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年

1064年

1064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曆甲辰年(龍年);契丹清寧十年;北宋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越南彰聖嘉慶六年;日本康平七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三開始。

大事記

宋刺陝西義勇

(圖)三朝社稷臣韓琦三朝社稷臣韓琦

宰相韓琦上書論及河北、河東兩路義勇軍之事。他認為自古以來,都是徵發老百姓為兵,因此前朝士兵人數雖多,但軍費開支較少,本朝實行募兵制,國家為此耗去大量錢財。宋夏戰爭爆發後,政府曾在陝西地區徵調百姓為鄉弓手,這些弓手其後被改編成正規軍。宋夏議和後,這些士兵又被遣返回鄉務農。況且河北地區有義勇軍十五萬、河東地區八萬,而陝西、河東、河北是本朝最重要的邊防地區,理應都徵發農民為義勇軍,唯獨陝西路無義勇軍。因而韓琦建議在陝西路徵發農民為義勇,並要求朝廷只在這些義勇手背上刺字,不在臉上刺字,與正規軍有所區別。治平元年(1064)十一月,宋英宗採納並實施了這一建議,委派屯田郎中徐億、職方員外郎李師錫、屯田員外郎錢公紀具體負責刺陝西農民為義勇。徐億等人上任後,陝西地區除商(今陝西商縣)、虢(今河南靈寶)二州不刺義勇外,其餘地區都徵調老百姓為義勇。凡是主戶(擁有田產,向國納稅的人戶)三丁以上選一丁、六丁選二丁、九丁出三丁,年齡在二十至五十歲之間身強體壯者為義勇,每五百人為一指揮,設指揮使和副使各-人,正都頭三人,十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五人;每年十月集中起來訓練一個月後回鄉務農,每名義勇由國家給錢二千文,陝西路總共徵集義勇十五萬餘人。

宋安撫蕃部
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宋英宗任命王昭明為環慶路駐泊兵馬鈐轄,專門管理本路及鄜延路蕃部事務,駐紮慶州(今甘肅慶陽),李若愚為涇原路駐泊兵馬鈐轄,負責本路和秦鳳路蕃部事務,駐紮渭州(今甘肅平涼),他們的任務是監視蕃部情況,處理蕃部訴訟之事,如對蕃部有獎賞或懲罰,就同本路將帥商量處置,大事則向朝廷匯報,並負責團結蕃部強人、壯馬,在西夏軍隊進攻時,使蕃部老人、兒童有安身之所。與此同時,宋政府還發給蕃部士兵武器,隨時準備接受宋政府的調遣,參加戰鬥。王昭明還同蕃部酋長們商定:如果朝廷發布命令而蕃部不迅速調集起來,領隊酋長按軍法處置;通過上述措施,基本上掌握了蕃部情況;秦鳳路寨堡十三座、強人四萬一千餘名、壯馬七乾九百餘匹,鄜延路寨堡十座、蕃兵一萬四千餘人、官馬二乾三百餘匹、強人六千五百名、壯馬八百匹;涇原路鎮寨、城堡二十座、強人一萬二千名、壯馬四千五百餘匹,分成一百一十甲、五百餘隊;環慶路鎮寨二十八座、強人三萬二千人、壯馬三乾四百餘匹,分成一千一百餘隊。在此之前,蕃部人民大批逃亡西夏,一方面是由於宋朝邊境之臣橫徵暴斂,另一方面則由於西夏的引誘。至此,蕃部逃亡者逐漸減少。

宋英宗教養宗室

(圖)司馬光司馬光

由於趙氏宗族人員越來越多,但宗室教育卻很成問題。治平元年(1064)六月,宋英宗決定讓執政大臣選擇一些學問高深、品德優秀的士大夫擔任宗室教師。宋英宗認為;如果沒有優秀的教師,那么,趙宋宗室子弟就不會勤奮上進。倘若教師不稱職或不努力教書育人,大宗正司核實情況後應該告訴皇帝,聽憑皇帝處置。宋英宗時期,趙宋宗室子弟有率府副率以上頭銜的已達八百餘人,但宗室教官僅僅六人而已。因而,宋英宗下令增置宗室教授,宗室三十歲以上者一百三十人,設定講書教師四人,十五歲以上者三百O一名,增設教授五人,十五歲以下的更多,可增置國小教授十二名,加上原來的六名教授,總計二十七名教師,分別教育宗室。宋英宗還曾對宰相韓琦說;宗室子弟最怕中途荒廢學業,教師應該教育他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斷學習,宗室之中年齡較小者更應如此。在增設教授的基礎上,宗室子弟的家長也應管教子女,努力讀書,為達到這一目的,宋英宗還專門讓中書舍人起草一道詔書,傳達到各宗室家庭。

司馬光彈劾任守忠
治平元年(1064)八月,知諫院司馬光、侍御史呂誨屢次上書彈劾宦官任守忠,指責任守忠在嘉祜年間宋仁宗準備立趙宗實為皇子時,千方百計進行阻擾;宋英宗繼位不久便患病,任守忠捏造謠言,在宋英宗與曹太后之間挑撥離間,搬弄是非,致使兩宮矛盾逐漸加劇;更為嚴重的是,任守忠趁宋英宗患病之機,擅自從皇帝內庫中的奉宸庫中偷出數萬兩金銖,獻給高皇后以巴結內宮;任守忠還把持宦官的升遷大權,行賄受賄,勢焰熏天。司馬光還列舉了任守忠的十大罪狀,建議宋英宗誅殺宦官任守忠。而宰相韓琦、富弼竭力庇護任守忠,認為他在擁立宋英宗的過程中有功。於是宋英宗被迫將任守忠趕出宮門,安置在蘄州(今安徽蘄春)。

逝世

(圖)佛教人物-仲敦巴佛教人物-仲敦巴

仲敦巴·嘉瓦郡乃逝世
仲敦巴·嘉瓦郡乃(1005~1064年),意為“勝生”,宋代西藏佛學家,噶當派創始人。於木蛇年(一〇〇五年,宋景德二年)生在前藏堆隆普(今堆隆德慶縣)一個富豪人家。父親達松格顯,有的史籍稱達松須協;母親庫俄薩季瑪,有的史籍稱庫堆薩季瑪。仲敦巴幼年喪母,其父續娶;因與繼母不和而離家出走,在半路上遇到正要到尼泊爾去的賽尊,就在路上拜他為師。賽尊從尼泊爾學法返回後,就把仲敦巴帶到了自己家裡。仲敦巴對賽尊勤謹侍奉,為他做放牧、推磨等農業生產在內的各種活,還努力向他學習佛法。後來聽說阿底峽到了阿里,仲敦巴要去阿里向阿底峽學習,賽尊非常同意,為他準備了牲口、行李、書籍等,送他上路。仲敦巴走到拉薩附近的彭域,遇到魯梅十人中一人的弟子--噶瓦·釋迦旺秀,仲敦巴告訴他,自己要去請阿底峽。釋迦旺秀很贊成,於是兩人商量好,如果阿底峽接受邀請,願意到衛藏來,就由仲敦巴寫信回來,請噶瓦和衛藏各地方領袖人物商量,共同迎請阿底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