戍司令為條件,粵方代表方能北上。
同日,日機轟炸錦州。
同日,國民黨政府駐日本公使蔣作賓向日本天皇遞交國書。
同日,廣州學生及各界舉行反日示威,廣州當局令軍警開槍射擊檢查日貨學生,死10餘人,傷80餘人。
10月6日
日艦4艘載獨戰隊400餘人到上海示威挑釁。10月8日,日艦駛入長江,過江陰時,以機槍向岸上掃射。
10月9日
國民黨政府軍委會總司令部訓令各軍事機關職員,不得參加反日團體。
同日,美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專門討論九・一八問題。國務卿史汀生在會上指出:日本已把各項國際條約"視如一張廢紙"。會議同意向國聯理事會派出代表參加討論九・一八事變問題。接著又於10月10日再次召見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就日軍飛機轟炸錦州事,向日本提出警告。
10月10日
日本海軍陸戰隊在秦皇島登入,日飛機轟炸該處。
10月12日
國民黨政府委任馬占山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黑副司令。
10月13日
國聯行政院開會,國民黨政府代表請引用非戰公約及美國合作,日本撤兵,尊重集體安全制度;日本方面反指斥中國排斥日貨,要求中日雙方直接談判;英、法兩國代表對九・一八事變,持消極觀望、無所作為及縱容的態度,提議邀請美國派員參加,日本反對。
10月15日
廣州非常會議決定派汪精衛、古應芬、孫科、鄭澤如、李文范、偕張繼、蔡元培赴上海出席正式和平會議。該會議於28日正式舉行。
10月16日
國聯行政院開會以13票對1票(日本反對),通過邀請美國參加討論非戰公約。
同日,日本邀請廢清肅親王、恭親王到瀋陽,陰謀擁立滿洲傀儡皇帝。
同日,國聯行政院決議:以簽訂非戰公約名議電告非戰公約簽字國,勸告中日兩政府遵守該約。
10月19日
國聯行政院受權白里安與中日代表直接商榷,解決東方事件之方法。
10月21日
馬占山微服抵黑龍江省城就任代理省政府主席。
10月22日
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兼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提出四項基本要求:一日軍撤兵;二中立委員會監視;三賠償損失;四設中日調和公斷之永久機構。
同日,日軍向洮南進兵。
10月24日
關東軍司令本庄繁派員赴黑龍江,要求馬占山退出,由漢奸張海鵬主黑,馬予拒絕。
同日,國聯理事會議決議,促日本於11月16日完成撤兵,由中國接收日軍所占領之地方。並沒調和公斷之永久機關。
10月25日
馬占山拒絕駐日黑龍江省城領事清水要由南滿路派工修理洮昂路嫩江橋的要求。馬復以將出洮昂路工自修。
10月26日
國民黨政府發表聲明,望國聯決議早日實行,並盼日本尊重世界公意於11月16日前撤兵。
同日,廢清恭親王溥偉受日本邀請籌備復辟,本日在瀋陽祭告清祖先陵。
同日,日本政府以聲明書送達國際聯盟,不肯履行撤兵議案。
10月28日
張學良應召到南京,蔣介石等商東北問題。
10月29日
日本特務大佐土肥原秘密到天津圖謀劫廢帝溥儀至瀋陽,製造偽滿傀儡。
10月30日
日本急謀滿蒙"獨立"。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受日本陸軍省密令,加緊進行,力助漢奸張海鵬攻黑省,並要求馬占山下台。
同日,溥偉起草"明光帝國宣言"。
10月31日
溥偉在瀋陽就任"四民維持會長",並聲言滿人治滿,決與日本合作到底。
同日,蒙匪千人在日機掩護下襲擊通遼。
同日,美國副國務卿凱塞爾表示:美國在擔保中國土地完整之條約下,不得不反對日本永久占滿洲。
11月1日
中央蘇區第一次黨代會在瑞士金葉坪舉行,5日結束。會議就根據地、軍事路線和土地革命路線展開了爭論。會議把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誣衊為"狹隘的經驗論"、"富農路線"和"極嚴重的一貫右頓機會主義",強調要集中火力反右傾,開始排擠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對黨和紅軍的正確領導。
11月2日
國民黨政府令:派顧維鈞、張群、張作相、吳鐵成、羅文翰、湯爾和、劉哲為接收東北委員,以顧維鈞為委員長。
同日,日軍續炮擊通遼。
11月4日
