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

唐玄宗時設定的禁軍的名稱,由長從宿衛改名。 唐朝保衛京城的南衙禁軍,原由諸州府兵輪番上值,分屬十二衛(見十六衛)。 天寶間,由於北衙禁軍擴大,騎已不被重視。

騎

正文

唐玄宗時設定的禁軍的名稱,由長從宿衛改名。,意為迅疾。唐朝保衛京城的南衙禁軍,原由諸州府兵輪番上值,分屬十二衛(見十六衛)。由於府兵制被破壞,諸軍府番上的衛士(府兵)常不足額,到玄宗初年,十二衛十分虛弱。開元十一年(723),唐朝開始在兩京及其周圍地區的府兵及白丁中簡募強壯者,免除其征鎮賦役,作為南衙禁軍,稱為長從宿衛。十三年,改名騎,共十二萬人,分隸十二衛,替代番上府兵,專任京師警備任務,間或用以出征。十六年,一部分騎編入左右羽林軍,又成為北衙禁軍的組成部分。開元末,吐蕃入攻劍南,唐曾經派遣關中騎遠征。天寶間,由於北衙禁軍擴大,騎已不被重視。當時,禁軍日益腐敗,騎更不堪作戰。安史之亂後,騎繼續存在,一直延續到唐末,但人數很少,僅供皇帝儀仗和京師部分衙署警備之用,且多納資代役,其地位無足輕重。騎之制,實際上僅存在於玄宗開元中至天寶末,為時甚短。但它的出現,標誌著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代替徵兵制,是中國中古兵制演變的大事。
參考書目
 唐長孺:《唐書兵志箋正》卷 1,科學出版社,北京,1957。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