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

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

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是由流亡北平的東北愛國人士於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西單牌樓舊刑部大街12號的奉天會館東院成立的愛國救亡組織,以抵抗日本侵略,共謀收復失地,保護主權為宗旨。張學良資助30萬元給救國會。救國會成立後,即在關內、關外同時開展抗日工作。在關內他們積極開展抗日宣傳,爭取各界人士特別是張學良及東北軍政人員的保護和支持;募捐抗日資金,籌辦各種軍需物資,培訓軍事、政治幹部;救濟難民,撫恤抗日烈士遺族;興辦各類學校等工作。在關外方面是派人出關組建義勇軍,並指導其對日鬥爭,在軍械糧秣諸方面給予支援。

基本信息

組織簡介

抗日遊行抗日遊行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1931年9月27日,流亡北平的東北愛國人士在北平西單牌樓舊刑部大街12號的奉天會館東院——哈爾飛大戲院正式召開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張學良資助30萬元。大會上推舉27人為“救國會”委員,分別為閻寶航高崇民盧廣績杜重遠王化一王卓然黃顯聲車向忱金恩祺、梅佛光(梅公任)、錢公萊張希堯鄭奠邦楊大光、孫一民(孫恩元)、韋夢令韓立如、谷秀岩、霍維周熊飛、顧翌常等。救國會宗旨:組成抗日武裝力量(東北抗日義勇軍),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捍衛國家領土完整。 (圖中前排左起:)盧廣績、王卓然、孫恩元;後排左起:閻寶航、杜重遠、王化一。
派遣成員分赴東北各地組織抗日武裝,至1932年組成義勇軍54路。各路義勇軍由於孤軍奮戰,先後失敗,部分官兵加入東北抗日聯軍
1933年3月,國民政府宣布張學良下野,同年5月,國民政府與日寇簽署了《塘沽協定》,並強令解散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取締民眾抗日活動。

部分武裝

抗戰初期的東北軍抗戰初期的東北軍
各地的抗日隊伍只要和救國會取得聯繫,堅決抗日者,即發給委任狀,指定番號。“九·一八”事變後,遼北各地遍燃抗日峰火,抗日武裝為救國會承認,先後發給委任狀的就有十路義勇軍之多。其中有:

活動在新城子、法庫的於德霖第九路軍;

活動在法庫、昌圖的賈秉彝第十五路軍;

活動在法庫、新民一帶的范輔臣三十一路軍;

活動在開原的方振國第三十六路軍;

活動在鐵撫邊界的趙亞洲第三十九路軍。

上述五路軍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都程度不同地發揮了作用,多數戰績輝煌。

鐵嶺縣警官陳濟新領了第三十二路軍司令委任狀並未建軍。

崔殿華領了第四十三路軍司令委任狀後,曾組織起部分隊伍。1932年5月13日,第四十三路軍在鐵嶺縣韭菜峪與偽軍交戰五小時,將偽軍中的日本指揮官村田擊傷,擊斃其他的軍官兩名及部分偽軍,崔部犧牲一名,傷一名,被俘三名。韭菜峪之戰後,不見四十三路軍活動。後來潰散,餘部東下參加了欒法章的自衛軍。

律師呂景新領了第四十四路軍司令委任狀和番號後,並沒建成。

昌圖縣公安大隊長國強在事變初期,回響遼寧省政府警務處長黃顯聲的號召,率昌圖公安隊及各地方武裝約一千餘人表示抗日。被黃顯聲委任為抗日義勇軍第七路軍司令。國強把隊伍建成後,只和日軍交火兩次,即叛降日本侵略者,當上了偽昌圖縣警察大隊總指揮;

鐵嶺縣王超山領了第五十四路義軍番號,剛組建成即變節投敵,當上了偽鐵嶺縣公安大隊總指揮,成為侵略者的鷹犬。

活動於其他地區的還有:

開原與清原兩縣交界的抗日救國軍第五路軍:司令欒法章、副司令白子峰

出版刊物

救國會為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暴行,報導東北義勇軍的戰績,擴大抗日宣傳,克服了重重困難,於1932年2月出版了《救國旬刊》。李全林為該刊主編兼總發行。由霍維周執筆、經救國會常委討論通過的發刊詞首先寫道:

“暴日占領我東北三省,己五月矣”,“三千萬民眾,所受痛苦,不忍卒述”,“誠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之奇恥大辱”。“我中華民族決不能忍辱以亡,含垢以終,誓必以全力與之搏鬥,與之火拚,不獲最後勝利不休也。”“東北義勇軍之崛起,人民之自衛也。”他們“不屈不撓,抵抗到底,中外震驚,使寇喪膽!”“我四萬萬同胞,應團結,應努力,以發揮此奮鬥精神,以抗禦此野蠻強寇!”“能奮鬥則主、則榮、則生,不能奮鬥則奴、則辱、則死。”本刊“志在闡揚中華民族精神,敘述抗日戰績,報告抗日訊息,採集抗日策略,團結抗日分子”。“我全國同志,應舉全力集於抗日救國旗幟之下,共發偉論,以達抗日最後目的。”

同年9月,救國會又出版了由王卓然主編的《復巢》小報和《東北通訊》。上述刊物以大量篇幅揭露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的種種暴行,報導東北各地義勇軍英勇殺敵的戰績,刊登國內外各社會團體和個人對義勇軍物資支援情況,刊登國內外對東北事件的評論,闡述救國會的抗日主張,揭露國民黨政府屈服於日本侵略者的賣國罪行。如《救國旬刊》第46期和第47期上,不僅發表了揭露日蔣勾結簽訂《塘沽協定》的文章,而且刊登了救國會分別給蔣介石何應欽、黃乳的公開信,強烈譴責他們“一二在位之士,非盡賢達,所言所行未必合於公意,或反與事實相謬”。

救國會的上述工作,向國內外人士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行為,激起了國內外各階層人士和海外華僑對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的聲援和支持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