馬占山派員同日領事及日軍官到江橋察勘,並令駐軍稍退以避免衝突。日軍乘隙進攻,日機並向察勘人員轟炸。
11月5日
馬占山軍與日軍在嫩江橋激戰。
同日,白里安通告芳澤,催促日本在中國東北速即撤兵。
11月6日
日本特務土肥原在天津以果筐藏炸彈,威脅廢帝溥儀出關赴東北。溥儀尚猶豫。
同日,英、美、蘇各國報紙披露:日本前首相田中義一對滿蒙政策之奏摺(即田中奏摺)。
11月7日
蘇區全國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召開,歷時14天,到會代表600餘人,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選毛澤東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
同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為政委。
同日,日軍加緊進攻黑龍江省。中日兩軍在洮昂線激戰。
同日,中國代表施肇基向國聯促請迅速制止日軍進攻黑龍江省。
11月8日
本庄繁致牒馬占山,迫馬於24小時內宣布對日態度,並勸馬將政權交漢奸張海鵬。
同日,土肥原在天津唆使漢奸李際春、張壁組織便衣隊在日租界分發槍械,沖入華界擾亂,與我警察保全隊激戰競夜,敗回日租界。
11月9日
國民黨三屆中央執委會在南京召開臨時全體會議,通過二屆中央執委會四次全體會議後因政治關係被開除黨籍之汪精衛、陳公博、俞作柏等348人一律恢復黨籍的決議。
11月10日
在日軍布置下之便衣隊擾亂中,土肥原從天津唆使廢清帝溥儀自願乘艦赴大連。
同日,遼寧之偽省政府成立,袁金鎧任主席。
11月12日
國民黨四屆全代會在南京開幕,討論"剿共"問題,通過恢復黨籍案,並表示希望國聯給日本侵略者以制裁,會議於23日閉幕。
同日,日軍向馬占山下最後通牒,要求馬上下野,並限午夜12時前答覆,但日軍未待薄暮,即行猛攻。
11月13日
漢口日本陸戰隊在街頭演習巷戰,日艦又開到9艘。
同日,施肇基報告國聯,日軍未曾正式宣戰,而有作戰行動;並提出請國聯派中立視察團來中國東北。
11月14日
國民黨四全代會發表"對外宣言",主張國聯及非戰公約、九國公約各簽字國應即予日本以制裁。
同日,馬占山軍與日軍激戰。
同日,日本照會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稱應依所謂天津條約(按系1905年清朝政府簽訂),要求撤出天津軍隊。國民黨政府外交部予以駁斥,並告以天津事變日本政府應負全責。
11月15日
國民黨河北省主席王樹常赴日兵營與其司令香椎締結成屈辱條件,取締抗日活動,撤除天津防禦工事。
11月16日
馬占山率部在嫩江橋擊退日軍多門師團的進攻。
同日,國聯理事會在巴黎開幕,主席為白里安,討論中心問題為中國東北問題。
11月18日
廣州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選舉孫科為主席。23日決議反對上海會議決議。
11月19日
日軍陷黑龍江省城龍江及齊齊哈爾。馬占山率部退至克山。2l日鏇復退至海倫設立省政府,整頓軍隊。
11月21日
日本政府向芳澤發出拒絕白里安休戰案之訓令。
11月22日
日軍大舉進攻錦州。國民黨政府與英、法、美三國大使磋商和緩錦州局勢,提出如保證日軍不再進攻,中國軍隊可撤至山海關。26日,國民黨政府向國聯提議劃錦州為中立區。27日,外交部正式公布劃錦州為"緩衝區"辦法,全國輿論奮起反對。
11月24日
中國代表施肇基奉國民黨政府外交部訓令向國聯理事會提出三項基本要求:一制裁日本;二兩周內撤退日軍;三中立國監視日本撤軍。
11月25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組成,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
11月27日
日軍加緊進攻錦州,史汀生嚴斥日本外相幣原失信,並提出一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的行動方案,因美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致,未能得到實施。
11月28日
平、律、滬、漢、粵等各地學生、工會、社團等到南京請願者已達萬人,紛起要求國民黨政府對日宣戰、于右任出見,學生堅持非蔣介石出見不可。
11月29日
日本政府代表芳澤向國聯提出要求中國軍隊退出錦州。
11月30日
蔣介石國民黨為加強"剿共"指揮,特派何應欽為駐贛綏靖主任,劉峙為駐豫綏靖主任,何成�為駐鄂綏靖主任。
12月3日
日軍續向遼河、柳河溝一帶增兵。
12月4日
日軍炮轟營口。
同日,國民黨政府因全國人民反對,電國聯取消錦州為"中立區"。
同日,廣東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白崇禧被選為中央委員,7日成立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主席。廣東提出,如蔣介石息兵下野,粵方當自動撤銷政府。
12月9日
上海學生5000餘人包圍國民黨市政府,抗議鎮壓學生愛國運動。
12月11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表《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
同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在瑞金創刊。
國際聯盟理事會通過派遣代表團(由英、美、法、德、意五國委員組成),由英國人李頓為團長,調查九一八東北事件。
12月14日
國民黨二十六路軍1.7萬餘人在參謀長趙博生和旅長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領下,在江西寧都起義,加入紅一方面軍,組成紅軍第五軍團。
12月15日
國民黨政府令:任命顧祝同為江蘇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為浙江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為江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並批准張學良辭去陸海空軍副司令職,改任為北平綏靖公署主任。特派賀耀祖為甘寧宣慰使,任孫蔚如兼甘肅宣慰使。
同日,國民黨中央臨時會議作出決議:蔣介石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及陸海空軍總司令等各職,並推林森代理國民政府主席,陳銘樞代理行政院院長。
同日,偽奉天省政府成立,臧式毅就任省長。
同日,日本陸軍省臨參委命第10號決定日軍部隊永久進駐齊齊哈爾。
12月17日
各省、市學生萬餘人在南京聯會總示威,搗毀《中央日報》社,學生十餘人受傷,被捕者百餘人。
同日,日本政府宣布向關東軍和天津駐軍增派兵力的奉敕命令。
12月19日
國民黨政府發布通令,禁止全國學生示威遊行。
12月21日
日軍第二師團開始對遼西地區發起總攻,至23日由營口進占田莊台、大窪、盤山一線。
12月22日
國民黨四屆-中全會在南京開幕。寧、粵代表均參加。28日選任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張繼為立法院長,于右任為檢察院長,伍朝樞為司法院長。並推舉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為中央政治會議常務委員,葉楚傖兼秘書長。
同日,顧維鈞辭去外交部部長職。
同日,國民黨政府任命傅作義為綏遠省政府主席。
12月24日
同日,英、美、法三國駐日大使,通牒日本政府,警告日軍勿在錦州與中國軍隊衝突。
12月25日
日本政府復牒英、美、法三國大使,說日本無攻錦州意,希望中國撤退駐錦州之軍隊。
12月29日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任李文范為內政部長、陳友仁為外交部長、何應欽為軍政部長、陳紹寬為海軍部長、陳銘樞兼交通部長、朱家驊為教育部長、羅文乾為司法行政部長、陳公博為實業部長、葉公綽為鐵道部長、黃漢梁為署理財政部長、朱培德為參謀本部總長、李濟深為訓練總監、唐生智為軍事參議院長,石青陽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30日國民黨政府正式令。
12月31日
國民黨政府電告國聯,報告日軍攻擊錦州情形請速制止。
同日,蘇聯向日本建議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